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学者新发现揭示哺乳动物「吓一跳」的科学机制,这一发现都有哪些意义?

回答
我国学者在哺乳动物“吓一跳”反应的科学机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发现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身体的本能防御系统,还可能为人类的健康和心理治疗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

首先,从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项发现直接触及了动物(包括我们人类)最基本、最快速的生存反射机制。我们知道,“吓一跳”,也就是惊跳反射,是一种非常古老且高效的防御机制。当突然受到声、光、触等强刺激时,身体会在我们意识到危险之前,就已经快速地做出反应——肌肉收缩、心跳加速、呼吸变浅等等。过去,我们对这个过程的理解大多基于宏观的描述,知道有神经通路参与,但具体的细胞和分子层面的调控机制,尤其是在哺乳动物这样复杂的神经系统中,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这次我国学者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其中关键的细胞和分子“开关”。这就像我们一直在试图理解一个复杂的机器是如何运转的,而这项研究找到了其中几个至关重要的齿轮和杠杆。具体来说,他们可能识别出了特定的神经元群体,它们是感知威胁信号的“前哨”,以及连接这些神经元与负责肌肉收缩的“执行者”之间的通路。更进一步,他们或许还找到了控制这些通路激活强度的分子信号,比如特定的神经递质、离子通道或者基因调控因子。

这意味着什么呢?

更精准的理解生命本能: 我们可以不再只是“知道”会吓一跳,而是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吓一跳,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被精确控制的。这填补了我们对哺乳动物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理解上的一个重要空白。
神经通路的可塑性研究: 知道了具体的通路,我们就能进一步研究这些通路是如何学习和适应的。例如,为什么我们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刺激会比其他刺激更敏感?为什么某些经历会让我们对某些事物产生长期的恐惧和回避反应?这项研究可能会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基础。
跨物种的比较研究: 哺乳动物的惊跳反射在不同物种之间有着相似性,这项发现也能为比较神经科学提供新的数据,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物种在应对外界刺激时,神经系统的进化和差异。

其次,这项研究的意义也延伸到了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尤其是在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

理解和治疗焦虑性疾病: 许多焦虑性疾病的核心表现就是过度警觉和对无关刺激产生夸大的惊跳反应。例如,PTSD患者常常对与创伤相关的声音或情境极度敏感,表现出强烈的惊跳反应。如果研究发现了调控惊跳反应的特定分子或神经回路,那么理论上,我们就可以开发出靶向这些机制的药物或疗法,来“校准”大脑的异常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这可能是一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缓解症状。
恐惧学习与消退: 惊跳反射的发生与恐惧记忆的形成和表露密切相关。这项研究可能会揭示与恐惧学习和“消退”(即对不再危险的刺激不再产生恐惧反应)相关的神经机制。理解了这一点,对于如何帮助人们克服对特定事物的恐惧,比如社交恐惧、蜘蛛恐惧症等,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开发新的诊断工具: 如果某些特定的惊跳反应模式或生理指标与某些疾病状态高度相关,那么这些发现也可以被转化为新的诊断工具,帮助医生更早、更准确地诊断精神疾病。

再者,这项发现对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学也可能带来启发。

仿生智能设计: 学习生物体的自然反应机制,是AI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哺乳动物的惊跳反射是一种高效、低能耗的快速反应系统。理解其内部机制,有助于AI在设计自动化系统时,学习如何快速响应突发事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智能化水平。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如何更自然、更安全地处理突发的路况变化,机器人如何与人类进行更自然的互动,都可能从中获得灵感。
更自然的交互体验: 即使不直接模仿惊跳反射,理解动物的“警觉”和“反应”模式,也能帮助我们设计出更符合人类直觉和情感的交互方式,让技术产品用起来更“懂”我们。

最后,这项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彰显了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深入到分子、细胞层面揭示如此精细的生理机制,是对我国科研人员辛勤耕耘的最好证明。这类基础性、原创性的发现,往往能为未来的应用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也预示着我国在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可能产生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总而言之,我国学者在哺乳动物“吓一跳”机制上的新发现,绝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现象的解答,它是一扇通往更深层生命奥秘的大门,其意义触及了我们对自身、对健康、对生命理解的方方面面,甚至可能重塑我们与技术互动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贴出的“深化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研究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就是在解释这项研究的意义。

