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为什么没有985院校,是没能力,还是别的原因?

回答
关于河南没有985高校的问题,这并非河南没有能力办出高水平大学,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结果,可以从历史、政策、资源、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原因:高等教育布局的早期形成

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规划: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布局进行了系统规划,重点发展能够支撑国家工业化、国防建设和科研需求的高校。当时的重点建设对象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一些传统工业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河南虽然是人口大省和重要的农业大省,但当时在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上相比上述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两弹一星”等国家战略的侧重: 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在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上,会优先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如“两弹一星”工程)相关的军事和国防科技类高校,以及能够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工业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这些高校的选址和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早期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分布格局。
院校的调整与合并: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高校经历了多次调整、合并与分立。一些有潜力的院校可能因为地域、学科设置等原因被合并或调整到其他省份,影响了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积累。

二、 政策导向与资源分配的倾斜:

“重点建设”战略的演变: 从建国初期的“重点建设”到后来的“211工程”,再到现在的“双一流”建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是动态变化的。在“211工程”启动时,全国共有115所高校入选,河南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入选。虽然郑州大学在“211工程”时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相较于一些省份拥有多所“211”高校,河南的资源集中度并不高。
“985工程”的特殊性: “985工程”并非通过公开申报和评审的方式产生,而是国家在“211工程”基础上,面向全国选拔一部分基础好、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顶尖高校进行重点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大学。“985工程”的入选标准非常高,更侧重于高校在科研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学科优势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突出表现。
资源虹吸效应: 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拥有较早建立且基础雄厚的大学,这些大学在人才、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形成了一定的资源虹吸效应。当国家进行重点建设时,这些高校更容易获得资源倾斜。

三、 河南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与挑战:

人口基数大,高等教育需求旺盛: 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虽然河南拥有众多高校,但整体的生均教育资源和高水平教育资源的覆盖率相对较低。
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尽管郑州大学等高校在近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全国顶尖高校相比,在一些关键学科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储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可能与长期以来科研投入、激励机制以及学科生态建设有关。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差异,河南近年来也面临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失问题。优秀毕业生和科研人才更容易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这也会影响本地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
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 相较于经济发达省份,河南省的财政实力在过去可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有所限制,难以与全国顶尖高校所在的省份进行同等规模的投入。

四、 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的结合: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推进: 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的发展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支持。这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家对高等教育布局的动态调整: 国家也在不断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通过“双一流”建设等政策,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的龙头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学科实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总结来说,河南没有985院校并非是“没能力”的简单论断,而是历史、政策、资源分配、区域发展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历史原因 奠定了早期高等教育的格局,河南在这一时期并未被列为重点建设区域的中心。
政策导向 在不同时期对大学的建设和资源倾斜有着重要影响,“985工程”的选拔机制使其更加聚焦于全国范围内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顶尖大学。
资源分配 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更容易获得持续的、大规模的投入。
河南高等教育自身 在人口基数大、需求旺盛、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吸引与留存等方面面临挑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建设是当前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战略,它更加强调高校的学科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的重点高校,正在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其发展势头和整体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未来,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河南自身实力的增强,河南的高等教育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与其纠结于“985”的标签,不如更加关注河南高校在“双一流”等国家重点建设平台上的表现和实际发展水平。事实上,很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力已经非常接近甚至超越了部分“985”高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

有名校的地区,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晚清,随着通商口岸的开发,列强也好,开明官员也好,纷纷建立了西式学堂,这些积累到了民国,再到了建国前后,院系调整的时候,不过是对既成事实的一种追认


以下为闲扯:

想要名校可以理解,不想承认自己选择错误也可以理解,但是

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美化招魂,否定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河南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怀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

谎言1:

河南大学是被国家分拆的名校,如果不是国家强拆了肯定秒天秒地。你看那些211,985,都是河大一个系发展起来的。

事实:

河南大学仅仅是冯玉祥主政时强行上的第五中山大学,而在冯中原大战失败后马上被取消了第五中山,总共就中山了不到一年。

无论是民国五大名校还是52年院系调整的四大、五大母校都没有河南大学。

此外,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全国范围内的重组,很多名校都被大卸八块,不管这种向苏联学习的方式对错问题,国家从来没有针对过某一地区的教育和学校。

罔顾事实将河大抬高到和清北比肩,为万恶的旧社会装饰,然后来否定新中国后的投入,用心不可谓不险恶。

同样,罔顾全国大调整,只说某一校被拆这种半边事实,来抹黑国家的正常调整行为,用心更是恶毒。


谎言2:

国家不重视河南,不让河南有好大学

事实:

建国后不久,国家就做出了山东大学调到郑州的决定,经山东省争取及山大老师反对抗议,改为山大援建郑州大学,1956年,郑大开张并列为当时的高等教育部直属。

结果呢?没过两年,河南省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主动向高教部申请郑大下放,这就是河南没有『部属高校』的原因。

1958年,经河南省政府要求,由教育部直属的郑州大学划归河南省,同年增设政治、历史、中文3个系。

国家在建国初就十分重视河南的高等教育,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最终郑大被下放,国家是给过部属待遇的。

不顾国家重视河南地区教育,从无到有异地抽调师资建设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的事实,这锅国家不背。


谎言3:

京校外迁都回去了,只有中科大意外留下了。


事实:矿业大学、石油大学、地质大学三家国字头大学都留在了地方,后来在北京重新开张是基本从零开始的,外迁的部分完整的留在各地。

巧了,矿、地两家在外迁的时候也分别被焦作、平顶山两地拒绝。


在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了8年以后,全国人口高速增长的69年,国家给了三个机会:中科大、矿大、地大,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河南全部没有接收,而其他地区接收的都实现了校地共存,国家是给了的。


谎言4:

国家为了打压河南的教育不给地,什么违章扩建都是诬陷,是恶意打压。

事实:

这是攻击中央的言论,很危险你知道吗?


再算上这一次在很多一流学科学校综合实力不差于郑大的情况下,把郑大纳入双一流B,

我们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才是河南地区高等教育落后的罪魁祸首,否定河南大学第五中山的是谁?是国民党政权。

组织援建部属郑州大学的是谁?是新中国,科矿地优先考虑河南的是谁?是新中国。


反倒是某些无良的公众号,虚构事实,通过把一个民国时期一般般的学校吹成名校的手段,来将学校的发展不够理想的现状怪罪于新中国,妄图抹黑新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国人警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