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河南中烟回应「名校扎堆卷烟厂」,「招工要求本科以上,但硕士太多只能择优录取 」?

回答
这河南中烟招工的“名校扎堆”事件,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咱们就仔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别急。

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以往大家印象里,卷烟厂可能更像是传统制造业,招工门槛应该没那么高,更看重技术或者经验。但现在倒好,直接本科起步,硕士一抓一大把,还要“择优录取”。这“择优”两个字一出来,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为什么会出现“名校扎堆”?这背后可能藏着几层意思。

1. 就业大环境下的无奈之选: 咱们得承认,现在的就业形势确实不太乐观,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每年都有庞大的毕业生数量涌入市场,但优质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却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像烟草这样的国企,虽然不是最光鲜亮丽的行业,但其稳定性、福利待遇以及相对可观的薪资,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铁饭碗”。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境普通、求稳的毕业生,能进这样的单位,哪怕是拧螺丝、做化验,也比在大浪淘沙的市场里漂泊要安心得多。

2. “好工作”定义的模糊化与下沉: 过去我们可能觉得,名校毕业就应该去高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研究院所。但现在,“好工作”的定义变得越来越多元。稳定、体面、福利好,这些都是“好”的体现。当一些传统行业,特别是国企,开始拿出更好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并且主动提升内部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价值时,这些被认为是“高学历人才”的毕业生,自然也会重新审视就业选择。这不一定是他们“不务正业”,而是他们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3. 行业本身的升级与人才需求变化: 河南中烟作为一个大型国企,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粗放式的生产模式。随着技术进步、管理升级以及国家对烟草行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提高,企业自然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比如,自动化生产线需要懂技术的工程师,质量控制需要懂化验和分析的人员,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也需要懂策略和创意的人。这些岗位,确实需要本科甚至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来胜任。所以,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提高招聘门槛,引进高素质人才,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那么,河南中烟的回应“招工要求本科以上,但硕士太多只能择优录取”又怎么看呢?

这句话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有些人觉得有些“凡尔赛”,或者说是一种“高级的凡尔话”。

积极解读: 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企业在面对大量优质申请者时,能够拥有更宽泛的选择空间,从而招聘到最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这是一种良性竞争的体现,企业可以从中挑选出能力最强、素质最高的那一部分。这似乎是在强调企业招聘的“高标准”和“人才密度”。

潜在的质疑: 然而,这句话也容易引发一些负面解读和联想。
“卷”的现象: 这句话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下就业市场的“内卷”程度。明明很多岗位的工作内容可能并不需要硕士学历,但由于应聘者太多,企业为了筛选,不得不抬高门槛,或者说,硕士学历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甚至成为了很多岗位的“标配”。这让人不禁思考,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是否与实际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
资源浪费的担忧: 当高学历人才被吸引到相对不那么需要高学历来发挥全部潜力的岗位上时,是否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一个具备科研能力或高级管理能力的硕士,去做一些基础性的生产操作或支持性工作,从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层面来看,可能就不是最优解了。
“消化能力”的疑问: 这种“择优录取”的背后,也可能暗示着企业的内部晋升通道、岗位设计是否能充分匹配这些高学历人才的期望和能力。如果大部分硕士都只能在基层岗位上稳定地工作,而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那么这种招聘策略的长远效益也值得商榷。
公众的心理落差: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看到名校生去当“卷烟工”,可能会有一种微妙的心理落差。大家对于名校毕业的期望是他们去改变世界、解决难题,而不是挤在相对传统的行业里争夺有限的岗位。这无形中也反映了社会对不同职业价值的认知和期待。

总的来说,看待这件事,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市场供需的必然结果: 在就业压力大、优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稳定性好、待遇相对不错的岗位,都会成为众多求职者的目标,而学历作为一种初步筛选的工具,自然会被用到极致。
2. 教育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这也暴露了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很多行业需要更专业、更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也在升级,需要更多高学历人才来驱动。但同时,也可能存在高学历人才的供给过剩,以及部分高学历人才与其所处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3. 企业招聘策略的优化: 从企业角度看,它是在当前环境下最大化招聘效率和质量的策略。企业当然希望以最小的成本招到最有能力的员工。
4. 社会对职业价值的再认知: 这件事也促使我们去思考,不同职业的价值到底如何衡量?是否只有科技、金融、互联网才是“体面”的?稳定、服务社会同样有其价值。