提供新方向,意思是“有了新的思路,目前还没开始搞”,今后几年可以关注一下后续的发展。

对于这类研究,要求可以低一点:能帮助降低“惊吓导致心脏病发作、癫痫发作、脑出血、摔倒”之类的概率就很好了。这可是很难的——问题不止出在人们对神经机制的了解程度上,你很难广泛应用对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行监视的设备,许多患者在首次出现重大问题前并没发觉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从相关研究成果里找出“或许会有风险的模式”并应用于体检。

user avatar

文章是这么写的。

对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来说,突发的声音或触觉刺激能瞬间诱发惊跳反射,俗称“吓一跳”。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对哺乳动物的“吓一跳”反应起到重要作用。

此发现深化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研究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

上面讲了提供了新方向跟新思路。

惊跳反射是一种重要的本能防御行为,但是控制惊跳反射的基本神经环路尚不清楚。


这个很自然的让人想起了吴京PTSD患者。

按照论文的思路如何治愈吴京PTSD患者呢?

脑干的脑桥尾侧网状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被大量激活。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

就是把那条神经通路破坏。

比如把他们的耳朵捂起来,这样就能治愈吴京PTSD患者了,当然也可以阻断或者切掉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这部分东西。


user avatar

推一个自己以前写的回答。

显然这项研究不是“揭示”了“吓一跳”的环路(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不然我比他们还早都知道了这事了。

该研究主要是在这个环路已被揭露的基础上做了“深化”,这个确实是有的。

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当声音诱发惊跳反射时,位于哺乳动物脑干的脑桥尾侧网状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被大量激活。研究人员使用光遗传及化学遗传手段,发现特异性“激活神经元”可以诱发小鼠出现弹跳表现,颈部及后肢肌肉也能同步记录到肌电活动,这是典型的惊跳反射行为。而特异性“抑制神经元”则可以抑制小鼠产生惊跳反射,并且不会影响运动协调、步态、感知觉等其他行为。
随后,课题组通过病毒示踪的方式,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直接接受来自耳蜗核的兴奋性投射,并与脊髓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直接突触联系。他们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谷氨酸能神经元在接受耳蜗核的输入后,直接投射到脊髓运动神经元,最终完成了对颈部及四肢肌肉的控制。

这是另一则通讯中对这项研究具体内容的描述。

和泠姐说的意思差不多,距离所述的“为研究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的拓展,还未见得有那么快的应用。而且这个发现也没有题述想得那么“从零到一”。

