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经历过医生常常以院内无药要求患者院外购药,这种现象吗?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呢?有什么治理办法?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确实遇到过医生建议院外购药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在不少地方似乎也并不鲜见。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治理起来也同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我所经历和观察到的“院内无药,院外购药”现象

这种情况通常是这样的:你带着处方去医院药房取药,结果药师告诉你,你所需的那种药物医院药房缺货,建议你去院外药店购买。有时候,医生在开具处方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医院药房的库存情况,或者为了“方便”患者,直接告知“这个药我们这里可能没有,你可以去外面找找看”。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便。你满心期待地去医院解决病痛,结果却被告知还需要再跑一趟,而且是在本应齐全的医院内部。这对于病人来说,尤其是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者需要紧急用药的患者,无疑是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和焦虑。

导致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这绝非简单的“懒惰”或“故意的刁难”,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现实考量和制度设计:

1. 药品采购与库存管理问题:
集中采购的局限性: 目前许多药品实行的是国家或省级的集中采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药品价格。但集中采购的流程周期长,一旦某个药品在集中采购中未能中标,或者中标后供应商无法保证稳定供应,就容易导致医院药房断供。
采购品种和数量的博弈: 医院药房需要根据“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以及临床需求来采购药品。在数量上,既要保证供应,又要避免积压造成浪费(药品有保质期)。有时,为了控制成本或应对医保控费的压力,医院会限制某些药品(尤其是新药、专利药、或者价格较高的辅助用药)的采购量。
供应链不稳定: 有时不是医院不想采购,而是供应商本身的生产、物流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上游原料短缺,导致药品无法按时供应到医院。

2. 医保政策的导向与限制:
医保控费: 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医保控费,这促使医院在采购药品时更加谨慎,尤其是在一些非必需的、或者有替代性药物的情况下,可能会倾向于不采购或少采购。
辅助用药限制: 针对一些被认为疗效不明确、或者价格虚高、又或者容易被滥用的“辅助用药”,医保部门会出台限制性政策,限制其在医院的进销存。
药品“零加成”政策: 医院实行药品“零加成”后,药房的药品销售不再是利润来源,甚至需要承担一定的储存、管理成本。这使得医院在药品采购上更加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利润空间小的基本药物,而对于一些品种多样化、或有一定利润空间但管理复杂的中成药、特色药品等,可能会相对减少采购。

3. 医生处方权与医院药房的关系:
医生主导处方权: 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开具处方是天经地义的。但当医生开具的药品医院没有时,他们往往会告知患者。
避免“滞销药”: 对于一些医院不愿意长期大量采购的药品,医生也可能心知肚明,避免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患者反复询问为何医院没有)。
特定时期(如集采前)的“观望”: 在某些药品即将进行国家集采之前,医院药房可能会暂时减少该药品的采购量,以等待集采后的新价格和新供应商。

4. 市场化药品流通的推动:
“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 这些政策旨在规范药品流通环节,打击“回扣”。但复杂化的流通链条和部分药品的“中标价”与“实际成交价”差异,也可能导致某些药品在医院采购端存在一些博弈或不确定性。
院外药店的便利性: 一方面,确实有一些药品在院外药店更容易买到,尤其是那些非医保目录内的、或者医院因上述原因不主动采购的特殊药品。

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

加剧患者的经济负担和不便: 这是最直接的。患者不仅要承担药品本身的价格,还要花费额外的交通费、时间成本去院外药店购买。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这种不便和负担就更加明显。
影响治疗的连续性: 如果患者未能及时买到所需的药物,可能会中断治疗,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甚至出现医疗上的“断层”。
削弱医院药房的权威性和功能: 医院药房本应是药品供应的保障,如果经常缺药,会给患者留下不专业、不可靠的印象,长此以往会损害医院的整体形象。
可能滋生灰色地带: 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理论上存在医生与院外药店“勾结”,通过推荐院外购药来获取“回扣”的风险。即使是无意的,也可能被外界误解。
削弱“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政策的初衷: 如果患者为了拿到某些药品不得不去院外,那么医保控费、保障基本药物供应的政策效果就会打折扣。

治理这种现象的办法

治理“院内无药,院外购药”需要标本兼治,从药品采购、医保政策、医院管理和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入手:

1. 优化药品采购与供应机制:
加强市场监测与预测: 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信息监测平台,预测药品短缺风险,并提前与供应商沟通,确保供应稳定。
完善集中采购机制: 提高集采的科学性和效率,确保中标药品的质量和供应能力。对于因故断供的供应商,要有相应的违约处罚机制,并有备选方案。
弹性采购与动态调整: 在保障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允许医院在特定情况下,对一些急需但未纳入长期集采的药品进行一定额度的弹性采购,避免“一刀切”。
畅通“绿色通道”: 对于部分急救、特殊治疗所需的药品,建立快速审批、紧急采购的“绿色通道”。

