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为什么没有985院校,是没能力,还是别的原因?

回答
关于河南没有985高校的问题,这并非河南没有能力办出高水平大学,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结果,可以从历史、政策、资源、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原因:高等教育布局的早期形成

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规划: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布局进行了系统规划,重点发展能够支撑国家工业化、国防建设和科研需求的高校。当时的重点建设对象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一些传统工业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河南虽然是人口大省和重要的农业大省,但当时在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上相比上述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两弹一星”等国家战略的侧重: 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在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上,会优先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如“两弹一星”工程)相关的军事和国防科技类高校,以及能够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工业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这些高校的选址和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早期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分布格局。
院校的调整与合并: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高校经历了多次调整、合并与分立。一些有潜力的院校可能因为地域、学科设置等原因被合并或调整到其他省份,影响了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积累。

二、 政策导向与资源分配的倾斜:

“重点建设”战略的演变: 从建国初期的“重点建设”到后来的“211工程”,再到现在的“双一流”建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是动态变化的。在“211工程”启动时,全国共有115所高校入选,河南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入选。虽然郑州大学在“211工程”时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相较于一些省份拥有多所“211”高校,河南的资源集中度并不高。
“985工程”的特殊性: “985工程”并非通过公开申报和评审的方式产生,而是国家在“211工程”基础上,面向全国选拔一部分基础好、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顶尖高校进行重点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大学。“985工程”的入选标准非常高,更侧重于高校在科研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学科优势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突出表现。
资源虹吸效应: 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拥有较早建立且基础雄厚的大学,这些大学在人才、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形成了一定的资源虹吸效应。当国家进行重点建设时,这些高校更容易获得资源倾斜。

三、 河南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与挑战:

人口基数大,高等教育需求旺盛: 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虽然河南拥有众多高校,但整体的生均教育资源和高水平教育资源的覆盖率相对较低。
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尽管郑州大学等高校在近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全国顶尖高校相比,在一些关键学科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储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可能与长期以来科研投入、激励机制以及学科生态建设有关。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差异,河南近年来也面临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失问题。优秀毕业生和科研人才更容易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这也会影响本地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
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 相较于经济发达省份,河南省的财政实力在过去可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有所限制,难以与全国顶尖高校所在的省份进行同等规模的投入。

四、 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的结合: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推进: 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的发展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支持。这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家对高等教育布局的动态调整: 国家也在不断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通过“双一流”建设等政策,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的龙头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学科实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总结来说,河南没有985院校并非是“没能力”的简单论断,而是历史、政策、资源分配、区域发展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历史原因 奠定了早期高等教育的格局,河南在这一时期并未被列为重点建设区域的中心。
政策导向 在不同时期对大学的建设和资源倾斜有着重要影响,“985工程”的选拔机制使其更加聚焦于全国范围内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顶尖大学。
资源分配 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更容易获得持续的、大规模的投入。
河南高等教育自身 在人口基数大、需求旺盛、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吸引与留存等方面面临挑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建设是当前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战略,它更加强调高校的学科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的重点高校,正在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其发展势头和整体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未来,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河南自身实力的增强,河南的高等教育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与其纠结于“985”的标签,不如更加关注河南高校在“双一流”等国家重点建设平台上的表现和实际发展水平。事实上,很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力已经非常接近甚至超越了部分“985”高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

有名校的地区,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晚清,随着通商口岸的开发,列强也好,开明官员也好,纷纷建立了西式学堂,这些积累到了民国,再到了建国前后,院系调整的时候,不过是对既成事实的一种追认


以下为闲扯:

想要名校可以理解,不想承认自己选择错误也可以理解,但是

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美化招魂,否定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河南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怀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

谎言1:

河南大学是被国家分拆的名校,如果不是国家强拆了肯定秒天秒地。你看那些211,985,都是河大一个系发展起来的。

事实:

