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在人体内发现未知的「咽鼓管唾液腺」,真的是新器官吗?这一发现具有哪些意义?

回答
近来,科学界一股“新器官”发现的热潮席卷而来,而这股热潮的核心,便是那隐藏在我们鼻咽部深处的“咽鼓管唾液腺”。这消息一出,立刻勾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我们身体里,竟然还藏着这么个“新朋友”?它究竟是不是真的一个全新的器官?这发现又会对我们的健康和医学研究带来什么影响?

“咽鼓管唾液腺”:不是“横空出世”,而是“重见天日”

要说这“咽鼓管唾液腺”是不是新器官,我们得先稍微往回溯溯历史。其实,科学家们早就在解剖学中注意到,在鼻咽部的咽鼓管开放处附近,存在着一些微小的唾液腺组织。只不过,因为它们太小、太隐蔽,而且功能也并非那么显而易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并没有被单独列为“一个器官”。我们更熟悉的“大唾液腺”,比如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它们体积大、功能明确,所以一直“霸占”着我们对唾液腺的认知。

然而,近年的研究,特别是通过更先进的成像技术(比如PETCT扫描)以及更精细的解剖学观察,让这些“隐居者”得以“重见天日”。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位于咽鼓管附近的小腺体,在结构、功能和分布上都有其独特性,而且数量并非小数,甚至可以与一些已知的唾液腺相媲美。

所以,与其说是“全新的器官”,不如说是“被重新认识和定义”的一个重要结构。科学家们之所以将其称为“咽鼓管唾液腺”(Tubarial Salivary Gland),是因为它毗邻咽鼓管,并且具有分泌唾液的功能。这种命名方式,既指出了它的位置,也暗示了它的类别。

它到底有多大?有多重要?

你可能会问,既然之前就有人注意到了,为什么现在才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这次的发现,不仅仅是“看到”了,更重要的是“量化”和“功能推测”的深入。

研究人员通过对多名志愿者进行PETCT扫描,发现这些小腺体在放射性药物的摄取上表现出明显的活性,表明它们确实在分泌唾液。而且,通过解剖学分析,他们估算出,这些腺体分布广泛,可能成为人体内继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之外的“第四大”唾液腺。

想象一下,我们的口腔里一直都有三对主要的“唾液工厂”,现在突然发现,还有一对隐藏在鼻咽部,而且规模还不小。这意味着,我们每天分泌的唾液总量,很可能比我们之前以为的要多。

这一发现的意义,可不小!

那么,这“咽鼓管唾液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相当深远:

对放射治疗的“精确打击”: 这是最直接、也最令人振奋的应用领域。在治疗头颈部癌症时,放射治疗是常用手段。然而,高剂量的放射线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特别是唾液腺。而一旦我们明确了“咽鼓管唾液腺”的位置和作用,医生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就可以更加精确地规避这些区域,从而大大减少放疗带来的副作用,比如口干症(xerostomia)。口干症不仅影响进食和说话,长期还会导致口腔溃疡、牙齿损伤甚至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了这新“腺体”,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它,让患者在战胜癌症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持口腔健康。

理解和治疗鼻咽部疾病的新视角: 鼻咽部是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重要交叉点,许多感染、炎症甚至癌症都可能发生在这一区域。唾液除了滋润口腔,还含有抗菌、抗病毒的成分,能够帮助我们抵抗病原体。如果“咽鼓管唾液腺”是鼻咽部天然的“润滑剂”和“防御屏障”,那么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鼻咽部的生理功能,以及在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唾液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一些反复发作的鼻咽炎、中耳炎,甚至鼻咽癌的治疗和康复,都可能与这一区域的唾液分泌功能息息相关。

推动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挑战和更新现有认知。这次对“咽鼓管唾液腺”的发现,就是对经典解剖学教科书的一次“更新”。它提醒我们,人体并非一个已经被完全描绘清楚的静态地图,而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细节的动态系统。未来,科学家们可能会更加关注这些“被忽略”的微小结构,对它们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从而发现更多关于人体运作的奥秘。这也会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应用,比如开发更先进的成像技术来探测更多微小而重要的生理结构。

