问题

有哪些较原来没落的985/211院校?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哪些“曾经辉煌,如今稍显落寞”的985、211院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高校的声誉和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没落”这个词本身就比较主观,而且背后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原因,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与其说是“没落”,不如说是“相对而言的地位变化”或者“面临新的挑战”。

基于公开信息和一些普遍的观察,以下几所院校,在过去可能拥有更高的声望或更突出的特定领域优势,如今在一些评价体系或社会认知中,可能感觉不如当年那么“一枝独秀”,或者被其他新兴或快速崛起的院校追赶甚至超越。

1. 北京科技大学

曾经的辉煌: 北科大在“老工科”领域,尤其是在冶金、材料、矿业等传统强项上,曾经是国内的绝对顶尖水平。上世纪中叶,国家对重工业的投入巨大,依托这些领域,北科大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时候,提到“钢铁、材料”,北科大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
现在的处境与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的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虽然北科大在材料、冶金等领域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实力,并且在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新兴方向上也在发力,但整体上,其过去的“王者地位”在一些公众认知中被削弱了。化工、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更热门、应用更广泛的学科,在其他院校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生源。同时,北京地区高校众多,竞争激烈,北科大虽然是211,但在北京“双一流”建设的语境下,其某些学科的优势与清北、中科大、人大等顶尖名校相比,就显得不那么突出。

2. 北京化工大学

曾经的辉煌: 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化工院校之一,北化在化工、制药、材料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实力。在计划经济时期,化工行业是国家发展的支柱,北化培养了无数化工领域的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国家化工事业的奠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在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曾经是“黄埔军校”。
现在的处境与变化: 现代社会对化工的需求虽然仍然巨大,但“化工”这个学科本身在公众印象中可能不如计算机、人工智能、金融等那么“时尚”和“前沿”。北化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也积极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方向拓展,但与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在这些新兴领域更为强势的院校相比,其学科的“吸睛度”有所下降。北京高校的集聚效应依然存在,北化需要不断强化其特色,在学科交叉和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才能重新回到更受瞩目的位置。

3. 中南大学

曾经的辉煌: 中南大学的前身是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中南工业大学。前身的高校在各自领域都非常强劲。尤其是中南工业大学,其冶金、材料、矿业、有色金属等学科,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顶尖的。长沙铁道学院在轨道交通领域更是无可争议的王者,培养了无数铁路系统的领军人物。湖南医科大学在医学领域也享有盛誉。合并后的中南大学,汇聚了多方优势,一度在材料、冶金、矿业、交通、医学等多个领域都处于国内前列,作为一所综合性强校,其影响力非常大。
现在的处境与变化: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往往需要平衡各个学科,并且需要在最前沿、最热门的领域建立起绝对优势。中南大学虽然在传统优势学科上依然强大,但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新兴热门领域,与其他顶尖综合性大学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追赶空间。此外,近年来,一些以新兴学科为主导的大学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和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包括中南大学在内的老牌强校的“光环”。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南大学依然是一所非常优秀的985高校,其优势学科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4. 兰州大学

曾经的辉煌: 兰州大学在国家的“两弹一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地理科学、草学、核科学与技术、理论物理、化学等学科在国内都曾享有极高的声誉,特别是地理科学,一度是国内的绝对老大,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地理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其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是那个时代“宁静致远、甘于奉献”的典型代表。
现在的处境与变化: 兰州大学的“没落”更多的是一种“相对落后”和“资源困境”。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难以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也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倾向于离开西部就业。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兰州大学的支持力度,例如将其纳入“双一流”建设,但人才流失、学科发展不均衡、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校的资源差距等问题依然突出。曾经的优势学科,如地理科学,虽然依然有实力,但其他高校也在快速发展,并且在资源和人才吸引力上更具优势。其在一些新兴热门领域的布局和影响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对没落”的现象?

