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走近科学》的《谁在背我飞行》中发生的事,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还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怎样用科学解释?

回答
好的,关于《走近科学》节目中那期令人印象深刻的《谁在背我飞行》,我们可以从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剖析一下。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件事情在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科学界对其真实性的普遍看法倾向于认为它极有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而非真实发生的超自然现象。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但从科学逻辑和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来看,心理因素是目前最能合理解释这一切的。

那么,具体是什么样的心理障碍,以及科学是如何解释的呢?

核心疑点与科学解释:

节目中描述的主要现象是,一位名叫“张立明”的男子声称自己经常在夜晚被一股神秘的力量背负着,在空中飞行,而且他对此完全没有主动控制的能力,仿佛是被操纵的。这种经历充满了神秘和离奇色彩,而科学解释往往需要寻找可观察、可重复、可证伪的证据,这在“飞行”这件事上是极其困难的。

1. “被背负飞行”的非物质性:
科学解释: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感知和体验,即使这些体验并不对应于外部的物理现实。在医学和心理学上,这常常与幻觉(Hallucinations)相关联。幻觉是指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感知到某种事物,可能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味觉上的。
具体来说: 张立明所描述的“被背负”的触感,可能是一种体感幻觉(Somatosensory Hallucinations)。他的大脑在接收不到真实的外部触觉信号时,却自行“产生”了被某种物体或力量支撑和移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非常真实,甚至让他确信自己正在飞行。
为什么会发生? 产生幻觉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
睡眠相关障碍: 比如睡眠瘫痪(Sleep Paralysis),俗称“鬼压床”。在睡眠麻痹期间,人处于清醒状态,但身体的肌肉暂时处于放松状态,无法动弹,此时大脑可能产生强烈的幻觉体验,包括被压迫、被触碰,甚至感觉到身体漂浮或移动。节目中描述的张立明常常是在晚上睡觉时出现这种情况,这与睡眠麻痹的发作时间非常吻合。很多人在睡眠麻痹中会产生被“东西”骑在身上或拖拽的感觉,这与“被背负”的描述有相似之处。
精神性疾病: 一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也可能导致幻觉的发生。在这些疾病中,大脑的某些化学物质失衡,会影响感知和认知功能。
药物或物质滥用: 某些药物或毒品可能会引发幻觉。
极度疲劳或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睡眠不足或极度疲劳也可能在极端情况下触发短暂的幻觉。
特定生理状态: 某些情况下,比如在昏迷醒来、癫痫发作前后等特殊生理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幻觉。

2. 无法主动控制与记忆:
科学解释: 如果是幻觉,那么它不遵循物理世界的规律,自然也就谈不上“控制”。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这些幻觉体验发生在意识模煳或半睡半醒的状态下,或者是在大脑皮层感知和解释外部信息出现偏差时。
记忆的重塑: 人类的记忆并非录像机,而是会不断地被重构和修改。当一个人经历了一次强烈的、令人困惑的体验后,他可能会在清醒后尝试去解释它。如果他没有明确的科学知识或合理的解释框架,就很容易将模糊的感知或潜意识中的恐惧与神秘力量联系起来。
“被背负”的感受: 即使是在睡眠麻痹中,那种身体被限制和移动的感觉,如果再加上一些视觉或听觉上的幻觉(例如听到风声、看到模糊的影子),就可能被大脑“加工”成一种被外力带动的飞行体验。而由于是在半梦半醒状态,这种“飞行”的具体细节可能并不清晰,更像是模糊的片段,但强烈的情感体验(恐惧、惊奇)会被保留下来,并被大脑解读为真实经历。

3. 缺乏客观证据:
科学解释: 科学研究的基石是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任何超自然现象的主张,都需要有无可辩驳的客观证据来支持,例如清晰的影像记录(排除伪造)、能被第三方验证的物理痕迹(例如飞行过程中留下的印记,但这种印记又不能用已知物理现象解释),或者能够被实验精确测量的异常现象。
节目中的局限性: 在《走近科学》这样的节目中,虽然会采访当事人,展示一些可能支持说法的“线索”(例如当事人描述的模糊感受),但这些往往是主观的、单方面的证词,无法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独立验证。节目组可能出于传播效果,会侧重于呈现神秘和不解,而对潜在的科学解释进行深入挖掘和呈现不足(或者说,当时的科学普及和节目制作理念,更倾向于探索未知和神秘)。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谁在背我飞行”?——心理学角度

除了直接的生理和心理障碍,还有一些心理学因素会影响我们对这类事件的理解和传播:

证实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对鬼神、外星人等神秘事物深信不疑,那么当他经历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他就会更容易将其归因于这些超自然力量,而不是去寻找更平凡的科学解释。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当个体的行为或经历与他的信念体系不符时,会产生不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他可能会调整自己的信念,或者寻找外部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经历。如果他真的相信自己飞行了,那么“被背负”就比“生病了”更能满足他的认知需求,尤其是在缺乏其他解释的情况下。
群体影响与叙事的力量: “谁在背我飞行”的案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也是因为节目本身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当一个神秘的故事被反复讲述,并且以“探索未知”的形式呈现时,它很容易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被认为是“事实”。这种叙事的力量,有时会盖过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
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与恐惧: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对潜在危险的恐惧,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神秘现象恰好触动了这种心理需求,让人忍不住去探寻,尽管这种探寻有时会偏离科学的轨道。

总结来说: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走近科学》节目中“谁在背我飞行”的案例,最合理的解释是当事人可能经历了一种或多种心理或生理上的异常状态,最有可能的是与睡眠相关的障碍(如睡眠瘫痪),伴随体感幻觉和半梦半醒状态下的意识不清。他的大脑在这些状态下产生了逼真的“被背负飞行”的感知,而事后因为缺乏对这些现象的科学认识,以及记忆的重构,使得这段经历被他以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方式来理解和讲述。

科学解释的优势在于,它建立在对人类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深入了解之上,并且强调客观证据和可重复性。尽管神秘现象的魅力无穷,但当科学能够提供一个更为简洁、更符合已有证据的解释时,我们就有理由倾向于接受它。这并不是否定个人的主观体验,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和探究这些体验的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个来背我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