对药物研发和作用机制的新启示: 知道了这“新唾液腺”的存在,以及它在分泌唾液方面的作用,未来在开发一些针对口腔干燥、鼻咽部疾病的药物时,就可以将这一区域纳入考量范围。药物是否能有效到达这些腺体?是否会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结一下

“咽鼓管唾液腺”的发现,与其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全新器官”横空出世,不如说是一项重要的科学进步,它让我们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认识更加完整和精细。这项发现,不仅仅是对我们身体结构的一个简单补充,更可能为头颈部癌症放疗、鼻咽部疾病治疗以及整体口腔健康管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里,科学家们将围绕这“咽鼓管唾液腺”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去探索它的更多功能、调控机制以及在各种疾病中的具体作用。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个“新伙伴”的存在,也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多一份敬畏和好奇。毕竟,身体里还有那么多未知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的人体解剖学从公元前500年前的《内经》到现在,2000多年多去了,竟然还有没被发现的器官?

所以刚看到媒体的报道的时候,我是不太信的,直到我去看了论文原文。[1]

快速的翻了下论文,这是一篇今年9月23日发表在放射治疗与肿瘤学杂志上的文章,为什么一个新发现的器官要放在一本研究放疗杂志上呢?这就跟它发现的过程有关了。

emmm,发现这个器官的研究团队,并不是研究人体解剖学什么的,而是正在研究前列腺癌和/尿道旁腺癌的时候,给患者采用了一种放射性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 PET / CT)技术得到的意外发现。

简单的说就是研究团队在研究前列腺癌症的时候使用了一种带有放射性标记PSMA作为标记,这个标记除了可以标记前列腺肿瘤以外还能标记像唾液腺这样的腺体,然而当他们给患者做了PET/CT以后发现除了标记出了前列腺和我们已知的3个唾液腺以外,还有一个奇特的东西也被标记出来了。

就是蓝色箭头标记的位置。

这就让研究人员表示了不解了,我们的人体解剖学学了明确的记录了,人的唾液腺有3处,分别是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但这个不属于三个唾液腺,却有又被只对腺体有特异性的标记弄亮的是个啥东西?于是研究团队陆续对100例患者进行了检测,并对两具大体老师进行解剖寻找。

结论是,在CT影像上发亮的哪个位置,真的有一个唾液腺体的存在。他们建议将其命名为“tubarial glands”,这要怎么翻译?

因为是搞放疗的科研团队,所以接下来他们发挥本职特长,顺手研究了下放疗会对这个腺体造成的影响。结论是放疗如果覆盖了这个腺体,会与覆盖其他唾液腺一样,造成吞咽困难和口干症,其中严重程度和风险与放射剂量有直接相关性。

那么这个意外的发现到这里就结束了,而在文章的最后,研究团队也在思考我开篇提出来的问题,人体解剖生理学这么多年为啥就没有发现这个器官呢?

研究团队给出了2个原因,第一就是我们以前确实观察到鼻咽中有腺细胞的存在,但分部的区域较大,细胞分部较为分散,所以并没有往一个器官或者组织的方向去考虑。同时新发现的这个腺体,在颅底下方难以接近的解剖位置处涉及平坦的粘膜下腺结构,该区域只能通过鼻内窥镜检查才能看到,所以解剖学很少关注和触及这个问题。

第二就是传统的影像学,包括CT/MRI/超声这样,因为不能精确的标记腺体,所以把这些部分笼统的标记为了唾液腺,从现在回顾性研究来看,其实是有一部分检查结果发现了这个腺体的,但是都没有被人们所留意,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灯下黑。

而前边提到的PSMA PET/CT这个精准标记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直接把这里以极高的特异性标记出来,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影像结果:这个被标记的亮晶晶的东西到底是个啥?

