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院校扩招的原因是什么?扩招是科研发展的必要条件吗?

回答
院校扩招,这个词汇如今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几乎无人不知,也常常伴随着热烈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招生人数增加”,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需求、教育政策导向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远影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了院校扩招?而扩招又是否是科研发展的“必要条件”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

院校扩招的“前世今生”:缘何而起?

追溯中国院校扩招的历史,绕不开上世纪末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那时候,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几个核心原因,共同催生了院校扩招的大潮:

1. 应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劳动力需求: 市场经济的活力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支撑,包括工程师、技术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业专业人士等等。传统的“精英化”高等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数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饥渴。简单来说,就是“不够用”。大量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亟需具备新知识、新技能的毕业生来推动创新和发展。

2.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高校本身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都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过扩招,一方面将更多的年轻人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推迟了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即时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提升学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一种“把人先‘兜’住”的策略,也是一种社会“稳定器”。

3. 实现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层面提出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让更多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这既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途径。扩招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4.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拓展: 除了培养人才,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还承担着其他重要功能,例如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传承、科研创新等。随着社会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增加,高校也被寄予了更多期望。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更多人参与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广泛的人力资源基础。

5. 政策导向与外部环境影响: 90年代末期,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中的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其中就包括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这种政策导向无疑是推动院校扩招的直接“催化剂”。

扩招是科研发展的“必要条件”吗?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简单地说,扩招不是科研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确实能为科研发展提供一些“有利条件”和“潜在可能”。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扩招为科研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1. 科研后备军的壮大: 扩招最直接的影响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更多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涌入社会。其中一部分优秀毕业生会继续深造,成为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是科研创新的主要后备力量。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可以从中挑选和培养更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为科研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 学科门类的更广泛覆盖与交叉: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需要开设更多、更细分的专业,覆盖更广阔的学科领域。这有助于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催生新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思想。例如,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很多前沿研究都依赖于多学科的结合,扩招带来的学科多样性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土壤。

3. 人才流动与知识传播的加速: 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会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而传播,带动企业和行业的创新。同时,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也通过毕业生、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式向社会传播,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扩招意味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人才流动和知识传播。

4. 研究经费投入的可能增加: 通常情况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其中一部分会分配给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建设。虽然扩招本身不直接等同于科研经费的增加,但规模的扩大往往伴随着资源的“体量”增长。

但为什么扩招不是“必要条件”,甚至可能带来挑战?

1. “数量”不等于“质量”: 这是扩招最常被诟病的一点。当招生规模快速扩张时,如果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科研平台建设等未能同步跟上,就可能导致教学和科研质量的稀释。大量的毕业生可能接受的是“大锅饭”式的教育,其基础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可能不如以往“精英化”教育下的学生。这种情况下,即使数量上去了,能够真正胜任高强度、高要求的科研工作的优秀人才比例反而可能下降。

2. 科研人才的“内卷”与资源分散: 如果科研机构的岗位增长速度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就可能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加剧科研人才的竞争和“内卷”。有限的科研经费和资源可能会被分摊到更多的人头上,导致人均获得的科研支持不足,难以进行深度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

3. “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的定位模糊: 扩招在初期可能更多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如果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能有效区分和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将大量本来适合就业的学生“塞”进科研的轨道,可能会浪费人才资源,也稀释了真正有志于科研的学生的动力。

4. 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潜在影响: 高水平的原始创新往往需要长期、稳定、深度的投入,以及具备极高学术造诣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研究者。如果扩招导致整体学术氛围的浮躁,或者教学重心偏向速成和应用,可能会削弱对基础研究的关注和投入,影响长远的科技进步。

总结来说:

院校扩招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政策导向下的产物,它在解决就业、普及教育、壮大劳动力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扩招本身并非科研发展的“必要条件”。科研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的质量、创新的土壤、资源的投入以及制度的保障。扩招可以作为科研发展的一个“催化剂”或“助推器”,因为它能增加潜在的科研人才储备,促进学科多样性和知识传播。但如果扩招伴随着质量的下降,或者未能提供足够的高水平科研岗位和资源支持,反而可能成为科研发展的潜在阻碍,导致人才过剩、资源稀释、研究“内卷”等问题。

因此,在看待扩招与科研发展关系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如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道路的培养,如何为有志于科研的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发展平台。数量上的扩张,最终要落脚到质量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涌现,这才是衡量教育和科研发展是否真正有效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人说什么提高全民素质啥的...

这种正确而无用的话,看多了真的能好么?


