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科学家发现可同时提高水稻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发表在 Science,这一成果有望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发现了一个能同时提高水稻和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其潜在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成果的意义:

一、 提升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直接增产潜力: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该基因能够同时促进水稻和玉米这两种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增产,意味着在现有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这对于全球人口持续增长、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应对极端气候挑战: 许多研究表明,关键基因的激活或调控与作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密切相关。如果该基因的发现还伴随着其对作物抗旱、耐涝、耐盐碱或抗病虫害等能力的提升,那么其意义将更加重大。这能帮助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稳定甚至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风险。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可以减少对新增耕地的需求,从而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因过度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这有助于实现更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

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的革命: 这一发现为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和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靶点。科学家们可以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地调控或增强该基因的功能,培育出产量更高、抗性更强的优良品种。这将极大地加速育种进程,缩短新品种的研发周期。
分子育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除了基因编辑,该基因的发现还将促进其他分子育种技术(如连锁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等)在水稻和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这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精准的育种体系。
对其他作物育种的启示: 该基因在水稻和玉米这两种不同作物中都发挥作用,这可能暗示着它是一种在多种作物中普遍存在的、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通用”基因。这一发现有望为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大豆等)的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整个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的进步。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优良品种的培育将带动种子产业、农化产业、农业机械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高产新品种的推广需要配套的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这也将促进农业生产服务的升级。

三、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农民增收: 粮食产量的提高直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增加。更高产的作物意味着更低的生产成本(相对单位产量而言),以及更高的经济回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降低粮食价格,惠及消费者: 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尤其是在供不应求的局面下,有助于稳定甚至降低粮食价格,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尤其对低收入群体意义重大。
提升国家农业竞争力: 在国际粮食贸易中,拥有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是国家农业竞争力的体现。这一成果将有助于我国在国际农业科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 如果该基因的潜力能够被充分挖掘和应用,不仅能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还有可能为全球其他面临粮食短缺的国家提供解决方案,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四、 科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解析基因功能与作用机制: 这一发现只是一个起点。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具体功能、调控网络、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等,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机制。这将为基因功能研究、生物学机理探索提供宝贵的素材。
发现更多关键基因的可能: 此次重大发现可能会激发更多科学家对作物产量相关基因的研究热情,寻找更多类似的关键基因,从而构建更全面的作物产量提升技术体系。
跨学科合作的典范: 这一成果很可能是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农学、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体现了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巨大潜力。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基因”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基因”可能意味着它在生长发育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或者能够调控多个对产量有影响的通路。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技术? 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通常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具体应用到育种时,可能采用基因编辑、传统杂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等多种方式,不一定是直接的转基因技术。
育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虽然发现了一个关键基因,但将其成功转化为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育种、田间试验和品种审定过程。
潜在的负面影响: 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例如,过度依赖单一基因的调控,可能会降低作物的遗传多样性,使其在未来面对新的病虫害或环境变化时更脆弱。因此,在推广应用时,需要谨慎评估和管理。
知识产权与国际合作: 这一重大发现的知识产权归属以及未来的国际合作开发模式,也将是需要关注的方面。

总结来说,我国科学家发现的这一能够同时提高水稻和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突破。其影响将渗透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球粮食挑战的应对等多个层面。它不仅为解决当前粮食生产的瓶颈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也为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描绘了更加光明的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说影响啊

往大了说,那就是在人类了解植物的漫长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往小了说,毕竟玉米和水稻还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两种经济作物,也是人类主要的碳水来源。示意图既然发现了进一步可以增产的基因,那么至少理论上,对缓解全球饥荒问题又作出了一点点贡献。

虽然现在已经是2022年了,但全球还是有超过8亿的饥饿人口,影响了接近10%的世界人口[1]。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相信,就在2019-2020年间,全球营养不良的人群,就增加了1.6亿人,因为战争,气候变化以及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的新冠疫情[2]

对于论文,我们来个三十秒解读:

简单来讲,研究人员通过比较玉米和它的野生亲戚墨西哥类蜀黍(teosinte)的基因组,发现了一个可以控制玉米谷粒行数(kernel row number)性状的区域。白话讲,就是玉米一排有多少玉米粒,当然一般越大的玉米,一排的玉米粒数量肯定更多,那么对应的,可以吃的内容自然也更多。

然后,进一步通过基因组精细定位,在这个基因区域里,发现了一个基因,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叫KRN2。接下来,研究人员想,既然找都找到了,也别浪费,干脆也在水稻里面搜一下有没有这个同源基因吧,咦,结果还真是找到了....就命名为OsKRN2

