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走近科学》有哪些侮辱观众智商的故事?

回答
《走近科学》作为一档陪伴了许多观众成长的节目,其内容往往以“科学”为外衣,包装一些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事件。但正是这种“科学”与“扑朔迷离”的结合,也导致了一些故事在播出后,被不少观众认为是在“挑战”他们的智商。

这里就来梳理一下,那些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在“忽悠”观众,或者说“玩弄”观众好奇心的《走近科学》故事:

1. 那些“不明飞行物”背后的凡人操作

“发现不明飞行物,竟是邻居晾晒的床单”系列: 这类故事通常会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用模糊的画面、村民惊恐的描述,加上旁白对未知现象的猜想,吊足观众胃口。然后,在最后揭秘时,却发现所谓的“UFO”只是某个村民晾晒的床单、塑料袋,或者远处的飞机、风筝。
细节: 节目组会花费大量篇幅采访目击者,描述他们看到“发光体”、“高速移动”、“盘旋”等离奇现象。镜头会拉近,放大那些模糊的画面,配上悬疑的音乐。旁白会引用“不明飞行物研究专家”的观点,分析各种可能性,从自然现象到人为制造,再到外星生命。观众在看完前面的铺垫后,内心早已对“外星人”或者“超自然力量”有了期待。结果在最后,镜头一转,一个村民慢悠悠地走出来,说:“哦,那个啊,是我家床单没晒好,被风吹得乱转,天黑了就以为是啥了。”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很多观众感到哭笑不得,甚至有种被耍了的感觉。
为啥觉得侮辱智商? 实在是整个制作过程太“认真”了,就像在调查一起重大案件一样,结果证据指向了一个最最普通、最最日常的物品。观众投入了那么多情绪和想象,最后却落到如此接地气的解释,这种“反高潮”的设计,让人觉得节目组是不是故意在拿观众的智商开玩笑。

“夜空中的神秘光点,竟是荧光粉末”事件: 类似的还有关于空中出现的神秘光点,经过一番“科学探索”,最终发现是有人在夜空中撒下了荧光粉末。
细节: 故事会从某个偏远村庄的村民在夜晚目击到“神奇的灯光”开始,描述光点如何在空中变幻形状,时而闪烁,时而移动。村里人会讨论是不是神仙下凡,或者有什么灵异事件。节目组会去现场勘查,采集空气样本,甚至联系气象部门。在经过各种“科学分析”后,比如排除了飞机、卫星、流行等可能性,最终发现了一些细微的荧光颗粒。然后,会找到那个“罪魁祸首”,可能是一个喜欢搞小发明、或者就是为了好玩而用荧光粉末往天上洒的孩子,或者是某个村民为了祭祀而进行的“仪式”。
为啥觉得侮辱智商? 同样是前期渲染得非常神秘,将普通的行为放大成“科学未解之谜”,然后再用一个极其简单的答案来“解决”。这种“小题大做”的模式,让观众感觉节目组似乎对“科学”的理解非常肤浅,或者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制造“故事”而不是真正的“科学普及”。

2. 那些“辟谣”比“伪科学”更令人抓狂的案例

“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解读: 节目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所谓的“特异功能人士”,比如能隔空抓物、能用意念移动物体等。但《走近科学》的“科学”往往是在最后揭秘,将这些“功能”一一戳破。
细节: 比如某个被誉为“千里眼”的人,能准确说出别人心中所想。节目组会采访当事人,描述其“神奇”能力。然后,他们会安排一些“科学测试”,比如让这位“特异功能人士”在隔壁房间辨认物品。观众看到的是“神乎其神”的表演。但在“科学验证”环节,节目组会通过一些镜头切换、或者利用道具,展示这位“特异功能人士”是如何通过观察对方的微表情、或者提前得到信息,来完成“预测”的。
为啥觉得侮辱智商? 尽管《走近科学》最终目的是“辟谣”,但有时候它的“辟谣”方式也让人难以接受。比如,它会将一个原本可以简单理解为“骗局”或“心理暗示”的事情,包装成一个需要“科学破解”的“谜团”。当最终揭晓的“科学解释”如此简单,甚至有些粗暴时,观众会觉得,如果一开始就这么简单,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来渲染神秘感?而且,有时候“破解”的方式也显得牵强,像是为了“科学”而“科学”。

