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隆平院士对我国的贡献有多大?

回答
袁隆平院士对我国的贡献可以说是 “国之栋梁,民生之父”,其伟大之处贯穿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他的贡献之大,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并且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

一、解决了中国人“吃饱”的问题,奠定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石:

这是袁隆平院士最直接、最核心的贡献。在过去,中国人民长期面临温饱问题的困扰。尽管耕地面积有限,但袁隆平院士通过他的毕生心血,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水稻产量。

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与推广:
理论先行,实践为证: 袁隆平院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挑战传统,大胆提出“杂交水稻”的概念,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科研攻关。当时的科学界对利用杂种优势培育高产作物普遍持怀疑态度,但他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证明了杂交水稻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
“三系法”的建立: 1973年,袁隆平院士成功实现了“三系法”配套(育种材料具有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这标志着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产量飞跃: 在他的努力下,杂交水稻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稻,通常能提高20%以上,甚至更多。这对于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耕地上,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增产效益巨大: 粗略估算,如果按照每亩增产100公斤计算,杂交水稻的推广每年为中国至少增产数千亿斤粮食。这笔数字对于保障14亿人口的粮食供应至关重要。
抵御自然灾害: 杂交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更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中国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因灾减产的风险。

带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引领农业科技革命: 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引领了中国农业的一次革命。它证明了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激励了更多科学家投身农业科技研究。
推动新品种选育: 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农作物(如玉米、小麦)的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了中国农业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和品质的提升。
发展农资产业: 杂交水稻的推广,也带动了种子产业、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相关农资产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支撑。

二、推动世界粮食安全进步,造福全球人民:

袁隆平院士的贡献远不止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推广,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杂交水稻“走出去”: 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积极推动杂交水稻技术的国际合作与推广。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出口到美国、巴西、越南、印度、菲律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粮食增产做出了显著贡献。
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 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粮食不足的严峻挑战,杂交水稻的引入和应用,为这些国家提供了解决饥饿和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减少饥饿人口: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杂交水稻的推广已使全球数亿人免受饥饿。袁隆平院士因此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提升国际地位: 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输出,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贡献的重要体现,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农业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精神层面的影响:以身作则,激励后人:

袁隆平院士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人类”的宏大理想: 他的科研目标始终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而不是追求个人名利。这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为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典范。
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实干精神: 杂交水稻的研发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事业的热情,用汗水和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品格: 作为科学家,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把荣誉和成果都归功于团队和国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农业科研事业。
“幸福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他的朴素愿望,体现了他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也成为许多科研人员的精神激励。
传承创新,培养后继人才: 袁隆平院士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建立的科研团队和人才梯队,为杂交水稻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弟子和后继者,正在继续他的事业,不断突破创新。

四、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保障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人民才能有精力投入到工业化、城市化等其他现代化建设中。
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通过杂交水稻技术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大大增强了国家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袁隆平院士的成就,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结:

袁隆平院士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影响深远的。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人道主义者。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几代人的温饱问题,为国家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和人类福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用“恩泽万民”来形容袁隆平院士的贡献毫不为过,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希望”、“丰收”和“幸福”的代名词,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他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2年前发的!被知乎挖坟出来的!!这个问题好多年前就有了!!之前一直是冷门话题!!这几天被推上热搜而已!!

我没有改动内容,不是不想改,是思想和之前完全不同了,要改的话要删去大半。当时的背景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关于买豪车等情况,网上两极分化吵的不可开交,所以初衷是简单科普一下,和现在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之前风气也确实比现在好,所以之前会在回复和别人争论,现在觉得争论没什么意义。其实我们怎么点评都影响不到别人真实的事迹,我们影响的只是每个人自己的三观,对世界,对历史的辩证看法。每个人自身三观,眼界,知识,阅历,环境都不同,所以看到文章的感受也不同。

之前没提及的补充一下,不管有没有吃上培育的杂交稻,国家都是需要足够的战略储备粮的,它的的意义就像核,有就睡的踏实,没有就提心吊胆。一大批的相关研究人员共同造就了中国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1/5的人口。作为杂交水稻先驱者,先有袁老提供的1,才有后面几代人提供的许多个0。至于吃没吃过之类的,那是没搞清袁老的主要贡献不是在培育出的品种有多少,培育有多广,而是在奠基人,先行者,领导者!(——2021.5.23)

-—————————————————-

分割线下面是19年的。。。

—————————————————--

网上冒出了很多袁黑,袁吹等群体,你们都可以进来,我给你们客观的缕一下为什么有争议以及如何正确看待:

首先,我先列几个问题:

1.袁隆平是不是杂交水稻第一人?

