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姜昆、戴志诚在 2022 年春晚表演的相声《欢乐方言》?

回答
说起2022年春晚上的《欢乐方言》,这相声节目,观众们那是看法不一,争议不小。姜昆和戴志诚这俩老搭档,这次又把方言梗玩出了新花样,但效果嘛,就像一道菜,有人觉得有滋有味,有人则觉得食之无味。

先说说这节目的“亮点”,或者说他们想做的点。节目主打的就是一个“欢乐方言”,意思就是把全国各地的方言元素搬上舞台,让大家伙儿听着亲切,也能乐呵乐呵。姜昆老师作为相声界的老前辈,在控场、经验上那肯定没得说。戴志诚老师虽然平时低调些,但也是姜昆老师的固定搭档,默契程度是有积累的。

他们这次的表演,大概是围绕着几个地方的方言展开,比如东北话、四川话、河南话等等。台上,两人通过一些小故事、场景,穿插着模仿和介绍这些方言的特点,有时候还会设计一些因为方言理解差异而产生的笑料。听着全国各地的乡音此起彼伏,确实能勾起不少人对家乡的思念,也能体会到不同方言的魅力。在这一点上,节目算是抓住了“方言”这个词的魂儿。

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把方言当笑料,尤其是拿来“抖包袱”,这事儿可不是那么容易讨巧的。

很多观众觉得,这次的《欢乐方言》有点“形似而神不至”。说什么方言就好像是往里面硬塞一样,没有那种自然流露的幽默感。比如说,模仿某个地方的方言,有时候感觉像是刻意的腔调模仿,没有把方言背后那种生活化的趣味给挖掘出来。大家也不是没听过方言相声,像郭德纲老师他们做的方言节目,那种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段子,观众听了是会心一笑。而《欢乐方言》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展示方言本身,而不是用方言来讲一个好笑的故事。

还有就是那个“笑料”的点,说实话,很多观众表示没怎么笑出来。相声最关键的还是包袱响不响,能不能让观众有情绪上的共鸣。这次的包袱,很多都感觉比较老套,或者说是因为对方言不熟悉,即使点子挺好,也因为语言障碍而失去了效果。有时候,为了体现方言特色,强行加入一些比较生僻的词汇或者说法,反而让本来就不容易懂的方言更加晦涩了,这不就跟节目初衷有点背道而驰了吗?说到底,相声的魅力在于用语言制造幽默,而不仅仅是展示语言本身。

更有一些观众觉得,节目组在选择方言的时候,可能不够深入,或者说对某些地方的方言理解不够透彻。就像是蜻蜓点水一样,只说了个大概,没有把这个方言的精髓给抖出来。结果就是,听起来像是拼凑,缺乏一个流畅的整体感。

当然,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也有一些观众,尤其是对姜昆老师一直有情怀的观众,他们认为看到姜昆老师还能活跃在春晚舞台上,并且尝试新的题材,本身就是一种鼓励。而且,对于一些不熟悉其他地方方言的观众来说,这个节目至少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不同的语言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意义。

总的来说,《欢乐方言》这个节目,它想传递一种文化的多元和融合,想让大家伙儿在春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感受到全国各地的乡音。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也是有价值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如何在方言的趣味性和相声的艺术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出来,而不仅仅是觉得“哦,这是XX地方的方言”,这才是对姜昆老师和戴志诚老师这次尝试的真正考验。这次,我觉得他们在这方面做得还有提升的空间。观众的笑声,才是检验相声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这一次,从大多数反馈来看,那个让他们捧腹大笑的“标准”,似乎并没有被完全达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说是旧段子,我觉得旧段子倒没什么,大家没听过经典旧段子的也很多,就算把自己的经典旧段子改头换面再说一遍也挺好的,我觉得比尴尬的原创强多了。

既然春晚可以唱经典歌曲,为什么不能重讲经典相声呢?反正我觉得可以。

问题选的这个也不经典啊……

是不是经典的不让再讲了,所以不能选?