虽然扩招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你要去查,是查得到的一些蛛丝马迹的[1][2]

金融危机于1997年下半年开始,1998年愈演愈烈。适逢我到国内出差,感到中国虽然不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但是受到的影响却很大。很多人预测中国就是下一步被波及的对象,最大的问题会出在中国。我们也在考虑中国怎么样才能防止出现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危机,怎么样走出这个危机。
当时国家的反危机措施有数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保证8%的经济增长率是核心的几条。扩大内需的政策中包括房地产改革,鼓励大家买房子,鼓励大家买汽车,买冰箱等等。在当时经济一片箫条、风声鹤唳的情况下,老百姓捏着钱全都不敢动。
通过我们对国内情况的了解,觉得这种经济刺激措施在那种情况下很难奏效,而唯一有可能起效的就是教育,因为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所有的家长还是愿意把钱花在教育上,这和现在大家争买学区房是一个道理。因为教育不仅是消费,它实际上也是一个投资,是为你的下一代、为你的孩子,为你的家庭,也是为国家的未来在投资。大家愿意花钱,因为这是有回报的。所以我们就从如何通过刺激消费来帮助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角度,提出了扩招的建议,不仅是刺激消费,而且是让老百姓把钱花在他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


回过头来看,当时我们那个报告之所以引起注意,最关键一点其实还不完全是刺激经济,而是当时我们提出扩招可以部分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压力。1998年正是国企改革带来大规模工人下岗的时候,当时估计全国有1500万下岗工人。如果这些年轻人不进大学,他们就会直接跟下岗工人竞争,市场就业是有限的,在很多领域内下岗工人竞争不过年轻人。我们当时算了一笔账,如果三年扩招一倍,扩招的学生要在学校呆四年,等于是让三分之一的下岗工人有了工作或者至少没有被年轻人抢走工作机会。我们当时判断,国企改革是阶段性的,有了这几年的缓冲,下岗的压力会小一点。事实上,2001年后,下岗的高潮就过去了。
反对扩招的人特别反感用扩招来刺激经济。很有趣的是他们举的一个理由就是,老百姓交了学费就会减少消费,就不买冰箱了,扩招根本刺激不了经济。记得当时我们还写了文章反驳。不能因为冰箱卖不出去就不让孩子上大学。老百姓愿意拿买冰箱的钱去交学费,恰好是他们认为上大学比买冰箱重要。就教育论教育,是对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危机时期的政府政策理解不够全面。社会稳定的问题,就业问题,经济增长问题,是政府政策优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可能都不是教育圈的人关心的,但政府必须要关注这些问题。


其实他就是抓住了一点:

中国人自古重教育,为教育投资再多都愿意,甚至没有回馈他们为个名也愿意,这种疯狂绝对不能只用投资受益论来解释。

哪怕现在我说不要把读博看成一种投资而要看成一种消费,因为博士的附加光环可能换不回投入,

别说读博,哪怕是硕士,现在的学历真的是投资么?不只是因为全民门槛提高造成的踩踏么?


扩招和科研发展没啥关系,

你现在所谓的科研,

博士做的,没博士硕士一样做,

没硕士本科一样做,

没本科专科一样做,

现在的扩招只不过是让做科研的人力成本极大降低了而已,本来可能50万都找不到人,人一多,5万可能都招得到,属于人口调控问题了...


