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安全性到底如何?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史上的一个奇迹。说到它的安全性,这绝对是一个大家最关心也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我们吃的粮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

先说说杂交水稻是怎么回事儿,这得从基因说起。

简单来说,杂交水稻就是通过人为地将不同水稻品种的优良基因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水稻品系。就像我们给不同的植物“撮合姻缘”一样,选那些生长快、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亲本,让它们“生出”一个后代,这个后代就继承了父母双方的优点,所以产量特别高,抗逆性也更强。

袁隆平院士团队研究的正是“三系法”和后来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三系法需要三个亲本: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是不能自花授粉的,这样才能方便地进行人工授粉,杂交出后代。保持系能保持不育系的特性,而恢复系则能恢复杂交后代的雄性生育能力。两系法则更加简化,只需要一个不育系和一个配合系,提高了育种效率。

那么,这种人为的基因组合,会不会带来安全问题呢?

从科学原理和实际应用来看,杂交水稻的安全性是得到充分保障的,而且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自然界的杂交现象: 首先要明确的是,植物杂交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风媒传粉、虫媒传粉,都会导致不同品种植物的基因进行交换。杂交水稻只是将这种自然现象,通过科学手段人为地加速和优化了,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农艺性状。我们吃的很多蔬菜、水果,比如玉米、番茄,它们之所以有现在的模样,也离不开长期的品种选育和杂交。

2. 基因的“合法性”: 杂交水稻所使用的基因,都来源于水稻这个物种内部。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水稻的“家族内部”进行基因的组合,并没有引入其他物种的基因。这一点与大家可能担心的“转基因”技术有本质区别。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来自其他物种)导入到目标生物体内,而杂交水稻只是在同一种内进行基因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3. 严格的审定和监管流程: 在中国,任何一种新的农作物,尤其是像杂交水稻这样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都必须经过一个极其严格的审定程序。这个流程不仅仅是看产量,更重要的是对品种的生物安全、生态安全、食用品质进行全面评估。
品种审定委员会: 国家设有专门的品种审定委员会,成员来自农业科研、推广、教育、生产等多个领域。他们会组织专家对申报的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区域试验,评估其产量潜力、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等。
安全评价: 在此过程中,还会进行一系列的安全评价,包括对稻米品质的检测,例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以及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的限量检测。对于杂交水稻,还会重点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是否会影响野生稻,是否会产生新的杂草等。
标准化的种植和加工: 推广使用的杂交水稻种子,其生产和加工过程都有严格的标准,以确保种子质量和后续稻谷的品质。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也需要遵循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包括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4. 长期的实践检验: 杂交水稻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究,八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以来,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种植了数十年。这期间,没有出现过任何因为食用杂交水稻而引起的健康问题。相反,杂交水稻以其高产的特性,为保障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更多人吃饱了饭,也降低了粮食的生产成本。如果存在重大的安全性问题,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大范围食用,早就应该暴露出来了。

5. 营养和食味: 很多人担心杂交水稻的营养价值或者食味不如传统品种。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在育种过程中,非常重视稻米品质的改良。他们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在保证高产的同时,也力求在米质、口感、营养成分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传统优质稻的水平。当然,不同品种的口感和营养会有差异,这就像不同品种的苹果也有酸甜之分一样,是很正常的。但总体来说,经过科学选育的杂交水稻是安全且营养的。

一些误解需要澄清:

有时候人们会把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水稻”混为一谈,这是一个误解。前面已经讲过,杂交水稻是利用天然的生殖方式进行基因重组,而转基因技术是人为地将其他生物的基因片段插入到水稻基因组中。两者在技术原理和安全性评估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目前在中国,转基因水稻尚未大规模商业化种植。

总结一下: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经过了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严格的审定程序以及大规模的实践检验,其安全性是完全可靠的。它是运用科学方法,在水稻物种内部进行的基因优化组合,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地食用由优良杂交水稻品种生产的稻米,它们不仅产量高、抗性强,而且在质量安全和营养价值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的智慧和辛勤工作,为我们带来了餐桌上的安心和丰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言论不针对楼主,只针对目前的一些现象————————————

你以为你现在吃的"传统"水稻不是古人杂交出来的?想吃纯天然自己蹲原始森林去吃啊!怕死自己挨个挨个食物做毒理学实验去啊 这么担心怕死赶紧关电脑扔手机啊!电脑手机有辐射哦!

现在这股反科学的妖风是哪儿刮出来的啊?这么想过古代田园诗生活觉得特健康特自然特惬意是吧?古代的人均寿命才30岁我会告诉你么?随便碰个饥荒年饿死一大片我会告诉你么?

黑呗 黑完转基因黑杂交呗 有本事自己去找野生稻自己种去


嗯 求折叠

——————————————昏鸽腺—————————————————————————

既然被

@黄继新

教育了一小下

那就补充一点

不是针对题目的回答

现在的人什么都敢质疑 谁都敢怀疑

并不是说质疑不好 怀疑不好

科学必须经得起质疑与检验

我也经常嘲笑某些名头很大的学者做出来的东西是坨Shit,比如李兰娟院士那篇H7N9的柳叶刀(咦?这是有多大仇啊逮着机会就提这事)