user avatar

这个相声除去前面的引子(相声里叫“垫话”)以外,全是姜昆、戴志诚在《曲苑杂坛》(2008-05-06 深圳特别节目)上表演过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其实更早还有,1987 年姜昆、唐杰忠两位老师就表演过相声《广东话》(背景是那一年广州举办第六届全运会),虽然主体部分和现在不一样,但结尾(相声里叫“底”)是一模一样的《军港之夜》:

把 2008 年甚至更老的相声几乎原封不动地搬上 2022 年春晚吃老本,岂止是没有诚意,简直是有点无耻了

没想到,和照搬的操作相比,相声的内容更恶劣,甚至可以说是胡说八道


在进正片之前(相声里叫“瓢把儿”),姜昆老师说“这个广东话啊,我还专门研究过”。后面在正片部分(相声里叫“正活”)“科普”了 4 个概念:

  • 入音
  • 闭唇音
  • 气音(“从肚脐眼儿使劲”)
  • 多元音

里面除了“闭唇音”以外,都是他瞎编的概念。他先提到广东话有九声六调(这个没错),然后马上就来第一回合(相声里叫“第一番”):入音。但是他哪怕真像瓢把儿里说的“广东话还专门研究过”,稍微查一查广东话的九个声调都叫什么,他就会发现广东话里本来就有叫入声的声调。结果,他这儿编了个名字——“入音”。很不巧,他这个“入音”实际上指的是广东话的阳去调,压根就不是入声

第三番:气音,这个说白了就是指广东话的声母 h。广东话的 h 跟英语的 h 一样,是从喉咙里直接呼气出来的(语言学里叫喉清擦音,国际音标是 [h])。汉语拼音的 h 则是在舌根之前有个阻碍,不是直接呼出气来的(语言学里叫软腭清擦音,国际音标是 [x])。这个其实就是个普通的呼气音,他这么夸张地拿这个当笑料(相声里叫“包袱”),还“从肚脐眼儿使劲”,也是够尴尬的

第四番:多元音。这个可就丢人现眼了,他指的是广东话的元音 œ(这个元音汉语拼音里没有,但其实接近北京话 üe 的结尾发音,语言学里叫前半低圆唇元音,国际音标是 [œ])。这在标准广东话里可是一个单元音,他不仅说这是多元音,还用汉语拼音 ü + a 来强拼这个音,güang,太丢人了

姜昆老师的广东话发音当然也一言难尽。作为北方人,学广东话是有困难,我们可以理解,但相声里广东话发音可不仅仅是学走形了的问题,而是有些字音是凭感觉生编硬造的,根本不是在模仿广东话发音。这就不一一说了。但别忘了,当年侯宝林大师在相声里模仿上海话、山东话,那可都是惟妙惟肖,甚至相当标准的


总的来说,整个相声都充斥着对广东话的错误解释。假如这个相声放在上世纪,还有情可原。但现在是 2022 年了,不论是网上还是书店里,广东话教程都是唾手可得的。姜昆老师自己说“这个广东话啊,我还专门研究过”,难道就没有上网搜一搜广东话教程吗?反而是自己发明了“入音、气音、多元音”这些不科学的错误概念。我们学校曲艺队排练相声在学校里演的时候,对于剧本里有疑问的地方还会去查证呢

相声“胡说八道”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观众知道那是假的。很多相声都说得夸张到天花乱坠,那是在制造笑料和讽刺戏谑,观众明白。结果,姜昆这个相声,他是在正儿八经地“科普”这些错误概念,而且是在春晚这样一个权威的舞台上,不懂广东话的观众真的会信以为真

正活的开头还说了“广东话保留了古语”,这大概也来自网上前些年普遍流传的“粤语吹”谣言。在春晚舞台上吹粤语,有没有考虑其他方言区观众的感受呢。哎,相声标题不是叫《欢乐方言》嘛,怎么正片全是在说粤语,这不是严重的偏题嘛——这就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了,这整个相声正片都是照搬自 2008 年的《广东话》嘛