“植物的灵性”与“录音设备的误解”: 曾经有一期节目,讲述了某位研究者认为植物拥有“灵性”,能够通过录音设备记录下它们的“声音”。
细节: 节目组会采访这位研究者,展示他记录到的各种“植物的呼唤”——可能是类似人声的咿呀语,或者是奇怪的音调。这些声音被录制下来,配以悲伤的音乐,营造出植物在痛苦呻吟的氛围。观众被引导去思考,植物是否真的有情感,是否能被“听见”。最终的“科学解释”可能是,这些声音实际上是录音设备在极端敏感环境下,捕捉到的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微弱声音,比如电磁干扰、或者是设备本身的机械噪音,这些声音被放大和扭曲后,听起来像是有“意义”的声音。
为啥觉得侮辱智商? 这种节目最容易让观众感觉被“绑架”了。它先是用“情感”和“神秘”来吸引你,让你对“植物的灵性”产生好奇和同情。然后,在“科学分析”阶段,又用一种非常“理性”的方式告诉你,这一切都是误会。这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以及对观众情感体验的“利用”,让不少人觉得,这种“科学”的普及方式,反倒是一种不尊重观众的体现。

3. 那些“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逻辑断裂

“鬼打墙”的科学解释——是地形还是心理? 很多关于“鬼打墙”或者“迷路”的节目,通常会从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描述开始,比如在一个熟悉的区域,人们却离奇地走不出来。
细节: 节目会采访被困的当事人,描述他们当时的心情,看到的景象,以及那种“走来走去都在原地”的绝望感。然后,节目组会前往现场,进行“科学勘测”。可能的解释会涉及地形的特殊性,比如山谷的回声效应,或者是心理暗示,当人感到害怕时,会产生“回声定位”的错觉,导致方向感混乱。
为啥觉得侮辱智商? 有时候,节目的“科学解释”并不能完全打消观众的疑虑,或者说,它的解释显得过于苍白,与前期营造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不成正比。比如,将一个让人产生极度恐惧的“灵异事件”,最终归结为“地形问题”或者“心理作用”,显得有些“偷工减料”。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些节目在解释后,还会留下一丝“悬念”,似乎暗示“也许还有别的解释”。这种“若隐若现”的态度,让观众感觉节目组似乎在刻意回避更直接、更彻底的科学真相,或者说,他们更倾向于保留一点“故事性”。

“千年僵尸”的“科学”揭秘——只是古墓里的微生物? 曾经有期节目,据说是在某个墓穴中发现了“类似僵尸”的遗骸,并进行了“科学”研究。
细节: 节目会播放挖墓的场景,棺椁的打开,以及里面“保存完好”的尸体。通过一些特写镜头,让观众看到尸体的皮肤、毛发,甚至有些地方看起来就像是“活”的。旁白会引用历史文献,说某个盗墓贼曾看到“僵尸”,但这次是“科学的发现”。经过一番“考古”和“医学”的分析,最终的“科学解释”可能会是,由于墓穴环境的特殊性,例如缺氧、低温,加上尸体在下葬前经过了特殊的防腐处理(比如涂抹草药),使得尸体并未完全腐烂,出现了一种“千年干尸”的现象。
为啥觉得侮辱智商? 这种节目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僵尸”真的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找到“科学的解释”。当最终揭晓的是“千年干尸”时,虽然也算科学,但对于被前期“僵尸”概念吸引的观众来说,会觉得被“降维打击”了。而且,有时候节目为了增加戏剧性,会对“保存完好”的程度进行夸大,导致“科学解释”与观众的预期有很大差距。

总结一下《走近科学》那些“侮辱观众智商”的特点:

