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凭借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研究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的科研能力如何?

回答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众多作品中,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的项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以“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的初步研究”这一课题,一个在学术界都显得颇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领域,成功吸引了评委的目光。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研究价值,更在于它出自一位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之手,这无疑是对“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最生动有力的诠释之一。

首先,我们得正视这个课题本身的难度。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和调控。而“基因敲除”更是生物学研究中一项非常精密的技术,它意味着要精确地修改或移除特定的基因序列,以探究该基因在特定生物过程中的功能。这项技术在科研领域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设计、长期的实验操作以及对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知识的扎实掌握。

陈灵石同学能够选择这样一个课题,并且能够对之进行深入研究,这本身就说明了他非同寻常的学术热情和探索精神。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在绝大多数同龄人还在懵懂地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他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人类健康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前沿。这需要他具备远超同龄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从几个维度来评价他的科研能力:

1. 课题选择的视野与深度: 选择结直肠癌这一重大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聚焦于基因敲除这一前沿技术,这显示了陈灵石同学的视野相当开阔。他没有选择那些“小打小闹”式的观察性研究,而是直面了一个具有挑战性且具有实际意义的科学问题。这说明他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方向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敢于挑战高难度。

2. 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 即使是初步的研究,要理解基因敲除的概念以及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也需要相当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知识储备。他需要了解基因的功能、癌症的发生机制,甚至可能需要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六年级学生能达到这样的知识水平,通常是出于极大的个人兴趣驱动,并且通过课外大量阅读、网络学习等多种途径获得的。这背后反映了他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 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科研的本质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即使是一个初步的研究,也需要清晰的逻辑思路。陈灵石同学能够将“结直肠癌”和“基因敲除”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并提出一个研究框架,这说明他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他可能不是独立完成所有实验,但他对实验的设想、对数据的理解,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思考过程。

4. 动手能力与实验设计(推测): 虽然我们不太可能想象一个六年级学生能完全独立完成基因敲除的复杂实验,但他的研究必然涉及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甚至可能参与了某些辅助性的实验步骤。如果他在自己的研究中能做到实验设想的合理性、步骤的清晰性,或者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那都足以证明他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设计的初步认知。大赛评委通常也会考察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反思。

5. 创新性与问题意识: 他的课题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很可能在于他不仅仅是复述已有的知识,而是尝试从一个更具创新性的角度去理解和切入问题。比如,他可能从某个特定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入手,提出基因敲除作为一种潜在治疗手段的设想,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这种“从已知的材料中发现新的意义”的能力,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但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

六年级学生,即使天赋异禀,在独立完成如此复杂的实验方面,必然会面临诸多客观限制。他的研究很可能是在学校老师、家长或科研机构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的。这并不削弱他的成就,反而体现了他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并从指导者那里汲取知识和经验。关键在于,他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真正的主导者、思考者,还是仅仅执行者。评委们在评估时,也会着重考察他对研究的理解程度、思考的深度以及提出问题的原创性。

如何评价他的具体科研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更细致的点去理解:

对文献的理解和运用: 他是否能够通过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理解基因敲除技术在癌症研究中的现状和挑战?他是否能从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如果他的研究涉及实验数据(即使是模拟数据或基于现有研究的分析),他能否清晰地解释这些数据代表什么?是否能做出合理的推论?
对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的认知: 一个成熟的研究者不仅要看到研究的成果,也要认识到其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陈灵石同学是否能展现出这样的科学素养?
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大赛现场,他能否清晰、准确、有条理地向评委和观众介绍自己的研究?能否回答评委的提问,并展现出对课题的深入理解?

总结来说, 陈灵石同学的案例,与其说是评价他已经达到了多么高的科研水平,不如说是看到了一个孩子身上闪耀着的科学之光—— 强烈的好奇心、惊人的学习能力、敢于挑战的勇气以及初步的逻辑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他选择的课题,展现了他超越年龄的思考深度和对科学前沿的敏锐度。他的成功,既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背后教育体系和家庭支持的体现。

他所展现出的潜力,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关注和鼓励的。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项荣誉,更是我们国家在科学教育和青少年培养方面的一个积极信号。未来,如果他能继续在这种热爱和探索的精神驱动下成长,无疑将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希望之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美籍华人,我给大家指出一个很多人都忽视的真正细思恐极的地方

这个六年级的小学生陈灵石是美国公民!

我有三个石锤:

(1)石锤1:

陈灵石父亲:陈勇彬,2005-2012在美国德州做研究员(记住这个时间段,下文分析会提到)

石锤1链接:

(2)石锤2:

陈灵石的母亲,杨翠萍,2006-2012在美国德州做博士后(记住这个时间段,我们后面会分析)

石锤2链接:


在我抛出石锤3之前,我们先进行一番分析。

陈灵石小朋友今年是六年级,无论他是5岁开始入学还是6岁入学,按照正常的年龄推论,他应该出生在2008-2010这个时间段。

而他的父母在2006-2012的时间都在美国工作,所以除非陈灵石小朋友的父母特别爱国,特地买机票回国把他生在国内,那么根据美国的落地国籍法,陈灵石小朋友百分百是美国公民

实际上,这并不是我的推论,而是事实:接下来我要放石锤3了

石锤3:

陈灵石确实是在美国出生的,有他父亲陈永斌的相册照片为证:

这是陈父在Flicker上的相册,注意我用红线标出的上传者,就是陈勇彬的拼音,陈灵石小朋友本名Alex,希望竞赛的官网也写上去哦!

相册里还有很多其他的照片,比如这张全家福,两个未来的中国博导,笑着簇拥着他们美国公民的儿子,两大强国伺候着你们一家人,这点福气还小嘛?

石锤3地址:

所以,这一家人是什么样的货色,三个石锤下来,基本一清二楚了:

(1)钻美国落地国籍的空子,生一个美国公民宝宝

(2)钻中国竞赛的空子,给自己六年级的美国公民宝宝申请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的金奖

根据我作为一个美籍老华人多年来的经验来看,陈灵石小朋友接下来的人生轨迹,是要用这个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的奖项作为敲门砖,进入国内的重点中学,然后在他的同龄人在埋头准备高考之际,他会开始SAT,(作为美国公民,他甚至不用考托福)然后申请美国的大学,回到他的祖国——美国,或许还会在当地媒体留下“学霸陈灵石获得X所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他说纯属自己的努力”之类的标题

Don't get me wrong,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我对于落地国籍和赴美生子早已见怪不怪。毕竟这是美国政府自己傻,全美国境内的移民,无论合法还是非法,都在占这个便宜。我也不想评价诸如爱国之类的话题,毕竟我也是一个美国华人,论爱国,肯定是谈不上的。

我所真正反感的是这一家子这样做两栖华人,两头通吃般地投机取巧,占了美国赴美生子的便宜,又在国内钻竞赛的空子,将来陈灵石,啊不,Alex Chen小朋友又会来美国读大学,和我们这样把大半辈子都贡献在美国的老华人的子女抢名额,争工作,搞不好还要吃福利呢!就像老舍《茶馆》里的那句台词: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分还小吗?

