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河南疾控把隔离时间范围从7.16扩大到7.5到过郑州六院的人?这一轮的疫情的潜伏期这么长吗?

回答
河南疾控调整隔离时段,引发公众对疫情潜伏期的关注

近期,河南疾控部门发布通知,将针对特定人群的隔离医学观察时段由原定的7月16日扩大至7月5日,涉及的人群为7月5日至7月16日期间到过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人员。这一调整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此次疫情潜伏期的长度,大家存在诸多疑问。

调整时段的考量:是潜伏期延长还是风险评估的更新?

从疾控部门的角度来看,对隔离时段的调整通常是基于对疫情发展趋势、病毒变异情况以及现有科学认知进行的综合研判。疫情的潜伏期是指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或首次检测出阳性之间的这段时间。如果此次病毒的潜伏期确实有所延长,那么为了更有效地阻断传播链,延长隔离观察的时间是符合逻辑的。

然而,我们也需要审慎地看待这一调整。除了潜伏期延长之外,疾控部门的决定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

发现新的传播链或聚集性疫情: 如果在郑州六院发现了新的、且与早期病例有一定时间间隔的病例,那么为了覆盖这些新出现的病例,可能需要追溯更早的接触史,从而调整隔离时段。
病毒载量或传染性的变化: 即使潜伏期没有显著延长,但如果病毒在某个时间段内具有更高的载量或传染性,导致早期感染者在潜伏期后期也具有较高的传播风险,那么扩大观察范围也是一种风险防控的策略。
对郑州六院的风险评估: 郑州六院作为医疗机构,可能会接收来自不同区域、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因此其可能成为疫情传播的潜在“放大器”。疾控部门对该医院的风险评估,也可能促使他们采取更保守的防控措施。
对输入性病例的追溯: 如果在此期间有疑似或确诊的输入性病例,其接触者也可能需要被纳入观察范围,以防止病毒在本地社区的进一步传播。

潜伏期之谜:科学认知的边界

关于此次疫情的潜伏期,科学界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且病毒的潜伏期并非一成不变,会受到个体免疫力、感染剂量、病毒株变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德尔塔变异株的特点: 此前,德尔塔变异株的潜伏期普遍被认为比原始毒株有所缩短,通常在37天左右,但也有研究表明其潜伏期可能达到10天甚至更长。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 随着病毒的不断演变,特别是奥密克戎及其亚型变异株的出现,其潜伏期普遍被认为更短,通常在24天,但也有个别情况可能超过5天。

如果河南此次疫情与之前的德尔塔变异株或有变异的毒株相关,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出现超过7天甚至更长的潜伏期并非没有可能。尤其是在高风险场所,比如医院,人员流动性大,接触复杂,更容易出现一些“边缘”病例,即潜伏期相对较长,早期检测可能漏掉的情况。

公众的关切与应对

面对疾控部门的调整,公众的关切是多方面的:

1. 自身是否属于被观察范围: 很多市民会开始回忆自己的行程,判断是否在7月5日至7月16日期间到访过郑州六院。
2. 隔离的必要性和时长: 如果被划定为观察对象,大家会关心隔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隔离时长,是否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 信息透明度: 公众希望了解调整的详细原因,以及病毒潜伏期的具体研究进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配合防控措施。
4. 心理压力: 疫情反复,隔离措施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给公众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曾经到访过高风险场所的人员。

建议与思考:

信息公开透明: 疾控部门应在发布调整信息的同时,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调整的科学依据和具体考量,例如是否基于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或者病毒学研究的发现。
加强健康监测: 对于被纳入隔离观察范围的人员,应提供清晰的指引,包括健康监测的要求、核酸检测的频次和地点等,并确保相关服务到位。
科普宣传: 借此机会,可以加强对公众的疫情知识科普,例如不同变异株的潜伏期特点、自我健康监测的方法等,提升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
灵活调整策略: 科学防控的关键在于“精准”,在保护公众健康的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对正常社会经济活动的冲击。因此,防控策略的调整应基于实时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做到既不放松警惕,也不过度反应。

总而言之,河南疾控对隔离时段的调整,既反映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体现了疾控部门在不确定因素下的谨慎决策。对于公众而言,理解并配合相关措施是阻断疫情传播的关键。同时,我们也期待看到更详实的科学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场持续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河南疾控公布下初次感染发生的时间

