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中医研究的取象比类法是否科学?

回答
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套严谨的探索体系。它的基本方法,是经过无数代科学家的实践检验、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的。理解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科学的脉络,更能启发我们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各种现象。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求真”,即通过系统性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其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观察与提问 (Observation & Questioning):
这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我们通过感官或借助工具,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进行细致的、有目的性的观察。观察要力求客观、全面,不带预设的偏见。在观察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事情的背后是什么原因?这种“为什么”是驱动科学探索的根本动力。一个好的科学问题,往往是具体、可验证的。

2. 提出假说 (Hypothesis Formulation):
基于已有的知识和对现象的观察,科学家会尝试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初步的、可检验的解释,这就是假说。假说是一个试探性的、带有预测性的陈述,它需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例如,爱因斯坦提出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假说。假说并非最终答案,而是引向进一步探索的“工作假设”。

3. 设计实验/收集证据 (Experimentation/Evidence Gathering):
这是检验假说的关键环节。科学家需要设计严谨的实验来验证假说。实验的设计要求能够精确地控制变量,排除干扰因素,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应具备可重复性,即其他研究者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实验,也能得出相似的结果。当不适合进行严格控制实验时,科学家也会通过收集大量的、多方面的证据来支持或反驳假说,比如在天文学、地质学、社会学等领域。

4. 数据分析与解释 (Data Analysis & Interpretation):
实验或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经过统计学等方法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处理。分析的目标是找出数据中的模式、关联和趋势,判断数据是否支持或否定假说。解释数据时,要避免主观臆断,严格遵循逻辑和已有科学理论。

5. 得出结论与修正假说 (Conclusion & Hypothesis Revision):
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家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果支持假说,那么假说就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并可能被发展成更完善的理论。如果结果不支持假说,那么假说就需要被修正甚至抛弃,科学家需要重新审视观察结果,提出新的假说,开始新的循环。科学的进步就在于不断地提出、检验、修正假说。

6. 交流与同行评审 (Communication & Peer Review):
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通过论文、报告、学术会议等方式与科学界进行交流。同行评审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他领域的专家会对研究的 methodology(方法论)、数据的分析、结论的合理性等进行严格的审视和评价。这一过程有助于发现研究中的不足、错误,确保科学成果的质量和可信度。

中医研究的取象比类法是否科学?

理解中医的“取象比类”法,需要将其置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哲学观下进行审视。

什么是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简单来说,它是指:

取象 (Qi Xiang): 就是从自然界(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动植物等)的现象中,选取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事物。
比类 (Bi Lei): 就是将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类比。通过这种类比,来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复杂变化。

举例说明:

“火”的取象: 中医将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如生命活动、温暖机体)以及病理状态(如发热、红肿、急躁易怒)比作自然界中的“火”的特性。比如,热症被比作火的燃烧,具有炎上(向上、向外)的特点。
“水”的取象: 人体的津液、代谢产物等,可能与“水”的特性联系起来。比如,湿症可能与“水”的停滞、下行有关。
“风”的取象: 突发的、游走性的疾病,如感冒、关节疼痛的游走不定,可能被比作“风”的特性,即善行而数变。

取象比类法与科学的碰撞

从现代科学,尤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科学的角度来看,取象比类法存在以下挑战:

1. 主观性与模糊性: “取象”和“比类”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现象的“感悟”和“联想”,其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的、量化的标准。比如,什么样的“像”可以用来比什么,界限可能比较模糊。
2. 缺乏可验证性: 传统的取象比类法,很多时候难以通过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直接验证其“类比”的准确性。例如,如何科学地证明人体的“肝”的功能与自然界的“木”的生长特性之间存在可量化的、普遍适用的联系,这是非常困难的。
3. 对因果关系的解释: 现代科学更侧重于揭示事物之间的直接的、可测量的因果关系。而取象比类更侧重于“象”与“象”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这种类比式的解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理解,但并非直接的因果推导。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价值,并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