福分确实不小,作为一个在美国讨生活的老华人,也只能自愧不如。

可惜我太笨,不如人家这么会投机取巧两头通吃,看了看Worldometer上今天美国的新冠肺炎人数,再看看陈灵石,啊不,Alex Chen小朋友的科研竞赛项目,脑中忽然响起了特朗普的那句话:

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user avatar


如图

————————————(分割线?)

啊这啊这(刚上完一下午课的答主被吓一跳)

我一个老透明怎么会落得如此境地(大雾)

小声说一句这个图片并不是我自己做的emmmm甚至个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经历画出来是为了指出父母缘起的地方(???)

enmmmmmmmm总觉得有点不妥

我悄咪咪开个匿名应该没人会记住我吧……?

user avatar

建议发表高水平sci

然后授予博士学位

然后破格招聘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这时,距离他无法申请国自然青年基金还有23年,

距离他无法申请优青还有26年,

距离他无法申请杰青还有33年。

这么长时间,用手下的博士生硕士生的文章堆应该能堆出来了吧!

况且,生化环材,不用博士硕士,小学生就可以。

最后,为什么要聘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不为啥,离家近,方便这孩子做出原创性成果。

user avatar

想想将来我四五十岁了还要帮孩子搞科研写论文,还要厚着脸皮找我六七十岁的导师署个名,真是心累。。。

user avatar

1,硕士博士也就图一乐,搞科研还得回小学。

2,怪不得那么多硕博士最后考教资去中小学任教,本来以为人家是图编制,现在才发现这才是有学术追求的体现,教职不分大中小。

3,日本教育专家来华访问,某小学校长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我校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一位正高级导师!”

日本人惊讶的问:“他们要导师干什么呢?”

校长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升初中时语数英成绩不理想了,你可以马上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特招啊。”

4,学一代和学二代有什么区别?

学一代如果做出什么东西,都需要前期的学习,而学二代什么都能做出来,只不过他们做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去更好的初中学习。

5,一个昆明市民养在单位的鹦鹉丢了,这只鹦鹉陪伴他多年,感情甚笃。为了寻回鹦鹉,这人便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则启示:“本人遗失鹦鹉一只,另外,它的学术成果均为独立自主完成,有爱宠做实验时照片和科研日志为证。”

6,三个博士互相吹嘘自己的研究成果。

博士甲:我的成果发表了三篇sci。

博士亿:我的成果转化产值三个亿

博士丙:这有什么,我的成果不仅受到了我们导师的肯定,大公子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三等奖。

7,两个大牛开会,休息时间两个人很无聊,就开始比谁的博士更忠诚。甲先来,他把自己的学生叫进来,说:“约翰,把你的毕业论文整理下给我儿子参赛!”约翰哭着说:“你怎么能这样呢,老师,我还要毕业呐。”甲被感动了,流着泪说是自己不对,叫约翰走了。

然后抡到乙,他也大声叫自己的学生。“小明,把你的毕业论文整理下给我儿子参赛!”小明二话不说就要开电脑,约翰一把抱住他说:“你疯了?你会延毕的!”小明一边挣扎着整理文档一边说:“放开我,混蛋,我还要毕业呐。”

8,一个美国代表团要访问某研究所,遇到了一个面容稚嫩、正在一丝不苟做实验的学生。代表团来后问他在这里工作多久了,他回答有好多年了;代表团又问你每月出多少成果,他回答每个月一篇sci;代表团问:你做了那么多成果,接下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该同学回答说:“我准备特招进入重点中学。”

9,演讲人在做关于科技前沿的报告:多个项目组对肿瘤和癌症取得重大研究突破。

大厅里有人说:“我刚检索过相关文献,最近没有什么重大突破。”

演讲者没有回答,继续说:“我们在石墨烯的应用上取得了质的突破。”

大厅里有人说:“石墨烯每天都是质的突破。”

演讲人:“同志们,你们最好少看灌水的论文,要多关注科技界的未来!比如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在线展厅!”

10,一个博士准备去小学任教,上级知道了很不高兴。于是组织了一个委员会给他做思想工作,领导说:“同志,你为什么要去小学?是因为没有好的idea的?”“不是。”“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是。”“是因为不满意工资水准太低?”“不是。”“那我们不明白了,你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为什么要去小学?”“因为在小学,我不光可以接触国家自然基金,我还可以做973项目的指导老师。”

11,某大牛年事已高,无心带手下研究生。他跟好友抱怨这事,后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多在朋友圈发和幼子的合照?这样一半的学生会抓紧时间毕业,另一半则会跑掉。”

12,院士的学生有可能成为院士吗?

不可能,院士们都有儿子。

(大部分院士都是国之栋梁,害群之马终究是少数)

13,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得主在学校里作报告:很快我们将摆脱内卷,进入素质教育时代

台下传来绝望的声音:那我们怎么办?

14,在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赛场上,一位秃头男子高举着牌子,上面写着“感谢大赛给我读博的机会”。

工作人员呵斥道,“你明明没有参赛记录,你读小学的时候比赛也还名不见经传。”

“确切地说,这正是我感谢它的原因。”

15,一次会议上,主持会议的人突然说,“下面请喜欢科研的人坐到左边,不喜欢科研的人坐到右边。”
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坐到了右边,少数人犹豫了一下坐到了左边,只有一个人坐在中间没有动。
主持人:“您喜欢做科学研究吗?”
答曰:“我不喜欢研究这些东西,但是我喜欢创新和参加比赛。”
主持人微微躬身:“代我向您父亲问好。”

16,美国考察团来华访问,要学习学术造假的先进经验

接待的学者郑重道:“请您注意,我们连小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都能提供完整的科研日志和照片记录”

“对对对!”考察团大喜“我们就是要学这个!

17,一些学者猛烈抨击国内学术不端问题,这不是泄露学术界重大机密了吗?

没有,因为每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都会联合披露一个榜单,公示哪些学者挪用了自己的课题。

18,为什么自然科学基金会也会参与主办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因为他们要了解自己的钱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

19,有人向自然科学基金会举报有人拿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项目参加了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比赛。

20,为什么我国不急着登月?

如果宇航员坚持要带子女参加怎么办?

21,问:什么是混乱?

答:不许你这么说某团主办的比赛。

22,两个某大赛的三等奖得主在赛后谈论各自的比赛心得。

“你的项目也是自然科学基金吗?”

