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许家窑人」是 20 万年前颅容量最大古人类,这一发现有哪些重大意义?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许家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突破:他们发现的“许家窑人”化石,根据最新的颅容量测定,表明这批古人类在约20万年前就拥有着迄今为止已知古人类中最大的颅容量。这个发现,绝非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比较,它承载着深远的科学意义,为我们理解人类起源与演化,特别是东亚地区古人类的独特地位,打开了新的视角。

首先,这项研究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早期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脑容量演化历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过去,我们普遍认为,脑容量的增大与智力、认知能力的提升是同步发展的,而“许家窑人”所代表的20万年前的古人类,其巨大的颅容量挑战了这一线性认知。这提示我们,在人类演化的早期阶段,脑容量的大小可能并非是衡量智能发展的唯一标尺,也可能存在着其他影响因素,例如脑的结构、神经网络的复杂性,甚至是信息处理方式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将我们对古人类脑容量演化的认知向前推移了相当大的幅度,尤其是在东亚地区,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存策略、社会组织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其次,这项发现在东亚地区人类演化研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关于人类起源的讨论往往集中在非洲,而“许家窑人”的这一发现,无疑为东亚地区在人类演化舞台上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表明,在20万年前,东亚地区已经孕育出了具有如此显著生理特征的古人类群体,这可能意味着东亚地区并非仅仅是人类演化的“下游”区域,而是在早期就扮演着独立演化和多元发展的角色。这一观点一旦被更广泛的研究证实,将极大地丰富和修正我们对全球人类演化图景的认知,尤其是在“走出非洲”模型之外,是否存在着更复杂、更多元的演化路径,许家窑人或许能提供一些关键的启示。

再者,这项研究也为探索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适应性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巨大的颅容量可能与当时严酷的生存环境以及复杂的社会生活需求相适应。例如,面对多变的自然条件,拥有更大脑容量的古人类可能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在搜集食物、躲避危险、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占据优势。同时,更复杂的社会互动也可能对脑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合作狩猎、情感交流、知识传承等。因此,“许家窑人”的这一特征,也促使我们去深入挖掘当时的考古遗存,结合古环境、古动物等信息,构建一个更生动、更立体的古人类生存图景。

总而言之,“许家窑人”颅容量的重大发现,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过去人类身体特征的简单陈述。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解锁了更多关于人类演化、认知发展以及地区多样性的复杂谜团。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演化的模式,强调了东亚地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独特贡献,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古人类如何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发展和繁衍的线索。可以预见,这一发现将激励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相关研究中,进一步探索“许家窑人”的奥秘,也为我们描绘出更为清晰和完整的人类演化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在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之前,我们要先厘清一下东亚古人类的演化顺序

从东亚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到现代人成为这片土地上唯一的人类,单从化石来看[1],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 直立人(170-30万年)
  • “古老型智人”(30万年-10万年)
  • 早期现代人(13-7万年)
  • 现代人(5万年至今)

直立人包括我们经常听说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他们在非洲、欧洲和亚洲广泛分布,并不是都属于一个物种,而是从早期人属向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共同祖先演化的阶段上不同物种以及他们祖先的集合,是一个并系群。

最近的研究表明直立人很可能曾多次走出非洲,到达世界各地,并不存在单一的直立人走出非洲事件(其实在直立人之前的人属可能已经开始走出非洲了,发现于陕西蓝田上陈地点212万年前的石器证明了这一点[2])其中演化成现代人的直立人类群也不一定一直存在于非洲,现代人的非洲祖先也可能是从欧亚大陆迁回非洲的。

“古老型智人”主要包括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华龙洞人、哈尔滨发现的龙人、许昌人以及这项研究中的许家窑人,这些人分类位置不明,形态特征上区别于直立人但也区别于后来的现代人,存在镶嵌特征,一些成员兼有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以及现代人的特征,这使得他们的分类位置一直成谜。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些“古老型智人”中很多可能就是丹尼索瓦人在东亚的代表,这需要这些“古老型智人”的古DNA证据给予支持,因为丹尼索瓦人本身是一个靠古DNA研究建立的人类物种,而不是传统的依靠化石形态学建立的物种。当然,这些人相互之间也并不属于同一个类群,很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古人类支系。