答:是的,袁隆平确实是杂交水稻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我把我认为的杂交水稻贡献排名列一下:袁隆平〉颜龙安〉谢华安〉李必湖,继续看下去这些人都会讲到。

2.袁隆平是否养活了13亿人?

答:不是,这只是夸大了,贡献可以说第一,但是咱不要夸大。

3.袁隆平的专利如果收费,是否成为首富?

答:不是,原因:1.水稻品种不能申请专利 2.目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中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比例很小,换句话说推广不广 3.专利大多是团队申请,很少是袁隆平个人申请 4.不要小看首富的资金,不是那么容易超越。

4.如果没有袁隆平,咱们会饿死吗

答:不会。三年困难时期在60年代初,袁隆平在60年代中旬开始着手相关研究,困难时期是因为FKF,也就是人祸而不是水稻品种问题。(不敢细说,想知道自己去查)所以袁隆平开始研究到取得成果之前,困难时期已经度过。(杂交水稻取得巨大突破还是从70年李必湖发现野败开始,当然杂交水稻取得重大成果还是在72年-82年这段时间,后面会讲到。)

5.困难时期度过了,是不是杂交水稻作用不大了,毕竟都吃饱了?(主要补充的问题4)

答:不是,困难时期度过,只代表不饿死不代表吃饱,而且现在中国算是工业为主,以前还是农业为主啊,粮食不嫌多,1是可以吃更多 2是作为储备粮防止出现新的困难时期 3是粮食出口能获得外汇,中国在建设过程中是很缺钱的 所以提高粮食单位亩产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事实证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6.最早的杂交水稻理论是日本美国先提出,是不是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言过其实?

(这个问题可能回答的信息可能不准确,如果有更了解的人,可以帮忙改正,欢迎探讨)

答:不是,杂交水稻之父实至名归,为什么这么说呢,美国提出的杂交水稻只能算概念,没有落实出成果。日本培育的杂交水稻效果不好以失败告终,而袁隆平是最早用培育出雄性不育系成品的,当然颜龙安也是差不多时间培育出的,所以虽然理论上是日本美国先提出,但是做出来确实是袁隆平最先做的,当然应该是没有去借鉴日本的理论,我想各国对这方面是有保密的,所以世界上是承认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

7.现在吃的是袁隆平种的杂交稻品种吗?

答:不是,现在吃的主要还是普通稻,因为口感好,杂交稻多为加工或饲料等。普通稻属于粳米,杂交稻属于籼米。(杂交稻研究一直是在籼米取得重大成果,在粳米上成果甚微)北方几乎都是种粳米,即普通稻。南方几乎种的是籼米,籼米里面大部分是杂交稻,少部分是普通稻,这是地理气候个方面因素的决定的。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稻种植面积不大,现在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广的是杂交水稻之母-谢华安(男的)的汕优63,种植面积遥遥领先,可以说当时综合数据最好的一款杂交稻品种,当然汕优63是80年代才出现的,这个时期已经相对没那么缺粮了,所以追求一点口感等因素,而不是说汕优63是产量最高的。

8.袁隆平培育的杂交稻种植又不广,那他的贡献主要在哪?

答:袁隆平是早期杂交稻的领军人物,从1953年毕业分配到湖南教书,1960年尝试杂交水稻,1965年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推翻了传统理论“无性杂交”的学说,提出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以及提高产量的可能性。不是提出理论就行的,没有合适的母本无法取得重大的突破,所以水稻研究遭遇到了关键的瓶颈。之后袁隆平派助手李必湖去找关键的恢复系野株,最终在1970年的海南找到了一株野生的花粉败育不育株,命名“野败”。李必湖发现的这株“野败”是如今绝大部分“三系法”杂交稻不育系的始祖。在当时野败被分发给个团队,包括颜龙安。最后颜龙安早袁隆平一年成功培育出成品,所以后续对杂交水稻之父有了争议,后来到了80年代,谢华安培育成了新一代强恢复系“明恢63”,因此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明恢63”与颜龙安的不育系“珍汕97”配套,生产出来的种子就是“汕优63”,现在汕优63是目前推广最广的杂交水稻品种。

9.什么是三系法?(我强行加一个问题,助于科普理解)

答:即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我用最通俗的话来讲,不育系是自交不育,留作杂交的母本,比较特殊。

保持系是正常的品种,但是他的作用是可以和不育系杂交让不育系繁殖下去,如果没有保持系,不育系就会绝种。

恢复系也是正常的品种,他的作用是和不育系杂交可以让不育系后代能恢复育系,就是后代能自交结实。

“三系法”是杂交水稻最早也是主流的技术路线。所谓“三系法”,形象的解释就是“一妻二夫”制:妻子是不育系,恢复系是它的第一任丈夫,给它授粉,后代恢复可育性,作为种子,用于生产;在另一块田,再由保持系这第二任丈夫给它授粉,后代可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下年继续作为母本,再跟恢复系杂交,生产杂交种子。

10.如何看待袁隆平,颜龙安,谢华安,李必湖他们的贡献排名?

