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今年姜昆的相声节目《欢乐方言》?

回答
关于姜昆老师今年推出的相声节目《欢乐方言》,我的评价是:整体上看,这是一次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进行探索的尝试,但就实际效果而言,褒贬不一,亮点与不足并存。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节目形式与内容亮点:

“方言”概念的引入与尝试:
积极意义: 《欢乐方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方言”作为核心元素进行包装。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旨在拓宽相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让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元素融入到相声表演中。从这一点来说,姜昆老师作为一位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敢于尝试新的东西,值得肯定。
“海纳百川”的意图: 节目邀请了多位来自不同地区的相声演员,并让他们在节目中展示自己的地方语言特色,这体现了“海纳百川”的相声包容精神。这种形式可以为观众带来新鲜感,也能让观众领略不同地域的语言魅力。
对地方文化的关注: 将方言融入相声,也间接性地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关注和推广。一些方言的词汇、表达方式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演员阵容与舞台表现:
老中青结合: 节目邀请了包括姜昆老师在内的多位资深相声演员,也加入了一些新一代的年轻演员。这种搭配有助于经验的传承和新血液的注入。
部分演员的精彩演绎: 在节目中,一些演员凭借其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方言表现,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表演可能在包袱的抖响、语言的生动性以及对地方特色的还原上做得比较到位。

二、 节目存在的不足与争议点:

“方言”的运用是否到位与“炫技”争议:
“为方言而方言”的嫌疑: 这是节目最受争议的一点。部分观众认为,有些节目的方言运用过于生硬,甚至是为了使用方言而使用方言,脱离了相声本身的包袱和逻辑。方言的运用应该服务于相声内容,而不是喧宾夺主。
理解门槛的提高: 尽管方言化是一种创新,但如果过度依赖普通观众不熟悉的方言,可能会导致一部分观众理解困难,影响观赏体验。相声的魅力在于其通俗易懂的幽默感,方言的引入如果增加了理解难度,就可能削弱这种优势。
部分方言元素的“表面化”: 有时,节目中的方言更多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上,缺乏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的趣味性。仅仅是堆砌方言词汇,很难称得上真正的“方言相声”。

内容创新与包袱的质量:
相声“包袱”的传统: 相声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精巧的结构、巧妙的包袱和令人捧腹的笑料。在《欢乐方言》中,部分观众认为,虽然有方言的调味,但整体的包袱设计不够新颖,不够密集,甚至有些老套。
内容的新鲜度: 节目在主题和故事情节上,是否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创作出与当下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引发观众共鸣的新内容,也是一个考验。如果内容陈旧,即使语言形式再新,也难以吸引观众。
方言与内容的结合度: 方言的引入是否能够巧妙地融入到相声的内容和包袱中,为笑点增添新的维度?还是仅仅作为一种背景音效或简单点缀?这一点上,节目的执行效果存在差异。

姜昆老师的个人角色与节目定位:
“传承”的责任与“创新”的平衡: 作为相声界的泰斗,姜昆老师的参与本身就带有传承的意味。但如何在新形式下保持相声的传统精髓,又如何在方言的运用上找到新的突破点,是需要仔细斟酌的。
节目定位的模糊: 有时节目会让人觉得它更像是一场“方言汇演”,而不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谨的相声节目。这种定位的模糊可能会让观众对节目的期待产生偏差。

三、 综合评价:

《欢乐方言》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相声界开始思考如何将方言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融入到现代相声创作中。从这个角度看,它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然而,从实际的节目效果来看,它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成功。方言的运用在部分节目中显得不够自然和恰当,而传统相声中最核心的“包袱”和“内容”的创新力度也相对有限。这使得节目在观众中的口碑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总而言之, 《欢乐方言》是一次“有益但有待完善”的尝试。它为相声的创新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方向,但也暴露了在将地方语言特色与相声艺术巧妙结合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相声创作,可以从《欢乐方言》中汲取经验,在坚持相声本体艺术(如包袱的质量、结构的合理性)的基础上,更深入、更自然地挖掘和运用地域文化和语言特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赢得更广泛观众的喜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语言类的相声,比较著名的有侯大师的戏剧与方言,以及传统段子里的学四省、山西家信、茅房话等等。