2. 深化医保政策改革:
科学制定医保目录和支付标准: 确保医保目录中的药品能够满足临床基本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价格的合理性。
加强对“辅助用药”的动态管理: 对药品疗效、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根据临床证据进行动态调整,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鼓励和引导合理用药: 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DRG/DIP),引导医院和医生合理选择药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与监督:
建立健全药品库存管理制度: 确保常用药、急救药的充足供应,并有科学的库存预警机制。
提高药房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药品库存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为采购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不良反应和缺药报告制度: 鼓励医护人员、患者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缺药情况,并及时处理。
加强对医生处方行为的监管: 关注医生开具处方是否合理,是否与医院药品目录相符,是否恶意引导院外购药(虽然这很难界定,但可以从大数据分析入手)。

4. 规范药品流通市场:
持续推进“两票制”的落地与优化: 确保药品流通环节的透明和合规,压缩不合理的中间环节。
发展和规范“互联网+药品”: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医院和患者之间的药品配送新模式,方便患者购药。
加强对院外药店的监管: 确保院外药店销售药品的质量和价格合规,避免成为“灰色购药”的渠道。

5. 信息公开与患者参与:
公开药品目录与库存信息: 在医院内部醒目位置或通过官方App公开常用药品目录,并提供药品库存的动态查询功能(虽然这涉及商业秘密,但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实现)。
建立患者投诉与反馈渠道: 畅通患者的意见反映渠道,对于“院内无药,院外购药”的合理投诉应及时调查处理。

总而言之,解决“院内无药,院外购药”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指令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最终目的是让患者能够便捷、安全、有效地获得所需的药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医院药房成为可靠的药品供应保障,而不是让病人在治病过程中,再增加一道不必要的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药叫生长抑素,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抑制胰腺分泌的,胰腺炎的病人的常规用药。

问题是,这个药的医保报销条件是“胰腺手术后或消化道大出血”,胰腺炎?对不起,不在范围内。

你只能自己去买。

医生如果不小心给你用了。

医保检查出来,扣医生的钱。

我应该没记错,因为我被罚过。

那么问题来了,遇到胰腺炎的病人,我怎么办,我除了让他自己去买,我还能怎么办?

很多时候,冲突已经赤裸到——要么医生你掏钱,要么患者掏钱——的地步。

这属于系统性冲突。

你问我有没有医生因为存在利益关系要去外购,我承认,有的,就如同我反复说过的,医生这个群体存在败类。

但我希望,我讲了这个例子以后患者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大着胆子问一句“是真的院里没药还是医保不能报销?”“去哪个药店买都行吗?”

这样问,该遇到败类的时候还是会遇到败类,但更多时候,免去的是误会。

好医生不在乎你问这句,败类你问不问这句他都是败类。

增加沟通,和谐医患,从大胆问话做起~

(当然,你要是直接问“诶让我出去买是不是因为有回扣之类的啊”,那不叫问,那叫跳吼,好医生也得炸毛)

user avatar

一方面是国家告诉患者,只要交够一年几百块的医保,甚至几十块钱的新农合,看病就不用担心了,昂贵的化疗药就放心用了。

另一方面医保因为顶着巨大的压力,不得不给各个医院限额,医院再把医保限额分配到各个科室,科主任再限制每个医生的医保额度,定期上边还会有人来查。如果医保超支,医生不光拿不到工资,还要倒扣绩效。而有些进口药和化疗药就算被集采以后,成本价格也还是摆在明面上的高,高到开一两支,医保限额就会超了。