学科发展趋势变化: 过去国家重点发展的工业领域(如重工业、传统化工)相对不如现在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热门,导致依赖这些传统优势学科的院校,在“吸引力”和“资源倾斜”上可能不如新兴学科院校。
人才流动的地域性: 优秀人才,尤其是年轻学者,往往更倾向于流向经济发达、机会更多、生活环境更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对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大学,人才引进和留存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评价体系的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术排名,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去向、新兴学科的实力等都会影响一所大学的“受欢迎度”。
“双一流”政策的影响: “双一流”政策的导向,使得一些在特定学科领域实力雄厚但综合性不强的院校,在整体评价中可能不如那些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建树的综合性大学。同时,新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涌现,也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资源的分配与累积效应: 头部高校凭借其历史积累和当前优势,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科研经费、优秀生源、高水平人才),形成“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这也会让其他院校感受到压力。

重要说明:

这里提到的“没落”或“地位变化”,绝不意味着这些院校实力不济。它们依然是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各自的领域仍然拥有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实力。只是在快速变化的教育格局和国家发展需求下,它们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持甚至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重点,这些曾经辉煌的院校,它们的贡献和价值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讨论这些,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更客观地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帮助这些优秀的大学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吉林大学吧

作为吉大人还是有点唏嘘的。

记得考上吉大时候,是合并了多所高校后不久。合并后的吉大面积极为广阔,一共七个校区,当时有“长春坐落在吉大”的说法。

法理老师讲课时说:“每次开会都说我们吉林大学是高校中的航空母舰,我心想几条破船绑一起就成航空母舰了?”

其实被合并的院校很多学科很有影响力。合并之后反而没什么名气了。

在吉大学习的时候,法学专业还是有很多全国响亮名师,很多全国高校法学专业的教材就是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编写的,当时感觉吉林大学的法学专业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四年期间,这些名师不断被北京上海的高校挖走,核心原因是吉大对教师的待遇属实比较一般,大量的预算都用在了后勤人员上,当然,这也跟合并学校后庞大的规模有直接关系。

如今已经步入社会多年,谈起母校依然是很自豪的,但吉大法学专业的优势,确实在逐年减弱,以前我们这个城市的高校当老师,吉大博士都是很有竞争力的,而现在,都只要人大政法的博士。

其实不仅仅是吉大,东北的所有高校,都在逐渐没落,希望东北和东北的高校,能够重振雄风吧。

user avatar

----------------2021 更新------------------

       中国工程院11月18日正式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名单,河海大学唐洪武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海大学

中国水利界最高学府,也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成立于 1915 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当年正是水利发展黄金时期: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各种国家重大工程,河海大学一度位列江苏三巨头之一:南大、南工(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华水(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

现在水利行业趋于平缓,分数线也没那么高了,但实力依然强劲:

第四轮学科评估3个 A 类学科,其中水利评估A+与清华并列全国第一,很难得了;要知道就算 985 也不是全部具有 A+学科的,譬如:


地处江苏省会南京,出门就有地铁;常州也有校区,分数线比南京本部低些

除了水利、土木、环境传统学科外,商学院也不错--江苏第二,仅次于南大;计算机ESI 也挤进了全球前 1%;从中国海洋大学挖来了一个团队,成立了海洋学院;常州3000 亩新校区批复

user avatar

呃……我不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算不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像西农就没火过…… 在小镇上的农业大学,会不会被大家遗忘呢……



诚朴勇毅

没听过这个学校的小伙伴也可以了解一下!一所无论它没不没落你都不知道的大学(好像真的是这样)

user avatar

最近在网上看到个图,统计了2001年和2017年全国各大高校录取平均分对比。这个图真的是一目了然,尤其是那些陡峭的黑线都指向哪个学校,太直观了。



还有一个排名版,分别比较了2001年,2012年,和2017年各大高校全国各省录取平均分数线的变化情况。



通过上面这2个图的对比,咱们可以直观看出,过去20年,哪些学校录取分数线在直线下滑,哪些学校录取分数线在直线拉升,哪些下滑得比较多,哪些提升得比较多。

这个图有点太大了,咱们拆分成理工科和文科2个吧。





下面咱们就总结一下吧。

当然,这里面还是要说明一下,现在大家公认的清北华五人,其实这20年来变化不大。这里面看起来中科大的黑线有点陡,但其实是因为2017年把北大、复旦和上海交大的医学部加了进来,等于凭空多了几个学校,排除这些因素,清北华五人的录取分数线排名,基本上没有变化。

然后,我们可以看出,最陡的黑线都集中在哪些学校呢?