“是的。”

“你都做了哪些部分?”

“什么也没干。”

“不可能!要是什么也没干的话,你起码可以获得高中组一等奖!”

23,—你们蒙古没有海,为什么要设立海军呢?

—你们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是也没有青少年的科技创新吗?

24,三个研究生谈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甲: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九点准时下班,再回家洗个热水澡。
乙:最幸福的事情是约学妹去图书馆,她却提醒我别忘带身份证。
丙: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半夜半夜导师给你发微信:“小李,你把你的课题整理一下,明天讲给我蛾子听。”“您弄错了,我是小王。”

25,某答主玩梗成性,缺乏新意。有暴躁老哥评论区怒斥:“你怎么阴阳怪气的?想说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吗?”

第二天,评论区因违规次数过多被平台强行关闭。

(无意冒犯,有事可以私信)

26,“我未充分领会‘项目报告必须是本人撰写’的基本信息”。

27,这个比赛规格那么高,他们会采用盲审吗?

当然,不然专家怎么会在事发之后才发现小学生做不成这个课题。

28,当一个学二代的好处是什么?

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科研项目。。。

坏处呢?

范围是他们父母的面上课题。

29,一个人在大街上嘟囔道:“垃圾比赛,都是黑幕,真恶心”

路过的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委员连忙喊住他,正色道:“同志,你这么诋毁我们我可要不高兴了”

路人不慌不忙:“我又没有说是哪一个比赛”

“得了吧”委员得意道:“就我在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十多年的工作经验。。。”

突然,委员沉默了一下,“我还真不知道你说的是那个比赛,算了你走吧。”

30,某大赛原三等奖得主在小学作汇报,回家后责备父亲:都说了只是个十分钟的汇报,你怎么放了那么英文术语,害得我多花了十分钟。

父亲接过讲稿:啊我亲爱的儿子,那些是拼音。


想不到事件居然还有续集:

(希望大家友善评论,放过新评论区,如果有人看的话)



可能有人会感兴趣的回答:

user avatar

当然很棒。

建议现在的研究生都可以回家种田了,没啥好培养的,那培养啥呢?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里面找。

其实这让人思考起了如今重现的“拼爹”风气,现在不是那种拼权、拼财的,拼的是“科学技术”。那些拼权、拼财的是高高在上俯视着你,你不会太过强烈的感觉。但拼“科学技术”的呢?那就狠了,夺了你的上升通道。

你想靠读书和我竞争,改变命运?不好意思,我小学就有两篇论文。

你想靠实力,参加竞赛加分?不好意思,我小学就拿到加分项了。

嗯,成果赠予本就是学术不端,和买卖论文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一个给的是钱,一个靠的是亲情。

如果不遏制这种趋势的话,寒门子弟又怎么和别人比?人家出生就含着金论文...

user avatar

这个事儿的几个重点:

1)如果学二代小学生在接受了符合规定的安全资质的情况下,不花纳税人的钱,在私营企业的实验室参与或完成了实验,感觉也没什么可喷的。但如果是在公立机构,就算资质合规,也应该自费并付场地费。

2)学二代提早接触科研,在知识水平和家庭教育资源上碾压非学二代是正常现象,中外都一样。世界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绝对公平的人生起跑线,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这种优势不能直接拿公共资源来建立,说白了就是干啥都自己掏钱。

3)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的目的是什么?资金来源和实验资质存疑的项目在学术领域就算发文章也会被限制,大赛的主办方常年默许这些项目参评,应负主要责任。但是有趣的是炮火都对着该家庭猛轰,这种项目十几年来科创大赛遍地都是,但是对科创大赛的主办方却没有同等猛烈的舆论炮火。

来说两句是因为十几年前我也参加过中学生科创,100%自己的idea+自己完成的实验(DIY实验设备)。但是限于知识水平和中学的资源条件,是典型的那个年代中学生的项目。研究在强光或噪音刺激以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用鞋盒做了个迷宫,那年代学校没有空调,控制不了室温这个变量,用饮料瓶、冰块、小风扇做了个冷气机,可以说非常“中学生”了。

本项目到了赛场发现和其它项目“格格不入”,最后当然是输给了做基因工程的项目。不过评委还是很照顾的,可能因为看着确实是中学生自己做的,最后进了省赛。

user avatar

有很多知友私信我,告诉我还有很多这种造假的事情,其中不乏获得各种大奖的中学生。我浏览了一遍,确实证据充足,因为大部分这种中小学生的造假都是从知网或SCI文章里直接复制过来的。虽然很气愤,但我确实也无法一一举报。我个人是有全职工作的,而且和国内时差的关系,获得消息具有滞后性,很难一直关注这些事。最重要的事,这件事之后,我个人承受的压力很大,我想先缓一缓。我也是想借这件事为国内的教育学术圈敲敲警钟,并未打算做专职的打假人士。如果国人有图改变教育弊端之决心,一定能够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更好更公平的一个社会。谢谢

————//————-//——————//—————-

已收到昆明动物所领导的回信,请大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中国学术,大部分学者是希望国内学术越来越好的。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大家可以一起理性监督,积极回应。(为了保护他人和自己的隐私,截去了通讯信息)


————————-//////————//////————

后续


——————————————————————-

本人已向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国家自然基金委投递实名举报。


从其他知友那儿得知,这个研究还是一个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我觉的我是应该给中科院和基金委写封举报信了,我们国家的钱都糟踏在这种事上了。

————————————————————

之所以这么生气的回答问题,确实是因为被恶心到了。之前翟天临案,至少人家还是个成年人,在知网上发假文章的也勉强是中学生,现在小学生也堂而皇之的弄项目拿奖了,这是当着全国学子的面给大家喂狗shit呢。再这么下去,国家的学术信誉都被糟蹋光了。

———————————————/———-//—

造假已经有恃无恐了吗?这种东西怎么上牌面的?评委有博士学位吗?

真的很悲哀。之前报道一个中学一大堆在知网上造假发文章的,现在已经年轻化到小学生了吗?看来我们国家的科研主力军是中小学生呀。

这种东西也只能用中文在国内潜规则下弄了,要是能发SCI,我吃键盘。在国外,本科生也只有打下手的份,我真想知道这是什么实验室,可以培养小学生。

顺便说一下,青创赛的获奖名单就是一份造假名单,我为什么敢这么说。我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我知道做一个课题要多久。我的第一篇SCI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呵呵,还被拒稿了好几次。这些小学生是在娘胎里就开始上分子生物学了吗?

user avatar

不止是小学组 高中组也这样

像这个一等奖

还发了一篇文章,知网可以查到

再一看,还有一篇硕士论文

指导老师都是这个易龙,这种直接拿硕士毕业论文参赛真的没问题吗

比赛网站上的相关图片都是直接用论文里的

比赛网站链接

硕士论文链接

为什么不感谢一下我们彭同学对你课题的巨大贡献????