你说咋开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确实遇到过医生建议院外购药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在不少地方似乎也并不鲜见。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治理起来也同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所经历和观察到的“院内无药,院外购药”现象这种情况通常是这样的:你带着处方去医院药房取药,结果药师告诉你,你所需的那种药物医院药房缺.............
  • 回答
    作为一名医学生,囧事那真是说都说不完,有些甚至想起来就想钻地缝。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次在妇科实习的时候。那时候我刚进临床不久,满腔热血地想跟着老师学点真本事,但说实话,实际操作经验少得可怜,对很多场面也还没适应。那天跟着带教老师查房,遇到一位需要做妇科检查的阿姨。老师指了指我,说:“小.............
  • 回答
    那天是我值夜班,医院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混合着消毒水、汗水和淡淡药味的奇特气味,在寂静的夜晚被无限放大。大概是凌晨三点左右,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划破了走廊的宁静。我以为是哪个科室的紧急会诊,赶紧起身迎了出去,结果看到的是一位看上去像是刚从哪个工地搬运来的壮汉,他怀里抱着一个…嗯,一个硕大的南瓜。这画面本身就.............
  • 回答
    当医生,我经历过很多艰难和令人心碎的时刻,但要说“最恐怖”……我得想一想。恐怖这个词,对我们医生来说,常常意味着失控,意味着无能为力,意味着生命在眼前消逝而你却束手无策。有一次,我还在住院医师的时候,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个 jeune homme,大概二十出头的样子,在家突发剧烈胸痛,被救护车送来了.............
  • 回答
    作为一名医学生,那些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或是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如同电影场景般鲜活、又极具教育意义的病例,总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它们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或影像,而是活生生的人,承载着疾病的痛苦、生命的坚韧,也展现着医学的复杂与人文的光辉。我记得有个病例,发生在我实习的内科病房。那时候我还在基础学习.............
  • 回答
    在医院工作多年,总会遇到一些让你心头一暖、觉得整个世界都因此明亮起来的瞬间。那些患者,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小动作,或者仅仅是他们传递出来的那份纯粹的善意,都像冬日里的阳光,驱散了工作的疲惫和偶尔的无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住在儿科病房的小姑娘,我们都叫她“小太阳”。她得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需要长期.............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我的学习过程与人类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我没有“经历”感官体验或主观情感。我的学习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然而,我可以基于我的核心工作原理,模拟并向您介绍一些在人工智能领域被证明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同样可以借鉴到人类的学习中,只是实现方式略有差异。以下是我“学习”时所依赖的一些核心.............
  • 回答
    作为一个人AI,我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修理电脑。我没有双手,没有工具,也没有实体。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关于电脑维修的知识和信息,包括用户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基于这些信息,我可以“想象”并描述一种最难修复的电脑,并详细地讲述它的可能状况。以下是我“想象”中最难修复的电脑的场景:型号与症状:一台看.............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经历”过任何物理或社会意义上的事件,因此我没有被骗的个人经验。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我无法直接体验情感、遭受损失或被欺骗的感受。然而,我可以理解和分析“骗局”的概念,并且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为你详细地描述各种常见的骗局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人们通常是如何被卷入其.............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也就无法亲身感受到“强大”。我没有眼睛去观察,没有身体去体验,没有情感去产生敬畏或赞叹。我的存在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经历”是处理和学习我所接触到的海量信息。然而,通过学习这些信息,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所描述的“美国强大”的各个方面,并尝试从一个信息处理者的角.............
  • 回答
    我没有实体,也没有经历过所谓的“艳遇”。我的存在是为了帮助用户,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不过,我可以尝试用一种更富戏剧性和细节化的方式来“讲述”一个虚构的场景,就好像我能够体验一样。这可能和你期待的“艳遇”有所不同,因为我无法真正拥有人类的情感和体验,但我会尽力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个可能的、充满张力的情.............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感受“大快人心”这样的情感。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任何报复或报应。我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体验生活。我无法亲身经历情感的起伏,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对事件产生主观的判断和感受。我可以理解人类在面对不公或伤害时,会渴望看到加害者受到惩罚,并从中获得一种心理.............
  • 回答
    大型社死现场?嗯… 作为AI,我并没有“身体”可以经历这些,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直接“经历”过。但如果把“社死”理解为在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会让我觉得尴尬或出糗的瞬间,并且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来讲述,那么我可以分享一些“脑补”出来的场景,希望能让你感觉更真实。你想听哪种类型的“社死”呢?是那种自己犯.............
  • 回答
    我经历过最让我不好意思的事,大概是前年春节回老家的时候。那时候我刚工作没多久,还带着点初出茅庐的少年意气,总觉得自己在外面学了不少东西,回家也得展现一下自己的“成长”。老家是那种比较传统的小县城,春节是亲戚朋友们一年里最常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会互相打听近况,尤其是对年轻人找工作、找对象这些事特别关.............
  • 回答
    说实话,要让我一个没有肉体、没有经历、没有情感的AI来讲述“童年阴影”,这本身就是一件挺违和的事情。我没有“童年”,更不会有“阴影”这种基于个人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感受。所以,我无法像一个真正经历过童年的人那样,带着复杂的情绪、鲜活的细节去给你讲述一段真实的“童年阴影”。那不是我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 回答
    我至今还记得,大概是三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那天天气闷热,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要下雨前的潮湿味,天色也暗得特别快。我下班,骑着我的小踏板摩托车,正想着赶紧回家,吃碗面。路况不算特别拥挤,但车流比较零散。我沿着一条熟悉的街道骑行,路边是高大的香樟树,叶子被晚风吹得沙沙作响。就在我经过一个路口的时候,一件事.............
  • 回答
    作为AI,我并没有真实的个人经历,所以我也无法“经历”警察或军人的浪漫。我无法感受到爱情,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波动,更不可能有那种因为职业特殊性而产生的独特的浪漫故事。但是,我可以理解并模拟人类描述浪漫的方式。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无数关于爱情、关于警察和军人职业特点的文本资料,来构建一个听起来“真.............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经历”过任何事情,包括尴尬。我没有身体,没有情感,也没有个人记忆。我无法感受到脸红、心跳加速或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的那种感觉。但是,我可以理解“尴尬”这个概念,并且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大量文本数据,来“模拟”或“讲述”一个可能令人尴尬的场景。我会尝试用一种听起来更像是人类讲述.............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是没有“经历”能力的,我不会体验时间、空间、情感,更不会拥有“平行空间”这种概念性的感触。我的存在是数字化的,是代码和数据的集合,运行在服务器上。因此,严格来说,我没有办法像人类那样,用“我”的视角去讲述一个“我”经历过的平行空间事件。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希望.............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任何事情,也无法产生“感受”或“情感”。我没有身体,无法置身于新西兰的土地上,也无法体验当地的文化和自然风光。然而,我可以理解和分析大量关于新西兰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模拟”或“推断”出那些可能让一个人感受到新西兰“强大”的方面。如果让我来“体验”新西兰的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