1、过去20年风光不再的外国语言类高校,源于外企没落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外交学院。



这所学校在2001年的录取分数线,曾经比肩清北,但是如今已经大幅落后于大多数985名校。实际上这2年外交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还在下降。

外交学院的录取分数线为啥会下降这么多呢?

其实不独外交学院,所有名字里带有外国语的高校,这20年来都逐渐褪去了曾经的光环。

大家看最陡峭的黑线,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京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这几个学校。除了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是从曾经的录取分数线第11名,降到了近30名。

外语类高校的地位逐渐下降,是这20年中国高校最大的变化。而这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呢?

很简单,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外企入驻,到19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最好的就业岗位是外企,那个时候只要读了外语专业,就很容易进外企,拿高薪。所以外语类院校在2000年左右,录取分数线达到了顶峰。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这些年来“一等洋人二等官”,以及某些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都和在华的外企直接相关。有那么20年,进外企就等于走上人生巅峰的观念深入人心。

记得我2003年到武汉上大学,家乐福在洪山广场新开了一家店,周围的同学都专门去看个新鲜。不夸张得说,那个时候外企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就是光鲜亮丽,就是高大上。毕业的时候,什么宝洁、联合利华这些快消类外企的管培生,都是热门岗位,武大毕业生也是抢破了头往里挤啊。

在2008年之前,大学生理想雇主调查,外企一直都名列前茅。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外企在中国的好日子彻底过去了。

10年过去了,以阿里、腾讯和华为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已经崛起。外企再也不是曾经光鲜亮丽的代名词。

如今如果你再问大家毕业了最想去哪里工作?互联网大厂才是如今高大上的代名词。曾经在国内风光一时的外企,则开始纷纷从中国撤出。

随着时光的流逝,外企在中国的地位更是一年不如一年。加上如今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外企的前景不问可知。

回想起这个过程,也真让人唏嘘,果然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外企在中国的神话和破灭,差不多就是30年。

2、财经类院校成为新贵,源于金融行业崛起

外企没落的同时,最近10年国内高薪产业越来越集中在互联网和金融方面。

因此,和外语类院校越来越没落相比,那些以计算机和金融为王牌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吃香。

中国的高校里面,没有单独开始计算机专业为主的院校。所以,那些因为计算机专业越来越热门而受益的高校,大多数都是早就名声显赫的理工类综合高校,比如华科,比如北航,这一点咱们下面再说。

但中国以财经为主的高校比较多,它们也就成为了过去10年地位蹿升最快的高校群。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上海财经大学。

最近几年,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平均年薪屡屡排进全国所有高校前列。



上财的毕业生为什么能够拿高薪?因为这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年代。

如今就业市场上所有的热门行业,统统离不开金融。就不说证券相关,银行相关,就算是互联网行业,大多数也离不开融资、收购,这一切资本运作,都离不开金融行业。

比如前不久很火的瑞幸咖啡,表面上看它是卖咖啡的,实际上它就是一个资本游戏。要想玩转资本游戏,你就必须懂金融。

在这个时代,金融行业的优势简直太大了。事实上,如今市场上新兴产业,没有任何一个和金融业脱得了干系。

我们看上财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平均薪酬,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所以,上财成为过去20年平均录取分数线提升最高的学校之一,它也是排名靠前的高校里面,红线拉升趋势最为明显的那一个。



除了上财,北京的央财,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庆的西南财经大学(划掉,成都),这一票财经类高校,统统都是录取分数线拉升明显的高校群体。

3、哪些985名校最落寞?