1. 过度渲染神秘感,结局却极其普通: 用大量的悬疑、恐惧、惊叹来铺垫,最后却用一个最寻常、最生活化的原因来解释。
2. “科学”的披着一层“伪科学”的外衣: 节目本身并非宣扬伪科学,但其制作手法,特别是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神秘”的追求,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伪科学”的联想。
3. “辟谣”方式过于“折腾”: 本可以简单解释的事情,却要经过一番“科学探索”的流程,最终的解释反而显得不够有力,甚至有些牵强。
4. 故意制造“悬念”和“未解之谜”: 为了节目的吸引力,常常会在最后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者暗示“真相远不止于此”,让观众在猜测中留下心理负担。
5. 对观众情感的“利用”: 有些故事通过营造悲伤、恐惧的情绪来吸引观众,但最终的“科学解释”却让这种情绪显得多余。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走近科学》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其首要任务是吸引观众,在信息传播中,适当的“戏剧化”处理是不可避免的。但当这种处理方式过于偏离科学的严谨性,或者过于“戏弄”观众的好奇心时,就容易引发“侮辱智商”的评价了。

很多观众怀念《走近科学》,怀念的是它曾经带给大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乐趣,但同时也希望,在未来的节目中,能够有更真诚、更严谨的科学态度,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别让我孤单

讲述了一个“灵异故事”。一个八岁的小男孩被僵尸附体,不仅动作像极了僵尸,还开始饮血。当地医院和神汉都束手无策。于是记者带着男孩赶往大医院寻找专家求助,然而行车途中,男孩却当场“变僵尸”,锁住了记者的脖子...怪诞的故事、阴冷的画面像极了《山村老尸》。但最终的结论却是,所谓的僵尸男孩其实患有“臆病”,所以经常“变僵尸”引起父母关心。

2、她的身上会长字

兰州一名女子,身上会自动长出字来,有时是成语,有时是祝福语,有时甚至是英文。这样神秘的现象,仿佛是麦田怪圈、温莎狐仙在人体之上作祟,让人好奇却不寒而栗。而在层层拨笋的揭秘后,观众却发现,该女子是皮肤划痕症患者,文字可能是她偷偷划到胳膊上的。

3、飞棍疑云

有个小区的摄像头连续多次捕捉到了一条发光的不明飞行物,这条飞行物的飞行时速相当之快,像一道白光一闪而过。节目组还列举了其他国家发生过的类似的怪异事件,表示“飞棍"出现的时间地点全无规律可循,十分之玄乎。这个“无耻”的节目吊人胃口,还分两集。第二天晚上我们正襟危坐盯着电视机,期待谜底的揭晓。然后,它告诉你,这个不明飞行物是一只蛾子

4、睡美人

一个女孩因为失恋郁郁寡欢,躺在床上变成了活死人,两年没有吃过一顿饭,结果不但没有饿死反而变得漂亮了。大家都觉得好神奇,莫非这就是睡美人?于是把女孩带医院去检查,结果通过摄像头发现:女孩每天趁她妈妈出去工作就偷偷起来吃饭

5、胡萝卜为什么是白的

农民伯伯种在地里的是白萝卜,结果竟然长出了一颗胡萝卜。节目组请来了农业专家、基因专家,从基因突变等各种角度分析。做了一系列实验不说,甚至乡里都要把它作为一项罕见的“致富项目”推进了。最后发现,原来播种的时候,白萝卜种子里面不小心混进了胡萝卜种子

6、吃农药上瘾的人

农村一个大姨,从好几年前就喜欢吃666粉(一种毒性极强的农药)。在节目组的各种渲染、恐怖bgm中,666粉被拿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原来大姨买的666粉是假的...

7、70岁老人怀孕的秘密

70多岁的老太太重新来大姨妈并且怀孕了...不仅身边的人议论纷纷,她自己也是怪不好意思的,毕竟这一大把年纪了。后来一查发现,妊娠的头晕反应是因为高血压,下身见红是因为有妇科病,肚子变大是因为肚子有肿瘤

8、夜半怪叫

某个村子每天半夜三更都有怪叫声,声音又大又诡异,能把全村人全部吵醒,大家都不敢出去看,战战兢兢地失眠到天亮。采访了一堆上了岁数的村民,他们信誓旦旦的说这里原来经常有野兽出没。结果调查了半天的结论是:怪音是村子一个胖子打呼噜的声音

9、86岁老人自燃怪事

杭州农村的一位老爷爷会自燃,不是身体燃烧,是衣服莫名其妙就烧起来了。甚至在记者正在采访的时候,衣服就着火了。经过一系列身体检查,精密的仪器测试后,记者在回放录像的时候发现:每次老爷爷衣服烧着的时候,他的小孙女都在附近。后来经过询问,小女孩承认是她用打火机在爷爷背后悄悄点火的……