早期现代人是指那些在今天现代人主体祖先走出非洲之前(早于6万年)的现代人,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在30万年前就已经在非洲出现了,在出现之后他们就已经开始走出非洲,他们到达了欧洲、中东地区,甚至到达了我国南方,有四个遗址中产出了不少被鉴定为属于现代人的牙齿化石,包括广西崇左智人洞、湖北郧西黄龙洞、广西田东陆那洞以及湖南道县福岩洞,总体上这些遗址产出的化石年龄介于12-7万年前之间,由于这些化石只保存了牙齿,没有其他头骨和头后骨骼的产出,我们很难知道更多关于这些人的解剖学信息。

现代人就是指我们自己了,目前的化石证据表明,遗传上和东亚人相关的田园洞人大约在距今4.2-3.9万年生存今天的北京,山顶洞人要稍晚一些,大约是3.3万年前,这些人和我们今天的人在形态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二、许家窑人是什么人

从年代上来看,距今20-16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属于“古老型智人”,但这一称呼并不准确,因为从化石的形态结构上来讲,许家窑人存在许多镶嵌特征,单就牙齿的形态来说就同时拥有有东亚直立人的原始特征、现代人常见的特征和尼安德特人的典型特征[3],也有学者认为许家窑人的牙齿形态和丹尼索瓦人比较相似[4],而许家窑人幼年个体的牙齿发育模式类似现代人[5],同时许家窑人的内耳迷路类似尼安德特人[6],所以将许家窑人简单归为“古老型智人”是不合适的。

那如此奇怪的许家窑人,在颅容量上和其它古人类以及现代人是什么关系呢?

三、许家窑人的颅容量

许家窑人类化石1976-1979年发现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交界处的许家窑遗址(又名侯家窑遗址),化石比较破碎,包括18块头骨碎片和3颗游离的牙齿,代表大约10个以上的个体。[7]

这些破碎的化石为科学家们带来了难题,如何才能恢复许家窑人头骨的真正形态呢?只有恢复了头骨的立体形态,我们才能进一步对其颅容量进行估算。

研究者先是从18块头骨碎片中找到能拼在一起,属于同一个体的头骨碎片化石,总共有三块,然后对这三块化石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获得这三块化石的三维数据,之后将三维数据导入到计算机中,使用Mimics v. 20.0(一种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软件将这三块头骨的三维模型拼在一起,再对这些化石沿着顶骨的矢状缝合进行镜像处理,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许昌人头盖骨后半部分。

之后便可以获得许家窑人头盖骨内部表面的形态了,也就是颅内膜的形态,再结合相关计算颅容量的公式,研究者计算出了许家窑人的颅容量为1700cm3。这里要提醒一下,颅容量是根据颅骨内表面围绕的空间的体积估算的,和绝对的脑容量即脑的体积还是有差异的,颅容量要大于脑容量,但两者整体上还是呈现正相关的,即颅容量越大脑容量越大,毕竟脑子长在颅腔里,越大的脑子便需要越大的颅腔空间。

四、许家窑人的大脑子不是特例

纵观人类的演化历史,我们能够发现,从早到晚,人类的颅容量总体上是在不断变大的:

南方古猿颅容量为404-530cm3
能人颅容量为510-752cm3
直立人的颅容量为600-1251cm3
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颅容量为1100–1450cm3
晚更新世早期的早期现代人以及尼安德特人的颅容量增大到> 1500cm3[7]

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具体的颅容量为:

  • 尼安德特人男性颅容量平均为1600cm3,女性平均为1300 cm3,尼安德特人颅容量最大可达1756cm3
  • 10万年前到3000年前,现代人男性的颅容量平均为1550cm3,女性平均为1500cm3
  • 今天全世界现代人男性平均的颅容量为1440 cm3,女性的颅容量为1240 cm3

这次研究中许家窑人的颅容量达到了1700cm3,而距今12.5-10.5万年的许昌人的颅容量竟然达到了1800cm3,但与之相比:

