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建筑的整体完整度来看,有哪些落成后的建筑物完成使用后,没能达到原先设定中的完美设计理念?

回答
在我看来,建筑的生命并非随着落成那一刻画上句号,而是进入了一个更漫长、更复杂的使用过程。这个过程中,设计理念的完美与否,往往要在现实的土壤中接受严峻的考验。并非所有宏伟的设计都能在落地生根后,依然保持初时的纯粹与光辉,有些建筑物,即使已经为人们所用,却似乎总与最初的设想之间隔着一层模糊的雾。

让我举几个我观察到的,在落成使用后,未能完全实现原先设计理念的例子,希望能讲得更透彻一些,也尽量避免那种刻板的“AI式”表达。

1. 功能的“挤压”与设计的“变形记”:

有时候,一个建筑最核心的设计理念可能就围绕着某种特定的使用功能展开。比如,一个极简主义的博物馆,其设计初衷是为了让观众能沉浸在艺术作品本身,摒弃一切干扰,追求纯粹的视觉体验。然而,一旦投入使用,博物馆的现实需求就开始“挤压”原有的设计。

空间功能的不断叠加: 随着时间推移,为了满足观众休憩、餐饮、文创销售、儿童互动等日益增长的需求,设计师最初预留的“纯粹”空间可能会被临时搭建的隔断、摆放的柜台、设置的休息区所填满。原本简洁的流线变得复杂,导视系统也可能因为各种功能的引入而显得杂乱。
技术的“入侵”: 最初的设计可能侧重于自然光和简洁的材料,但为了实现更现代的互动体验,可能会引入大量的屏幕、投影、灯光控制系统,这些技术的集成,虽然提升了功能性,却可能破坏了原初对材料质感和空间氛围的追求。比如,设计师希望观众能感受到石材的冰凉和岁月的痕迹,但大量的电子设备及其附属线缆,却让这种感受被科技感所稀释。
无休止的“修修补补”: 使用过程中,损耗、更新换代的需求是必然的。但如果建筑本体的设计预留不足,或者材料选择并非考虑了长期的易维护性,那么后续的改造和修补,就可能成为一场与原设计的“拔河”。新增的设备管道可能裸露在外,与原有简洁的立面格格不入,原本统一的色彩也可能因为局部更换而出现偏差。

我曾去过一个以“自然光影交织”为卖点设计的图书馆,初衷是让读者在书海中感受到四季流转的光线变化。落成初期,确实美轮美奂。但几年后,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读者数量和自习需求,一些原本开放的阅读空间被隔成了一个个独立的“隔间”,大量的日光灯和空调设备被安装进去,虽然解决了实际问题,但那种与自然共呼吸的设计感,似乎就变得有些遥远了。设计师呕心沥血营造的光影层次,也可能被过多的现代照明设备所覆盖。

2. 文化语境的“错位”与社会需求的“误判”:

有些建筑的设计,可能试图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或者预设了某种社会互动模式。但随着社会变迁和人群观念的演进,这些设计理念可能与当下实际的文化语境产生“错位”,或者低估了人们真实的需求。

对传统元素的“过度解读”或“生搬硬套”: 一些项目可能为了彰显地域特色或历史传承,在设计中大量引入传统符号或材料。但如果缺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理解,只是流于表面化的形式模仿,那么在实际使用中,这些元素可能显得突兀,甚至被视为一种“文化消费”而非真正的文化认同。我曾见过一个旨在“复兴传统市集”的商业综合体,设计上采用了大量青砖黛瓦的元素,试图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然而,内部的经营业态却是现代化的连锁品牌,消费群体也多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这种设计理念与实际的经营模式和目标受众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微妙的疏离感,好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外壳里,塞满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灵魂。
对社会行为模式的“预设落空”: 设计师可能基于某种理想化的社会交往模式来布局空间。比如,一个社区中心的设计,可能希望通过开放的公共区域鼓励居民交流互动。但现实中,人们的社交习惯和对隐私的需求可能与此不同,开放空间可能反而变得空旷冷清,而人们更愿意在相对私密的小群体中活动。设计师期望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热闹场景,并没有如期而至。

我记得一个很有名的大剧院,其设计理念是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创造一种“沉浸式”的观演体验。但实际使用中,观众的观演习惯(比如对信号的担忧、对私人空间的依赖)以及剧目本身的类型(有些剧目需要高度专注,不希望有太多干扰),使得这种大胆的设计在推广和接受度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虽然理论上很完美,但落到实践中,许多观众还是会选择传统的座位区域,而那些更具创新性的空间,反而利用率不高。