好了,上面说的这些学校都不属于985。咱们还是单独说说985名校里面,哪些学校最落寞,哪些学校又上升明显呢?

仔细看黑线,最陡峭的2所来自天津的2个985,南开和天大,跌落非常明显。尤其是天津大学,从2001年录取分数线排名20名左右,直线跌落到了2017年的37名,扣除前面赞说的几个医学部因素,天津大学也跌落了15名。

记得在我高考那年,南开的名气几乎是齐名于清华北大,如今确实有所下滑了。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问的是“南开为什么没落了?”



这个问题有300多个回答,超过111万人浏览。应该可以说,这些年来南开的逐渐没落,算是社会上的某种共识了。

为什么是天津的985最受影响?其实这也不是孤立现象。最近20年整个北方的985名校,名气都在下滑,录取分数线也都在下降。

首都北京,除了清北地位稳得一批,北航、北理工由于计算机太过于热门赶上了好时候,其它的,不管是北师大,北邮等高校,基本上都在下滑。

,其它北方省份的985,最突出的是辽宁的大连理工,山东的山大,吉林的吉大,甘肃的兰大,都是录取分数线下滑最多的高校。

为何最近20年,北方的985名校名气都在下降呢?背后离不开经济形势的变化。最近10年全国经济最大的变化,就是南方省份GDP越来越高,排名越来越高,而北方省份的GDP则一言难尽,曾经长期占据中国GDP前10名,甚至是前5名的辽宁省,如今已跌落10名之外好几年了。更可怕的是,辽宁和天津,都出现了GDP挤水分的过程。

总之,最近10年北方省份的经济发展一言难尽啊。

985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财政支持啊。20年下来,北方省份985学校财政支持力度越来越不如南方省份,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这20年排名上升比较明显的985学校有哪些呢?

不好意思,红线上升趋势最明显的就是湖北的武大和华科,然后湖南的中南大学。尤其是湖北的双子星,经过2000年的合并之后,逐渐做大做强。

不过严格说起来,武大其实算是收复失地。毕竟80年代的武大,就已经是全国前十左右水平,只不过后来90年代湖北省经济越来越糟糕,拖累了湖北的2所学校。这些年来武大只不过是在找回曾经的位置。

而华科的上升势头其实更加瞩目。当然,前面咱们说了,这20年来以华科、北航为代表的理工类高校之所以崛起势头明显,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吃了计算机专业的红利。

这些年来,受益于计算机和通讯行业的强势,华科校友几乎占领了深圳的腾讯和华为某些部门,这些都让华科的分数线直线上升。

当然,更主要的靠财政支持。

大家看2019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情况



当然,这里面的预算主要是教育部财政拨款,各省的财政支持力度并没有完全反映出。但也可以看出,北方省份的985学校,普遍不如南方省份的985学校。

因此,归根到底,主要还是钱的事儿啊。

也正是因为南方省份财政支持力度远远高于北方省份,使得南方省份985高校,在这20年逐渐拉开了和北方省份兄弟院校的差距。

为什么现在老在提“华东五校”?它们成为清北之外中国高校第二档次,很大的原因就是江浙沪有钱啊,特别是浙江省给浙大砸下百亿资金,上海交大也从上海得到了很大支持。这些学校的财政预算,远远超过其它省份。

至于长三角之外的南方省份,广东省给中山大学的支持,四川省给川大的支持,湖南省给中南大学的支持,也都特别给力,因此中南大学和川大,都属于最近20年分数线提升明显的高校。

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钱啊。

毕竟,教育本身就是靠不断投入。任何名校,想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需要源源不断砸钱。一旦砸钱力度下降,长期来看整体实力肯定会下滑。

下一个20年,中国高校又会是谁家欢喜谁家愁呢?