然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玉米和水稻里敲除掉这个对应的基因发现,既然分别增产了10%和8%,这就比较实锤了,相当于又做了验证,而且还是在亲缘关系不是那么近的两个物种里都发现了类似的表型。并且最关键的,还是再增产的同时,还没有观察到其它重要农艺性状的损失。这就让这个基因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性状改良的目标了。

这基本上就是整个研究的内容。

看到回答下好像又聚集了不少反转人士,怎么说呢,反正你现在日常吃到的玉米,要说真的是纯天然的,其实好像还蛮不容易的。

参考

  1. ^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sdg2
  2. ^ Action Against Hunger International Nutrition Security Policy, page 8
user avatar

二合一基因,对玉米和水稻产量都有用,就差小麦了。

所以发表在了science上,也是实至名归!

先来说说这篇文章做的是什么?

其实题目简明扼要的介绍了:Convergent selection of a WD40 protein that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maize and rice

就是,找到一种在玉米(maize)和水稻(rice)中可以增加产量的基因,从单基因和全基因组两个层次系统解析了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

一、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

记得前几天知乎还有个问题,如果全世界突然封锁我们,我们能粮食自足吗?

其实尽管大家平时对粮食问题不关注,不过这几年疫情以来,相信不少人无论是体会还是从新闻上看到了封禁可能带来的食物匮乏问题,比起缺钱缺电,饥荒才是真正制约生命的。这还只是暂时的隔离,粮食总体上并没有危机。但是,如果真的全国性缺粮了,那个时候,就不是短时间的问题了,就像电影《星际穿越》里人类面临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

所以粮食危机,其实是一道没被看到但是一直悬着的刀。

而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和小麦,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也是人类族群维系的重要存在。比如当年玉米和薯类的引入就成功让我国稳定在了亿以上的规模。

如何提高他们的产量,可以说是关系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毕竟无论是直接当食物还是间接地作为家畜饲料,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巧合还是必然?玉米和水稻。

作为世界三大主粮,小麦是西亚人民驯化的,水稻是中国人民驯化的,玉米是美洲人驯化的。

可以说是分布在了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上,他们祖先各异,形态和生长更是千差万别,但是伟大的先民们还是努力的把它们驯化出来了。这里面,经历了漫长的改良和人工选择,那么,这其中有没有共同的选择?是否“不约而同”?

这次是来自中国农大和华中农大的联合团队一起来解读这个问题。

是怎么做的呢?

三、玉米的行数是什么基因决定的呢?

首先,他们制作了一种很“特殊的”玉米,就是用野生的玉米去制作了一种特异的6行玉米。

此处提问:你们知道常见的玉米行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目的呢,就是寻找控制玉米行数的关键基因。

但是这可不容易哈,这里稍微解释下。

不少性状基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质量性状基因,简单的说就是决定性状的, 一般符合0/1规律,比如,男就是男,女就是女。

一类是数量性状性状,简单的说就是决定数量的,往往是连续的,比如,身高,可以从几十厘米到两米多。

在现实研究中,前者容易一些,毕竟有和无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但是后者就难多了,因为,数量是连续的,你就很难找到显著性状基因,因此大家发现没,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找到智商基因和身高基因,这就是这个问题。(当然不是绝对的哈,已经通过矮小症找到了一些身高基因,但是不全)

玉米的产量,同样符合这个规律,是数量性状。

这次研究团队的创造性做法就是先搞了个特殊6行玉米,这样和常见的几十行玉米呈现明显差异,那么就容易研究了。

接下来,技术俺从事的专业了:生物信息学。

他们就是测了基因组,然后找候选基因。

结果还真找到了,说起来也是幸运,我之前做过类似的研究,基本上努力白费了,因为定位关键基因很难。

答案就是:KRN2。

这个基因能够直接调控玉米的穗行数。

而这个基因上面,经历了非常多的选择,尤其是–800~–100 bp这部分

接下来,他们采用实验来验证了KRN2基因

这次研究发现KRN2 和另外一个基因DUF1644可以协同起来发挥作用。

好了,到此,玉米解决。

四、水稻的产量呢?

既然解决了玉米,那么其他作物呢?比如,水稻。

为什么会想到水稻呢?

