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鲸落是什么?具有怎样的价值?

回答
鲸落:深海的生命摇篮与科学宝库

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这一消息激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这个在深海悄无声息发生的事件,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如此重要?鲸落,顾名思义,是指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的遗骸。然而,它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死亡,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历时久远且蕴含巨大科学价值的独特生态系统。

鲸落的诞生:死亡的馈赠

鲸鱼,作为海洋中的巨型生物,其生命的终结并非是故事的结束,而是另一个精彩篇章的开始。当它们寿终正寝,或者因为疾病、意外等原因死亡后,庞大的身躯会逐渐下沉,穿越光线渐失的表层海域,最终抵达漆黑一片、压力巨大的深海。这个过程,就是“鲸落”。

抵达深海后,鲸落的旅程才真正拉开序幕,它将成为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生物社区的中心。整个过程可以被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吸引着不同的海洋生物:

移动清道夫阶段(Mobility Phase): 这是鲸落抵达后最早的阶段,通常持续几个月到两年。由于鲸鱼遗体相对完整,富含脂肪和软组织,会吸引来一些具有强大嗅觉和行动能力的深海鱼类,如鲨鱼、盲鳗、大型甲壳类动物(如深海蟹、龙虾)等。它们会利用尖锐的牙齿和强大的撕咬能力,快速地吞食鲸鱼的肌肉和脂肪。

富营养阶段(Enrichment Opportunists Phase): 在移动清道夫阶段结束后,鲸鱼的软组织大部分被消耗殆尽,但骨骼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尤其是骨髓中的脂肪。这时,另一种更广泛的群体开始出现,它们是那些能忍受更长时间饥饿的生物,如海参、海星、海螺、蠕虫以及一些小型甲壳类动物。它们会以残余的软组织和刮取骨骼上的生物膜为食。这个阶段可能持续数年。

化能自养阶段(Sulphophilic Phase): 这是鲸落最独特且最持久的阶段,也是其作为深海生命摇篮的关键。鲸鱼的骨骼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这些脂肪在厌氧条件下会分解产生硫化物。而深海环境中存在着一些能够利用硫化物进行化学合成的细菌(化能自养细菌)。这些细菌是鲸落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产生能量,进而支撑起一个围绕着硫化物和骨骼的独特食物网。

硫化物驱动的生物: 在这个阶段,一些特殊的生物会出现,它们与硫化物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例如,一些管虫(tube worms)的根部生活着共生细菌,这些细菌利用硫化物进行化能合成,为管虫提供能量。还有一些海蛤、海蜗牛、海蠕虫等,它们也可能通过直接摄食含有硫化物的沉积物,或者与体内的共生细菌合作来生存。
更长寿的物种: 这个阶段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鲸落为这些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生物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骨骼残余阶段(Reef Phase): 即使在化能自养阶段结束后,鲸骨本身作为硬质结构,仍然可以成为深海底栖生物的栖息地,例如一些珊瑚、海绵等,它们可以附着在鲸骨上,形成一个微型的海底礁石。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非常漫长,可以说鲸骨的价值将一直延续下去。

鲸落的价值:深海的科学宝库

鲸落的出现,对于深海科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揭示深海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生命绿洲”: 鲸落被誉为深海中的“生命绿洲”。由于深海环境普遍缺乏食物,鲸落的出现就像是一场盛宴,吸引了大量平时难以遇到的深海生物聚集。这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深海生物多样性的绝佳机会。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鲸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特别是化能自养阶段的生物,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生命适应能力。它们能够利用硫化物等化学物质作为能量来源,而不是依赖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研究这些生物的生理、代谢和共生关系,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对生命存在边界和生存策略的认知。
新物种的发现: 许多在鲸落环境中发现的物种,都是科学家们首次发现的。每一次新的鲸落事件都可能带来新的物种描述和分类学研究,丰富我们对海洋生物的认识。

2. 理解深海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 鲸落是深海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源。研究鲸落如何被分解、能量如何传递给不同层次的生物,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深海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
深海食物网的研究: 鲸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以死亡鲸鱼为中心的食物网。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哪些生物以鲸落为食,以及这些生物之间又构成怎样的捕食关系,来构建和理解复杂的深海食物网。