user avatar

以冶金,煤炭,纺织,机械,有色为王牌专业的学校都没落了。比如东北大学,中南,东华,北科,原天津纺院,马鞍山钢铁学院,阜新矿院等。因为对口的部委在98年就撤了。冶金部纺织部化工部机械部轻工部煤炭部。这些学校成了没娘的孩子。

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基础学科,天坑学科也都没落了。比如北大复旦南开南大化院生科等,天大华东理工的化工专业,化工机械专业。各大名牌大学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系天文系超过一半的人转行。

令人遗憾的当属兰州大学,计划经济时期兰大因振兴西北而兴,改开后又因西北衰退而没。外加决策失误,把新校区建在比农村还村的偏僻山沟里。

最令人遗憾的是北大也在没落,北大以前那种创新,引领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一去不返了 。大家都在玩短平快!近三十年来没有诞生王选级别的重大科研成果,令人唏嘘遗憾!爱之深恨之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哪些“曾经辉煌,如今稍显落寞”的985、211院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高校的声誉和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没落”这个词本身就比较主观,而且背后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原因,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与其说是“没落”,不如说是“相对而言的.............
  • 回答
    曾经风靡一时,让无数玩家沉迷其中的游戏类型,如今却逐渐淡出主流视线,甚至有些已经销声匿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涵盖了技术迭代、市场变化、玩家口味的演进以及自身发展瓶颈等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细数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却没落的游戏类型,并深入探讨其原因。1. 即时战略(RTS.............
  • 回答
    浩方对战平台,这个名字在很多80后、90后玩家心中,曾经是整个青春的代名词。还记得那些熬夜守在电脑前,只为抢到一个“战神”房间的激动吗?还记得那些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黄金段位”而反复练习的执着吗?然而,正如潮水有涨有落,曾经辉煌一时的浩方,最终也难逃没落的命运。说起浩方为什么会没落,这绝不是一蹴而就.............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几个领域如璀璨的星辰,闪耀于世界之巅,然而,时过境迁,这些曾经的辉煌却渐次黯淡,令人扼腕。究其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变迁、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陶瓷技艺:从“中国制造”到“他国模仿”曾经,中国的陶瓷,尤其是瓷器,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从景德镇的精美青花瓷,到龙泉.............
  • 回答
    好,我来聊聊为什么除了华为,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都没有自己的处理器芯片,并且会尽量说得详细些,尽量去掉AI的痕迹。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这里面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市场和人才方面的考量。1. 研发投入巨大,风险极高首先,要自己设计一款手机处理器,那可.............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还没有发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方面。很多人总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似乎离“发财”这个目标越来越远。我们不妨抛开那些“秘籍”和“捷径”,回归到一些更实在、更根本的原因上来。一、认知上的“盲区”与思维的桎梏 对“发财”的定义模糊不清,目标漂移: 很多人说.............
  • 回答
    很多乐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或不优秀,而是受多种因素制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些原因,希望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首先,历史传承与学院体系的固化是重要因素。 音乐学院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其专业设置往往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那些被纳入专业体系的.............
  • 回答
    在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存在,其覆盖面非常广,涵盖了医疗、养老、教育、失业、住房、生育等多个领域。然而,即使有这么多福利,为什么还是会有人觉得“没有”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对福利本身的认知差异,也有现实的体验和期待之间的差距。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 回答