3. 环境与生态理念的“妥协”与“漂移”:

尤其是在当代,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被越来越重视。但将这些理念完全贯彻到实际落成和使用中,往往充满挑战。

绿色技术的“成本陷阱”: 一些先进的绿色技术,比如太阳能集热、雨水收集、智能能源管理等,虽然在设计理念中被强调,但其初期投入成本高昂,后期维护也需要专业知识和设备。如果项目方在后续运营中为了降低成本,削减了维护预算,或者疏于管理,那么这些“绿色”的设计就可能沦为摆设,甚至因为维护不当而适时适得其反。
对自然元素的“表面化”处理: 有些建筑设计会强调引入自然元素,比如室内绿化、空中花园等,以提升环境品质。但如果这些绿化仅仅是为了满足评级标准或装饰需要,而没有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日常养护的便利性,那么即使一时看起来生机勃勃,很快也会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而变得枯萎凋零,失去了设计初衷的意义。
能源消耗的“隐形超标”: 尽管设计中考虑了节能措施,但实际使用中,人为的因素(如过度使用空调、不必要的照明)往往会大幅提高能源消耗。设计师希望通过建筑本身来引导低能耗行为,但当这种引导无法转化为用户的自觉习惯时,建筑的“环保理念”就很难在实际运行中得到体现。

我曾经看过一个非常有名的生态办公园区,设计上大量使用了自然通风、采光,并设置了屋顶花园。初衷是打造一个健康、低碳的办公环境。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夏季的通风效果并不如预期,导致室内温度升高,员工普遍依赖空调;而屋顶花园的维护成本和管理难度,也让一些楼层不得不减少了对其的依赖。虽然建筑本身仍然具有一定的绿色特征,但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化愿景,在实际的办公室空调冷风和绿植的枯黄中,显得有些黯淡。

总而言之,一个建筑从纸面设计到落地生根,再到日复一日地被人们使用,是一个充满动态和变数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理念的“完美”是极难触及的。它会受到现实的制约,受到技术的发展,受到使用者习惯的挑战,也受到社会文化的演变的影响。而那些未能完全实现原先设定的建筑物,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是它们在真实的生活中,经历了一场与设计理念的持续对话和妥协,最终展现出一种更为复杂、也可能更具生命力的姿态。而我们作为观察者,在看到这些“不完美”时,或许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建筑背后那份不易实现的理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说几个喜闻乐见的大师车祸现场。


1.

首先是这货。先列一大串头衔——现代建筑的标志、开启20世纪建筑新纪元、功能主义的完美展现、现代建筑5要素的教科书式作品、七国统治者暨全境守护者,不焚者、“风暴降生”的龙之母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哎走神了,我是说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

柯布自己总结的现代建筑5要素中之一是这个Roof Garden,以平屋顶取代传统的倾斜屋顶以获得开阔的屋顶活动空间,但是建成后正是这个平屋顶埋下了整个建筑的隐患。柯布在建造过程中不顾萨伏伊一家的反对,坚持宣称平屋顶要优于斜屋顶,因为如此萨伏伊夫人可以“在上面做体操,免于底层的潮湿水汽之苦”。但是实际建成之后,由于施工质量的疏忽以及对排水缺乏考虑,萨伏伊夫人的儿子房间顶上的屋顶变开了缝,漏水严重,直接导致孩子得了肺炎。一年之后情况变得更严重:一旦下雨,整个房子就全方位漏水,而且雨水打在主卧室旁边浴室的天窗上发出恼人的响声,令人无法入睡。

萨伏伊夫人无数次向柯布提出抗议,但是柯布一边向她保证问题很快会解决,一边转移话题的提醒她萨伏伊别墅在国际建筑界得到了多么热烈的反响和赞誉。1937年,萨伏伊一家无法继续忍受,搬出别墅,差点和柯布闹上法庭,但是由于二战爆发,萨伏伊一家为了避免战乱飞离巴黎,柯布因此免于和客户对薄公庭。


2.

然后是这货。

连名字都高冷得一笔的Mies van de Rohe——密斯·凡·德·罗,在1929年以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倾倒众生,一句”Less is More“到现在依然被各种懂或不懂设计的人时不时就拿来装点自己的品味和逼格(且不说之后几十年的less is bore撕逼大战和yes is more这种砸场的),1938年来到美国,一手带领了现代大城市中玻璃钢架摩天大楼的发展风潮,然后在改变世界建筑潮流的闲暇之余设计了这么一栋小房子。

Farnsworth House,Plano,Illinois .