2013年非洲发现的距今30万年左右的纳莱迪人(H. naledi),其颅容量只有560 cm3;2003年印度尼西亚发现的距今10-5万年的弗洛里斯人(H. floresiensis)颅容量只有400 cm3[7]

这说明,在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40-9万年),全球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人类,他们的颅容量各不相同,有的颅容量超大,有的超小,这些可能与各种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关,比如食物的多样性、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及行为的复杂化,可能也与他们的分类位置有关,那些到了中更新世晚期仍然维持着很小的颅容量的人类,有可能是比直立人还古老的人属的孑遗物种在局部地区的残存。

五、脑越大越好吗?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现代人,虽然是这个地球上最成功的人类,今天只剩下我们现代人这一个人类物种,但是我们的颅容量与过去的其他人类物种相比,甚至与我们3000年前之前的祖先相比,都是在变小的。这说明,人类的脑功能是否强大,颅容量只是一个方面。尼安德特人、许昌人和许家窑人虽然拥有比现代人大得多的颅容量,但是他们脑的形态却和现代人差别很大,体现在额头比较扁平,不像现代人拥有一个垂直方向上更大的额头,脑的前后方向上更长,而现代人的脑则在整体上偏向球状,这意味着尼安德特人、许昌人和许家窑人和现代人大脑的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的形态可能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便会体现在我们现代人与这些人脑功能上的差异。

与尼安德特人相比,现代人的额头更大,前额叶更发达。

大脑的前额叶是我们额头及头顶前部区域所对应的脑区。它与全脑其他部位有广泛的双向链接。因此,前额叶主要接收和综合由全脑其他部位传入的各种信息,并能及时发出调控的指令(通常以抑制其他脑区活动为主)。所以说,前额叶对大脑整体有组织性、指导性和调节性的影响,是大脑真正的“中枢”,负责着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决策等复杂高级的认知活动。[8]

比例更大的前额叶决定了现代人有着更强的社交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完成很多复杂的行为。

与复杂行为相关的还有人类的小脑,可能大脚都知道小脑与我们的运动技能有关,但除此之外,对现代人的研究表明,小脑也与认知信息处理能力有关,现代人的小脑比尼安德特人发达,意味着现代人可能又有更强的语言、社交和记忆能力。

同时现代人的顶叶和尼安德特人相比更大且更健壮,顶叶与视觉空间功能有关,如视觉想象力和操控性,以及处理大脑与身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手眼关系和手和工具之间的协调。有发达的顶叶可能意味着有更强的工具制作能力和使用能力。

所以说,与尼安德特人颅部形态类似的许昌人和许家窑人也可能面临着这些问题,虽然他们脑的大小大于现代人,但是关键的和促进文明发展的脑的区域,可能没有现代人的脑发达。这些人可能在现代人到达东亚之前或者到达不久之后就消失了,也可能融入到了东亚人当中。

六、许家窑人和许昌人的身份之谜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团队表示,许家窑人、许昌人二者头骨的形态非常相似,都是大头、低颅,并且都具有尼安德特人特有的内耳迷路模式,二者可能是同一人群。考虑到许家窑人的年代早于许昌人(距今12.5-10.5万年),有可能许家窑人是许昌人的直接祖先,在距今30万至10万年左右,中国境内可能生存着这一类体质特征特殊的“大头人”。
他们认为,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些古人类学者围绕热点的丹尼索瓦人提出假说,可能丹尼索瓦人就存在于中国的化石记录特别是许昌人、许家窑人中,若是如此,丹尼索瓦人的颅容量可能也很大。[7]

其实,生活在东亚30-10万年之间的这些“古老型智人”,是否是丹尼索瓦人,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必须真的从这些“古老型智人”中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化石中检测出了丹尼索瓦人的遗传成分,再结合化石的形态学,我们才能讨论他们和丹尼索瓦人的关系,丹尼索瓦人的化石是在是太少了。但是根据牙齿的形态、夏河人的古蛋白质组研究以及几个月前哈尔滨龙人的研究,这些人类属于丹尼索瓦人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如果这些“古老型智人”真的属于丹尼索瓦人,那么结合丹尼索瓦人与尼安德特人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他们类似尼安德特人的特征比如内耳迷路、头骨和牙齿的某些形态,可能是他们和尼安德特人共同祖先的衍征,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是什么样子。