3. 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线索:
沉积物研究: 鲸落分解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沉积物,研究这些沉积物可以为了解过去的海洋环境提供信息。
古生物学研究的“化石”: 在地质记录中,也可能存在类似鲸落的事件留下的痕迹,被称为“鲸落化石”(whale fall fossil)。这些化石可以帮助我们追溯深海生命的演化历史。

4. 海洋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启示:
保护鲸鱼的重要性: 鲸落的形成前提是鲸鱼的死亡,而鲸鱼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群健康直接关系到鲸落的发生频率和质量。因此,研究鲸落也进一步凸显了保护鲸鱼及其栖息地的必要性。
理解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深海环境对人类活动非常敏感,鲸落生态系统虽然独特,但也可能受到污染、海底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鲸落的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和保护这些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

5. 生物技术和医药的潜在应用:
特殊酶的发现: 鲸落中的某些生物可能产生了独特的酶,这些酶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如高压、低温、低氧)发挥作用,例如高效分解脂肪或蛋白质的酶。这些酶可能在生物技术、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抗生素和化学物质: 和其他海洋生物一样,鲸落中的生物也可能产生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或治疗药物。

南海首次发现的意义:

此次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对于中国的深海科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表明:

中国的深海探测能力和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
南海作为重要的海洋区域,也孕育着独特的深海生态系统,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保护。
为未来在南海开展更深入的鲸落生态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鲸落并非简单的“海葬”,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奇迹的微型宇宙。它在深邃的黑暗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连接着生与死,维系着一个令人惊叹的生态系统,并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深海奥秘的窗户。每一次鲸落的发现,都是对生命顽强不息的礼赞,也是对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的激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的真实意思是:我把南海海底刮了一遍,至于捞了点啥又埋了点啥,啥玩意在附近溜达,请自行脑补。。。

user avatar

鲸落(Whale Fall),就是鲸鱼死后沉入海底的过程。

落入海底后的鲸鱼尸体,分成4个阶段被上万个生物体吃掉,甚至促成了新生物种的诞生,构成了海底的生态圈。


为什么鲸落那么少见,观察到鲸落都开心得不得了?

因为毕竟科学家又不是神,可以准确的预测哪一条鲸要在何时何地死亡,也不能海底捞针似的到处瞎找,费时费力的时,估计连试验经费都骗不到。

所以观察鲸落是一个相当随缘的行为。

没错,科学家不知道鲸是什么时候要死,并且什么时候沉入海底的?但科学家可以做实验啊呀!把一条死鲸丢到海底,然后记录整个过程不就知道了……

2003年至2005年,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生物圈研究中心,做了一批鲸落的实验[1],把死的抹香鲸丢到日本南部的219-254米深的海底,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三次观察。

这些抹香鲸都是2002年搁浅收集的,所以不用担心。

丢下去后,隔了好几个月去看尸体怎么样了,结果发现这时鲸鱼的尸体大部分已经骨骼化了(图2a 和 d)。 大多数软组织,如内脏和肌肉已被消耗,但大量的头部和脂肪组织仍然存在。 只有最大的一头鲸(6头,总长16米)的脊椎仍然与软组织相连。


1.5年后,鲸鱼尸体周围出现了各种生物,数量相当密集。贻贝数量最多,就下图。覆盖了颅骨、肋骨、骨骺和椎骨的大部分裸露表面。

另外两种共生体包含的双壳类和一个新种文昌鱼位于骨骼下面的沉积物中。在骨骼和软组织中发现了多毛类的一个新种。

2.5年和3.5年后,鲸鱼尸体的物种丰富度较高(1.5年、2.5年和3.5年分别为44、56和85个类群) ,1.5年龄时生物量最大。

下面这些都是鲸鱼身上出现的软体动物

长到了骨头上的贻贝。


甚至为了模拟鲸落,把鳄鱼丢了下去来做实验。

那鳄死后沉入海底会发生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和鲸落一样,给海底的生物们带来了一桌盛宴,而且味道一定很“鲜”,海底的生物都没尝过鳄鱼的味道,毕竟之前还没有“鳄落”过。