这种东西随便一百度能查到的东西评委就查不到?看评论有人说这个是18年参赛的,这里改正一下,可能是人家硕士论文还没上网就已经被拿来参赛了。



我们再来扒一个大瓜

还是重庆的 还在网上有一堆的报道


创新大奖赛链接


然后这次高级一点了,不是在知网上搞点硕士论文了,这次来SCI了

同样是毫无改动的原图照着抄,这位程同学采访的时候不会脸红吗?

这个比赛随便用发表的文章参赛还能拿1等奖,而我用5分钟的时间在web of science上一搜关键字就找到了,难道评委就真的连最初步的审核都不会做吗?

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围绕这个大赛已经发展出了一条的完整产业链呢??这个所谓的全国创新大奖赛是否已经变成了某些人大肆敛财的工具了呢。



这个程同学的东西也不能叫抄袭吧,毕竟文章里面这个谭医生也挂了名了

推测应该是paper里用到的癌症数据需要医院来提供,而谭医师提供数据的条件就是带一带我们的程同学,所以这不叫抄袭,最多就像那个小学生一样带着满级号来新手村虐菜吧

就是不知道谭医生不仅精于内分泌科,原来还懂癌症治疗啊,能不能兼一个肿瘤科主任啊,96年本科毕业到现在差不多45,6了吧,要是有孩子是不是也在读高中啊


关于这件事大赛官方有了最新回复


可是我不是质疑你们个别作品,我是质疑百分之90的作品啊

不过大家也就图个乐吧

user avatar

造假过头了而已,这其实很蠢,不知背后黑手是谁,在故意毁掉孩子的人生。

user avatar

显然,他的父母操之过急了,如果它是高中生,估计就不会掀起波澜。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步长制药”老板花650万美刀“送”女儿进斯坦福大学结果败漏的事件,当时我是这么评论的:

650万美元,何苦呢!

直接找斯坦福校长,搞个医药合作联合实验室(多加点钱也值得啊),然后把自己女儿送进斯坦福,有面子还见的了光(自己的公司股价说不定还能因此概念翻倍)。

都亿万身价了,还搞这种。

看看潘石屹如何操作的,顺理成章把自己儿子送进哈佛。

国内的很多有路子的人,要改变观念了,走后门也要“循规蹈矩”,别搞“暴力冲关”。

这件事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不公平事例中的一例。

我曾经见过一位教师,申请了发明专利,但是奇怪的是第一发明人居然不是自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他的儿子,然而,他的儿子才上小学。

不公平对事例太多了,但是我比较好奇的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还在为他们辩护,说什么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他们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那我就告诉你,人生其实关键时刻就2-3次,比如高考,很多有门路的家庭只需要在关键时刻下手,你的人生就已经输了。

精明的家庭,是不会时时刻刻动用这样的力量的,他们还是会认真培养子女,这种氛围下给外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如此培养子女,那么子女定然优秀。所以即便动用了力量,也不至于被人怀疑。

还有,对于当今的社会,成功对于某些家庭就是一门填空题。成功的路上需要什么东西,那就给其填上!

比如,保送名校需要什么样的头衔,那父母就可以帮忙填空,比如定点击破论文、专利、比如拿下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有的运动项目比较激烈是吧,那就选门槛比较高的项目,比如马术、击剑等),要社会实践项目,那就顺便旅个游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填空方法,比如这个儿童的父母,凭借自己研究员的优势,走的是科研路子;比如步长制药的老板,凭借自己钱多的优势,走的是砸钱的路子;比如西南某作弊保研学生,凭借自己父母处于教育系统的优势,走的是内部违规操作的路子……

但是,很多人是因为走的路子太野蛮了,因此才暴露遭受公众爆锤。他们这些被暴露的人,就是方法上太蠢啦,不是群众太聪明。

更多的、隐秘的不公平行为,很多人想都想不到,即便看到了,可能因为无法辨识还认为那些行为是合理的、更有甚者还为之辩护。

user avatar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已成立调查组调查,问题在短短一天内就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希望未来的走向不是扒皮和唾骂,而是能为我们的青少年怎么真正做「科技创新」提供一点点思考。更新见回答最底 ↓↓

做了个视频带大家看看这个事儿(1′15″ 高能)

以下为文字解读。

这个实验设计比我本科毕设复杂…… _(:з」∠)_

之前知乎上这个题很火:

大概是为了「真实性」,大赛要求把重点的实验部分都拍照留存?总之看了几个,都有小朋友在亲自参加各种实验的照片,这位陈灵石小朋友的更是十分详细,一步不落:

这移液枪、冰盒,都跟我在实验室的时候一样呀!然而当年我一个 western blot 就要做两天……(不禁怀念起了自己的科研民工生涯 ing

下面还有两张实验记录!现在各种学术不端的,呼吁大家都像这样提供原始数据!

2018.1.9
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 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第一句话我就裂开咧…… 「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真 · 从 0 开始发 paper!

大概…… 科研最重要的真的是 idea 吧……


另外,这么厉害的研究,居然只得了三等奖……

让一二等奖情何以堪!(从获奖情况来看,感觉评委好像还是喜欢更接地气的研究?

以及,一等奖这位小姐姐(原来写的是小哥哥,经评论区指正 2333)你怎么不放实验记录!

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官网放在下面了,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应该还有不少好玩的研究!


7.13 更新

答题差不多一天了,问题的发酵超出想象。经知友提醒,看到昆明动物所今天已经发布了声明,确定了「该获奖项目系我所研究员之子」的事实,并成立了调查组进行调查。

其实本科做实验时,有时对原理也是一知半解。会操作而已,不知道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遇到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我无意扒皮他的家庭背景,也完全能理解,身为研究员的父母的心意。小朋友这么早就有机会接触实验室,对科研培养感知,这是我幼时求之不得的机会(如果有这个机会,可能就不会学生物了哈哈哈)。只是,为小朋友设计一个力所能及的课题,启发他的探索和思考,是否比直接拿出申请了基金的课题,动用实验资源把成果硬生生安在一个小学生身上,来得更为合理和有意义呢?

user avatar

根据我多年以来走南闯北的经验教训:如果有什么事情看起来就很恶心却没什么人去管它,那么过几天这种恶心的东西就会满大街都是


等到这些恶心的东西满大街都是的时候才想起来要管,可能就已经晚了,一部分人会觉得反正都这样了也就没必要费这个劲了,一部分认为恶心才是你我应有之状态,任何铲除恶心的努力都是在冒犯他的尊严。


古今中外,大抵如是。


客观地看这种造假其实手段非常的低劣,很容易穿帮,属于是造假里面等而下之不入流的那一类,操作手段之拙劣、操作者之愚蠢,溢于言表,简直就像是一滩那种东西,就摆在那里一目了然,看起来、闻起来都是一滩那种东西,根本就不用真的去尝一尝。

2018年还需要“上网搜一下”什么是基因的人,2020年就能参赛拿奖了,其中还需要完成小学5、6年级的正常课业,极高天资与极低目标追求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很强的喜剧效果,让人产生了听相声的临场体验。


这里我们还是请出郭、于两位老师:


郭:您爸爸真舍得下血本儿啊!