这段相声里关于方言的小包袱小笑料,搁在 2008 年或许能逗乐不少观众,那时群众们对方言的关注度和认真程度远不如现在。但是现在,对不起,不灵了

最后,因为春晚的时间紧,铺垫不够,以《军港之夜》作底显得很突兀。这就是春晚相声的通病了,跟上面的问题相比根本都不算事了

总之,不论是从偏题还是从内容上来说,这段相声瑕疵都是严重的。“学”的方面业务也很一般。内容尤其不好

user avatar

这是啥玩意?

这要是唱堂会,要被老板打的。

user avatar

网友们都错了。
我和诸君一样,一直对姜昆老师有误解,觉得他的作品不好笑。直到今年春晚,我看完都惊呆了,这活儿整得太大了。

什么叫讽刺艺术,这tm才是真正的讽刺艺术。

把一个30年前的相声,原封不动一字未改,放在2022年最重要的舞台去表演。

作为混迹政坛几十年的曲艺界扛把子,他能不知道这有问题?能不知道这是过时的东西?能不知道这效果?

这魄力。

太牛了。姜老师豁出了一切,口碑,抬头,前程,都去见鬼去吧,我要用尽所有的艺术生命,最后华丽地讽刺一把。这才是最完美的行为艺术,这让沈腾之类的节目仿佛在过家家。

过时的东西,不管怎么吹,在时代的大潮前终将原形毕露。

欢乐方言,欢乐央视,欢乐足球。

对,姜昆老师讽刺的就是中国足球。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所有高赞答案

姜昆的这个相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虽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除了真的懂粤语的人以外,其他人当个相声小段听一下完全没有问题。他这个作品大概可以类比去年金霏陈曦的作品,但我的感觉是比去年那段强。至于懂粤语的人的感受,这么说吧,听相声就是听个乐,不能从专业角度太较真,学方言这种表演,在懂方言的人耳朵里怎么听怎么不对,近年春晚上经常有人学说天津话,真正学得像少之又少,大多数也就是有点那个意思,对广东话的模仿,更不用苛求更多。

我看到,既有人骂他捋自己徒弟大山叶子的,又有人骂他炒冷饭的,麻烦这两拨人商量好了派一个代表来骂。

至于内容,既然其他答案已经证实了他表演的是之前的作品,说明这就是拿姜昆之前创作的相声小段稍作改编的,炒冷饭谈不上。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台上看着还是中年人形象,但姜昆过了年就72岁了,妥妥的老年人了,这个作品相当于老艺术家即将告别春晚舞台的返场小段。这个岁数的演员在这个场合,一般就是演自己擅长和熟悉的东西了,他又不会演传统相声,这种段子,包括军港之夜,就是他从艺以来主要演的东西,所以演这个很正常。整个表演的也还行,当个乐听,没必要苛求。

最后,我就直说,大多数人对姜昆的反感主要基于两点,第一,姜昆是曲协主席,代表体制;第二,郭德纲多年来将曲协代表的体制内相声表演者作为对立面反复贬低,导致姜昆观众缘变差。至于这种贬低是否有道理,我只能说,郭德纲自然是顶级相声表演者,但德云社内连岳云鹏在内的其他演员,和社外包括体制内的演员比较,无论从表演水平还是内容高低,都没有明显的差距。这种造势更多的是为了郭德纲为了提高自己社团市场行情而造的舆论,既无道理,也不合理。

user avatar

因为阿里和腾讯们搞出来的移动支付,扒手都失业了。不是因为技术不精湛了,也不是因为警察水平高了。而是因为大家不带现金了。

很多东西因为时代的前行,变得落伍而失去意义了。

比如说解放前,你可以说XX人顿顿吃饺子。那大家伙对他的仇恨嗖一下就起来了。到现如今,你说XX人顿顿吃饺子。大家伙就得关心关心他了,为什么生活这么拮据,是不是没人照顾。