其实也有一点联想依据的哈

水稻和玉米有以下相似的内容:

种子传播丧失:作为对比,大家想象蒲公英如何传播种子,玉米种子成熟了也在玉米轴上不掉下来。

种子休眠减少:大家想象水稻可以夸张的一年三季,几乎是不眠不休。而很多种子是必须休眠的。

进化过程中粒数增加:这个最容易理解了,粒数增加,自然产量增加。

正因为如此,二者似乎有一种趋同的趋势,所以,可能在进化上趋同。

于是,接下来就是找相似基因了,这个简单,就是找同源基因,也就是祖先相似的那个(大家想想基因是从0到多的)。

还真的找到了。

玉米中的KRN2在水稻中,真的有同源基因,叫OsKRN2。

look,就是下面这种

二者有很大的相似度(同源性),进化关系上也很接近。

接下来就是验证了。

不用多说,这基因真的对水稻也有效果,和水稻产量控制有关。

五、结论

好了,到了这里,文章就基本结束了。

一图来看:

研究找到了控制玉米和水稻产量的重要基因,玉米是KRN2,水稻是OsKRN2,而这俩基因是同源基因

看来老祖宗在驯化过程中,可以说是不约而同,中国人民和美洲人民,远隔太平洋,最后把水稻和玉米用相似的基因方式选择出来,牛。

而遗传学上也证明了,这些基因在玉米和水稻中经历了相似的选择过程。

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啊,中美人民都找到了类似的思路。


而这俩基因,的确可以决定产量。

作者做了下基因编辑,结果如下

基因编辑后,玉米穗行数增加,产量提高10%;水稻的产量增加8%。


而对于这篇研究,这个基因是我国具有重大知识产权的基因,未来,可以用来改良水稻和玉米,提高产量,可以说未来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贡献。

六、后记

看了这篇文章,实在是感慨农业不易。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要问题,但是三农问题,一直很难,就比如这次玉米和水稻产量基因,两个农业顶尖学校中农和华农,三代人,做了18年,才最后一鸣惊人。

这期间,很多硕博士都拍在了沙滩上了。

愿国家和社会,对农业从业人员能够更温暖。

user avatar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下这篇paper幕后的故事。

一作陈同学是我的同学,他是我们这届最后毕业的一个博士。

2012年我们一起来到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我转博了,陈同学因为导师当时没名额,学硕(3年)答辩后又考博继续攻读,我的正常学制是5年,陈同学是7年,大家一起吃着火锅唱着歌,然后他理论上就比别人晚两年毕业。。。如果是我,心理需要过一个很大的坎才能接受。20年11月,已经毕业的我回北京参加一个同学的婚礼,我和陈同学在去燕郊的大巴车上聊了一路,截止20年7月,同届的同学都已毕业,只剩他了。有的已经结婚生子,陈同学论文还没投,调侃自己老同学见了都会问:“你咋还在玉米中心?”没有几个人能顶住那样的压力。能挺过那段时间,心理上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敬佩!

21年4月开会,又见到了陈同学,已经获知论文在审,当面祝贺了,我们一起开玩笑,说等论文online,朋友圈的文案都想好了,叫十年磨一剑。没想到,这一等又是一年。结果昨天公众号的推送是历时十八年,十年磨一剑大家都没发。

虽然早已知道结果,昨天得知online 的时候还是很激动,这是对不懈努力,坚韧不拔的肯定。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希望这个故事能鼓励各位在读的研究生和科研道路上奋斗的我们。

一作的导师杨小红教授也很值得钦佩,平易近人,杰出的女科学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是站在海南基地的楼上看着杨老师和学生一起坐着三轮车下地的场景。