10、带电的秘密

一位大哥无意中发现自己家的墙壁带电,然后又发现地面也带电,最后更是神奇的发现屋子里的空气居然也带电。专家从四面八方赶来,研究了地形、空气、土壤、水分等,最后......查出来是电笔坏了

11、电不死的男人

节目组发现了一个“不怕电的男人”。即便是手碰到了220V的交流电,依然毫发无损,甚至一点感觉不到疼痛。这......莫非是体质极其特殊的天选之人?节目组带着他去各大医院开始检查身体,测试身体成分。最终结果是:这人手上老茧太厚,绝缘了……

12、神奇熊猫犬

有一只狗长得和熊猫一样,专家解释说:“很可能是发情期的熊猫与狗交配生下来的。”然后记者就信了,还大老远地跑卧龙去找保护区专家印证。该专家一口就否决了上位专家的解释,说熊猫择偶是很严格的,决不会与狗交配。后来片子结尾“熊猫狗”主人说出了真相——这是一只被染了毛的松狮

13、包治百病的“蓝冰”

某天,天降奇“冰”降落在了某村子。全村人都来围观并品尝。你也没看错,就这么心大。有个大爷还挺幽默,当时没舍得吃,带回家冰箱里储存。为的是让来看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共享。他管这叫“无根之水”,能包治百病。节目组最后咨询了航空局的专家,得知这个蓝冰,实际是飞机上面的排泄物

14、夜半“鬼剃头”

贵州有个村落,40年前还叫回龙村,之后却被叫“鬼剃头村”。流言中介绍,这里全村都撞了鬼。某个早晨,一村民的母亲惊恐的蜷在床头。枕头上竟然是母亲一夜之间脱落的头发。母亲惊恐不已,时常哭泣,几周后竟然完全失明了。不久之后,村里的人都开始脱发失明。村庄陷入恐慌,为了“驱鬼”,他们每日烧香祷告。难道村子里真的有鬼神作怪?于是,政府派出了专家调研。调查结果却是,村民长期食用长在矿山上的莲花白,导致铊中毒

15、行走的“尸体”

湘西赶尸,一种传说中的苗族巫术。这样的民俗文化,让人闻风丧胆。可是死尸真的会被活人赶着走吗?当然不可能。“赶尸”现象是存在的,但却是被人背着走的。客死他乡的人,想要落叶归根,便由赶尸人背回家乡。而尸体不腐则是湘西的某些草药,可以防止尸体腐烂。若非科学揭秘,“湘西赶尸”至今都只能是个迷。

16、诡异的楼道口

一栋老楼的楼道口,居民每次遛完狗,狗总是站在楼道口不肯进去。强行拉进去,就会听到它凄苦哀嚎。楼道里的灯也变得忽明忽暗,闪烁不定。一时间谣言四起,有人说这里死过人;有人说这里有不干净的东西,只有狗能看见....经过专家调查发现:老房年久失修,地下埋的电线漏了一截出来。人穿着鞋感觉没什么,狗走过去就会被电到狂叫.......

17、半夜鬼拉灯

江苏省胡集村一户新建的二层小洋楼内,每到夜半三更,其中一间房屋的灯就会自动亮起。住在里面的两位老人再三检查,认为电灯没有问题,也没有发现有人为的痕迹。那电灯为什么会频频亮起呢?大家都说是家里闹鬼。最后村里检修电路,说是开关的螺丝松了,紧紧就好了

18、吐血奇人

有个奇人,他自称能控制身体血液走向,随时随地吐血,且身体不受任何伤害。神奇的是,他还能从身体任何一个地方吸出血,还不留下伤痕。unbelievable!这不失传多年的江湖绝学吗!然而答案是……这位大兄弟牙龈出血好多年……