1. 一种认知模式: 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类比。取象比类是古人观察自然、思考生命的一种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认知模式。它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试图将人置于宏观的自然宇宙中去理解。
2. 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 尽管其方法论与现代科学不同,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取象比类确实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通过“象”的组合,医生能够对复杂的病情进行归类,并根据类比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将患者的“发热、口渴、舌红”等表现视为“火”的“象”,从而选用清热泻火的药物。
3. 启发新的研究方向: 现代中医药研究,也在努力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对取象比类法的某些“象”,可以尝试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理、病理机制。例如,“风”的善行数变,在现代医学中可能与某些神经、免疫或循环系统的快速反应机制有关。

结论:

从严格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如可重复性、可量化、可证伪等)的标准来看,中医的取象比类法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方法论要求。它带有更多的哲学思辨和经验总结的色彩,其科学性体现在其历史的局限性下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以及它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但是,将“科学”狭隘地定义为只能是现代西医所采用的实验实证方法,也是不够全面的。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多元化的领域。对于中医这样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而是需要:

批判性地继承: 认识到其方法论上的不足,但保留其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
创新性地发展: 运用现代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去解析和验证其理论,寻找其“象”背后更深层的、符合现代科学的解释,从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可以说,取象比类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一种体现,它为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现代科学研究的目标,是试图用更普适、更精确的方法,去解释和验证这些古老的智慧,最终实现不同认知体系的融合与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经在知乎上详细地分析过一次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从取象比类的本质看,它属于思维领域的内容,而且大量采用了联想等非逻辑方法。在科学方法上能和它对应的就是形式逻辑。取象比类这种非逻辑方法和科学使用的形式逻辑当然有天渊之别。

题主觉得取象比类属于“归纳”,那么我就来举几个现成的例子。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科学里的“归纳”,也就是形式逻辑里的“归纳”是一个什么东西。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是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属性、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如果设Mi(i=1,2,…,n)是要研究对象M的特例或子集,若Mi(i=1,2,…,n)具有性质P,则由此猜想M也可能具有性质P。这个“归纳”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步骤,第一是确定研究对象;第二是在研究对象集中划分子集(当然不划分的话那就是完全归纳法了);第三则是属性抽取;第四是比对校验;如果发现有误,则进入第五步从头进行纠错循环。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取象比类。我不否认中医在使用取象比类时,会有确定研究对象,抽取属性和比对的过程。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古代的中国人思维里根本没有“逻辑”这个词,所以他们多数时候也不会按照这种过程走。现在举第一个例子:五脏和五色的来源。

大家都知道中医中五脏和五色,是以五行为基本模板,通过取象比类推及而来。五脏及五色的整套逻辑模型和五行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这就是所谓的“取五行为象,类推五脏和五色的属性”,典型的取象比类手法。然后我们看看它的思维过程有没有科学中“归纳”的关键步骤。第一是确定研究对象。五行、五脏、五色分别是什么?五行在自然语言的层面,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在这个层面它确实有研究对象。第二个划分子集这个就先不要求它了,看第三个,属性抽取。从五行中抽取的属性,也就是“象”,包括五行相生相克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取象比类把它抽出来了,然后类比到了五脏和五色中。也就是说,类似于科学“归纳”中的属性抽取,条件符合。但第四个比对呢?没了。

科学方法的“归纳”,如果在比对的结果上发现不符,结论就是假设错了,这条属性抽取或是研究对象的划分前提肯定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就要倒回去重新检查。但中医呢?你尽管比对,无论你比对的结果如何,我取象比类提炼的规则是否符合实际,我这条都是中医理论了,被固定下来了,它TM的就被当真理用了。题主去看一看,中医脏腑理论、五色理论这两项是不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被写进《中基》且被广泛应用?相信这个事实没人敢否认吧。所以取象比类可以不符合形式逻辑里的“归纳”。