这种段子跟普通的倒口、怯口活还不太一样,有些怯口是为了进入人物,比如扮演一个刚进城的外地人或者表明某个角色的身份,比如二他妈妈,你轧我脚了。

这种类型的相声有着比较统一的特点,一般都是明确告诉观众,我要学习某种方言或者外语,然后一般是先说一些比较正确的语言,之后开始说一些荒诞或者胡编的词汇,明确让观众明白逗哏的在插科打诨,或者讨捧哏的便宜(你可是我的二大爷)——这种段子有一个共性,就是一定要有比较简单直接的包袱能响,所以扁嘴子马哈以西就能炸,虽然观众都知道逗哏的在胡扯,也不会有人真的在意”蒙古人是不是这么说话“。

一句话,学语言的相声,不在你学的多像,而在你编排的是否有趣,是否有笑料,包袱如果不响,就会造成和姜昆老师一样的结果:观众会开始研究你学的像不像,你教的广东话对不对。好好的一场相声,陷入了学术讨论的泥潭……

而我们又明确的知道,姜昆老师北京出生,这意味着他就算穷极半生研究粤语也不可能说得比越秀区某个退休大爷说得更地道。而对于粤语的在音韵学和发音方式上的论述,也一定会被人喷成翔。因为观看直播的几亿人里研究粤语音韵学的大哥成千上万,随便谁都会比姜昆更专业更明白。

所以我的意见是,如果把他当成相声看待,就不要纠结他在普及粤语知识上的谬误了,没有意义。我们应该问的是,为什么包袱不响呢?

我的看法是,这个节目从选材到内容编排都是完全失败的,这个题材根本就不适应当下观众的口味,而它的内容到表现手法完全是春晚式的四平八稳,毫无乐趣可言,一言以蔽之,这是个21世纪新时代春晚特色的作品,它充满了春晚的特征。相比之下,姜戴二人的表演反而没什么问题,包袱全泥并不是表演导致的——甚至在上台之前以这二位的江湖阅历来说就应该有泥的觉悟了。

只不过,管事的不在乎,姜昆也不在乎。

其实我也不在乎,春晚实际上我是当新闻联播的副刊在看。

回到段子本身。

这个段子并非新编,而是一个十几二十年前的老段子,大山说过,姜昆也说过,谁原创的不知道,但显然这个段子属于不经编排的,他既没有当前的热点,也不属于久经考验的传统段子,他是个过时的段子。虽然他的政治很正确——一般学方言的段子都多少有些歧视性,或者逗哏自黑,或者沾点伦理哏。

方言类的段子不太适合当今的情况,因为笑料的政治很难正确,而为了政治正确,就只能抛弃笑料。

我们可以想象,还是学粤语,姜昆编排一堆屎尿屁,擦边球,讨戴志诚便宜,或者发明一个干炒大犄角河之类不存在的粤语词汇,可能演出效果会好一些,观众会笑,但这种节目能上春晚么?显然不能。

我悲观的认为,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聊搞笑,说到底是个扯淡的事情。在这个场合下,想要喜剧效果,就很难不刺激到谁。但春晚目前是谁都不能刺激。不敢刺激。

不刺激别人,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正确。

并不是姜昆的问题,是春晚节目都是这个问题。尤其搞笑的事,姜昆的相声已经把包袱的刺激程度跳到最低了——所有的笑料几乎都是出自逗哏的学粤语的夸张表现方式——虽然这也并不怎么好笑——但他还是刺激到了别人,刺激到会说粤语或者以粤语为母语的人。