范斯沃斯住宅

OMG,逼格爆满有木有,简约,优雅,飘逸,没有一句废话(咦我们真的是在讨论建筑么),这巨大的落地窗,这大气简洁的布局,真的是60年前的设计?。。。然后我们镜头一转,来到了伊利诺伊州阴雨连绵的汛期。

等等,喂,导演,这画风不对啊,说好的小清新高大上呢?

对的,密斯没有把住宅建在当地高于洪水线的高地上,而是选择建在河边一个有明显洪水隐患的平地上,尽管密斯(自以为)机智的靠其标志性的工字钢柱子将整个建筑提高了5英尺,但依然无法阻止建成后到现在60余年,住宅遭遇了5次严重的水灾,水漫过抬高过的地板,对家具和木地板造成了严重损害。

不仅如此。。

@梦二三十五

写到了密斯居然没有给客户女主人设计衣橱、四面玻璃毫无隐私这个毛病,那我暂且不表,这房子还有一个很大的槽点是它处在伊利·天气是什么鬼·诺伊州,作为在这个州上大学的建筑狗一把辛酸泪的表示,这鬼地方的昼夜温差20度毫不意外,从晴空万里到鹅毛大雪只要几分钟,冬天冻成狗夏天热成狗(狗表示躺枪),反正天气和气候都是各种看不懂。。然后密斯非常体贴的给范斯沃斯小姐设计了一个钢!结!构!和玻!璃!的房子,which means这房子几乎毫无隔热性,夏热冬冷,加上漏水、无隐私、无衣橱等七七八八的毛病,范斯沃斯小姐在里面没住多久就忍无可忍的搬出并把密斯告上了法庭,这回可没有二战来帮他了╮(╯_╰)╭ 。。


3.

然后是现在建筑界的当红炸子鸡Herzog & de Meuron ,没听过?好吧,鸟巢就是这俩哥们设计的,懂了吧?

2006年,当汉堡人民决定拆除一座废弃工厂修建一座歌剧院的时候,Herzog & de Meuron以这个梦幻般的设计和效果图征服了所有人。

Elbphilharmonie, 易北音乐厅,汉堡

在老建筑的顶上修建这座水晶般的歌剧院, 勤劳勇敢的汉堡人民们被打动了,纷纷一边倒的支持这个设计。说实话这概念确实非常出色,我甚至在自己大三的一个设计中用到了类似的设计出发点。。但是,但是,音乐厅从2007年开始修建后,本来说好了2011年竣工,中途经历了设计材料和施工细节的改动,罢工,舆论等等事情的干扰,最后一直拖到现在居然还未完成,成为了汉堡著名的烂尾工程(不过据说2016年可以盖完?),不仅如此,原先6千万欧元的预算在施工过程中被迅速用完,直到现在居然已经耗资惊人的5亿欧元,是预算的将近9倍,汉堡政府形容其为“简直是把钱丢进易北河”。

不过,这么美丽的设计,就算费了千难万险建出来,应该也是值得的吧?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拿着9倍的预算,8年的工期,建出来的表皮。



前方高能!




这是建筑表皮么!真的不是建筑皮肤病么!

ps:为什么我的答案得票最多却排名这么靠后?被点了很多反对么?为什么这个人畜无害的答案会被点反对。。

user avatar

没有人说GMP这个教堂么。

第二张是

@茕茕劼立

同学上周去北京拍摄的。 他说,咦 总觉得画风哪里不对?。。。。

海淀教堂方案早前放出来的时候很美对不对,GMP一贯所谓“新简洁主义”的风格,干净,简洁,整体,细部的细致,材料语言的统一balabala。可是现在,哪里不对了呢?

那几个大红字赤裸裸的跳跃于眼前,犹如白玫瑰上一抹蚊子血。左下的巴里岛咖啡,还有上面尖尖的装饰物那是“恶魔的爪牙”么。原本干净的白色,也变得灰头土脸,我没有去过,并不清楚立面的材质,只是北方啊,选择大面积白色本身就需要慎重考量,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未免也太过寒酸。教堂建筑引人产生的庄严神圣肃穆感,并未感受到丝毫。看那灰色的天边红旗飘扬,煞是讽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