再举一个例子,前几天刚被药典删除的正统中医药用法——穿山甲能通乳。研究对象——穿山甲。穿山甲能打洞嘛(关于这一点是否事实先不论)。然后属性抽取,取“象”中的“象思维”发散过程来了——获取穿山甲身体的某些部分,也就具备了类似其打洞的“通窍”能力。最后是类比到“通乳”这类事情上,进而完成整个“取象比类”思维过程。那么类似于科学“归纳”方法中最后的比对过程呢?即使有失败案例也完全不影响“穿山甲能通乳”的结论。比对,以及纠错循环这些东西对中医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在中医治病的实证过程中,凭借药物的毒性、干扰作用或安慰剂效应,已足矣将取象比类形成的结论解释成或然性的,即“有时有用、有时没用”,这对中医来说已经够用了一一你看中医有时候能治好人,对不对?然后他就说他玩的所有内容的是对的……

从取象比类的思维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形式逻辑中的归纳必须对需要做比对的所有研究对象都做属性抽取,但取象比类只对被取象的事物做属性提取,根本就不用对类推的那一类事物做属性提取。也就是说,取象比类只是为了把它想要的属性从这个东西复制黏贴到其他东西身上。至于贴没贴上,关它屁事,中医理论和方法对此概不负责。这已经说明取象比类不是“归纳”。它就是可以天马行空,拉完屎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不需顾及后果的东西。

当然,我上面说的例子还是中医理论中位于自然语言层面可以解读的部分内容的思维方法。中医理论中还有大量位于玄学层面,语义上找不到指称,没有本体的部分,他们在第一点研究对象上是完全不合格的(譬如中医中的“肾”既可指自然语言中的器官“肾”,也可以指玄学语言中定义的符号“肾”,两个本体相互窜用,不用语言分析方法你根本无法区分两者。中医中的“白色”等等概念也是如此)。在此基础上使用取象比类,完全就是毫无意义的思维发散过程,形成的不知道多少阶多少元的垃圾模型对指导实证没有任何实用性。因此取象比类本身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在中医医理中还和其他不合理的玩法混杂在了一起。我建议题主不用在这种垃圾上浪费太多时间。