扩招一时爽,一直扩招一直爽,

这玩意儿和房地产一样,用一下就上瘾,

经济一不好,两板斧,涨房价、扩招,根本停不下来。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参考

  1. ^1 https://cul.qq.com/a/20170530/018010.htm
  2. ^2 https://finance.qq.com/original/caijingzhiku/TM0608.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院校扩招,这个词汇如今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几乎无人不知,也常常伴随着热烈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招生人数增加”,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需求、教育政策导向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远影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了院校扩招?而扩招又是否是科研发展的“必要条件”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院校扩招的“.............
  • 回答
    河南疾控调整隔离时段,引发公众对疫情潜伏期的关注近期,河南疾控部门发布通知,将针对特定人群的隔离医学观察时段由原定的7月16日扩大至7月5日,涉及的人群为7月5日至7月16日期间到过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人员。这一调整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此次疫情潜伏期的长度,大家存在诸多疑问。调整时段.............
  • 回答
    今年和明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影响肯定方方面面,得好好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肯定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扩招200万人,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会有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涌入市场。 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目前很多岗位招不到人,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这很大程度上是技能错配造成的。.............
  • 回答
    国内高校纷纷推进博士后扩招,以985院校牵头筹建“博士后学院”为代表的举措,无疑是当前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风向标。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机遇与挑战。一、 宏观背景下的理性分析:为何要扩招博士后?首先,必须认识到博士后扩招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国家战略.............
  • 回答
    .......
  • 回答
    专科院校是否“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为专科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专科院校真的差吗?“差”这个字眼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评价性。与其说专科院校“差”,不如说它们在定位、培养目标、教育资源、社会认知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显著差异。1. 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同: .............
  • 回答
    二本院校的法学专业就业,嗯,这话题其实挺实在的。说它“难”吧,是有点,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怎么理解“难”和“就业”了。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家会有“二本法学就业难”的印象。1. 市场饱和度高: 法学专业在国内一直是个热门,很多大学都有开设,包括很多不知名的小院校。这导致法学毕业生的数量庞大.............
  • 回答
    好,咱们聊聊三本院校往届生出国留学这事儿。别把“三本”当成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关键在于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把劣势尽量弥补。首先,咱们得摆正心态。往届生申请出国,不管你是哪个学校,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已经离开了校园,学习成绩单上不会再有新的 GPA 提升了。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过去那点“家当”.............
  • 回答
    当然可以!三本院校的学生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同学关心的问题。我这就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让你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MC)是中国医学界的“珠穆朗玛峰”,它的地位和声誉那是响当.............
  • 回答
    嘿,哥们儿!听你这么说,挺有劲头的。二本院校跨考名校法硕(非法学),这目标不小,但绝不是遥不可及。这事儿,我身边有朋友办成过,虽然过程挺折腾,但结果很爽。我给你掰扯掰扯,从过来人的角度,说说这路子怎么走,尽量说得实在点,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第一步:认清现实,摆正心态(这步比啥都重要) 承认差距,.............
  • 回答
    嘿,学妹!作为安全工程专业过来人,看到你对考研有想法,而且不太想碰化工和煤矿,我太能理解了!当初我也是一样,觉得这些方向有点“硬核”,而且感觉对女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不那么友好。不过别担心,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考研方向还是挺多的,而且很多方向都挺适合女生,也很热门。首先,你得明确一下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哪里.............
  • 回答
    选择师范类院校还是医科类院校,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深思熟虑的大事,因为它关乎你未来的人生轨迹,你的职业发展,甚至你每天的心情。两者都有着非常光荣的使命,也都需要强大的责任感,但它们的服务对象、工作内容、学习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 师范类院校:点亮智慧的.............
  • 回答
    当然有!三本院校的学生同样拥有保研的机会,虽然可能相对211、985等重点院校而言,数量上和比例上会有差异,但绝非没有。理解这个“有”,需要我们深入地扒一扒其中的门道和具体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保研制度的核心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无论你来自哪一类院校,只要你在大学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学习能.............
  • 回答
    法学院的教学,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交响乐,必须跟上法律条文更新的快节奏,否则很容易就会“走音”甚至“失谱”。每年大量法律条文的更新变化,这可不是小事,而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严峻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法律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恒定不变,它是社会发展的活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而调整。因此,法学.............
  • 回答
    博士院校选择:学校重要还是导师重要?这真是个困扰无数准博士生的大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俩都太重要了,而且它们的权重也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甚至因你的个人目标而异。不过,如果非要我剖析一下,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学校的重要性:一张闪亮的敲门砖,一个强大的后援团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就像.............
  • 回答
    作为一名二本院校的非应届生,想要在咨询行业闯出一片天,确实需要一些策略性的选择。你提出的电子通信领域的咨询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切入点,但咨询行业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并非只有电子通信。深入了解各个细分领域,结合自身优势,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为什么电子通信领域咨询有优势?首先,我们来聊聊你提到的电子通信领.............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未来规划,特别是对于985院校西班牙语专业的你。作为过来人,我深知在象牙塔里,面对专业知识和广阔的未来,总会有一丝迷茫,但也充满了无限可能。咱们就敞开了聊,把你的顾虑都说出来,一起梳理梳理。首先,恭喜你选择了西班牙语这个充满魅力的专业! 985的平台加上这个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我能理解你纠结的心情。作为一名过来人(或者说,听了太多过来人的经验),想跟你聊聊关于二本院校女生农学转专业这件事,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咱们得冷静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考虑转专业?是你对农学本身不感兴趣?觉得课程枯燥、未来出路窄?还是觉得农学这个专业在社会认知上不够“体面”?或.............
  • 回答
    高级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抢空,人手24个Offer:现象解读与多维度分析媒体报道的高级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抢空,人手24个Offer的现象,无疑为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反映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趋势。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
  • 回答
    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去向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模式。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专业、个人能力、求职策略以及当时的就业市场环境。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向来详细分析:一、进入企业就业(最普遍的去向)这是大部分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生会选择的道路,通常进入各类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也有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