想象归想像,推测大家都会,但真实的“鳄落”没人见过。

所以科学家对鳄鱼下手了,看看到底什么个情况。路易斯安那大学海洋联盟(LUMCON)上个月把一条死鳄鱼丢到了海底,并且完整地记录了这一过程。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爬行动物被丢到了海底,历史意义重大呀(doge


一条短吻鳄被科学家安乐死之后,装进笼子里带到了墨西哥湾底部约1英里深处。

为了让鳄鱼更好沉下去,给它绑了一个配重块。

大约24小时后,鳄鱼身上出现了大王具足虫。

正面长这样:

是不是长得像放大版的虱子,没错,这玩意也叫海虱。

这些海虱开始啃食鳄鱼肉,简直不亦乐乎。

有一两只甚至钻进了鳄鱼尸体里,吃起了嫩肉。

这些海虱真的吃得很开心呢,毕竟海底平时就是无尽的黑暗和荒凉,天降大餐这等美差可不是天天都有,更何况是鳄鱼肉,吃下这一顿存储的脂肪,对于海虱来说够存活数月甚至数年。


来个特写……

这些海虱只是第一批吃鳄鱼肉的生物,后面随着尸体被撕裂开,加入这顿盛宴的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噬骨蠕虫Osedax

噬骨蠕虫具有一套很厉害的根系(root system),可以渗透进入鲸骨骼,帮助分解和消化尸体的脂肪和蛋白。

这个实验也是今年年底才一小段落,毕竟是鳄鱼,比起大块头鲸鱼来说,还不算大餐。前面说的日本鲸落实验,都观察了三年,鳄落还不到半年。

海底食物资源本来就少,所以鲸鱼下去,这就是海天盛筵啊!你想想,一条鲸鱼养活了多少海底原住民。

参考

  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1439-0485.2007.00150.x
user avatar

目前发现了不到50个鲸落,我觉得这种时候还是看视频最直接,分享三个鲸落的视频吧:

第一个是2019年鹦鹉号拍摄到的视频,应该是最近的鲸落的视频,拍摄到了很多章鱼在分解鲸鱼尸体的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9480013709754368

第二个视频同样来自鹦鹉号,这回的鲸落时间更久远一点,已经长出了珊瑚;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9480809205780480