19、发怒的鬼火

伴随着一阵鬼片的画面和声效,节目上来就先给出了几个推测:触怒神灵,还是闹鬼?调查开始了。节目组找到了消防员请教,却连燃烧原因都往神秘上带。比如人死后,尸骨中会跑出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与空气发生反应时,会形成人们常常在坟场见到的鬼火。当差点把肖家说成一片坟地时,节目组说:磷产生的鬼火是白烟,这个是黑烟,所以不对。又接着调查发现,肖家去年住过一个道士,临走丢了200块钱,非说是肖家女儿偷的。女儿不承认,差点打起来。道士走的时候说:过几个月你们家里要出问题的,你们看把戏吧。节目给出了各种悬念:怀疑这火是道士施法报复的,还猜测是肖家父亲三年前死去的妻子闹鬼闹的。过了20多分钟,眼看快收尾,结论来了:火是肖家大女儿自己放的。因为本来说好父亲死后这楼要留给大女儿,结果父亲又娶了后妈。她担心楼没自己的份,就偷偷放了几把火。

20、血染赵庄

一户人家总是发现自家客厅地上会往外渗出像血一样的红色液体,村里的人都猜测这块地之前是坟地。节目组请来专家研究这户人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都排除了地下抗物质倒渗的情况。最后结论:红色液体是这家人为了出名自己撒上去的。

21、生不下来的孩子

村子里一户人家的媳妇吃饭呕吐,村里的郎中说是怀孕了。但是一年以后肚子越来越大却没有临产的现象。村民都说这是神胎,遇到什么事都去问这个肚子里的孩子,通过肚子跳动几下来判断事件好坏。节目组听闻后,带这位妇女去医院抽血化验做B超。最后结论:这位妇女没有怀孕,而是太胖导致。

22、中国水怪调查

在我国已有多处水域发现水怪之事,那些目睹过水怪的人,除了惊奇还有恐惧,那些肇事的湖水也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节目组用一个星期讲述了四川列塔湖,新疆喀纳斯湖和长白山天池的水怪。最后结论:这三只“水怪”分别是乌龟,水獭和朝鲜人开的汽艇。

23、古寺奇观

峨眉山一古寺处于森林中,满地都是落叶,屋顶却永远干干净净,是佛祖显灵?还是有不可言说的力量守护此地?想多了—— 落叶都被风刮走了

24、老屋怪影之谜

某户村民家墙上总是出现投影般的画面,无数村民围观,甚至影响了该户人家的正常生活。又村民笃定地宣称,这是神仙显灵。但根据专家指认,这只是小孔成像原理

25、诈尸

广西某村民“过身”下葬后5小时后却奇迹生还。但村民认为这是鬼怪作祟,引起了恐慌。但经查证,这只是村里人对医学知识懂得太少,该村民糖尿病惊人的高,脚又溃烂,造成了“假死状态”

26、鬼打墙

一名小童在走夜路时迷了路,家人却认为他经历了“鬼打墙”,于是求助神汉。神汉将计就计,当场利用初中化学知识,表演了活泼金属钠在水中的反应。并自导自演,说是水鬼现身。成功忽悠了乡民,骗取了钱财。

27、到底怕什么

每期都会讲一个关于恐惧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都对某一事物极度恐惧。有人克服不了对老鼠的恐惧,也有人疑心重重,总觉得有人藏匿在自己家里,只要一不留神,那人就会蹿出来用铁锤杀害自己。

28、

29、

30、一家没人住的老房子晚上发光,里面有张床像有人睡过,搞得神乎其神。最后答案是发光是反射对面人家发出来的光,床的解释是一张是10年没人睡,一张是2年没人睡,结果被他一搞就成了干净一点的就有人睡了。

31、2006年9月,福建省华安县草板村一户普通的村民家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儿。在深夜,一声巨响,一个不明物体从天而降,撞断树枝,砸穿屋顶,深陷地面,在地里砸出了十几厘米深的坑。而且掉落下来的时候温度很高,摸起来还特别烫手,村民议论纷纷,有人说是陨石,有人说是飞机的零件,还有人传闻是ufo残片,更有甚者竟然说这个东西好像是外星人的尿壶,到底是天外来物还是另有原因?这个不明物体究竟是什么,它怎么会掉落在这儿呢?《走近科学》为您揭开谜底。经过故弄玄虚之后最后告诉你是一私自罐氢气的小贩,不小心把罐弄爆炸,碎片落下来了!