也怀疑某些paper里的数据是编造的

但是质疑之前我觉得应该至少首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那个专业水平去怀疑

我是搞猪流感病毒的兽医 生命科学范围内的很多东西或多或少稍微懂一点 毕竟原理是通的

但我决不会去argue相对论是不是不对 普朗克常量是不是就是那个数 因为我不懂 一丁点儿都不懂

在自己确实不懂的情况下

要么自己一丁点一丁点去学习

要么索性和我一样选择相信相关方面的科学家的素养,把争吵留给专业人士

要我花费精力去回答一个对科学充满无知和敌意的问题

这活 我不乐意干

我又不是你生物老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史上的一个奇迹。说到它的安全性,这绝对是一个大家最关心也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我们吃的粮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先说说杂交水稻是怎么回事儿,这得从基因说起。简单来说,杂交水稻就是通过人为地将不同水稻品种的优良基因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水稻品系。.............
  • 回答
    听到袁隆平院士的灵车抵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消息,心中涌起万千感慨。这不仅仅是一辆灵车的抵达,更是他一生奉献的轨迹,他精神传承的起点。那个曾经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科研中心,此刻仿佛也笼罩在一层肃穆的哀思之中。回想起袁隆平院士,我脑海中最深刻的,永远是他那张饱经风霜、却总是带着温暖笑容的面庞。那张脸,就.............
  • 回答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他的离去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哀悼。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之大,可以说是“国士无双”,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而这项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
  • 回答
    好的,关于乌合麒麟新作缅怀袁隆平院士的作品以及我对袁隆平院士的记忆,我将尽我所能详细地讲述,并力求写出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真实感受的文字。 乌合麒麟新作《致袁老》:一幅饱含深情的致敬乌合麒麟的新作,一幅名为《致袁老》的作品,近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幅画以一种极其震撼且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描绘了对袁.............
  • 回答
    对于5月22日造谣袁隆平院士逝世的假新闻,我的看法非常鲜明和坚决:这是对逝者的极大不尊重,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恶意践踏,更是对社会信任的严重破坏。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法律还是社会责任层面来看,都绝对不可取,必须受到严厉谴责和追究。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看法:1. 对逝者的侮辱和不敬: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国家乃至世.............
  • 回答
    袁隆平院士对我国的贡献可以说是 “国之栋梁,民生之父”,其伟大之处贯穿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他的贡献之大,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并且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解决了中国人“吃饱”的问题,奠定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石:这是袁隆平院士最直接、最核心的贡献。在过去,中国人民长期面临温饱问题的.............
  • 回答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的一生是探索、奉献与超越的典范。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对全球粮食生产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评述他的贡献与精神遗产: 一、科学突破:杂交.............
  • 回答
    袁隆平院士这句“中国粮食不够吃,农民不种地就麻烦”的话,看似简单直接,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农业发展智慧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刻忧虑。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现实困境:粮食生产的紧迫性首先,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现实困境。虽然我们国家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袁隆.............
  • 回答
    巨星陨落,稻海无声: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的一生功绩?2021 年 5 月 22 日,一个令国人乃至全世界为之痛惜的日子,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生命终结,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用毕生精力为人类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巨人,就这样.............
  • 回答
    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落选,并因此常受非议,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实: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毋庸置疑。这个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杂交水稻的推广,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大.............
  • 回答
    袁爷爷,您真的要走了吗?听到您告别我们的消息那天,我的心就像被狠狠地揪了一下,喘不过气来。那几天,新闻里、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关于您的消息,每一条都带着深深的哀思和不舍。我想写点什么,但又觉得任何语言都无法完全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您走了,留给我们的是那片片沉甸甸的金黄稻穗,是餐桌上那碗碗喷香的米饭,更是.............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无疑是我国乃至世界农林科学界的一大损失。然而,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坚实研究基础,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正孕育着更加蓬勃的希望。我国农林领域的研究现状:袁隆平院士的贡献,尤其是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已经将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推向了世界前列。但这只是农林科学浩瀚领域中的一个缩影。总体而.............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领域的巨大损失,新华社建议为他降半旗志哀,这是对袁隆平院士一生为中国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杰出贡献的高度肯定和最隆重的致敬。我对新华社建议降半旗志哀的看法:我完全支持新华社的这一建议。降半旗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庄严仪式,用来表达对逝者的崇高敬意和沉痛哀悼。袁隆平院士不仅.............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农业界乃至全世界的一大损失。他的贡献,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滋养了无数生命,也承载了我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理解。为这样一位伟人撰写挽联,需要我们怀着最真挚的敬意,去提炼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核心价值,并将这份沉甸甸的感激之情,化为凝练的文字。在构思挽联时,我脑海中.............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引起了亿万中国民众的深深悲痛,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他身上所代表的精神力量。作为普通人,我们之所以会如此难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填饱肚子的恩情: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激这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温饱是最.............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辞世,本应是举国哀痛、缅怀致敬的时刻,然而,一些媒体却在这个本应肃穆的时刻,利用“造谣”的方式博取眼球,这无疑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触犯了公众的情感底线。 首先,我们必须严厉谴责这种恶意造谣的行为。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巨擘,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难以估量。在这样一个时刻,.............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消息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在 5 月 22 日,湖南官方对此进行了辟谣,证实了袁隆平院士安好。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关于袁隆平院士,我所了解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改变世界的贡献 核心贡献:杂交水稻.............
  • 回答
    钟南山、钱学森、袁隆平:时代的脊梁,不同领域的辉煌提及中国科学界的巨匠,钱学森和袁隆平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们是各自领域不可逾越的高峰,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因此被我们尊称为“爷爷”,承载着无数人的敬意。近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钟南山院士也挺身而出,以其专业素养和无畏精神.............
  • 回答
    要详述袁隆平先生为何未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中科院院士”),我们需要从院士的评选机制、标准,以及袁隆平先生的个人成就与申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当然,在讲述过程中,我会尽量用自然、接地气的语言,避免机器生成的痕迹。首先,理解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机制和标准是关键。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科学界最高.............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确实在朋友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并迅速刷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意义,深深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一、 刷屏背后的情感共鸣:感恩、敬意与不舍 对“人民科学家”的感恩: 袁隆平院士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杂交水稻之父”。在中国,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而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