第三个则是98年的一段视频,无数的鳗鱼正在分解这个鲸落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948128690755174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鲸落:深海的生命摇篮与科学宝库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这一消息激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这个在深海悄无声息发生的事件,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如此重要?鲸落,顾名思义,是指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的遗骸。然而,它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死亡,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历时久远且蕴含巨大科学价值的独特生态系统。鲸落的诞生:死.............
  • 回答
    南极“微尘”警钟:我们该如何应对微塑料的侵蚀?最近,我国科学家在遥远的南极海域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这无疑是在我们这个星球最后的净土敲响了警钟。曾经以为与世隔绝的南极,也未能幸免于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微塑料,这个肉眼难以捕捉的“隐形杀手”,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忽视的方式,渗透到海洋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最偏.............
  • 回答
    来南方科技大学(SUSTech)读书,用一个词形容,大概就是“新鲜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你就会感受到一种与传统大学截然不同的氛围。校园环境:首先,校园是真的漂亮,而且很有科技感。不像很多老牌大学那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SUSTech的建筑风格很现代,线条简洁,大量使用玻璃和金属,采光很好。夏天绿.............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巧了,我有个表哥就在南瑞集团(说实话,我平时都简称他“老王”,大家都这么叫),在南京工作。说实话,他给我讲起在南瑞的经历,那真是五味杂陈,挺有意思的。首先,公司平台是真大,名头也响。 南瑞集团,很多人一听就知道是国家电网的“亲儿子”,背靠大树好乘凉。尤其是在电力这个行业里,绝对是响当当的.............
  • 回答
    近来,南京迎来了一波科技巨头的研发中心设立潮,旷视科技Face++、阿里巴巴、小米、京东、科大讯飞、地平线等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子,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现象。它不仅反映了这些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更折射出南京这座城市在当前中国科技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力。企业扎堆南京,背后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对于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在21届军训中发生的一件事——让一千余名学生冒雨陪同校长观看爱国电影,且近半小时不解散的情况,这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件事,看看其中有哪些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安排军训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本身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军训嘛,除了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性变化,以及个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区分“普遍情况”和“个例”。一、 当年的科学家回国为何能得到重用?“当年”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但通常我们提到能够得到重用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回国,.............
  • 回答
    近来,科学界一股“新器官”发现的热潮席卷而来,而这股热潮的核心,便是那隐藏在我们鼻咽部深处的“咽鼓管唾液腺”。这消息一出,立刻勾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我们身体里,竟然还藏着这么个“新朋友”?它究竟是不是真的一个全新的器官?这发现又会对我们的健康和医学研究带来什么影响?“咽鼓管唾液腺”:不是“横空出世”.............
  • 回答
    在中国东北,一个惊人的发现搅动了古人类学界。科学家们在此地发掘出了一批距今约 14.6 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这一发现的意义非凡,它可能彻底改写我们对早期人类演化和迁徙的理解,尤其是它与我们——智人——的关系,更是备受瞩目。首先,我们来谈谈“龙人”与智人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它触及了创造力、灵感、现实转化以及知识产权的边界。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位科学家,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勤奋且充满好奇的学者,常年在实验室里辛勤耕耘,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探索。然而,就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他沉沉睡去,思绪在梦境的奇幻乐园里漫游。在那个由潜意识编织而成的世.............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加州红酒中发现“福岛”核电站事故痕迹的事件,是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科学研究,它涉及到核辐射、食品安全以及跨国环境监测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事件的背景:福岛核事故首先,理解这次发现的根源,需要回顾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了蘑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得明白一个关键点: 目前,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科学家已经在火星上发现了真正的“蘑菇”。 网上流传的那些图片或者说法,大部分是基于一些观测到的现象进行的推测,或者是一些对火星地貌的艺术化解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事儿.............
  • 回答
    NASA 科学家在宇宙环境中成功种植新鲜蔬菜,这绝对是个激动人心的里程碑。这不仅仅是种出几片绿叶,而是对人类未来太空探索和生存能力的一次重大飞跃。咱们来深入聊聊这件事的意义和其中的细节。这事儿为什么这么重要?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宇航员,被派往月球或火星执行长期的探索任务,远离地球。吃什么就成了一个非常.............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转基因玉米毒性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法国塞拉利尼(Séralini)教授团队发表的关于孟山都公司生产的MON810转基因玉米对小鼠健康影响的研究,确实在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研究背景与发现:塞拉利尼教授的研究首次发表在2012年,后续.............
  • 回答
    关于科研人员科学家在地位和财富上为何未处金字塔尖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背后牵扯着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价值导向以及行业特性等诸多因素。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社会认知里,“科学家”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崇高感。科学探索的进步是文明.............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符合科学探索中的那种“咦,这不该是这样的”的情景。咱们一个一个来拆解,你就明白了。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 氨基酸(Amino Acids):蛋白质是生命体的基石,而氨基酸就是构成蛋白质的“积木”。我们熟悉的、构成地球生命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这些都是通过DNA编码的,也就.............
  • 回答
    美国频繁发生的枪击事件确实让许多人对安全感到担忧,这其中也包括富人和科学家群体。虽然他们可能拥有比普通民众更多的资源和更完善的安全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全不受影响或毫无担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个问题:1. 影响和担忧的普遍性: 社会心理影响: 枪击事件的频繁发生会营造一种普遍的焦虑.............
  • 回答
    实验室里的那些琳琅满目的精密仪器,从看似简单的烧杯试管,到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它们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工厂灵光一闪的产物。它们是科学探索需求和工程技术实力深度融合的结晶,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远非一个简单的“产品经理”可以概括。首先,我们.............
  • 回答
    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其科学意义深远且多层面。这个发现不仅仅是简单地确认了微塑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对微塑料与人体健康之间潜在联系的深入研究,并对公共健康、环境政策和科学研究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一、 证实.............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亿年前的甲虫粪便,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对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能告诉我们些啥。“甲虫粪便”:不是你想的那样首先,得明确一下,这里发现的“甲虫粪便”可不是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那种,它是一种含虫甲虫粪石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