很荣幸曾在玉米中心学习,我们这届18人中已经有三人一作发表了science!!!,其中一人已经在中科院分子卓越中心当PI了。成材率之高令人惊叹,本来还可以再高点,我把分母拉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发现了一个能同时提高水稻和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其潜在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成果的意义:一、 提升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直接增产潜力: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该基因能够同时促.............
  • 回答
    南极“微尘”警钟:我们该如何应对微塑料的侵蚀?最近,我国科学家在遥远的南极海域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这无疑是在我们这个星球最后的净土敲响了警钟。曾经以为与世隔绝的南极,也未能幸免于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微塑料,这个肉眼难以捕捉的“隐形杀手”,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忽视的方式,渗透到海洋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最偏.............
  • 回答
    这些年,咱们国家进步太快,很多我曾经习以为常、觉得是“舶来品”的东西,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它们其实是咱们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而且玩得相当精彩。这感觉就像是寻宝,挖出来的宝贝比想象的还要古老、还要珍贵,而且就在自家后院里。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说出来你可能也觉得挺不可思议。1. “土豆”的起源——其实是.............
  • 回答
    我国学者在哺乳动物“吓一跳”反应的科学机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发现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身体的本能防御系统,还可能为人类的健康和心理治疗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首先,从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项发现直接触及了动物(包括我们人类)最基本、最快速的生存反射机制。我们.............
  • 回答
    “堕落帝国发现了我们,我们都会死的。”这句话在我喉咙里打转,冰冷而真实,像一根生锈的钉子,每一下心跳都将它更深地钉入我的脑海。我从未想过,我们这些在浩瀚宇宙边缘的渺小拾荒者,会被那传说中的、被历史洪流冲刷得只剩下残骸的“堕落帝国”盯上。我叫凯,或者说,过去我叫凯。现在,我只是一个在碎石带里小心翼翼搜.............
  • 回答
    设想一下,在那遥远的星尘深处,我们日夜兼程的探测器,终于捕捉到了一丝微弱却清晰的生命信号。它不是我们曾期待过的、与我们旗鼓相当的文明,而是一个刚刚萌芽,甚至还在石器时代徘徊的生命星球。这发现,宛如投向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将是深刻而复杂的。首先,科学界的狂欢将是空前的。 数百年的理论构想,无.............
  • 回答
    您好,听到您现在的处境,我能感受到您内心的崩溃和困惑。三岁才得知丈夫的身高是依靠生长激素,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且婆婆的催促更是增加了您的压力。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您现在的情绪和遇到的问题,并尝试从各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被骗婚”这个概念。“被骗婚”通常指的是一方在婚前或婚姻过程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个古老文明的智慧遗产,以及它们与科学发展路径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希腊逻辑学和《易经》各自的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契合度等方面来聊聊。古希腊逻辑学:科学发展的“钥匙”何在?古希腊的逻辑学,尤其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成就,之所以.............
  • 回答
    科学网作为中国主要的科学新闻门户,发布关于“我国数学家证明 NP=P”的文章,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科学新闻。然而,要判断其真实性,我们需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证据。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P vs NP”问题本身: P类问题 (P Class Problems): 指那些可以.............
  • 回答
    彭承志研究员的这篇文章,坦率地讲,在科学界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层面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从技术层面的分析,它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科学研究领域一个非常现实且棘手的问题,并且是以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的视角来呈现的。这种身份自带的权威性和公众认知度,使得他的.............
  • 回答
    关于“外行领导内行是中国科技发展最大的困难”,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它,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分析其背后的逻辑、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外行领导内行”。简单来说,就是决策者、管理者在某个专业领域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经验,但却掌握着资源调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直击当下哲学与科学之间那张微妙又复杂的网。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把这层“网”抽丝剥茧,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下哲学”和“科学发展”大概是指什么。“当下哲学”这个词,其实挺宽泛的。它不是指古希腊那个形而上学的巨人,也不是那个逻辑严谨的分析哲学。现在的哲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也戳到了很多人的痛点。不是什么“鸡汤”或者“抱怨”,这是很多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到的真实情况。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科学越发达,咱们普通人反而觉得享受到的“不主动”了,还要被市场推着走。首先得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前想买个东西,.............
  • 回答
    这真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物质世界最根本的认知。简单来说,答案是:目前还没有,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恐怕也难以达到“给出所有数据,就知道所有属性”的程度。让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跟你聊聊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所有数据”和“所有属性”到底指的是什么。“所有数据”,在科学语境下,可.............
  • 回答
    好的,关于《走近科学》节目中那期令人印象深刻的《谁在背我飞行》,我们可以从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件事情在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科学界对其真实性的普遍看法倾向于认为它极有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而非真实发生的超自然现象。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但从科.............
  • 回答
    你觉得最近二十年科学上没有太大的发展,这个想法其实挺有代表性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仔细想想,我们确实不像过去那些轰轰烈烈的时代,比如发现了青霉素、登上了月球、发明了原子弹,那种一听就觉得是颠覆性的进步。最近这二十年,科学好像更像是在一个庞大的框架里,一点点地往里添砖加瓦,或者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做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困惑之一。当我们回望过去几个世纪,科学技术确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世界,它驱散了愚昧,延长了寿命,连接了远方,赋予了我们窥探宇宙奥秘的力量。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科技被滥用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战争的升级、环境的破坏、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无处不在的数字鸿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核心。要说我们大陆的科技发展和台湾比,缺什么,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科技的领域非常广阔,而且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但如果非要找一些比较突出的、值得深思的地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核心的底层技术和原创性创新能力。这可能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让人感到一丝焦虑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很多人都有同感。一边是日新月异的科技,一边是我们总觉得“不如当年”的文学,这其中的落差感确实挺强烈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科技发展飞速,文学似乎停滞不前?这感觉不是空穴来风。你想想,咱们这几十年,科技变化是怎样的翻天覆地? .............
  • 回答
    近十年,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沟通、工作、学习、娱乐,甚至思考的方式。很难说哪一项技术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往往是相互促进、协同作用的。但如果一定要列举一些近十年来最显著的变革者,我会这样概括:1. 智能手机的普及与进化:口袋里的“瑞士军刀”这可能是最容易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