而这个相声的本意显然是针对珠三角原住民和深圳河以南地区人民的善意释放。

你说这个吊诡不吊诡。

10年前就已经不好笑了。

去年都说不好笑,被认为是史上最不好笑的一次春晚。

今年刷新了去年的记录。

但明年一定会再创辉煌的。


反正是面向基层,为广大工农兵服务嘛。昨儿呢,有穴头儿到我们团来抟这事儿,想让我们给出个底儿包,看了我的大鼓说我这活儿还能单挡楮儿,每场制点黑杵儿总比干拿份子强啊,虽然没腕儿那么嗨吧,可也念不到哪儿去……
喂,喂,喂,昆儿哥啊,我是平妹啊。
喂,不是咱昨儿下午不是刚抟完么,你也甭跟我谈挡楮的事儿,这穴就算咱俩一块组的,好不好?北京的腕儿归我找,东北的地归你打,咱俩就二一添作五是赔是赚咱俩共同承担了,好不好?唉,你说找谁我找谁我都熟啊,阿敏阿玉阿英,阿东阿欢阿庆,尖楮尖窑儿还愁他们不来么?唉咱可得先说下啊,我可得比他们多拿,哪怕多拿一块钱呢,我得争这口气啊我……
user avatar

这个相声除去前面的引子(相声里叫“垫话”)以外,全是姜昆、戴志诚在《曲苑杂坛》(2008-05-06 深圳特别节目)上表演过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其实更早还有,1987 年姜昆、唐杰忠两位老师就表演过相声《广东话》(背景是那一年广州举办第六届全运会),虽然主体部分和现在不一样,但结尾(相声里叫“底”)是一模一样的《军港之夜》:

把 2008 年甚至更老的相声几乎原封不动地搬上 2022 年春晚吃老本,岂止是没有诚意,简直是有点无耻了

没想到,和照搬的操作相比,相声的内容更恶劣,甚至可以说是胡说八道


在进正片之前(相声里叫“瓢把儿”),姜昆老师说“这个广东话啊,我还专门研究过”。后面在正片部分(相声里叫“正活”)“科普”了 4 个概念:

  • 入音
  • 闭唇音
  • 气音(“从肚脐眼儿使劲”)
  • 多元音

里面除了“闭唇音”以外,都是他瞎编的概念。他先提到广东话有九声六调(这个没错),然后马上就来第一回合(相声里叫“第一番”):入音。但是他哪怕真像瓢把儿里说的“广东话还专门研究过”,稍微查一查广东话的九个声调都叫什么,他就会发现广东话里本来就有叫入声的声调。结果,他这儿编了个名字——“入音”。很不巧,他这个“入音”实际上指的是广东话的阳去调,压根就不是入声

第三番:气音,这个说白了就是指广东话的声母 h。广东话的 h 跟英语的 h 一样,是从喉咙里直接呼气出来的(语言学里叫喉清擦音,国际音标是 [h])。汉语拼音的 h 则是在舌根之前有个阻碍,不是直接呼出气来的(语言学里叫软腭清擦音,国际音标是 [x])。这个其实就是个普通的呼气音,他这么夸张地拿这个当笑料(相声里叫“包袱”),还“从肚脐眼儿使劲”,也是够尴尬的

第四番:多元音。这个可就丢人现眼了,他指的是广东话的元音 œ(这个元音汉语拼音里没有,但其实接近北京话 üe 的结尾发音,语言学里叫前半低圆唇元音,国际音标是 [œ])。这在标准广东话里可是一个单元音,他不仅说这是多元音,还用汉语拼音 ü + a 来强拼这个音,güang,太丢人了

姜昆老师的广东话发音当然也一言难尽。作为北方人,学广东话是有困难,我们可以理解,但相声里广东话发音可不仅仅是学走形了的问题,而是有些字音是凭感觉生编硬造的,根本不是在模仿广东话发音。这就不一一说了。但别忘了,当年侯宝林大师在相声里模仿上海话、山东话,那可都是惟妙惟肖,甚至相当标准的