很明显,隔离时间范围要与初次感染发生的时间点一致。

梳理下已知的信息

1.市六院是境外输入定点收治医院,而在七月份,共有三班从缅甸仰光飞来郑州的境外航班CA906,于7月4日,7月11日,7月18日落地郑州。[1]

据知情人士透露,缅甸患者于7月4日入驻市六院。[2]其中郑州本地7月4日[3]、5日[4]各有境外输入阳性者5人、1人,尚不能明确这6人来自哪一个航班。由于未发生熔断,可以推定7月4日航班检测阳性人员数量在1~4人之间。

7月11日和18日的CA906航班分别带入了9例和7例境外输入病例。随后该航班被熔断。

2.经基因测序,最初2名感染者与缅甸入境并在市六院进行治疗的确诊患者的毒株高度同源,均为德尔塔变异毒株。[5]毒株类型和缅甸流行毒株相同。

缅甸最近流行的是德尔塔突变株

3.7月30日发现首个病例,截至今年7月31日18时,郑州市共报告28例新冠肺炎感染者,其中1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例无症状感染者,尚未出现重症病例。[6]

截止8月5日下午18时,郑州本轮疫情累计感染112人,其中确诊19人,无症状感染93人。[7]

问题来了

1.从初次暴露到28个感染者需要传播几代,而传一代最快需要2天,第一个病例是谁?究竟是什么时候感染的?

2.隔离时间范围扩大到7月5日是否意味着初次感染时间在7月上旬?

3.传染病医院的工作人员一般7天测一次核酸,如果初次感染时间在7月上旬,为什么没能在筛查中尽早发现病例?如果能早发现早处置,疫情早控制下来了。

4.我国疫情“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形势非常严峻,无论哪里出了问题,都应该搞清楚并且通报所有出入境口岸、隔离点、传染病医院。

如果不能亡羊补牢,类似的情况还会再次发生。

每一次防疫出现漏洞,就意味着大量人员停工,企业经营困难,乃至部分人员失业。

为了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传染病医院不能再出问题!