幸运的是,不论是许家窑人还是许昌人,他们的化石都保存了颞骨岩部这个结构,也正是因为颞骨岩部化石的存在,我们才能研究许昌人和许家窑人内耳迷路的形态,因为内耳迷路是埋藏在颞骨岩部内面的结构。而颞骨岩部是古人类化石中古DNA保存最佳的部位[9],从中提取到古DNA的概率较大,希望有一天,通过分子人类学手段,我们能够确定许昌人和许家窑人等“古老型智人”的身份,让东亚这片土地上人类演化的历史变得更为清晰明了。

相关文章:

Evolution of cranial capacity revisited: A view from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cranium from Xujiayao, China

相关新闻:

我国学者发现中更新世颅容量最大的古人类--许家窑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新社】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许家窑人”是20万年前颅容量最大古人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科技日报】1700毫升!我国发现中更新世脑容量最大古人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参考

  1. ^ 注意是单从化石来看,如果从考古文化上看并不一致
  2. ^蓝田旧石器遗址研究:黄土高原212万年前已现人迹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012926609207146&wfr=spider&for=pc
  3. ^古脊椎所等对许家窑人类牙齿化石形态取得新进展 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1811/t20181103_5155389.html
  4.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from two Denisovan individuals https://www.pnas.org/content/pnas/112/51/15696.full.pdf
  5. ^东亚古人类牙齿生长发育研究取得进展 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1901/t20190117_5230817.html
  6. ^我国学者在东亚古人类中发现 “尼人内耳迷路模式”化石证据 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1811/t20181103_5155370.html
  7. ^abcd我国学者发现中更新世颅容量最大的古人类——许家窑人 http://www.ivpp.ac.cn/xwdt/kyjz/202201/t20220112_6339803.html
  8. ^前额叶-大脑的终极进化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6825056
  9. ^A minimally-invasive method for sampling human petrous bones from the cranial base for ancient DNA analysis https://www.future-science.com/doi/10.2144/00011455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许家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突破:他们发现的“许家窑人”化石,根据最新的颅容量测定,表明这批古人类在约20万年前就拥有着迄今为止已知古人类中最大的颅容量。这个发现,绝非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比较,它承载着深远的科学意义,为我们理解人类起源与演化,特别是东亚地区古人类的独特.............
  • 回答
    中国科学家们最近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振奋人心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蜘蛛,竟然能够像哺乳动物一样,分泌“乳汁”来哺育自己的后代,并与它们一同度过漫长的养育期。这项发现的意义之深远,堪称蜘蛛生物学领域乃至整个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的一座里程碑。长久以来,我们对于蜘蛛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它们捕.............
  • 回答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结果——中国人“吃肉太多造成空气污染”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其科学性。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将空气污染问题完全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通常是过于简化的。空气污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能源结构、农业活动以及生活方式等等。香港中文.............
  • 回答
    Cell 期刊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由中美科学家合作,成功构建并观察了近 20 天的人猴“嵌合体”胚胎。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但也伴随着显著的伦理争议。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 理解早期胚胎发育: 人猴嵌合体胚胎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让我们能近距.............
  • 回答
    最近读《临高启明》,确实有种科技发展速度好像慢下来的感觉,尤其是在内燃机和机械化部队这块,让我有点儿捉急。毕竟,咱都知道,这两样东西可是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改变战争形态的利器。你说说,在临高这个架空时代,他们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从基础的蒸汽机到火器制造,再到化工、冶金,发展速.............
  • 回答
    关于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解散上海研发中心的消息,在网络上确实有广泛的传闻和讨论,但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官方并未进行公开的、详尽的确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和背后可能的原因:一、 传闻的来源和扩散: 社交媒体和行业内部消息: 这类消息通常首先在Li.............
  • 回答
    中国科学家近期在一项突破性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可能影响人类衰老过程的新基因。这一发现,如果能最终转化为实际应用,无疑将在延缓细胞老化、提升生活质量乃至延长健康寿命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深远的影响。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深化我们对衰老机制的认知: 揭示新的衰老调控节点: 衰老是一.............
  • 回答