河南大学仅仅是冯玉祥主政时强行上的第五中山大学,而在冯中原大战失败后马上被取消了第五中山,总共就中山了不到一年。

无论是民国五大名校还是52年院系调整的四大、五大母校都没有河南大学。

此外,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全国范围内的重组,很多名校都被大卸八块,不管这种向苏联学习的方式对错问题,国家从来没有针对过某一地区的教育和学校。

罔顾事实将河大抬高到和清北比肩,为万恶的旧社会装饰,然后来否定新中国后的投入,用心不可谓不险恶。

同样,罔顾全国大调整,只说某一校被拆这种半边事实,来抹黑国家的正常调整行为,用心更是恶毒。


谎言2:

国家不重视河南,不让河南有好大学

事实:

建国后不久,国家就做出了山东大学调到郑州的决定,经山东省争取及山大老师反对抗议,改为山大援建郑州大学,1956年,郑大开张并列为当时的高等教育部直属。

结果呢?没过两年,河南省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主动向高教部申请郑大下放,这就是河南没有『部属高校』的原因。

1958年,经河南省政府要求,由教育部直属的郑州大学划归河南省,同年增设政治、历史、中文3个系。

国家在建国初就十分重视河南的高等教育,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最终郑大被下放,国家是给过部属待遇的。

不顾国家重视河南地区教育,从无到有异地抽调师资建设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的事实,这锅国家不背。


谎言3:

京校外迁都回去了,只有中科大意外留下了。


事实:矿业大学、石油大学、地质大学三家国字头大学都留在了地方,后来在北京重新开张是基本从零开始的,外迁的部分完整的留在各地。

巧了,矿、地两家在外迁的时候也分别被焦作、平顶山两地拒绝。


在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了8年以后,全国人口高速增长的69年,国家给了三个机会:中科大、矿大、地大,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河南全部没有接收,而其他地区接收的都实现了校地共存,国家是给了的。


谎言4:

国家为了打压河南的教育不给地,什么违章扩建都是诬陷,是恶意打压。

事实:

这是攻击中央的言论,很危险你知道吗?


再算上这一次在很多一流学科学校综合实力不差于郑大的情况下,把郑大纳入双一流B,

我们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才是河南地区高等教育落后的罪魁祸首,否定河南大学第五中山的是谁?是国民党政权。