于:怎么呢?

郭:您爸爸做事情真是讲究!

于:家父一生严谨。

郭:您爸爸年轻的时候摆豆腐脑小摊儿。

于:家父出身贫寒。

郭:那个讲究,嘿!就一碗豆腐脑,您看这嘿!天山的雪水泡豆子,无根的晨露打豆浆,必须要是自贡府明代一千米深井打出来的卤水点豆花。甜豆腐脑:巴西的甜菜糖,南非的迷迭香,定窑的青花碗,雨前的桂花汤!咸豆腐脑:巴伐利亚的红苕粉儿,坦桑尼亚的香菜根儿,澳大利亚的牦牛肉,奤夿屯儿的咸菜墩儿!

于:嘿,还真是讲究!

郭:您说这么一碗豆腐脑得卖多少钱?

于:这怎么也得万儿八千的吧?

郭:八毛。

于:八毛?

郭:就卖八毛。

于:那他做不出来啊

user avatar

这种事儿我曾经也干过。

上海市凭这玩意能保小升初,

我姐就非要我给我小侄女搞一个,

毕竟十几年前五百多万买的学区房不能就只念个小学还要再pk才能上初中。

我当时就瞅了一眼当时去年的获奖列表,

基本上都是父母弄的,

也不怪我姐干着急,

于是我便答应下来准备弄个狠的,

都这么玩!咱也不能认输啊!

要搞就搞世界前沿!

我把当时某非涉密的dd模型拆了一段,

然后用cfd算了下,

接着出几张花花绿绿的云图,

最后得出结论是这玩意飞个五六马没问题,

能打F22。

不出所料,交上去后,

没多久就直接杀进入围。

但问题又来了,

需要小侄女亲自答辩。

于是我亲赴上海,

顺便带上我亲手排版的夺冠PPT。

可是怎么教都教不会。。

小侄女: 舅舅我看不懂~

我: 我这有本祖传的安德森的气动力学,

小侄女: 舅舅我看不懂~

我: 我给你讲讲NS方程,

小侄女:舅舅我看不懂~

我: 我给你讲讲马赫数,

小侄女: 。。

我: 来,跟舅舅学,考清华没问题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小侄女: 。。。。。

我: 你要是学不会,学校里的小男生就不喜欢你了。

小侄女为这事儿哭了一周。


半年后,我姐告诉我,

在某一个不眠夜,

幼小的她终于顶着她那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做出了最终最正确的抉择: 去自首。

自首后升初名额被取消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 ,

这才是小孩子应该有的童年。

——割——

补充下,CFD还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学科,

还是挺平民的,

user avatar

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观念下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教育或是知识被赞扬,是因为他可以改变命运,而不是因为能使人类进步和明智。


在这种观念下,教育以及知识不过就是一种私人占有的财富,而教育机会,则更像是一场淘金式的冒险。既然教育机会和知识已经被社会公开地作为一种财富,隶属于私人产权的范畴,那么它自然就会被有些人像财产一样对待,或者被赠送,或者被转移,或者被继承,或者被投机。那么占有并垄断就是他在这个社会的最现实也是最终的结局。


事实上,现代人也确实如此对待教育的。他们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投机的领域。对于他们而言,找到一个新兴专业,就像是投资一块儿未经开发的油田。而一个夕阳专业,对他们来说则是一个无法产出的枯井。尽管他们口口声声称公平,但他们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谓的公平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部分人并不想彻底取消现代社会中知识作为私人占有物的财富属性,他们仅仅是声称愿意将这种财富分配的更加"公平”。或者说,他们仅仅想保留私有权好的一面,即公开竞争的一面。而取消其坏的一面,即垄断的一面。但内心里,他们实际上遗憾的仅仅是这么一件事:就是自己上车上晚了,同时又找不到其它可以替代的新航路。而大多数人,实际上也并不真正担心垄断,而是担心在车门最终关闭前,自己并未上车。


显然,竞争必然导致垄断,竞争越是激烈,参与竞争的人越多,越是将那些缺乏足够能力和足够信息的人淘汰出去。而那些一次次存活下来的优势选手,则在竞争中不断积累优势的过程中,产生了属于极个别人的垄断。也正是在那一刻,当所有潜在的竞争者面前竖起一道无法逾越的被垄断优势所铸造的高墙时,竞争才算真正完成。而所有不惜一切代价,最初参与激烈竞争的人,所追求的目的其实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最终的垄断利益。而也正是对于赢者通吃或是垄断利益的幻想,才构成了众多竞争者奋斗的内在驱力。


竞争和垄断看似是矛盾的,但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的。小布尔乔亚之所以愿意竞争,是因为存在所谓“垄断利益“的诱惑。而勤劳的小市民阶层天然又厌恶垄断,因为在大多时间,市场的垄断其实仅仅意味着自己的机会被剥夺,前期的奋斗成本被沉没。这使得大部分人试图将两者分割的企图,在一开始就只能是一个不可能的美好幻象。


在这一点上,关于教育机会重新分配下的公平或是平等,仅仅是一种幻想。只要社会还把知识视为一种私有财富,把教育领域视为一种投机市场,把教育选拔制度视为一种促进阶级流动的公平神话,那么他仅仅就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垄断和垄断阶层的产生。

user avatar

这种事情早就遍地开花了

这个是第35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公示,大家可以看看魔都的中小学生搞科研都是什么水平。跟他们比起来昆明这个小学生也不算非常出类拔萃。

第35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太多我就不列了,我只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德意志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都在研究汽车和桥梁倾覆,没有丢德意志大学四大王牌专业的脸。

最近首尔市长朴元淳自杀,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在朴元淳前,文在寅亲信曹国,前任青瓦台秘书室民政首席(对这个职位的分量不熟悉的话,我就说一句文在寅之前就是卢武铉的民政首席)、法务部长,因为丑闻辞去了官职并宣布退出政坛。而这个丑闻的开端也是核心重点,就是曹国的女儿在首尔大学实习期间挂名了一篇SCI论文。