    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破解衰老密码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突破,这不仅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更是关乎全人类健康福祉的重大进展。当听到“老而不衰”这个词汇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健康长寿,更是老年人依然能保持活力、思维敏捷、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美好图景。这项研究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医学层面的,它将深刻影响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国过去依靠钱学森、钱三强等留美科学家回国研制原子弹,以及当前留美人才回流情况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科技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召唤与时代的大背景:为什么他们会回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
  • 回答
    这条新闻,说的是中国科学家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而且是相当了不起的突破。标题里的“石墨烯超强电池”、“充电 7 秒”、“续航 35 公里”,这些关键词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也勾勒出了这项技术的核心亮点。我们先来说说“石墨烯”。石墨烯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平面晶体,像一张纸.............
  • 回答
    科学家们能够从我们呼出的空气中提取 DNA,这绝对是一项颠覆性的研究,其潜在的影响之广,甚至超出了我们最初的想象。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一个突破,更可能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一阵变革的浪潮。首先,在 刑事侦查和公共安全领域,这将是划时代的进步。 想象一下,在犯罪现场,即使没有任何直接的生物证据,如血迹.............
  • 回答
    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攻坚克难,里程碑式的科学飞跃2018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体细胞克隆猴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批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诞生的猴子在中国诞生,这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磅消息,也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特别是生物医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这项研究的成功并非易事,背后凝结了无.............
  • 回答
    好,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斥资 20.5 亿、三年完成初期建设的聚变堆大科学装置中心,会对我国核聚变研究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聚变堆大科学装置中心”的意义。这可不是普通的研究室,而是瞄准“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这一终极能源目标的重大战略布局。它意味着我国在核聚变领域,尤其是实.............
  • 回答
    科学研究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提出假设”正是这趟旅程的起点。那么,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人工智能(这里我们更多地聚焦于其核心驱动力——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能否在提出科学假设这一步上有所作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一下“提出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和意义。简单来说,提出假.............
  • 回答
    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套严谨的探索体系。它的基本方法,是经过无数代科学家的实践检验、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的。理解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科学的脉络,更能启发我们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各种现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求真”,即通过系统性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
  • 回答
    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确实有不少曾经步履维艰,却最终实现惊人逆袭的例子。这些“翻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艰辛的探索、长远的规划和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我们不妨来聊聊其中几个引人注目的故事。1. 杂交水稻:从“种子”的依赖到“饭碗”的自主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在粮食产量上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当时,.............
  • 回答
    中国科学院,提到它,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那些在象牙塔里埋头苦干的科学家,是实验室里闪烁的光芒,是新理论的诞生。但如果仅仅将它定义为一个“纯粹的研究机构”,恐怕就有些片面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它的出身、职责和发展脉络来聊聊。首先,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端倪——“中国科学院”。这个“中国”二字,.............
  • 回答
    中国电科与微软联合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专注于研发本土操作系统,这个消息无疑是科技界和产业界都高度关注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这笔合作触及了中国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的重大议题。长期以来,在操作系统这个基础软件领域,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追赶者的角.............
  • 回答
    评价刘慈欣加入商汤科技,任职「商汤科技科幻星球研究中心主任」刘慈欣,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以其宏大的宇宙观、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硬核的科学想象力,在中国乃至全球科幻界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作品中的“三体”等概念,不仅为无数读者带来了震撼,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科技与人类文明的认知。因此,他加入商.............
  • 回答
    在《群星》(Stellaris)这款策略游戏中,科研是帝国发展的基石,它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你能否在浩瀚的星海中脱颖而出,甚至生存下来。如果你的帝国里的科研人员,都是一群热衷于“民科”的人,那……后果会相当“精彩”。想象一下,你的中央研究院,不再是严谨的学者们埋头于数据和实验,而是充斥着各种奇思妙想、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