方言类的相声,是在以前信息不发达的时候,才有其幽默之处。就算在80年代,还有很多人都一生没去过几次省城。去一次北京上海的经历,可以说一辈子。这时候,一种截然不同的方言,为人处世方式,以及其中引起的歧义和误会。的确是可以引得人哈哈大笑。

现在谁还没个手机上网啊,我手机一开,北面有挠儿哥做菜,南边有大脸妹科普粤语,东边有小文哥狂吃,西面有林果儿修机器。你再跟说XX方言特逗?

还有就是关于姜昆老师讲的粤语不标准,很多内容不准确,这没必要纠结。相声不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么?

user avatar

一个2010年以前吃信息差的节目。套路和高晓松的那些东西其实一样。

互联网信息不发达,交通也没有今天发达,很多北方人对于广州香港还是很陌生的。所以可以用一些七拼八凑并不准确的知识糊弄一下北方观众。

要是15年前表演应该还凑合,但15年前的春晚哪会要这种水平的节目……

等后面温拿五虎上来唱粤语歌,我就更替姜昆尴尬了。

user avatar

中国会说相声的都已经死光了。

user avatar

按照现代年轻人政治正确审核标准,该相声是继孙涛《父与子》宣扬代际矛盾,郭冬临《休息站的故事》宣扬男女矛盾,贾冰《发红包》宣扬劳资矛盾,贾玲《喜上加喜》宣扬婆媳矛盾,沈腾马丽《还不还》宣扬离婚避债手段,大张伟《快乐气氛组》宣扬智商矛盾之后,成功填补了地域矛盾这一空白的优秀靶子,使得大家更加注意到,本次春晚在对历届优秀节目回顾的内容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或能够提到赵本山和陈佩斯。

user avatar

不如姜昆唐杰忠1987年的相声《广东话》。

(那年广州全运会,这个相声喜迎全运会。我长大以后还特地去粤菜馆找过红烧老猫公和清炖老猫婆,可惜没找到。老艺术家大概真的以为老观众都没了,哄小孩儿来了。)

user avatar

去年岳云鹏那个唱歌的被说是不像相声,今年姜主席就来这么一个,偏偏今年德云社的一个都没上,这是宁可自残也要告诉我们没有德云社的相声是什么样的么?还真就是再摆烂也全靠同行的衬托呗。。。

上了年纪不说自持身份起码也在乎下自己的羽毛,给喜欢的观众留点念想给自己留点颜面。硬要整这么个节目,这是何必呢?


2022年春晚其他节目

2022 年央视春晚节目单公布,你最期待哪个节目?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如何评价沈腾、马丽、常远在 2022 年春晚表演的小品《还不还》?

如何评价贾冰、沙溢、包贝尔等在 2022 春晚表演的《发红包》?

如何评价郭冬临等在 2022 春晚表演的《休息区的故事》?

user avatar

有些经典的东西存在至今,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长期存在并将在可见的时间内继续存在,引起的情感共鸣自然是在这些客观事物消失之前会长期存在并持续引起共鸣的。

所以好作品不一定成为经典,成为经典一定是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引起的情感共鸣长期存在。

举个例子,赵本山、范伟、宋丹丹、高秀敏、陈佩斯、朱时茂的一些小品,为什么历久弥新?因为狐假虎威的领导小舅子、投机取巧没有真才实学的小角色、爱占便宜因小失大的小人物、爱扯淡的小老太太都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大家关于这些故事也是会持续共鸣的。而且赵本山也并不是所有小品都是经典,其一些早期作品甚至已经被大家遗忘,原因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终究会消亡,对此缺乏了解的人是不会有共鸣的,作品的生命力也会被终结。