韩国的官真难当,这就是财阀统治的黑暗国家。

user avatar

他的科研水平大概就是小孩子过家家时,犹豫不定,该在“一碗饭”里放三把泥土、两把青草、一泡尿,还是该放两把泥土、三把青草、半泡尿的水平。

user avatar

还真有把自己亲儿子送上火架烤的…

学阀世家不可怕,但也要在人类正常认知框架下,做符合自己当前成长阶段的事才加分吧?加速得太厉害当心被舆论烧屁股。

大概率是因为家长自己懒(忙),直接让自己的学生从毕业课题里随便挖点东西整理出一点「成果」,去给自己儿子混个比赛奖贴贴金。

这种青少年科技创新水货比赛不发论文,不申专利,不查重,不答辩,纯粹就是图一乐,增加一点体面履历,你还能把油门踩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你学历再高,任你留洋博士,主任头衔,夫妻合璧,脑子缺根筋、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也不行,迟早被自己加速完。


更新

user avatar

只说明一点,基因工程相关研究根本不需要博士学位,或者硕士学位,或者学士学位,甚至高中,初中学历。

建议各个高校取消基因工程相关学科的课程和学位授予点,并将相关师资力量全部下放到小学初中。

user avatar

所以,发明出【小镇做题家】概念,狂言「我几代家业凭什么不如你十年寒窗」的人,本身就已经站在了人民公敌的立场上,值得高度警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每隔几年一次的大规模反腐“打老虎”,有效遏止了官场腐败,那么学术界的腐败呢?

众所周知,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小圈子,构建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师生传承、近亲繁殖、悠哉乐哉了几十年!——旧学阀若不打倒,真人才如何出头?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教过我们:【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所以某站「奔涌吧后浪」的商业视频,遭到了很多公众毫不客气的抵制和嘲讽,

而类似“小学生敲除直肠癌基因”这种吃相过于难看的“学二代后浪”行径,一旦被曝光,同样势必引发广大学子的公愤,下场可想而知

user avatar

同样的论文,同样的套路。











希望孩子父母的肺没事儿

user avatar

我自愧不如,已经在准备本升小的考试了。我已经百度完了基因是什么了,就缺陈老师和杨老师的指点了。大家点点赞保佑一下我能考入他们小学,我知道这是奢望,但是我们本科也要做人上人,请不要嘲笑一个有梦想的青年。希望以后能让这位小沃森当我的导师,啊啊啊想想都好幸福。

user avatar

你还别惊讶,这还只是小学组,给你们看看中学组,连断句你都断不好,你看看80到89,在我们青创,高达只能拿中学组二等奖!


user avatar

以前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学二代/官二代吗?

现在我发现,有也拼不过。


并且大家摸着良心说,这样一个优秀的科研苗子,如果因为某些功课学得不好,就被好大学拒之门外,这该是多大的损失?

她跳起了健美操,他敲除了致病基因,我拿出了五三,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user avatar

苦了他爹或者他妈带的学生了,要延期毕业了

user avatar

谢烟烟邀。

这玩意也不是什么新事情了。

早在十几年前我念高中的时候,我和我高中最好的哥们,还有两个妹子,在我们学校一个陪化学奥赛金牌得主打双升的化学老师的带领下,花了大半年时间监测东湖水质,每个周六都取样做实验,最后拿着实验结果参加湖北省的青少年科创比赛。

当时省环保局都有人给了我们技术指导,是真指导,他们看了我们的实验方案,说这样不行,应该那样那样那样,还送了一点标准水质样品给我们,让我们自己测结果和标准结果比对,以此检验我们的实验技术。

这算是最正规的青少年科创比赛参赛姿势了:自己学校专职老师带队,有省局专业技术指导,是真的指导,干活都是我们,有全省高中最好的化学实验室,毕竟实验室主业是给奥赛金牌得主练手,毕竟我们学校历来是垄断湖北省化学省赛前四的。

最后实验报告论文也是我们自己写的,甚至处理数据的软件都是我们自己写的(其实就是跑了个线性回归),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为了实验报告的文本,我和我哥们在一个学校古董奔腾166 MMX电脑前面,吵到了晚上10点半,搞得宿舍锁门了我回不去。

最后,我们高中生物老师,指导另外两个学生,在她丈夫的实验室,蹭了一下论文,然后拿了最后的一等奖。

她丈夫是湖北大学生物系的,据说还是那次大赛的评委。

结果就是,虽然我们最后也拿了一等奖,但是他们的一等奖比我们排名高,有保送华中科大的资格。

气得我们其中有个妹子的爹说,我们一起凑钱给孩子们发个奖吧,这么搞太伤孩子们的心了。

最终还是没有,估计是我家穷,凑不出钱。

不过话说回来,组里面四个人,我同学和一个妹子去了南大物理系,另一个妹子去了武大物理系,我最惨,被坑进了武大化学系,

隔壁华工什么垃圾学校,不去也罢。

而且直到最后生物老师带队拿奖了,我才知道这玩意拿奖居然还能保送?我从开始到最后结案交论文,都是真正的兴趣小组,就是为了闹着玩。

这事对我的帮助其实是很正面的,起码我正经参与了整个实验设计和运作流程,学了很多东西,我甚至认为这次实验的经验是我化学生涯里面最正面的部分。是的,从高中到研究生毕业,整个学习生涯中最正面的一部分。

而且,确实玩得开心。

当然,最大的好处是,我从此痛恨生物,读书的时候一点生物化学的东西都没碰,而是选择了偏物理的材料化学。

我学材料化学时候,打下的数学和物理的底子,算是我少见的正资产。

怎么看六年级学生拿奖?

你要是为了拿奖,去实验室蹭一下论文,混个资历,我不评价,毕竟我知道有人高中文科毕业之后暑假无聊,也能去中科院某生物所搬了几个月砖。

你要是真的为了探索科学,搞发明创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认真参与整个项目流程,从最初设计到实现到结果分析,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是非常值回票价了。

但是这种大部分靠自己的结果,,即使你有高中阶段最好的学生,最专业的指导老师,最专业的外部指导意见,高中阶段最顶配的硬件实验室,

你也注定打不过八流大学的实验室。

user avatar

首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样东西,从创始人到评委再到路边买菜大妈,都早已知道这是一项拼爹妈的赛事。而且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这就是这项赛事创办的本意之一。

其目的不在于发掘什么“神童”、“科研苗子”,而是在于发掘业界早已成年的专业人士们能在工作时间外能搞出一些什么亮眼的东西,同行之间交流交流。顺带着鼓励下一代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