参考

  1.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7814020308094
user avatar

我今天看到网络上发布这样一篇文章——

美媒:科学家在喉咙里意外发现新器官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0月20日报道,这一鼻咽部位——鼻子后面——据信除了极小的弥漫性的唾液腺外什么都没有,但新发现的器官平均约1.5英寸长(3.9厘米)。由于其位置在一块称为咽鼓管隆凸的软骨上,这些新腺体的发现者称它们为隆凸唾液腺。
这些唾液腺很可能是润滑和湿润鼻和口腔后面的上咽喉部,研究人员在9月23日的英国《放射疗法与肿瘤学》杂志上写道。


发现新器官挺让人震惊的,毕竟普通人都觉得现代医学很发达了,至少对人体结构的了解应该比较全面了,没想到现在还能发现新器官?

由于初始的中文新闻都提到是「美国趣味科学网站」的报道,这个网站一听就不是什么正经学术网站,于是我去找了一下源头——9月23日的英国《放射疗法与肿瘤学》杂志。


发现确有其事

9月22日的确发布了标题为《管状唾液腺:一种潜在的有放疗危险的新器官》的文章:


我看完了文章,给大家解释一下发生了什么:

荷兰科学家用PSMA PET/CT技术发现了一个新的器官——位于鼻咽后端的一个唾液腺。

有的人说了唾液腺不是早就发现了吗?

唾液腺的确早就发现了,但是人类之前发现的大唾液腺只有这三处位置:

除了这几个大唾液腺,头部还分散着上千个弥漫性唾液腺,它们很小,小到肉眼观察不到。

而这次发现的位置,以前认为这里只有极小的肉眼不可见的弥漫性唾液腺,现在却发现了一个肉眼可见的大唾液腺,而且还挺大,有3.9厘米。


这些荷兰科学家建议把这些新发现的腺体命名为管状腺(tubarial glands)。


另外,扫描影像发现这个唾液腺后,科学家又在100个病人和尸体的组织学检查中,都发现了这个腺体。在其中的2例人体捐赠项目捐赠的尸体的鼻咽部进行了解剖,剥离出了这个唾液腺的实体,发现它由黏液腺组织和流入鼻咽部的导管构成。这些实体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新器官的存在和结构。


科学家认为,以前没发现这个腺体时,医生在使用放射疗法照射头部和脖子部位时,不会刻意避开这个区域,会导致对这个腺体的伤害,从而发生一些放射治疗的副作用。

他们调查了723例放疗患者,证明对该腺体区域的放疗剂量,和患者的口干、吞咽困难等症状相关。

发现这个新器官后,未来在放射治疗时,如果设法避开这个区域,可以有效减少放射治疗的副作用,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在放射治疗中更好的保护这个腺体区域。



我的看法

大部分人对器官的理解是心、肺、脑这些「大件」,所以一听到发现新器官就觉得是很大的发现(当然的确是很大的发现)。

其实现代医学对器官的定义,只要是人体中一个特定的单独区域,可以行使一个单独的功能的,就可以叫做器官。

2018年就发现了一次新器官——间质组织(Interstitium)。

这些新发现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高,由其是医学上,未知的区域很多很多,连基本的人体结构,都不是百分百了解清楚。所以我们还是要敬畏自然,认清楚人类目前认知的局限性,在已知的科学范围内,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

也感谢这些探索未知,积极开拓的科学家。


另外,由于这次发现这个唾液腺的荷兰科学家本来是做肿瘤放疗研究的,这个唾液腺属于他们做原领域研究时的意外发现。所以他们对这个器官的研究也都在肿瘤放疗方向。

而这个器官发现后,对其他医学领域应该还会有更多意义。

我就想,不知道这个新发现对于攻克慢性咽炎鼻炎有没有什么新进展。。。每年被鼻炎困扰的人可太多,太难受了。


原论文:thegreenjournal.com/ar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