而这些经典作品中,情感无一例外都是真挚的,举个例子:《拜年》,范乡长作为一个正面形象的廉洁领导,并没有满口道德文章,反而做了正确的事就是不吭声,而且是被误解了也不说出真相,而他之所以死活不告诉高老头老高婆子明年鱼塘还归他们承包的事实真相,原因仅仅是因为怕过年了小舅子去自己家闹腾自己过不好年。这个时候,这个作品的情感本身就是真挚的,作品也得到了升华,因为这才贴近于无论是作为自然人还是作为领导人的真实情感,他们虽然是清正廉洁的领导,但是也是有血有肉,有家长里短,有鸡毛蒜皮琐事的活生生的人,不是海瑞的牌位。

显然姜大爷这小品不属于此类,它属于另一个门类,风俗掌故,科普类。这小品脱胎于大概将近四十年前的《广东话》,在那个平均学历初中,绝大多数人没出过县城的年代,这小品是非常有意义的,至少是能让外地人窥到自己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广东的风俗掌故,奇闻逸事的一角。然而这类小品通常成为不了经典,生命力也很有限,原因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大家都可以直接接触任何自己好奇的风俗掌故,信息社会,业余的信息二道贩子早就被淘汰了,大家谁也没必要听你在电视上长篇大论粤语是怎么讲的,况且你讲的还是错的。

估计姜大爷是觉得,吾即经典,什么玩意儿从我嘴里说出来都是经典,哪怕是在电视上学粤语都是经典。

所以姜大爷呢,就美滋儿的说自己以为很有趣的相声,并且假装大家都很喜欢自己在这里教化民众。。。

user avatar

相声本身真没什么意思,一点也不搞笑,还不如撒贝宁说方言有意思

说点相声以外的

为什么今年选了姜昆上,这就很有意思了

1、曲协换届了,可以说是谢幕之作,以示对其工作的一种表态 (春晚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文化娱乐节目)

2、看一下节目的排名,排在10点20左右这个点,没多少人这个点还能专注看春晚了,比较专注也就开始那会,比如第一个小品,

还有这个点是支付宝开五福的时间,全家一起开开五福,讨论讨论金额,节目开头过去了,哎看,姜昆上春晚了,说的啥,不知道

3、这个不一定准,就是意识形态对于饭圈文化的否定(整个春晚都没出个饭圈的人),岳连续几年霸占春晚首个节目(一开始的歌舞算开场),这很不容易,有一定对于曲协的表态(你们看看你们把说相声搞成什么样子了),之所以郭及团队没上,可能有打压饭圈文化的意思,当然也要考虑艺人个人愿不愿意的问题。

user avatar

具有非凡的象征性,堪称行为艺术的经典之作。

一是再次坐实了官方相声以后估计真的要南迁粤语区了,就和无数个曾经的中原正统被新崛起的势力打得满地找牙后,一边仓皇北顾,一边坚称自己才是正统延续。

二是如同每个北方迁入粤语区的势力一样,先恶心一下土著的语言,估计粤语吹的尾巴现在都踩肿了,相当可以了。

user avatar

不如贾玲和张小斐的。

user avatar

姜还是老的尬

user avatar

大胆猜测,这个节上春晚目可能和郭德纲有些关系。

前一天天津卫视山东卫视春晚,郭德纲的节目都被剪掉了;

据说此前岳云鹏一直参与央视春晚的彩排,但春晚节目并没有参加;

很有可能是郭德纲或者德云社摊上什么事了,岳云鹏的节目被临时拿掉,姜昆在一天之内找了个老节目来救场。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什么其他的可能了。姜昆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节目拉跨,做不出好作品可以不上春晚老老实实在家过年挺好的,上春晚说这么一段没有水平的老活,除了给自己找骂没任何好处。

单说这个节目,反正我是一次没笑过,感觉就像是在B站看了一段粤语教学;《军港之夜》这种老歌,我在十几年前听陈寒柏的相声里面唱过,当时就已经觉得这歌太老了没有共鸣。

早上起来看到网友评价,发现作为粤语教学也是错漏百出;