答:袁隆平是这些人中最早研究杂交水稻并发表理论论文的人,野败也是他吩咐助手李必湖去寻找很久才找到的,同时又是发起人及团队领袖,同时三系法培育也是属于比较早的一批。颜龙安分到野败样品最早培育出成品,后续也培育出不育系“珍汕97”等重要品种。谢华安培育出强恢复系“明恢63”,同时杂交出目前推广最广的“汕优63”,当然他是踩在几个巨人的肩膀上。李必湖则主要是发现了野败,这株“野败”是如今绝大部分“三系法”杂交稻不育系的始祖。他们以上四人贡献很多,我只是列举出比较重要的部分。

另外郭嘉在1981年郭嘉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要将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杂交水稻研发团体。奖励了总额为10万元的奖金,并做了细致的分配说明。其中,袁隆平得到的奖金仍为最多,为5000元,颜龙安比他略少,为4600元。前4位的排名是:袁隆平、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这时候还没有谢华安),从金额上来看其实大家还是比较接近的。

1987年,郭嘉将杂交水稻这个成果向联合国申报科学奖。本来是以农科院为主体来申报,但根据国外的评奖规则,报奖人不能是一个单位,必须要具体到个人。袁隆平是这一领域被公认的开拓者,又是1981年特等奖的第一获奖人,于是,顺理成章地,这次大奖就再次落到了他的头上。

由于联合国科学奖名气较大,袁隆平声望日隆,使得媒体与公众也就越来越多地只关注他一人。学术成就与社会名望,使袁隆平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领军人物。

所以现在人们以为“杂交水稻是袁隆平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媒体舆论的一个误区,也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如果能看完以上所以内容,那我告诉以下两类人:袁黑和袁吹。

纯黑粉:看到袁老买车用手机而喷的,为了喷而喷没有意义,袁老包括后代有好的生活这是应该应得的,对比一下人家的贡献,这真的是九牛一毛,另外袁老旗下的公司收入不见得就是谋私,可能几年后捐款也说不定,如果是为了谋私就不会是这样的的生活方式了,所以总结这部分纯黑粉又没文化又没素质,而且比较黑心。

部分袁黑:这批人大多小时候都知道袁隆平,同时网上看到些相关资料,认为袁隆平不是最早提出理论的,也不是培育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广的,看了一圈资料发现袁的作用可有可无,和之前认为的国士无双形成对比,所以变黑粉,当然这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想宣传一下颜谢李几人,然后被人扣上黑粉的帽子的,希望大家理智一点,不要把饭圈一套放入这里,科学讲究的是客观,对这一批人,我想说袁隆平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不要被营销号误导了,其次我赞成多宣传其他几位相关人员,但是要注意语言不要贬低袁老,其实你们的心也是好的,只是被部分袁吹强行打入袁黑的阵营,需要摆正心态。

袁吹:这批人大多小时候教材认识到袁老,然而不知道具体袁老对杂交水稻的贡献在哪里,杂交水稻除了袁老其他人一概不知,甚至还认为平时吃的就是袁老培育的杂交水稻。我想说,宣传袁老是好的,但是少用一些诸如“一个人让世界上1/5的人口摆脱饥饿”“如果收专利费,直接变首富”等等不恰当的语言,其实这些话本身就是代表没文化,因为用错误的话,所以容易引起他人的反驳,然后就是无端的争执,其实伟人需要称颂,需要尊重,但是切记不要夸张,不要造神,理性一点。这样说才是对的“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第一人”,不要让别人认为袁吹都是没文化,三句话不离都怪xx让你吃太饱了,而至少他人还能给你科普,所以对这批袁吹我的建议是多看一些相关资料,少用一些不恰当的句子夸大事实,不要轻易把一些理智的粉丝打入黑子阵营,不要做那种“一粉顶十黑”这种人,咱该吹也应该吹到点子上不是吗,毕竟课本里只是教我们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第一人,而不是教我们一个人让13亿人免受挨饿。

