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去了趟mad新办公室,游走在新办公室里,听到两个老外建筑师议论马岩松在办公室睡觉偷懒,感觉又回到十年前mad老同事之间的对话...
殊不知老马是个不着家的创业者,在办公室睡觉那点儿时间可能是他仅有的睡眠时间。我很怀疑他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下,怎么能撑到今天的。
在 @Vincent.W 留言区下面立了个flag要解读这个项目,今天来“还债”;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正确打开这个项目的高端操作:
乍一看这项目简直不得了,盖过房子的建筑师都不会相信在今天的城市里能有这么叛逆的房子被造出来。作为老北京珍贵的四合院建筑(动辄上亿),怎么能在古董上面这么做设计完全破坏了原有的风貌?跟原有的肌理太冲突了不是吗?
设计说明:MAD围绕一座自1725年已有历史记载的四合院建造了一片漂浮的屋顶,将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同时,也和周边已建成的现代建筑进行了连接,展现出多层的城市历史和谐并存的场景。
注意看mad之前的叙述是1725年历史记载,其实建筑早已坍塌重建,好一个思维陷阱。
如果这是个“假古董”事情就好办多了,特别是出了五环那种;据悉,这座三进四合院是90年代之后仿造的,里面从柱子到屋顶没有一样东西是古董,柱子都是混凝土的……所以如果从“保护”的角度,这个四合院可能保护价值和旁边的老公房差不多。(唯一有保护价值的可能是中间那个院,是乾隆乳娘的衣冠冢)
2017年,围绕 “一老一小”的“代际融合”布局,乐成集团委托MAD建筑事务所在北京一处养老社区旁设计一座幼儿园。项目占地9275平米,原址上有一座三进四合院,一座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仿四合院及一栋现代四层建筑。2019年底,幼儿园建成,成为一所可容纳390位1.5至6岁学童的幼儿园。
另外,贴着的还有一栋L形的现代四层楼建筑,这个建筑和“假古董”是同时期产物。一直作为办公楼使用,可能后续会变成幼儿园或者养老社区的一部分,毕竟也没什么花头只能陪衬一下MAD的疯狂。
在整理并拆除了场地里能拆的一些杂七杂八小房子之后,老马便撸起袖子想办法搞事情。直接来了一个最大的操作回应了这个场地,那就是再创造一次场地:满铺掉所有能盖房子的范围做个大“裙房”,不仅打通了连续的地面层,还解决了没有大面积儿童活动场地的窘境;
我感觉以马工的脑回路,这个好办法应该是“碰瓷”来的。(本来想瞎搞一下,没想到还挺好的)
小朋友们放到这个屋顶上感觉就像几只小蚂蚁落在蛋糕上——大,但是很幸福。毕竟北京城里能供小朋友玩耍的设施都切得碎碎的,想找块开阔的活动场地也挺难。总不能去天安门广场玩耍吧?
不得不提一下这个项目的类型学,还是让我想起另一个回答里说过的富士幼儿园(FUJI Kindergarten/ TEZUKA Architects),被评为21世纪最优秀的幼儿园。我想见多识广的建筑师大佬肯定见过这两个案例:
还有越南的耕田幼儿园(Farming Kindergarten/ 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都是在巧妙的利用幼儿园的屋顶空间和围合方式来创造小朋友的活动场地。既保证了有场地,又“限制”了人员的活动,避免儿童走失拐卖。大佬看得多,所以他吸收且妙用了。
在概念方案放出来的时候,这个项目在网络上就有些争议。有点经验的建筑师能马上看出来俩问题:一是铺的太满好像不符合建筑防火间距的要求,二是绿化率怎么看都不满足。
防火间距其实比较好解决,特别是北京这么复杂的院子和产权。低矮的建筑能环一圈,消防审批大哥只要能把聚落建筑能连起来认定成一个建筑就成了。
所以这个场地上这么一堆房子其实因为首层全都联通,就这么被认定成了一个建筑...没错,这幼儿园连同四合院和四层小楼是“一个建筑”。
第二点这个绿化率的要求是真的骚操作,一般人绝对想不到。看着铺的挺满,但建成的房子咱也看不到用地红线。毕竟30%的绿化率算的是红线以内,这个建筑旁边有一片树林,再加上四合院的院子和新建幼儿园挖的几个洞刚好凑齐了指标。
引人注意的部分是与四层小楼交接的部分,也被新建筑“吝啬”的贴上了。我相信这点小心思是后期施工的时候临时改动(最后一轮效果图都没改),为了制造“矛盾性”不得不说还挺用心的。
在建筑设计领域,只要有MAD这三个字母连续出现就是神流量。公司的PR和运营部门的战斗力非同小可,可能每个公关专员都携带着上百甚至上千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渠道。一旦项目公布,就会形成大量的曝光和点击。从梦露大厦落成到现在,虽然项目没有设计院的数量多,但是曝光度可能是所有明星事务所之和都不止,铺满了能铺满的任何地方。关键字“加拿大”“大厦”够模糊了吧?但是算法会告诉你是什么建筑的曝光率与点击率最高:
mad的项目无论做什么类型突破,都会成为关键字的直接搜索结果。比如,这次搜“四合院”“幼儿园”,看看结果是:
京城里有那么多地道的老北京建筑师和事务所,几乎每家都会想要挑战一下“四合院”这块老牌子;就像烤鸭带上全聚德到了海外就特别好宣传一样。
就算从外行人的角度来看,可能是mad的项目类型和机会难得,导致了辨识度高。但制造“好玩”与“有争议”的设计本身也是需要点功力和心思的,更何况连续十几年一直这么做。很多前辈说,限制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市场的是中国本土建筑市场太好了,但我看限制中国建筑师的的只是想象力与坚持罢了……
昨天和一位前辈吃饭,谈到他40岁左右的同龄建筑师同学朋友们,在聚会上大家很吃惊他还在亲自画图做设计。好像中国建筑师“成功”的标准是40岁以后就不用了画图做设计了一样,值得反思。
加下方微信索要老马手稿原图~
建筑 城市 景观 | 作品集留学 咨询微信: hurmus
更多LIVE 私信报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