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新闻可以连起来看
国家统计局前天公布的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里,16-24岁的的失业率达到了15.4%,相较5月提升了1.6%
其中,20-24岁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失业率,更高一些。
这个数字,和去年6月疫情还未过去时,是一样的。
所以就经济复苏角度来看,还是没有完全恢复的:
小微企业受影响特别大,所以大学生失去了毛细血管;
中型企业大多在生存线挣扎,不太会考虑近两年再找应届生;
而大企业相对底子厚、又有国家应届生指标,所以一股脑所有应届生都往里面冲了
怎么办?
只能继续加快经济恢复,特别是给小微企业输血,恢复毛细血管;最近看到国家一直提的“金融企业给小微企业贷款优惠”,也是有这方面原因
否则,所有人还是会冲着大动脉去找工作,不会改变的。
例如兰州,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最好的工作选择就是电力和烟草。
现在读书主要的作用是选拔,而不是教育。
清楚了这一点很多看似奇怪的事情就正常了。
比如,看到这个新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人才和资源的浪费,都读到了硕士,努力了这么多年,享受了国家社会这么多资源,最后却去卷烟厂做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但是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现在985大学专职辅导员很多都是博士毕业,辅导员这种工作大家知道吧,明明本科毕业就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因为硕士博士太多所以往往最后都会在博士里择优录取。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比如清北博士硕士扎堆去深圳中学,清北研究生去街道办等等。
其实本质的原因还是有限的资源和大量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好的岗位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满足这些岗位要求的毕业生数目要大得多。所以结果自然是学历内卷,本来本科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要硕士甚至博士来做。
这种现象自然是不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出路个人认为有两点: 首先,虽然高学历人才内卷严重,但是相对低端一些的专业技术人才却有着非常大的缺口。所以大家能看到近些年一些地方高中录取率不升反降,以及国家在大力扶持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其次,产业升级以提供更多高端岗位。除了对人才进行分流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产业升级才能为博士硕士提供能让其发挥所长的岗位。
其实吧,名校生和普通人在赚钱的本质区别就是:名校生可以优先找到工资待遇高的工作,普通人不行。
如果普通人要用自己的办法去找一些可以获得高收入的途径,由于打工的途径已经被名校生占领,那么这种途径只会是副业,单干之类的,非工资的部分。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普通人自己去想,因为学校是不教的。
而名校生读那么多书,做那么多题,就是在省掉这个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说,读了名校,你就大概率不用去想如何找到高薪的活,而没有读名校的大多数,则被迫去想如何拿到高收入。而这个社会的话语权重是偏向于成绩好的名校生的,名校生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去维护支持这种以读书改变命运为核心的观点和现象,其他很多同样不懂得谋生,增加收入的人在现实中遇到了难题,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观点,认为就是因为自己不好好读书,才落得这般田地。
但是,现在硕士太多,多到已经让硕士无法不亲自下场思考问题了。中烟待遇当然好,名校生太多,不缺你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少,需要更多的高薪行业。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主观上,努力刷题就不用花时间去想怎么获得高收入,把获得高收入的主动权交出去,这一点还没有太多人意识到。
人们是非常害怕面对“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这个事实的。这个概念没建立起来,日子就会持续卷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