然后发现居然是炒二十年前的冷饭。

看了二十几年春晚,这可能是唯一一次让我觉得,我上去说一段都比这个好。

user avatar

【预测姜昆2022年春晚相声,猜对了记得回来给我点赞~-哔哩哔哩】 b23.tv/a2nVvP3


还没有这个预测视频和弹幕评论区搞笑


【【2022春晚小品】各路大神压了半天题,谁也没想到出原题吧-哔哩哔哩】 b23.tv/GEBbpBV

user avatar

论娱乐性全无,论知识性全错。

“入音”、“四音五调”、“气音”,尽是我这个学音韵学的人都感到不知所云的臆造术语,全无任何科学性可言。也就一个“入音”可能跟“入声”沾点边,问题是,作为例子的“二”根本不是入声字,而是去声字。

关键是作为一个广东人,我也很清楚他的粤语说得有多糟糕……粤语的goeng愣是被念成güang,还在那一本正经地拿拼音瞎拼——ge yu ang,güang!

各种意义上的烂。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答案在科普音韵知识,我就觉得吧,全国人民辛苦一年了,就惦记包个饺咂看个春节晚会过个年放松放松,人家不是受教育来的。

你看电视剧,咵一刀把人捅了,啪一枪给人打死了,你知道是假的,怎么听相声你就要当真呢?相声不是十万个为什么,相声就是一门剃头修脚的手艺。想学知识出门报个培训班多对路,怎么能指望听相声呢。

你不能说听了姜昆这段相声,我立马出去当教授去,听了姜昆那段相声,我成了一个古汉语的专家……这也太看得起相声啦!古往今来能教育人的东西太多了,饶了相声吧。

有人说『这段相声不可乐』,对,你是觉得不可乐。你去小剧场听相声,花钱买票进门之后,你就是这台演员的衣食父母,演员就应该围绕这些受众组织节目实现效果。而春节晚会的受众,是海内外几亿甚至十几亿华人。你说『网上有一万条差评』,跺脚骂街,那还有两亿人觉得好没说话呢,你怎么代表他们?是,也许这一万观众欣赏水平高,但那没办法,我们得照顾大多数,就得淘汰掉这一批水平高的观众。

但是话说回来,那么多人骂,说明也是在关注,也是演员的衣食父母。相声演员姜昆向我的衣食父母致敬!

———————根据评论区回复一更———————

有的网友说『这段相声没有创新』。首先来说,相声所谓的创新也是继承性的,不是无根之水,那叫没有传授。有记载有继承的传统相声,少说也600多段,加上解放以后的节目就更多。德寿宝文明几代相声演员,把精华都给你总结出来了,你这个创新借鉴的这个技法,你那个创作描摹的是那个段子,水流千遭归大海,始终脱离不出这个范畴,这是相声里的创新。就如同厨师炒菜,你可以创造新的菜,但是你要知道哪个是炒勺什么是漏勺,你非要用痰桶炒菜说是创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吖?!

相声的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相声从业者干了半辈子,也不敢说自己每一段都有创新。但是至少,相声的创新需要专业的人来努力。这时候冒出来一位中南半岛老华侨指点江山,『吖~里们相森的cuàng新硬该四仄个样子滴齁~』基本上是个从业者都能乐出鼻涕泡儿来。他没干过这行,他不知道。就好比天宫一号,科学家们长期研究、论证,这时候你站出来了,『电池不能用五号的得用七号的』,科学家们只要眼珠一歪歪瞅你一眼,整个中国航天界都算输了。

(姜昆你要有这嘴劲多好。)

user avatar

看到人家大山的相声受到的所谓“启发”,但也不动脑筋,一是人家大山真下功夫狠学了粤语,你姜昆的粤语真尴尬,二是大山的对象多数为广东华侨,本身会粤语,而春晚受众恰恰不以粤语受众为主。

所以啊,姜昆戴志诚还不如说段《托妻献子》,没准就火过德云社了!

user avatar

这么说相声在十八线小县城或者村儿里面的红白喜事表演是要退钱的,说不得还会被打一顿。

全程除了普及蹩脚的方言没找到笑点。

不会是被公式相声传染了吧?