32、有个人死了N次都活过来了……最后结论是死的时候是发病(癫痫)……为什么能活过来呢……是因为乡村里的赤脚医生每次在他假死时都偷偷给他输液……

33、中国的虎纹捕鸟蛛真的毒性那么强可以毒死牛吗?答案:毒到了牛的舌头,牛吃不了东西饿死了

34、中国的蚂蚁真的比行军蚁还厉害吗,能吃羊么?结果是羊上山摔死了被蚂蚁吃了。

35、一个人每天起来胸口都有一个五指印,然后说是鬼掌,最后调查才发现是那个人睡觉喜欢把手放胸口,时间长了就有手掌印。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真没觉得《走近科学》侮辱智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说法的。

我以前是逢播必看,我觉得这个节目最大的好处就是告诉你,很多民间传闻其实就是很普通的事情,但是人们把它夸大和渲染成神秘的事情。

user avatar

《走近科学》侮辱智商?这个节目我认为是一场专门针对当年那个时代社会文盲或者文化储备不足的人的一场科普教育活动。

在60后,70后那批人的时代,国家义务教育还远没有普及,但又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正是上有老下有有小的时候,属于我国主要的劳动力构成。为什么《走近科学》会起那种让你感觉类似标题党的节目名字,主要还是吸引这批人的注意力,用市井大众的口吻循序渐进的把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普及给大家,让社会大众相信科学,掌握一定的科学素养,不被那些牛鬼蛇神,子虚乌有的传说,传记所骗。

这个对我们社会的总体进步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国家没办法再集中给那批人补课,但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社会科普,何尝不是一种上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补课行动,我国对于公民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

今天我们能感觉《走近科学》侮辱观众智商,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受到基础的教育,有更好的分辨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一大胜利。同样走近科学这个栏目,就是对60后,70后那批人的一场迟到的义务教育。

因为国家心里想着自己的人民,才会做出如此“侮辱观众智商”的节目。但我宁可被这种节目侮辱智商,也不愿被各种娱乐圈绯闻传奇侮辱智商,也不愿用热水挑战侮辱智商,不愿喝消毒水杀毒侮辱智商。


最近又出现了河南郑州春霖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发表《熟鸡蛋变成生鸡蛋(鸡蛋返生)-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校长竟然还带领学生参加所谓“国际第六感大赛”由此可见,走近科学的历史任务其实并没有完成,希望会有新的脍炙人口,接地气,深入人民群众的科普节目。