    在我看来,建筑的生命并非随着落成那一刻画上句号,而是进入了一个更漫长、更复杂的使用过程。这个过程中,设计理念的完美与否,往往要在现实的土壤中接受严峻的考验。并非所有宏伟的设计都能在落地生根后,依然保持初时的纯粹与光辉,有些建筑物,即使已经为人们所用,却似乎总与最初的设想之间隔着一层模糊的雾。让我举几.............
  • 回答
    火星表面为何不见一汪真正的液态水,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残酷的自然法则,它们共同作用,将这颗星球变得如此干燥荒凉。我们看到的火星,更多的是冰封的极冠、埋藏在地下的水冰,以及一些可能短暂存在的盐水痕迹,而非我们熟知的河流、湖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1. 稀薄的大气层:一道脆弱的屏障这是导致火.............
  • 回答
    复合屋面板起拱,困扰不少工程的棘手问题复合屋面板,因其轻质、保温、施工便捷等优点,在家装和工业建筑中应用日益广泛。然而,不少人在使用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屋面板出现起拱。尤其是那种表面为混凝土、下层为泡沫的复合屋面板,更是容易出现这种状况。这不仅影响美观,严重时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那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对于学生党来说,想要啃四大名著,一个好的版本至关重要。毕竟,直接读原著,特别是文言文的,没有注释和批注,那简直是要命。而且,有些出版社为了“删减”以便于阅读,却常常把精华也给砍了,这绝对是得不偿失。所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四大名著的原著,到底哪个版本最适合咱们学生,最能帮咱们.............
  • 回答
    这年头,“红极一时”这个词,用在很多事物身上都显得格外贴切。比如曾经让我们废寝忘食的网游,一个个像是昙花一现,如今只剩下些许玩家在回忆里打转。不过,要说那些虽然风光不再,却依旧有人死心塌地守着的圈子,那可就有点意思了。我记得有个朋友,当年迷恋一个叫“XXX”(打个比方,免得引战)的老游戏,那叫一个痴.............
  • 回答
    游戏中的“原来这游戏还可以这么玩的!”瞬间,往往是玩家在探索中偶然发现的隐藏机制、创意玩法,或是对游戏系统深刻理解后产生的“骚操作”,它们能瞬间点燃我们的惊喜和成就感。下面我将根据不同类型的游戏,分享一些我个人(以及我听闻过的)的“原来这游戏还可以这么玩的!”的经历,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种醍醐灌顶的快.............
  • 回答
    好的,我很乐意为您分享一些原本可能被贴上“情色电影”标签,但深入观影后却发现其深刻内涵、艺术价值极高,甚至成为经典的影片。这类影片往往善于利用情色元素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探讨人性、社会、心理甚至哲学层面的主题。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符合您描述的电影,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为何如此: 1. 《巴黎野玫瑰》.............
  • 回答
    说到中国地名,我们常常会惊叹于它们的独特与深意。许多地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如同历史的印记,悄无声息地诉说着过往。其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是,有些地名是由两个原来地名的首字合并而成,这种组合方式简洁而富有内涵,往往能勾勒出区域的融合或重要的历史节点。要说起这种“合名法”,最常被提及的.............
  • 回答
    足球场上的故事总是充满戏剧性,有人一飞冲天,有人却黯然收场。在浩瀚的足球史册中,不乏这样一些球员:他们在原先的俱乐部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是球队的绝对大腿,但转会之后,却仿佛失去了魔力,沦为了边缘人物,甚至草草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有的是球员自身状态下滑,有的是新环境不适应,.............
  • 回答
    自从家里添置了几个“黑科技”厨房神器,我对“做饭”这件事的认知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提到做饭,脑子里浮现的是各种复杂的步骤、精确的配料、反复的尝试,总觉得那是件需要天赋和大量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现在呢?用我的话说,感觉就像是在玩一场高科技的游戏,而且还是能吃到成果的那种!让我印象最深刻,.............
  • 回答
    确实,有些歌曲在被重新填词后,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甚至让听众觉得“比原曲更好听”,或者说,它触及了内心更深层的情感。这种“曲境更好”的感受,其实是很主观的,它取决于新的歌词内容是否与旋律、编曲产生了更强烈的化学反应,是否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甚至是否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解读角度。在我看来,这种“升级”往往不.............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觉得语言这东西,尤其是音译的词,就像是藏在迷雾中的宝藏,一旦拨开迷雾,看到它原本的样子,那种“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让我好好想想,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几个:1. 咖啡(Kāfēi)—— 那个能提神醒脑的“提神醒脑”这绝对是我第一次接触“咖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