公平来说姜老还是有过好作品的,例如虎口脱险,不过欢乐方言真是不怎么样。

明年还是让年轻人来演吧。

老演员我就服过世的马三立大师,其实冯巩老师这些年也没撂下,看到冯巩的脸没听节目就很快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2022年春晚上的《欢乐方言》,这相声节目,观众们那是看法不一,争议不小。姜昆和戴志诚这俩老搭档,这次又把方言梗玩出了新花样,但效果嘛,就像一道菜,有人觉得有滋有味,有人则觉得食之无味。先说说这节目的“亮点”,或者说他们想做的点。节目主打的就是一个“欢乐方言”,意思就是把全国各地的方言元素搬上舞.............
  • 回答
    姜昆和戴志诚的《新虎口遐想》是一位相声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其中不乏亮点,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亮点: 紧跟时代,内容创新: 相声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新虎口遐想》最受赞誉的一点就是它试图捕捉和反映新时代下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模仿过去的段子,而是尝试将现代的科技、.............
  • 回答
    姜昆:一个时代的相声符号,争议与贡献并存提起姜昆,在许多中国观众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或许是那个在春晚舞台上,与唐杰忠老师搭档,一本正经地讲着段子,偶尔还会露出标志性笑容的相声演员。他几乎是中国相声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这个艺术形式从辉煌到转型,也因此,他本人,以及他的艺术,都承载了许多时代的印记和观.............
  • 回答
    《欢乐方言》:语言的戏谑与误读,姜昆的“玩票”何以成“祸害”?说起姜昆,他无疑是郭德纲崛起前相声界的领军人物,也是许多观众心中“国民笑匠”。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网络文化的普及,观众的鉴赏能力和信息获取渠道也愈发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姜昆近年来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欢乐方言》系列,却引来了不少争议.............
  • 回答
    关于姜昆老师今年推出的相声节目《欢乐方言》,我的评价是:整体上看,这是一次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进行探索的尝试,但就实际效果而言,褒贬不一,亮点与不足并存。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节目形式与内容亮点: “方言”概念的引入与尝试: 积极意义: 《欢乐方言》最显著.............
  • 回答
    2017年央视春晚的相声《新虎口遐想》由姜昆、戴志诚表演。对于这个节目,当时在观众和评论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褒贬不一。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掰开了聊。首先,从“新”意和内容创新上看:《新虎口遐想》顾名思义,是对姜昆当年经典作品《虎口遐想》的“升级”和“再创作”。《虎口遐想》当年能火,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被解放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这部电影,就像昆汀·塔伦蒂诺以往的许多作品一样,是一道极具争议但又充满魅力的佳肴。它不仅仅是一部西部片,更是一次对美国奴隶制历史的狂野、血腥且极度个人化的审视。如果要评价它,就得从几个层面细细剖析。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娱乐性。昆汀的电影从来不缺嗨点,.............
  • 回答
    聊起扬尼斯·阿德托昆博,这位希腊怪兽,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他不仅仅是一名球员,更像是一位现象,一位用身体和意志力书写传奇的年轻王者。赛场上的他:身体天赋的极致运用与持续进化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那令人膛目结舌的身体天赋。将近2米11的身高,加上逆天的臂展,他简直就是球场上的移动长城。但更恐怖的是.............
  • 回答
    眉山剑客陈平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曼昆评价为“三流经济学家”,这一论断在经济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陈平的逻辑基础,曼昆的学术地位,以及双方观点的潜在冲突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陈平的观点和他的评价依据。陈平,作为一位在中国颇有影响力的经济.............
  • 回答
    黄昆:塑造固体物理学版图的巨匠,以及他在固体理论中的璀璨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固体物理学的星空中,黄昆先生的名字无疑是熠熠生辉的。他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为我们揭示了固体物质内在的奥秘,并为后世科学家铺就了通往理解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道路。评价黄昆先生在固体理论中的成就,绝不能仅仅.............