总的来说,整个相声都充斥着对广东话的错误解释。假如这个相声放在上世纪,还有情可原。但现在是 2022 年了,不论是网上还是书店里,广东话教程都是唾手可得的。姜昆老师自己说“这个广东话啊,我还专门研究过”,难道就没有上网搜一搜广东话教程吗?反而是自己发明了“入音、气音、多元音”这些不科学的错误概念。我们学校曲艺队排练相声在学校里演的时候,对于剧本里有疑问的地方还会去查证呢

相声“胡说八道”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观众知道那是假的。很多相声都说得夸张到天花乱坠,那是在制造笑料和讽刺戏谑,观众明白。结果,姜昆这个相声,他是在正儿八经地“科普”这些错误概念,而且是在春晚这样一个权威的舞台上,不懂广东话的观众真的会信以为真

正活的开头还说了“广东话保留了古语”,这大概也来自网上前些年普遍流传的“粤语吹”谣言。在春晚舞台上吹粤语,有没有考虑其他方言区观众的感受呢。哎,相声标题不是叫《欢乐方言》嘛,怎么正片全是在说粤语,这不是严重的偏题嘛——这就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了,这整个相声正片都是照搬自 2008 年的《广东话》嘛

这段相声里关于方言的小包袱小笑料,搁在 2008 年或许能逗乐不少观众,那时群众们对方言的关注度和认真程度远不如现在。但是现在,对不起,不灵了

最后,因为春晚的时间紧,铺垫不够,以《军港之夜》作底显得很突兀。这就是春晚相声的通病了,跟上面的问题相比根本都不算事了

总之,不论是从偏题还是从内容上来说,这段相声瑕疵都是严重的。“学”的方面业务也很一般。内容尤其不好

user avatar

“全靠同行衬托”

user avatar

(这个节目是带着任务的。)

我是整个春晚都没看。也许我可以自吹,说自己当年是头一个公开表示不看春晚的人。也许有人还记得,在另一个论坛上,我给的原因是:春晚是北方人的自娱自乐。至于具体对南方人的无知和贬损,就不想重复了。

结果自然是,春晚在南方收视率连年下跌。过了秦岭淮河一线,收视率就没有达到三成的。而收视率最高的是东北。真有一种,金国打不下南宋的感觉。

其实从现大洋的角度,问题比看上去还要严重。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不看春晚。一个精明的广告主,会仔细研究,春晚的观众,有多少购买力。

而粤语区,即两广,是全国收视率最低的。所以,这个节目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翻翻其它帖,效果似乎是,邯郸学步。一方面是对南方一如既往地无知,在粤语区也没讨到好。二是政治不正确,把过年想看富农掉坑里的戏,找点平衡的人,也得罪了。

user avatar

事儿闹得挺大,语圈儿已经炸了。

1.古语

昨天看到《欢乐方言》这节目的时候,群里就在担心了:

“要是里面有一句说粤语存古,那就完了。”

结果今天打开电视,哦吼完蛋。

辛苦科普许多年,一夜打回解放前。

2.双元音

这个相声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绝了,因为它不仅让反对方言吹的人反感,也让讲粤语的人反感:这粤语讲得太烂了!

oe那能是双元音?念成[iɑ]我tm真的惊了。

最后小撒讲的那句粤语比姜昆好太多了。

3.入音

怎么说呢,平上去入是古四声,“入音”是什么玩艺儿,我没听说过,兴许是入声吧。

然而,“二”和“常”根本不是入声啊!