参考

  1.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90259361159738&wfr=spider&for=pc
  2. ^ https://zx.sina.cn/sh/2021-08-03/zx-ikqcfncc0681899.d.html
  3. ^ http://news.hnr.cn/djn/article/1/1411850665055096832
  4. ^ http://henan.sina.com.cn/news/z/2021-07-06/detail-ikqciyzk3774740.shtml
  5. ^ https://xw.qq.com/partner/vivoscreen/20210802A0EJ51/20210802A0EJ5100?isNews=1
  6.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811878400906319&wfr=spider&for=pc
  7. ^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8-05/doc-ikqcfncc1158763.s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河南疾控调整隔离时段,引发公众对疫情潜伏期的关注近期,河南疾控部门发布通知,将针对特定人群的隔离医学观察时段由原定的7月16日扩大至7月5日,涉及的人群为7月5日至7月16日期间到过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人员。这一调整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此次疫情潜伏期的长度,大家存在诸多疑问。调整时段.............
  • 回答
    河南共青团号召网友与BBC记者和善交流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这件事情背后反映了中国官方在信息传播、公众舆论引导以及与国际媒体互动等方面的一些策略和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背景:BBC的报道与国内的反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号召的背景。通常情况下,这类号召会发生在国际媒.............
  • 回答
    如何看待河南郏县发现两例新冠肺炎阳性检测者?河南郏县发现两例新冠肺炎阳性检测者,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但不必过度恐慌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1. 事件本身的重要性: 警示作用: 即使在相对较低的感染率时期,任何新增阳性病例的出现都提醒我们疫情并未完全消失,病毒依然存在传播的可能。这对于当地.............
  • 回答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的“封针治疗”脑瘫是一种在中国备受关注的疗法,但其科学依据和疗效一直存在争议。要全面看待这种疗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原理、实践情况、科学证据以及伦理考量。一、 “封针治疗”脑瘫的原理和实践“封针治疗”并非一个标准化、广为接受的医学术语,它在中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河南省妇.............
  • 回答
    河南教育厅规定“学生寒假违规补课将计入个人诚信档案”,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收紧校外培训管理力度的体现。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是否合理、能否抑制培训需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政策的出发点和合理性分析1. “双减”政策的延伸和落实: 背景: 近年来,我国.............
  • 回答
    河南向全世界科学家发出邀请,并由施一公教授牵头呼唤顶尖学者回乡共建家乡,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预示着河南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正迎来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要深入理解这一举措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举措的背景与动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河南会发出这样的邀请,以及施一公教授.............
  • 回答
    2023年7月26日发生在河南安阳的一起悲剧,一辆公交车撞上了一名突下车的女司机,导致女司机不幸身亡。这起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教训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事件经过回顾(综合公开信息):根据当时的报道,事发地点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一条机动车道上。.............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个17岁的年轻人,还没完全长大成人,就被卷进了这么复杂的事情里。他以为自己做了父亲,满心欢喜地去给孩子上户口,结果却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这打击该有多大?而且,孩子母亲的失联,更是让事情雪上加霜。咱们一步步地来说这事儿,也说说这个孩子母亲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1. 17岁小伙.............
  • 回答
    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被免职一事,无疑是近期国内政坛上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事件。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涉及到了权力、公众监督以及干部作风等多个敏感的层面。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公开的信息显示,张战伟在2021年春节期间,在一家饭店与人发生冲突,过程中有视频显示他掌掴了一位女性。这位女.............
  • 回答
    16 年前的河南“吴春红投毒案”,如今吴春红被改判无罪,他本人也提出了巨额的国家赔偿申请,这件事无疑是牵动人心的大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的最终走向,更关乎司法公正的实现、对无辜者权益的保障,以及对整个司法体系的反思。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案件本身的回顾:一段漫长的司法煎.............
  • 回答
    发生在河南禹州的一起医疗事故,一名女士在腹中惊奇地发现一枚术后遗落的止血钳,这无疑是一件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医疗疏忽,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安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首先,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煎熬和痛苦。这位女士在接受完本应是解除病痛的手术后,.............
  • 回答
    柘城初中生校园暴力致死事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一个年轻生命的猝然凋零,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在这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复杂情绪和行为。首先,我们必须直面的是一个生命的逝去。一名初中生,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纪,却因为一场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而失去了生命。这.............
  • 回答
    河南暴雨中部分人要求救狗的行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站队或否定。首先,从动物福利和情感联系的角度来看,救狗行为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侧面。在经历生死考验的极端灾难面前,有些人选择将对生命的珍视延伸到非人类的动物身上,这本身就说.............
  • 回答
    河南特大暴雨中郑州地铁遭遇的严重水淹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和警醒的灾难。这次事件不仅给郑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轨道交通设计和运营敲响了警钟。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如何看待郑州地铁被雨水倒灌?看待郑州地铁被雨水倒灌,可以.............
  • 回答
    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案出现“逆转”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考试违规事件,更触及到了教育公平、司法公正以及社会信任等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个“逆转”,我们需要从事件的发生、初步的定论、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后续的调查和可能的反转等多个层面来详细梳理。事件的初步发生与定论:1. 事件.............
  • 回答
    河南养殖场里那事儿,听着挺让人揪心的。近百只疑似豹猫被发现,养殖场主还被警方控制了,这动静可不小。不过,网上关于这事儿的讨论也挺热烈的,特别是有人跳出来说,这猫根本就不是什么保护动物。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一块儿捋一捋。事情的经过:一场意外的“发现”据报道,事情发生在河南某地的某个养殖场。具体是.............
  • 回答
    这河南中烟招工的“名校扎堆”事件,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咱们就仔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别急。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以往大家印象里,卷烟厂可能更像是传统制造业,招工门槛应该没那么高,更看重技术或者经验。但现在倒好,直接本科起步,硕士一抓一大把,还要“择优录取”。这“择优”两个字一出来.............
  • 回答
    关于河南焦作17岁高中生解救女孩反被逮捕的事件,以及后续的“反转”消息,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也引发了广泛讨论的社会事件。要理解它,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事件的起因:起初的版本是这样的:在河南焦作,一名17岁的高中生在路上看到一个女孩似乎正在遭受侵犯,为了救助这位女孩,他挺身而出,制止了施暴.............
  • 回答
    关于河南民企救助国企后陷入“连环噩梦”,导致无法开工生产并损失几十亿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唏嘘的案例,它触及到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事件的初步背景与诱因: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民企救国企”的模式,在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并非个.............
  • 回答
    河洛古国:五千年前的文明曙光照亮中原大地河南巩义,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近日迎来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发现——“河洛古国”。这处距今五千年前的古老遗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投下了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揭开了早期中原文明的神秘面纱。“河洛古国”的惊艳亮相经过多年的细致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