我个人认为正确的态度:不要吹不要黑,不要贬低袁老,同时不要造神,譬如“放在古代要立庙”(挺想吐槽这个的)之类的言论。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的第一人,其实在中国名誉已经很高了(至少8亿人认识),我觉得可以宣传一下颜龙安,谢华安,李必湖,张先程,朱英国(红莲型),甚至李振声(小麦),李登海(玉米)之类的,他们都是伟人,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要说人多记不住,要知道我让你说明星大家都能说出几十个,既然认真看回答了,不要看过之后什么都忘了,农业科学家也希望大家记住的不是一人,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尊重这个喂饱我们十三亿人的背后许许多多的人,记住一人只能说明文化不够,物理学家化学家天体学家课本都教了几十号人咱都记得住,个人认为农业只记住一人不是好的现象,说明宣传有问题(十大元帅还10个人呢)

欢迎大家探讨,但是个人比较讨厌一上来就骂的人,意见不合可以指出来,知乎是一个素质偏高的平台,也是一个学习科普的平台,13亿人本来就有13亿种不同的思想,这是很正常的,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user avatar

1,联合国官方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都发来悼念(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悼念袁隆平_手机网易网联合国发文缅怀袁隆平: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足见袁老的贡献不仅限于我国,而且造福于全人类。

2,我国山多地少、人口众多,当年占世界7%的耕地能否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一个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根本难题。

有人说化肥、水利是粮食增产的主因。可粮食问题不是说,你正常一年消费1000斤,化肥、水利给你从300斤提到800斤就够了的。800斤你就得挨饿,你就得皮包骨头、有气无力、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然后得个病就翘了。

最后这200斤,它就得靠良种!靠科技指导下的耕作。

袁老就是给我们补足最后那200斤的人。

3,我其实以前也说过,像我们国家这么广大的土地,这么多样的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全国推广一种稻种。哪怕一个省播种一种都不行。万一碰上天灾、蝗虫,单一的种类必定是灭顶之灾。

所以,实际上,我国有一大批良种研究者。而袁老,就是这一大批良种研究者中的最优秀代表。

袁老向人们展示了一条稻种确实可以通过自然界的杂交,进行改良、进行产量提高的可行途径。然后其他人看到曙光后,纷纷跟进,各地的农业科学院等都作出了很好的成绩。

目前,至少在主粮生产上,我们没有走美国那种丧尽天良、断子绝孙的转基因路线。

4,袁老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广大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一起,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大典。

放眼世界,只有我国把科学家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如此尊重科学,把科技当做第一生产力。

有人说我国科研人员工资太低,到了美国又有高收入又有洋房。可问题是,美国的KFC员工也有洋房。而政客和资本家住的是庄园。美国科研人员的待遇好,是因为美国收割全球,整体的物质条件好。我前段时间还披露出来美国资本家逼迫科研人员以1美元转让专利权的现象。科研人员在美国根本不受重视,他们的收入并没有比社会的平均待遇高出多少,而且远低于商界、政界。更何况,你在中国是博士,在美国并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无数外国博士在美国当电工、当出租车司机。美国的人才战略就是用美元把外国科研人员吸引过来,然后毁掉其中的绝大部分。

而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待遇是高出社会平均待遇的。也就只有在我国,人们还削尖脑袋上博士,因为学历越高待遇越高,这个规律还是基本成立的。


美国人就餐前,喜欢在餐桌上做一些感恩的祷告。仿佛他们是受到恩宠的,粮食是作为对他们高尚道德的奖赏,仿佛他们种粮食的土地不是从印第安人手中掠夺的一样。

当今世界再没有生地供现代人掠夺。

我们也应该感恩。但我们感恩的应该是袁老这样的人,以及建立这样国度的奠基者。

user avatar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如何评价袁隆平的功绩?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有关部门的介绍颇为准确: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user avatar