4.气声

这个气声,我琢磨着不就是送气音,普通话里也有啊,姜昆不就念得滑稽一点……还从肚脐眼使劲儿搞这么玄学……

user avatar

谢邀,语言学方面的内容就不重复了。不妨这么来看,如果把这个节目和其它几个像是拉祜族、鄂温克族、畲族、白族甚至大象的节目归入一类,营造一种“异域风情”的效果,那便足够了。

user avatar

说,郭德纲给了你多少钱,才让我们可爱的姜昆老爷子上春晚的!

user avatar

这个相声其实是撺的,《学广东话》的底,还有一些《欢声笑语》还是《乐在其中》的头儿…

我这种爱听学方言类的相声的,原先单听那两段都觉得还行,这一撺一块儿就感觉主次有点不分了。

另一个表演状态来说,姜昆老师尚可,原先看人分析过戴志诚,他当初学的逗哏,捧的时候也就按着逗哏方式那么莽着捧,这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凑合吧。

另外提一嘴,我看有别的答主提到看大山说过《学广东话》的内容,首先姜昆和大山是师生关系,这里不涉及“版权问题”,这一段内容大概是他们二人之中谁的创作(或者共同),其次我个人是在一两年前看的大山说这段,但看到姜昆说《学广东话》早很多。

user avatar

嗯看到大家都在吐槽广东话,我来说点别的……

@UntPhesoca 说:

这个相声除去前面的引子(相声里叫“垫话”)以外,全是姜昆、戴志诚在《曲苑杂坛》(2008-05-06 深圳特别节目)上表演过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然而,这个相声前面的垫话,也是表演过的呀……

相声 乐在其外(08)姜昆 戴志诚

08年河北春晚(我印象里《曲苑杂坛》后来也放过)的这段相声,从4分钟开始就是用各个方言说Peter。(当然这段相声本身还是很好玩的,比如把“how much”记错成了“好吃嘛”,还有提醒明早起床的那段“tomorrow morning, who gets up early, who call who 啊!”)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姜昆是唯一能和郭德纲掰腕子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陨落有自身变成曲协主席官僚主义上身的原因,更有历史和尺度的原因。当年姜昆能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敢说、能说、极尽讽刺之能事。他最好的几个作品,郭德纲的包袱还真没他高级。

姜昆只是相声的一个缩影,相声已经从讽刺挖苦的艺术堕落成了歌颂和教育的闹剧。

姜昆老师别出来了,把观众对您的形象定格在1988年,那时的你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

【危!危!危!据说这是姜昆当年差点被枪毙的相声!-哔哩哔哩】 b23.tv/G5jdWQ5

【【720P】没有了ZZ包袱,姜昆的纯搞笑相声《辞职以后》是什么水平?相声《辞职之后》表演者:姜昆 唐杰忠(辞职以后)-哔哩哔哩】 b23.tv/LD65wVi

user avatar

《欢乐航天》

如今我们航天事业取了的长足的进步,值此新春佳节,我们就来跟各位观众朋友们聊聊航天。

虽然题目叫航天,但是我们今天只聊火箭啊。大家要知道,这个火箭跟我们平时开的汽车那可是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呢?它讲究很多。

比方说,平时开的汽车烧油,但是火箭呢,火箭烧煤,哎,烧煤。这个煤啊,它比油密度高啊,所以咱们平时汽车就只能烧油,烧油已经跑这么快了,要是烧密度比油还大的煤,咱们高速公路限速就得照着高铁来了!

咱们物理学上,还有个名词,叫推重比,说的就是煤的重量和火箭重量比值。这怎么讲呢,如果火箭太沉,装的煤太少,这就推不动,相当于你开卡车就加一个油,那肯定跑不动。所以这火箭呐,得轻,咱们国家的火箭,那都是全铝合金的做的,又轻又结实!

还有一项讲究,跟开车很不一样哈。咱们平时开车,坐在座位上开就行,开火箭可不一样!你往上飞的时候,有个名词叫「超载」,往回飞的时候,有个名词叫「减重」。所以你坐在那火箭驾驶座上啊,得翻着跟斗开!