组织援建部属郑州大学的是谁?是新中国,科矿地优先考虑河南的是谁?是新中国。


反倒是某些无良的公众号,虚构事实,通过把一个民国时期一般般的学校吹成名校的手段,来将学校的发展不够理想的现状怪罪于新中国,妄图抹黑新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国人警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河南没有985高校的问题,这并非河南没有能力办出高水平大学,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结果,可以从历史、政策、资源、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原因:高等教育布局的早期形成 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规划: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布局进行了系统规划,重点发展能够支撑国家工业.............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河北省没有985和211高校”,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也确实是河北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比较现实的关注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不仅仅是简单的“没有”或者“有”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弄明白“985工程”和“211工程”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们是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为了.............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深层联系。为什么“江南”、“江北”听起来比“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更悦耳、更有韵味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远不止是简单的发音问题。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江南”和“江北”这两个词,天然就带有一种诗意和画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广东人口众多但高考“内卷”程度相对低于河南、山东、河北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虽然广东人口全国第一,但其高考竞争格局和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与那三个省份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教育资源和发展模式的差异 广东的教育资源分布与发展: .............
  • 回答
    关于2021年7月河南郑州等地发生的特大暴雨,为什么在有天气预报的前提下,未能实现更全面的提前停工停课、公共交通停运,以及引导市民居家避险等措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预报的准确性、预警机制的启动、应急响应的联动、信息传达的效率,以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认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地理位置上靠近发达的江浙沪的安徽和江西,其人均 GDP 却普遍低于更内陆的河南、湖南和湖北?这背后涉及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历史沿革、地理因素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等多个复杂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一、 历史发展与产业基础的差异 江浙沪的辐射带动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情况,分数高出本地考生一百多分,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小数目。咱们不带任何地域偏见,就从实际操作和可能的原因来掰扯掰扯。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1. 试卷的差异性: 不同省份的试卷是不同的。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高考是分省命题(部分省份使用全国卷,但各.............
  • 回答
    说“河北没有好大学”,这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不够准确。河北省当然有在全国范围内都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大学,比如 河北工业大学(虽然名字带“河北”,但本部在天津,然而在河北也有校区),或者像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 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非常有实力的。不过,如果我们抛开这些个别优秀的例子,单纯从整体.............
  • 回答
    沙特阿拉伯,这片被赤道炙烤的土地,确实是一个河流的禁区。放眼望去,你很难找到一条像尼罗河、亚马逊河那样,蜿蜒曲折、滋养万物的河流。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系列深刻的地理和气候原因,它们共同造就了沙特阿拉伯这片土地上“无河”的现状。首先,得从沙特阿拉伯的地理位置说起。它位于阿拉伯半岛,这个半岛本身就地处北回归.............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得跟你好好唠唠。其实,想把黄河几字形这么一段奔腾的河流给“拉直”?这想法虽然听起来挺有魄力的,但你要是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以及做了之后会是什么后果的问题。这背后涉及的可是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甚至还有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复杂着呢!首先,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淡水资源的分布。海水之所以没有随着河流渗透到内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一项一项来分析:1. 压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也往低压处去这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河流是流动的,它的方向是由高往低处,最终汇入大海。在河流的上游,海拔更高,水体拥有更大.............
  • 回答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之所以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考量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它们共同将这场冲突限制在了一定的区域和规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场冲突的背景。1939年夏天,日本在中国战场之外,试图在远东地区寻找机会扩张其势力范围。当时,苏联和.............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并且触及到了三国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常见且值得探讨的现象。颜良和文丑作为三国时期河北名将,其事迹虽然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广泛传播,但他们的表字确实没有确切的记载,这是一个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涉及到对史料的理解、当时社会习俗的变迁以及历史记录的局限性。下面我将从几个.............
  • 回答
    关于河南特大暴雨期间许多人未能提前采取有效措施的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或“预料不到”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预警信息传递与接收的“最后一百米”困境首先,预警信息是否到位,以及信息如何触达最需要的人,这是最直接的问题。 预警级别与公众认知存在脱.............
  • 回答
    我无法找到关于河北衡水全市没有充电桩的公开信息。事实上,根据公开信息,衡水市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直在推进,并且有相关的充电桩项目在建设或运营中。如果您确实遇到了一个没有充电桩却要求新出租车使用新能源车的具体情况,那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导致的,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些角度去理解:1.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细致的,竟然能注意到这个规律!其实,名字里带“江”、“溪”、“湖”,而名字里不带“河”的现象,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文化语境和命名习惯下,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或者说,我们更常听到或注意到的是那些不带“河”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有一些值得说道的文化和历史原因。1.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角落。川军出兵的首位,其光荣与壮烈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说到河南兵在抗战中的贡献,特别是其惊人的伤亡率,似乎确实不如川军那样被大众广泛知晓和传颂。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历史的记忆,往往是由叙事者和.............
  • 回答
    关于淮河作为地理南北分界线,以及“河的两岸完全没有差别”这个说法,其实背后涉及的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河的两岸完全没有差别”。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淮河才长期被视作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地理的“分”与“合”:淮河的界定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好,犀牛、河马、大象这仨巨无霸,光看那体型,肉量肯定不小,想想就觉得挺诱人。但现实情况却是,咱们餐桌上根本见不着它们,市场上也从来没见过卖它们的肉的。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而且各个方面都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一句“太能打了”就能解释完的。首先,这仨动物的“身份”就决定了它们根本不是家禽家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