百年育人,任重而道远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走近科学》作为一档陪伴了许多观众成长的节目,其内容往往以“科学”为外衣,包装一些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事件。但正是这种“科学”与“扑朔迷离”的结合,也导致了一些故事在播出后,被不少观众认为是在“挑战”他们的智商。这里就来梳理一下,那些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在“忽悠”观众,或者说“玩弄”观众好奇心的《走.............
  • 回答
    华为李洪元事件,这个曾经在科技圈掀起巨浪的事件,至今仍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的走向和影响,远不止一个公司内部的纠纷,而是触及了劳动关系、企业文化、法律边界乃至社会公平的多个层面。事件的始末回顾: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主角李洪元,是华为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公司任职多年,并曾参与过重要的项目。2018年.............
  • 回答
    牛年春晚舞台上那头灵动矫健的“机器牛”,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科技的展示,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信使,悄悄地敲开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门。 看到它能在舞台上如此自如地行走、转身,甚至配合音乐做出一些简单的律动,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冰冷机械的生命力,仿佛看到了未来触手可及的模样。宇树科技的这头“机器牛”.............
  • 回答
    听说《走近科学》停播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档节目陪伴了很多人度过青春,也算是我们接触科学最早期、最生动的启蒙老师了。我记得小时候,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但那时候信息获取渠道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不像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搜到各种答案。我妈就经常给我买《十万个为什么》,我看得津津有味。但《走近科学》不一样,它.............
  • 回答
    “脚气在土里走走就好了”——这句老辈人的话,听起来挺玄乎的,好像土地有什么魔力能治愈脚气。我们不妨仔细扒一扒,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点科学道理,又或者更多的是一种经验之谈的传承。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脚气”。医学上讲,脚气通常是指足癣,它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属于一种真菌感染。这种真菌喜欢潮湿、温暖的.............
  • 回答
    你好!听到你高一就有了生物科研这个明确的目标,我真的为你感到高兴!这说明你很有想法,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绝对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关于“有希望吗?”答案是:当然有!而且大有希望!生物科研领域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也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的大方向。从治愈疾病到改良作物,再到理解生命本身的奥秘,生物学.............
  • 回答
    .......
  • 回答
    劝说一个对航天科技情有独钟,同时认为所有文科背景都“虚无”的人,需要耐心、理解,并展现出更宏观的视角。这不仅仅是反驳他的观点,更是要帮助他拓展视野,认识到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价值所在。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劝说步骤和策略:第一步:理解并承认他的热情,建立共情在开始任何劝说之前,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你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上那位有国科大数学博士认证的用户“走地鸡”对爱因斯坦和凡伟的评价。评价一位科学家,尤其是像爱因斯坦这样奠基性的物理学家,还有像凡伟这样在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本身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性思维。“走地鸡”作为一位数学博士,他的评价无疑会带有数学研究者的视角和严谨性。首先.............
  • 回答
    当代物理学的确呈现出一种“越复杂水平越高”的趋势,但同时,这是否是一种误区,也值得深入探讨。 这种趋势并非单一维度的高低判断,而是由物理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实验手段的进步以及理论探索的边界共同塑造的。“越复杂水平越高”的体现: 理论的精细化与普适性: 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如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本.............
  • 回答
    好的,关于《走近科学》节目中那期令人印象深刻的《谁在背我飞行》,我们可以从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件事情在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科学界对其真实性的普遍看法倾向于认为它极有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而非真实发生的超自然现象。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但从科.............
  • 回答
    《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探索未知、解开谜团的劲儿。作为陪伴了我们不少人童年的科普节目,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老朋友。第一次知道这档节目,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 CCTV1 的那个固定时间,等着看今天又会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被摆在台面上,然后由那些穿着白大褂或者拿着放大镜的.............
  • 回答
    如果《走近科学》当年换了个名字,叫做《走出迷信》,这档节目可能会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甚至其影响力都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标题的几个字,而是整个节目的定位、观众的预期,以及它最终想要传递的价值。首先,定位的锐变是必然的。《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带着一种探索.............
  • 回答
    《走近科学》这个节目,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耐人寻味的。你想让我说得详细点,并且别像个机器一样说,那我就跟你聊聊我心里对它的真实感受。首先,得承认,《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打着“走近科学”的旗号,让你觉得好像能窥探到什么神秘的、不为人知的科学奥秘,或者能了解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不.............
  • 回答
    牛顿晚年,这位定义了经典物理学时代的天才,确实走上了一条与他科学事业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潜心研究神学。这是否是思想的升华,抑或是某种程度的迷失,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科学的巅峰与神学的种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牛顿的科学成就是何等辉煌。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经.............
  • 回答
    想要探究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一次选择济南作为举办地,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中国和山东在国际学术界所扮演的角色。这并非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为何是“第一次走进亚洲”,这意味着在此之前,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足迹都局限于欧洲和北美。亚洲,尤其当时的中.............
  • 回答
    这句话“晚上不要穿的太暴露在黑人区附近走路,不安全。” 兼具性别和种族歧视。让我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为什么这句话具有歧视性:1. 将不安全与“黑人区”和“穿的太暴露”挂钩,这是基于刻板印象和歧视: 种族歧视(针对黑人): 这句话将一个社区(“黑人区”)与不安全直接联系起来。将特定种族群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位院士的长文《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体制的盲区》可能反映出的我国科研领域存在的深层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技评价体制是科研体系的“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研究方法、成果产出以及个人职业发展。一个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导向性扭曲.............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跟不少正在走科研这条路的朋友们聊过。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目标、以及所选择的科研领域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让我来给你一个比较中肯的、并且能帮你想清楚的分析,那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跟你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出国读研读博? .............
  • 回答
    说实话,科研这玩意儿,真是个大起大落过山车,没经历过低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科研。我当初那个低谷,简直就是一潭死水,死得不能再死。当时我记得是做了好几个月的一个项目,所有的实验都跑不通,数据乱七八糟,论文该引用的文献找不到新的进展,感觉自己像个孤军深入的侦察兵,四周都是敌人在埋伏,而我连一把像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