我给大家学一个宇航员上天的全程啊!先运煤,哎对,得背一袋子煤去火箭底下,这里有个讲究哈,看这火箭,铝合金外壳,不能蹭上一点煤灰!哎对,放下煤,进驾驶座,点火了啊这里,现在起飞,哎哟,这觉着身子沉,开始「超载」了哈!哎对,开始往后翻跟头!咱们再往回开呢?方向盘打死,掉头!行了,这开始「减重」了,您得再往前翻跟头,哎对,平稳落地!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同时关心一点儿语言学和相声的人。

我对姜昆的失望更多的是他没拿出什么新作品,而是把一个老活又使了一遍。

我甚至都能理解他为什么没使新活,甚至理解为什么要使这段。一个是没有新活,一个就是因为他感觉这活是安全的——至少在话题上没有什么敏感性,还符合一些风向。

一声叹息。

user avatar

热泪盈眶!

我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广州还是深圳啊?举办过一次“全国十大笑星评选”,姜昆和唐杰忠就说过这段!

那时候我还是初中生呢!

没想到现在我都奔四了,唐杰忠先生也去世了,姜昆还拿这段相声吃老本呢!

还是不变的学广东话,还是不变的《军港之夜》。

我还能说啥?就当怀旧了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姜昆老师今年推出的相声节目《欢乐方言》,我的评价是:整体上看,这是一次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进行探索的尝试,但就实际效果而言,褒贬不一,亮点与不足并存。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节目形式与内容亮点: “方言”概念的引入与尝试: 积极意义: 《欢乐方言》最显著.............
  • 回答
    周雪光先生的《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以下简称“本书”),由三联书店于2023年2月出版,无疑是今年中国政治学、社会学领域备受瞩目的一部重要著作。评价这样一本厚重且具有深度的学术著作,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极具野心和深邃洞察的尝试,它试图从组织学的视角,系统.............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今年 Google I/O 上发布的 Flutter 2.2。首先,得承认 Flutter 2.2 确实是相当给力的一次更新,它不仅仅是“小修小补”,而是围绕着 “稳定”、“性能”、“跨平台能力增强” 这几个大方向做了不少实在的功夫。如果你之前还在观望或者觉得 Flutter 还有.............
  • 回答
    详细评价格力“格锐先锋”计划格力电器近些年为了在激烈的家电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并寻求新的增长点,推出了一系列战略性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其中,“格锐先锋”计划是格力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方面的重要布局,其核心目标是推动格力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的突破,并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
  • 回答
    今年本科儿科专业恢复招生,这事儿可真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要知道,儿科专业一度是不少医学院校的“冷门”专业,招生人数少,毕业后可能面对的压力大,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如今,突然又“回”回来了,这背后肯定是有深刻的原因和考量的。一、 为何要恢复?这背后藏着大问题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儿科医生短缺。这是一个.............
  • 回答
    今年的下半年,如果要说最火的三个人,那真是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争议。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三位,看看他们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又为何能搅动舆论场的风云。第一位:李佳琦——那个“所有女生”的口红一哥,也成了“所有人都认识”的顶流要说下半年谁最能带动消费,谁的直播间最热闹,那李佳琦绝对是绕不开的.............
  • 回答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5%,这个数字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肆虐、经济复苏步伐不稳的大背景下,能够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背后既有我们自身努力的成果,也折射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全球贸易格局的新变化。首先,这个28.5%的增长,首先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强大的生产.............
  • 回答
    五芳斋今年为了端午节,壕掷千万元来征集“裹粽机器人”,这事儿一出,那可真是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首先,这笔钱,100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它直接表明了五芳斋这次“玩真的”,不是那种意思意思的宣传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要投入资源去解决问题,去拥抱未来。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息:传统手艺和现代科技,是可以碰.............
  • 回答