你让小学生自主搞科研?我觉得水平可能还不如民科。比如我跟曹大佐小时候不约而同地想要发明永动机。

从青少年中发掘神童或者科研苗子,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高考。一个高中物理都考不到及格的中学生,你让他去设计罗罗航空发动机的产品,其成功概率严格为零;而理综能考满分的人,很大概率将来能在科研之路上有所建树。

没有爹妈的帮助,一个中小学生不可能具备超过硕博生的科研能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大目的就是想让学界的爹妈们互相交流交流,也为自己孩子们的未来铺路。这是国内学者们的一个联盟。虽说由于数量过多,早已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内卷现象。

题主问“他的科研能力如何?”,毫无意义。

真的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挺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让社科水好多论文出来了。

有没有知友来两篇。

各位要是写出来了,劳烦一定发我拜读一下。

user avatar

另外一个天才彭山珊已经获得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市仅10个),现就读复旦大学

但丁香园对此提出质疑,对此本人不发表任何评论,只做记录。我们期待更多的学生关注热爱生命科学。

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由重庆市人民政府设立,是以市长名义表彰的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最高荣誉奖,每两年表彰一次,每次表彰市长奖人选与提名奖人选不超过20人,至今已表彰12届。

彭山珊

个人情况:

彭山珊,女,18岁,共青团员,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2019届学生,现就读复旦大学。该生品学兼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勤于钻研,善于思考,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优异,对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获奖情况:

荣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荣获第33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离体生物学杰出成就奖;

荣获第33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西南大学专项奖;

荣获第33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重庆科技学院专项奖;

荣获第33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云日专项奖;

荣获第5届“今日教育杯”新课程作文一等奖。

彭山珊获奖感言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只要保持一颗永远好奇的心,就总能发现问题,从而会有思考,由此产生研究。我会始终铭记“青少年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教导,并以这样的情怀继续坚持在科创之路上无畏前行。

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彭山珊同学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式方法灵活、领悟能力强,曾荣获第二十七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二等奖(国家级),第二十七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省级)。彭山珊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对科技创新勇于探索,参加了全国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重庆市一等奖,完成的《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科技项目荣获西南大学专项奖、重庆科技学院专项奖、云日专项奖。

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彭山珊同学爱好广泛,具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幼就学习民族乐器,获得中国民族管弦乐专业葫芦丝六级证书,曾参加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周演奏葫芦丝合奏《打跳欢歌》荣获优秀演员金奖;曾获《金球杯》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铜奖(国家级);曾获第十六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二等奖(国家级);曾获第四届“今日教育杯”小学生新课程作文大赛一等奖(省级)。

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彭山珊同学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利用暑假,到涪陵希望小学给留守儿童送去书籍、文具及衣物;先后参加了重庆大学团委组织的环境保护爱鸟周“为蓝生活”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爱心服务进社区”、到养老院“献爱心,送温暖”、素质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

原文来自


丁香园对此提出疑问

本文作者:EVEE
原文地址:mp.weixin.qq.com/s/0cj8


昨天,丁香园发布一篇文章:小学生就能研究基因和癌症关系,莫非这就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
许多读者留言表示,这样高能的研究居然只拿到三等奖,令人不禁对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于是,在围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时,我们偶然发现了一项题为「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的一等奖作品,获奖者是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彭同学。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这个荣获一等奖项目的究竟。
根据项目名称进行查询,这名同学在《中国科技教育》上发表了一篇相关论文。
据悉,该期刊的「八九点钟」版块经常会发表经过遴选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类竞赛获奖学生作品及专家评委点评。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应该就是彭同学参赛项目的科研产出成果。

然而经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期刊论文中的图片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展示的数据结果大不相同。在比赛项目的详细介绍中,没有一张彭同学身着实验服的摆拍照片,而是洋洋洒洒 20 多张「硬数据」的图片,深刻诠释了科研要用数据说话的准则。从荧光到流式,再到电泳,数据结果丰富,反映出背后的工作量自不必说。



但到了那篇期刊论文,整篇论文只剩下了三张组织切片图。

至于论文实验方法部分提到的细胞活力检测、PI 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活化蛋白表达、ELISA 法检测细胞外基质产生水平以及 qRT-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的结果……均未在这篇论文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那么,其他的数据都去哪了呢?
某篇硕士论文里,竟然有一模一样的数据图片?
根据图注中的关键词「二氢杨梅素」「Smad」进行查询,可以找到一篇硕士论文,论文作者为张玉,指导老师为易龙副教授。


凑巧的是,这篇硕士论文的作者和指导老师,同样也是上述项目的指导老师。


当我们翻阅这篇硕士论文,竟然找了那些出现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而不在彭同学发表期刊论文中的数据图片,它们大都来自这篇硕士论文的第二部分「二氢杨梅素对 TGF-β1 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研究。

比如一模一样的 ELISA 标准曲线。



还有毫无差别的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凋亡的结果。



细胞周期和免疫荧光的结果也不例外。





其他相似图片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项目获奖者未被论文作者致谢

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中的评审原则,优秀参赛作品应该满足「三自」原则,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


那么,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所展示的资料,彭同学应对项目作出主要的贡献,其结果部分的附图应该都是自己的实验结果,那么张玉的硕士论文又应如何解释?
要知道,在论文的独创性声明中,张硕士对自己工作的原创性作出了承诺,并确认对「参与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都已经在论文中进行致谢。






然而,张玉硕士的致谢中并未提到这名获奖的彭同学。在张硕士的一篇发表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论文中,彭同学位于通讯作者易龙教授之后,位列第四作者,贡献程度显然不构成「主要」。


此外,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这篇硕士论文的提交时间在 2018 年 5 月,而彭同学参加的比赛的申报时间恰巧也在 2018 年 4~5 月,时间相当接近。





今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对那篇得三等奖的「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作出回应,表示已经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这个荣获一等奖的项目,又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责任编辑:gyouza)
题图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参考文献:
1. 彭山珊, 易龙, 李麒麟, 张玉. 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J]. 中国科技教育, 2019(8):24-25.
2. 张玉. AMPK-Smad信号通路在二氢杨梅素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重庆:陆军军医大学, 2018.
3. 张玉, 周曦, 易龙, 等. 二氢杨梅素通过 TGF-β1/Smad 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研究[J]. 2018(4):282-289.

user avatar

这种“神童”就是造假的,

无非就是利用父母亲戚之类的科研资源给自己镀金,

为什么出现这种事情,

缺总是没有办法处理,

其实问题不在科研上,

其实背后的问题更大,

涉及到国家科研基金的信息公开,

已经科研单位的使用问题。

这些所神童的父母大概率不是个体户,

用的都是国家的科研基金和资源。

在一个法制化信息公开的社会中,

所有的实验参与这的工作,

工作的流程,账目都是公开可查的。

这样小神童们怎么造假?