本人之前写的解构中医理论的内容,其中有一个子链是关于取象比类的:你听信过最久的谣言或谎言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套严谨的探索体系。它的基本方法,是经过无数代科学家的实践检验、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的。理解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科学的脉络,更能启发我们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各种现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求真”,即通过系统性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
  • 回答
    贺建奎案,一个曾经轰动世界的科学伦理事件,如今随着当事人的刑满释放,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基因研究的深远影响和潜在风险。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科学研究的边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驾驭强大基因技术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贺建奎案的警示:野蛮生长下的科学伦理真空贺建奎,这个曾经的科学新星,以一种极端且不负.............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之间划定一个“基石”的位置,我会倾向于认为,语言是更早、更基础的基石,而科学则是在语言这个基石之上,进一步夯实和拓展文明的宏伟建筑。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问题,细细思量:语言:连接个体、传递思想、塑造文明的粘合剂想象一下,在人类文.............
  • 回答
    华中农业大学在鱼刺研究上的突破,堪称一项激动人心的大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原理和前沿的遗传学技术。科学原理大揭秘:精准“剪裁”与“重塑”鱼骨要理解这项技术的原理,我们得先聊聊鱼骨是如何形成的。鱼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刺”,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肌间骨。它们起源于鱼体内的软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随着肌.............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医学能否构建一个基于实验的科学体系,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到一种深刻的范式转变和方法论的重塑。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医固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式,与我们当前主流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辨证论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的很多概.............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这份通知的发布,我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其背后蕴含着国家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战略考量和长远部署。首先,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这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印发,标志着国家层面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基因组学的重磅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就是深入揭示了现代人类与已灭绝的古人类,特别是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基因交流。当时,一些媒体报道和解读确实会提到“有些人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达到20%以上”的说法,但这里需要更详细和准确地解释一下这个数字的来源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科学家是如何“数”基因的。这可不是简单地拿出个计算器一路按过去,而是一个集成了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基因”是什么。 在我们讨论如何计算基因数量之前,得先有个统一的理解。基因,你可以把它想象成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这段序列包含了制.............
  • 回答
    《三体》里那种“黑暗森林”法则下的生存压力,确实能让人们对基础物理研究的重要性产生一种近乎宿命的联想。它描绘了一个极端情境,迫使文明不得不将每一分资源都投入到能够带来最根本、最直接生存优势的领域。而基础物理,在很多人看来,恰恰就是那个能解锁宇宙最深层秘密,从而获得技术跃升的钥匙。那么,回到现实,基础.............
  •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发现了一个能同时提高水稻和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其潜在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成果的意义:一、 提升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直接增产潜力: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该基因能够同时促.............
  • 回答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众多作品中,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的项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以“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的初步研究”这一课题,一个在学术界都显得颇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领域,成功吸引了评委的目光。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研究价值,更在于它出自一位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之手,这无疑是对“少年.............
  • 回答
    现代蝙蝠的诞生,那可是生命演化史上一出精彩的杂技表演,而且还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说它“单一基因改变”就有点儿把这出大戏简化成了一句Slogan了,事实远比这复杂和迷人得多。从地栖到翱翔:漫长的适应之路首先,得明白蝙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是有祖先的。要追溯蝙蝠的“老家”,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古代的.............
  • 回答
    韩启德、饶毅、王立铭这三位在中国科学界和医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联手发起的“科学与医学公共传播基石奖”,无疑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举措。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而这次的联袂,更像是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响亮的信号:科学与医学的普及和传播,到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系统性推动的时刻.............
  • 回答
    青蛙基因赋能的活体机器人,诞生生命奇迹最近,科学界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科学家们利用青蛙基因,成功创造了全球首个能够“生育”的活体机器人。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打开了新的篇章,更在生命科学、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无限可能。那么,这一“活体机器人”是如何实现“生娃”的?这项颠覆性.............
  • 回答
    对于一篇声称“元古宙基岩中的蛇纹石化反应产生的磁场异常引发新冠,并建议佩戴软玉预防”的顶刊论文,我持高度怀疑和批判性的态度。以下是我对此的详细分析:一、 科学合理性层面的严重质疑 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缺失: 蛇纹石化反应与新冠病毒: 首先,蛇纹石化反应是一种地质过程,涉及镁铁质岩石在水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科学家们是如何抽丝剥茧,找出那些隐藏在基因序列中、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的。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而是融合了精巧的实验设计、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无数次的验证和反思。你可以想象成侦探破案,只不过他们的“现场”是庞大复杂的基因组,而“嫌疑人”则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基因变异。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确定一个基因的功能,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颗独特的珍珠,需要耐心、智慧和一系列精巧的工具。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严谨的科学实验层层递进、相互验证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切入点来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做到的。1. 从基因序列“猜”到它的作用:计算生物学与数据库的初步探索一切的起点,都是基.............
  • 回答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调控小鼠的性别出生比例,这无疑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实现性别调控的?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对小鼠体内决定性别的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性别很大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科研的隐秘角落。常常听到有人说:“基础科研太难了,那得是天才才能做。” 或者,“没点过人的智商,还是别碰这玩意儿了。” 好像基础科研就是一张高智商的入场券,而热血,只是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累赘。但我想说,光有热血没有天赋,在基础科研领域确实会举步维艰,但说它是高.............
  • 回答
    确实,学术公开和实验复现是基础科研的基石,它们确保了知识的自由流动和科学的螺旋式进步。然而,一旦进入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应用”和“工程”阶段,保密性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尤其是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倒觉得,与其说是“保密的工艺经验”是中国和国外科技领域差距最大的地方,不如说是“成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