    今年NBA季后赛的哨声争议确实比往年更引人注目,也让不少球迷感到沮丧。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并非单一事件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NBA本身就是一个高强度的对抗联盟,裁判的工作本就极其困难。球员们动作幅度大,速度快,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裁判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
  • 回答
    今年淘宝造物节在上海玩大了!3万平米的“沉浸式寻宝密室”这概念一出来,我就知道这绝对不是简单的逛展,而是要带我们穿越回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淘宝年代。这几年造物节一直在升级,从“无所不造”到“万物生长”,再到今年的“寻宝”,每次都能找到新的嗨点。上海这次的规模和玩法,直接拉满了我的期待值。核心亮点,就是.............
  • 回答
    今年科技巨头们的开发者大会,与其说是一场场单纯的技术发布会,不如说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品牌与生态叙事。它们不再仅仅是为了展示最新的硬件、软件和算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大会,试图在开发者群体中巩固自身在未来技术格局中的地位,引导技术发展的方向,并最终将其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地绑定在一起。我们可以.............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今年第24号台风“潭美”。提起它,真是一言难尽,简直是“出道即巅峰”,然后又迅速“销声匿迹”的典型代表。要评价“潭美”,咱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生成之快,发展之猛,令人咋舌“潭美”这位“不速之客”在今年西北太平洋的舞台上亮相得相当突然。它大概在10月中下旬的时候,在菲律宾以东的洋面.............
  • 回答
    今年复旦大学的推免政策,在我看来,是一份在追求卓越人才选拔的同时,也试图在公平性、透明度以及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当然,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会伴随着不同的声音,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一、 整体方向:更加注重学术潜力和综合素质复旦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其推免政策一贯的目.............
  • 回答
    西南政法大学法硕复试线“过山车”:是“断崖式”下跌还是“合理调整”?今年法硕考生们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过山车”,西南政法大学法硕复试分数线的大幅下降,无疑是这场“过山车”中最令人瞩目的部分。从往年稳步攀升的态势,到今年近乎“断崖式”的下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是招生政策的重大调整,还是受験.............
  • 回答
    要评价今年IIHS刚刚发布的TSP+及TSP车型榜单,咱们得先聊聊这个榜单到底是个啥,以及它为啥这么重要。IIHSTSP+和TSP榜单:安全汽车的“奥斯卡”首先,IIHS(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是美国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汽车安全研究机构。他们.............
  • 回答
    今年暴雪嘉年华关于《暗黑破坏神2:重制版》的传闻,可以说是在不少玩家心中点燃了一把又一把火,当然,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毕竟,经历过《暗黑破坏神3》从争议到逐渐稳固的历程,玩家们对于“重制”这个词,总是抱有着既期待又害怕的复杂情感。如果暴雪真的能在今年的嘉年华上拿出《暗黑破坏神2:重制版》,那.............
  • 回答
    参加2021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难忘且充满挑战的经历。用几个词来形容的话,大概是:煎熬、启迪、收获。比赛前的煎熬与准备首先,从报名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丘赛以其严格的选拔和高难度的题目闻名,作为一名普通本科生,我内心是既期待又忐忑。备赛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那段时间,我的生活.............
  • 回答
    哈喽,旅行者!又是一年海灯节,这次的《原神》2.4版本活动“飞彩镌流年”可谓是热闹非凡,不仅有新角色申鹤和云堇的加入,更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活动和奖励。作为一名在璃月摸爬滚打了不少日子的老玩家,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次海灯节的一些小心得,顺便聊聊今年的海灯节到底怎么样。飞彩镌流年:那些让你事半功倍.............
  • 回答
    北京市今年推出的“双培计划”是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实施的一项重要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培优”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服务首都发展战略、具有国际视野和顶尖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要评价这项计.............
  • 回答
    BBC 2019 年播出的纪录片《Chinese School》(中文名常译作《中国学校》或《英国中国学校》),确实在播出后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所呈现的内容、拍摄手法以及它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核心内容与呈现方式:这部纪录片最直观的焦点在于,它将中国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