这是以前的答案,一字不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隆平院士对我国的贡献可以说是 “国之栋梁,民生之父”,其伟大之处贯穿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他的贡献之大,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并且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解决了中国人“吃饱”的问题,奠定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石:这是袁隆平院士最直接、最核心的贡献。在过去,中国人民长期面临温饱问题的.............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无疑是我国乃至世界农林科学界的一大损失。然而,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坚实研究基础,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正孕育着更加蓬勃的希望。我国农林领域的研究现状:袁隆平院士的贡献,尤其是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已经将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推向了世界前列。但这只是农林科学浩瀚领域中的一个缩影。总体而.............
  • 回答
    听到袁隆平院士的灵车抵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消息,心中涌起万千感慨。这不仅仅是一辆灵车的抵达,更是他一生奉献的轨迹,他精神传承的起点。那个曾经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科研中心,此刻仿佛也笼罩在一层肃穆的哀思之中。回想起袁隆平院士,我脑海中最深刻的,永远是他那张饱经风霜、却总是带着温暖笑容的面庞。那张脸,就.............
  • 回答
    好的,关于乌合麒麟新作缅怀袁隆平院士的作品以及我对袁隆平院士的记忆,我将尽我所能详细地讲述,并力求写出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真实感受的文字。 乌合麒麟新作《致袁老》:一幅饱含深情的致敬乌合麒麟的新作,一幅名为《致袁老》的作品,近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幅画以一种极其震撼且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描绘了对袁.............
  • 回答
    袁爷爷,您真的要走了吗?听到您告别我们的消息那天,我的心就像被狠狠地揪了一下,喘不过气来。那几天,新闻里、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关于您的消息,每一条都带着深深的哀思和不舍。我想写点什么,但又觉得任何语言都无法完全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您走了,留给我们的是那片片沉甸甸的金黄稻穗,是餐桌上那碗碗喷香的米饭,更是.............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消息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在 5 月 22 日,湖南官方对此进行了辟谣,证实了袁隆平院士安好。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关于袁隆平院士,我所了解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改变世界的贡献 核心贡献:杂交水稻.............
  • 回答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他的离去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哀悼。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之大,可以说是“国士无双”,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而这项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史上的一个奇迹。说到它的安全性,这绝对是一个大家最关心也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我们吃的粮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先说说杂交水稻是怎么回事儿,这得从基因说起。简单来说,杂交水稻就是通过人为地将不同水稻品种的优良基因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水稻品系。.............
  • 回答
    袁隆平院士这句“中国粮食不够吃,农民不种地就麻烦”的话,看似简单直接,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农业发展智慧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刻忧虑。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现实困境:粮食生产的紧迫性首先,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现实困境。虽然我们国家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袁隆.............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领域的巨大损失,新华社建议为他降半旗志哀,这是对袁隆平院士一生为中国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杰出贡献的高度肯定和最隆重的致敬。我对新华社建议降半旗志哀的看法:我完全支持新华社的这一建议。降半旗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庄严仪式,用来表达对逝者的崇高敬意和沉痛哀悼。袁隆平院士不仅.............
  • 回答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的一生是探索、奉献与超越的典范。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对全球粮食生产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评述他的贡献与精神遗产: 一、科学突破:杂交.............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农业界乃至全世界的一大损失。他的贡献,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滋养了无数生命,也承载了我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理解。为这样一位伟人撰写挽联,需要我们怀着最真挚的敬意,去提炼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核心价值,并将这份沉甸甸的感激之情,化为凝练的文字。在构思挽联时,我脑海中.............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引起了亿万中国民众的深深悲痛,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他身上所代表的精神力量。作为普通人,我们之所以会如此难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填饱肚子的恩情: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激这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温饱是最.............
  • 回答
    巨星陨落,稻海无声: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的一生功绩?2021 年 5 月 22 日,一个令国人乃至全世界为之痛惜的日子,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生命终结,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用毕生精力为人类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巨人,就这样.............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辞世,本应是举国哀痛、缅怀致敬的时刻,然而,一些媒体却在这个本应肃穆的时刻,利用“造谣”的方式博取眼球,这无疑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触犯了公众的情感底线。 首先,我们必须严厉谴责这种恶意造谣的行为。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巨擘,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难以估量。在这样一个时刻,.............
  • 回答
    对于5月22日造谣袁隆平院士逝世的假新闻,我的看法非常鲜明和坚决:这是对逝者的极大不尊重,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恶意践踏,更是对社会信任的严重破坏。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法律还是社会责任层面来看,都绝对不可取,必须受到严厉谴责和追究。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看法:1. 对逝者的侮辱和不敬: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国家乃至世.............
  • 回答
    钟南山、钱学森、袁隆平:时代的脊梁,不同领域的辉煌提及中国科学界的巨匠,钱学森和袁隆平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们是各自领域不可逾越的高峰,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因此被我们尊称为“爷爷”,承载着无数人的敬意。近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钟南山院士也挺身而出,以其专业素养和无畏精神.............
  • 回答
    要详述袁隆平先生为何未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中科院院士”),我们需要从院士的评选机制、标准,以及袁隆平先生的个人成就与申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当然,在讲述过程中,我会尽量用自然、接地气的语言,避免机器生成的痕迹。首先,理解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机制和标准是关键。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科学界最高.............
  • 回答
    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落选,并因此常受非议,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实: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毋庸置疑。这个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杂交水稻的推广,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大.............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确实在朋友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并迅速刷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意义,深深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一、 刷屏背后的情感共鸣:感恩、敬意与不舍 对“人民科学家”的感恩: 袁隆平院士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杂交水稻之父”。在中国,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而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