不信我们可以去申请信息公开,

看他父母单位给不给公开?

user avatar

本来师弟给我看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瞟了一眼,心想这有啥好看的,几分的一个小文章而已。后来发现是个小学生弄的,哇奥!厉害了厉害了。他平时学习之余还要完成以下任务,难度大于普通985医学硕士毕业要求,简直牛逼的不行。

分析步骤

图一

1.左图QPCR,需要将样本碾碎,抽取RNA(这一步毒性很大),逆转录成cDNA,点样上机。基本和现在新冠核酸检验一个套路。

这一步我当年教我师弟,他是中南大学湘雅临五的,我跟他讲了快一个小时点样里面GAPDH的作用,小学生能理解吗?

2.右图WB,需要破碎样本,测浓度(这一步比较复杂,需要上酶标仪),配胶(1小时),上样,电泳(1~2小时),转膜(1~2小时),封闭(1~2小时),洗涤(1小时),孵育一抗(一整夜),洗涤(1小时),孵育二抗(1~2小时),显影,一般一个硕士这一套完完整整学会,少说一两周。wb要做出这个图,谁知道要做多少次实验哦。


图二

这一步比较麻烦,细胞系敲低,需要在细胞房给细胞转染病毒或者质粒来实现。养细胞就很花精力,转染病毒对实验者要求也比较高。转染完成之后还要用Qpcr和WB验证,非常耗时间。这都不是上面用几小时几小时能描述的,学会养细胞就要几周甚至用月为单位计算,然后如果病毒是订的还好说,原来我是自己包装病毒,那就嘿嘿嘿了,或者说构建质粒之类的玩意,虽然现在觉得很简单,但是对于一个新手硕士都够他喝一壶了。

图三

这个简单不说了

图四

流式上机,那这个一般是检验科医师的拿手好戏,说起来也还是比较麻烦的,不少硕博都不会上机。虽然步骤我知道,但是实验和理论不一样,没亲手做过就是不会,所以我就不会。

图五

5氟尿嘧啶药物检测敏感性实验。现在看来挺简单的,不过当年种板子,做细胞生长标曲然后试密度和药物浓度就摸了我小半个月的时间。

你说小学生会做这么多?我不信。他连基因是啥都不知道。

这五张图下来水个一两分的SCI没啥问题。很多临床硕士他喵的发个核心都脑阔疼,看到这个不是MMP?

其实我觉得苦的是博导手下的各个小喽啰们,辛辛苦苦做点东西,却。。。

user avatar

7 月 13 日,中科院昆明所官方通报

蹲一个处理结果



本文作者:EVEE

近日,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引发广泛关注。

原因无他,项目听着就很高端,而项目的完成人却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的完成人是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的陈同学,指导老师是吕冬梅、马倩等人。

正如项目名称所示,研究主角是一个名为 C10orf67 的基因。陈同学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成功构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并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多个方面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从项目简介上看,其中不乏各种生物学领域的常见字眼:基因组、转录组、突变基因、基因敲除和结直肠癌等。研究方法也十分多样,从基因敲除小鼠到细胞生物学,再到临床样本分析,真可谓层层深入。

年仅小学就能有如此成就,让许多网友直呼「这真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获奖项目,深刻体验一下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


从 C10orf67 基因到肿瘤发生机制

顾名思义,C10orf67(Chromosome 10 open reading frame 67)是一个位于人类第 10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但是具体的功能尚未明确。经过检索显示,这一基因确实存在,并非凭空杜撰。



图源:genecard


这个项目的关键着手点,便是在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方法,从高原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对比中发现,C10orf67 是一个低氧适应的基因位点。

在一篇 2019 年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的研究中,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人员比较分析了多个家养动物适应青藏高原遗传机制的个性和共性特征,鉴定出一个新的低氧通路基因 C10orf67。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研究的通讯作者也姓陈,关于这位作者的具体身份,我们会在后文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缺氧会诱导细胞凋亡,这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形式。根据这篇论文的介绍,C10orf67 是一个受到正选择的与低氧耐受相关的基因,可以减少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凋亡率。



图源:NSR


在这篇论文中,提到了 C10orf67 或许会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潜在的作用。



图源:NSR


基因功能明确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应用了。

根据官方资料,在后续的机制探究中,陈同学不仅做了 RT-PCR、Western blot,还构建 C10orf67 低表达的细胞系。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在获得 C10orf67 低表达的细胞系后,陈同学对 C10orf67 在直肠癌细胞中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发现敲低 C10orf67 可以抑制细胞增殖,降低化疗药物敏感性。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前提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而这一切,居然只是一个小学组的项目。


站在后浪身后的前浪

根据陈同学的实验记录,指导老师吕冬梅曾带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陈老师还有杨老师商量参与开展研究工作。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成功的后浪背后还是有那么几个前浪,碰巧的是这个前浪也姓陈。

实验记录中提到的陈老师全名为陈勇彬,正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院,同时也是前文提及那篇 NSR 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



图源: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陈勇彬的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抗肿瘤及提高干细胞功能新药筛选等。



图源: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另一位杨老师则是动物所的另一位研究员杨翠萍。



图源: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凑巧的是,杨研究员在 2016 年获批了一项名为「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国自然面上项目,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个是肺癌,一个是结直肠癌),与陈同学的项目看起来一般无二。



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这样一圈看下来,大概就能够解释,为什么 2018 年 1 月 9 日,陈同学还在试验记录中写下「老师们给我了一个基因,叫做 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是基因」,并在次日表示自己「还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短短 3 天后的 1 月 13 日,陈同学已经能够了解、判断基因表达水平与功能了。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除了陈同学的获奖项目,本届青创赛上还有许多让硕博生感到汗颜的精彩项目。

比如高中组中就有一项名为「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 ECL 比率检测研」的项目。甲状腺髓样癌作为临床一种少见的癌症,恶性程度高,像这种难度的课题一般要基础医学硕士或者临床医学科研型博士才能拿下。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不禁让人产生了一种中国科研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责任编辑:gyouza)

题图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参考文献:

Wu D D, Yang C P, Wang M S, et al. Convergent genomic signatures of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among domestic mammals[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7(6): 952-963.

user avatar

为啥我觉得一点没有惊讶。。。

其实很多科研领域的最关键,最难的部分是idea,是想法,你最起码要知道现在研究到了哪一个地步,哪些地方还可以做研究,哪些地方是已经清楚了的。如果有人出想法,单纯指导实践的话,科研并不难。以现在中国发展出的具有科研能力的人的数量来说,未来低年级小朋友在长辈的指导下做一些研究是蛮正常的事情。大家还是放轻松一点吧,可能未来是常态。

user avatar

多好的制度才能出这等奇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