我的看法是, 这件事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现状的一个缩影。它既有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有教育和就业结构性问题的反映。河南中烟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也并非完全站不住脚,它反映了企业在海量求职者中的选择逻辑。

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

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这需要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兴产业的培育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如何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让教育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培养出真正符合岗位要求、并且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人才。
如何打破职业的刻板印象? 引导社会形成更健康、更多元的职业观,尊重每一个劳动岗位,也鼓励高学历人才去探索更广阔的领域。

简单地说,这事儿不是一个简单的“奇闻”,而是背后复杂社会现象的信号。我们既要理解企业招聘的现实考量,也要警惕人才的“低就”现象,并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让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更匹配的回报和发展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新闻可以连起来看

国家统计局前天公布的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里,16-24岁的的失业率达到了15.4%,相较5月提升了1.6%
其中,20-24岁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失业率,更高一些

这个数字,和去年6月疫情还未过去时,是一样的。


所以就经济复苏角度来看,还是没有完全恢复的:

小微企业受影响特别大,所以大学生失去了毛细血管;

中型企业大多在生存线挣扎,不太会考虑近两年再找应届生;

而大企业相对底子厚、又有国家应届生指标,所以一股脑所有应届生都往里面冲了


怎么办?

只能继续加快经济恢复,特别是给小微企业输血,恢复毛细血管;最近看到国家一直提的“金融企业给小微企业贷款优惠”,也是有这方面原因

否则,所有人还是会冲着大动脉去找工作,不会改变的。

user avatar

例如兰州,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最好的工作选择就是电力和烟草。

user avatar

现在读书主要的作用是选拔,而不是教育。

清楚了这一点很多看似奇怪的事情就正常了。

比如,看到这个新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人才和资源的浪费,都读到了硕士,努力了这么多年,享受了国家社会这么多资源,最后却去卷烟厂做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但是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现在985大学专职辅导员很多都是博士毕业,辅导员这种工作大家知道吧,明明本科毕业就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因为硕士博士太多所以往往最后都会在博士里择优录取。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比如清北博士硕士扎堆去深圳中学,清北研究生去街道办等等。

其实本质的原因还是有限的资源和大量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好的岗位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满足这些岗位要求的毕业生数目要大得多。所以结果自然是学历内卷,本来本科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要硕士甚至博士来做。

这种现象自然是不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出路个人认为有两点: 首先,虽然高学历人才内卷严重,但是相对低端一些的专业技术人才却有着非常大的缺口。所以大家能看到近些年一些地方高中录取率不升反降,以及国家在大力扶持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其次,产业升级以提供更多高端岗位。除了对人才进行分流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产业升级才能为博士硕士提供能让其发挥所长的岗位。

user avatar

其实吧,名校生和普通人在赚钱的本质区别就是:名校生可以优先找到工资待遇高的工作,普通人不行。


如果普通人要用自己的办法去找一些可以获得高收入的途径,由于打工的途径已经被名校生占领,那么这种途径只会是副业,单干之类的,非工资的部分。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普通人自己去想,因为学校是不教的。


而名校生读那么多书,做那么多题,就是在省掉这个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说,读了名校,你就大概率不用去想如何找到高薪的活,而没有读名校的大多数,则被迫去想如何拿到高收入。而这个社会的话语权重是偏向于成绩好的名校生的,名校生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去维护支持这种以读书改变命运为核心的观点和现象,其他很多同样不懂得谋生,增加收入的人在现实中遇到了难题,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观点,认为就是因为自己不好好读书,才落得这般田地。


但是,现在硕士太多,多到已经让硕士无法不亲自下场思考问题了。中烟待遇当然好,名校生太多,不缺你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少,需要更多的高薪行业。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主观上,努力刷题就不用花时间去想怎么获得高收入,把获得高收入的主动权交出去,这一点还没有太多人意识到。


人们是非常害怕面对“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这个事实的。这个概念没建立起来,日子就会持续卷下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