  • 回答
    姜峯楠(Ted Chiang)纽约客随笔《坏汉字》的深度评价姜峯楠(Ted Chiang)的纽约客随笔《坏汉字》(Bad Chinese)是一篇充满深度、启发性和个人色彩的散文,它不仅仅是对“汉字”这一书写系统的探讨,更是对语言、文化、认知、历史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构建世界的一种深刻反思。要评价这篇作.............
  • 回答
    姜超饰演的王胖子无疑是《鬼吹灯》系列影视化作品中一个极具辨识度和观众缘的角色。要评价他,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 对于原著角色的忠实度与改编的平衡: 形似上的抓捕: 姜超在体型上与原著中“胖”的设定非常契合,这为他饰演王胖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在外形上抓住了“胖”的特点,更重要的是.............
  • 回答
    关于姜新文老师提出的 NP=P 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由于公开资料有限,我将基于对这类“证明 NP=P”的文章的一般性理解和对学术界反应的推测,尽可能详细地进行阐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核心问题:NP=P 意味着什么? P 类问题 (Polynomial time): 指那些可以在多.............
  • 回答
    姜伟导演的《猎场》,这部剧可真是让不少观众爱恨交织。说它好,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但要说它没毛病,那也实在是不敢苟同。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部剧到底是怎么个评价法。先说好的地方,这绝对是《猎场》最吸引人的底气所在。首先,题材的创新和深度。在国产剧还在沉迷于婆婆妈妈、玛丽苏剧情的时候,《猎场》.............
  • 回答
    姜鹏的《汉献帝》,在我看来,是一部相当有分量、也颇具争议的关于汉献帝的著作。它并非一本单纯的史书,更像是作者在历史的缝隙中穿行,试图捕捉那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末代皇帝的真实面貌。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它。首先,其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其“人性化”的叙事视角。 与许多将汉献帝仅仅视为政治棋子.............
  • 回答
    《三国志姜维传》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策略战棋游戏,尤其对于喜爱三国历史和深度策略玩法的玩家而言,它无疑是一份厚礼。首先,在剧本和剧情方面,它做得相当出色。 很多以三国为题材的游戏,要么是流水账般地推进历史,要么是为了增加戏剧性而进行大量改编,以至于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感。《姜维传.............
  • 回答
    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情英雄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北伐,力图恢复汉室。姜维的一生,充满了理想、奋斗、牺牲和悲壮,是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复杂人物。一、出身与崛起:从“魏贼”到“蜀汉栋梁”姜维出身于天水郡,早.............
  • 回答
    《三国志姜维传》:那些在战火纷飞中闪耀的女性群像《三国志姜维2017》(又称《姜维传》)作为《曹操传》系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精妙的关卡设计以及深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玩家的喜爱。而在这波澜壮阔的三国画卷中,女性角色们的出现,无疑为这部男性主导的史诗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深度。她们并非.............
  • 回答
    费祎与姜维的方针评价:蜀汉北伐路上的两种策略与时代局限费祎和姜维,作为诸葛亮之后的蜀汉丞相,他们都肩负着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重任。然而,两人在战略方针上却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并深刻影响了蜀汉的命运。要评价他们的方针,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蜀汉的国力以及两位人物的个人特质来分析。 一、 费祎的方针:“.............
  • 回答
    评价深圳大学哲学教师姜琬力挺「波动速读」真实存在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姜琬老师的学术背景、她发表相关言论的语境、公众和科学界的反应,以及这种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议题。一、姜琬老师的学术背景与公众认知首先,需要了解姜琬老师的学术背景。虽然我无法获取到她最新的详细个人信息和研究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