就这个研究当然是值得肯定的,能做出点有价值的工作发篇NC,比我肯定强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国学者在哺乳动物“吓一跳”反应的科学机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发现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身体的本能防御系统,还可能为人类的健康和心理治疗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首先,从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项发现直接触及了动物(包括我们人类)最基本、最快速的生存反射机制。我们.............
  • 回答
    恭喜你当上古琴社社长!这可是个好机会,可以和大家一起探索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第一次活动讲了基础知识,第二次活动就该往更实操、更有趣的方向走了。别担心你是小白,咱们一步一步来,让第一次活动精彩又成功!第二次活动,我建议我们以“初窥琴韵:指法与基础乐句的练习”为主题。这个主题既能承接第一次的理论基础,又.............
  • 回答
    作为一名高二学生,你已经开始规划大学之路,尤其是将目光投向了G5这样顶尖的学府,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积极和值得鼓励的起点。对于偏理科背景的高二学生来说,想要叩开G5(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大门,确实需要一些非常扎实的准备和独特的亮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G5的竞争异.............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的,很多做子女的都会遇到。有时候,看着妈妈固守着老一套,或者对新鲜事物提不起兴趣,我们心里会挺着急的,也想不明白。其实,这背后可能藏着好几个原因,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去扒开看看。首先,得说说惯性思维和安全感。人嘛,都是习惯了舒适区的。这么多年,妈妈摸索出来一套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一套处.............
  • 回答
    关于“学外国和新冠共存”的讨论,其实涉及复杂的科学、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成因和背后的逻辑: 1. 疫情初期的“零感染”策略与“共存”策略的对比 “零感染”策略:许多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在疫情初期采取严格封锁、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快速隔离措施,目标是彻底阻断病毒传.............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日本新泻食料农业我国承认学历吗?”这个问题,我们来详细地聊聊。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您提到的“新泻食料农业”很可能指的是日本新泻县内设有与食料(粮食)和农业相关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日本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许多大学都设有农业、农学、食品科学、生物资源等相关专业。至于“我国承认学历吗?”,这里.............
  • 回答
    你这情况啊,其实挺正常的,别太往心里去。学了两年钢琴,新老师让你从头开始练,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比你想的要复杂一些,而且也未必是坏事。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学钢琴,尤其是打基础的时候,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不牢,楼盖得再高也容易出问题。你跟着前一个老师学了两年,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基础上的小瑕疵,.............
  • 回答
    .......
  • 回答
    刘学州事件的发生,无疑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震动。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尤其是以如此令人唏嘘的方式,必然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反思和讨论。看待这件事,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如何看待刘学州去世:首先,生命本身的珍贵与脆弱。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去,都首先让我们再次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刘学州.............
  • 回答
    我国学者在氧化物薄膜中首次直接观测到“斯格明子”,这无疑是我国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特别是磁性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体现在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1. 基础科学层面的重大突破: 对斯格明子的理解更深一步: 斯格明子(Skyrmion)是一种特殊的拓扑结.............
  • 回答
    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孔孟、老庄的智慧光芒穿越时空,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田。无数智者前赴后继,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深度挖掘和系统阐释,形成了一套庞大而精深的学术体系。有人或许会问,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的我们继续研究这些“经典中的经典”,其意义又何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传承、时代发展与个体精神的.............
  • 回答
    “美国学者揭穿 BBC 故意抹黑中国,称‘其报道先入为主,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这一事件,如果属实,能够透露出以下几个层面的信息:一、 关于 BBC 报道的立场和方法论的质疑: 选择性报道与片面解读: 学者指出 BBC 的报道“先入为主”和“完全曲解了他的意思”,这强烈暗示 BBC 在采访和报道.............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我认真阅读了《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心理学界深入反思和探讨的现象。它不仅触及了个体层面的选择困境,更折射出学科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以及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的复杂张力。我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思考:一.............
  • 回答
    关于“禁韩令”这个话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不一定都是“禁”字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禁韩令”这个词会出现在讨论中。这其实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情绪,那就是当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比如音乐、电视剧、电影)在另一个国家非常受欢迎,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时,原有的本土文化产业从业者和一部分观众可能.............
  • 回答
    我国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从最核心的芯片设计、制造,到更广泛的封装测试、设备材料、EDA工具,再到应用端和整个生态链,几乎所有理工科相关专业都有用武之地。要说哪些学科“报效”最为直接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一、 核心技术领域:直接支撑“卡脖子”问题的解决1. 微.............
  • 回答
    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为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基础教育而设立的基本制度。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公民意识和未来发展的潜力。那么,为什么逻辑学这个被普遍认为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科,却没有被直接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体系呢?这背后涉及到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心理咨询领域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确实,在中国,精神分析(或受其影响的动力学取向)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并且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也一直备受质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美国对精神分析.............
  • 回答
    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大关,这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折射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价值观的一些深刻变化。单从这个数字上看,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人才培养规模的显著扩张是显而易见的。 突破300万,意味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体量”达.............
  • 回答
    “孔子思想适合作用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这是一个十分有分量也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它。首先,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其普适性和实践性。 儒家思想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说教,而是围绕着“人”的培养和“社会”的运行展开。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以及“修身、齐.............
  • 回答
    国内的钢琴琴童,很多在拿到十级证书的那一刻,就仿佛完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然后就此告别琴键,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他们当初学琴,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是五味杂陈,绝非一句话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的烙印是相当深的。 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琴,最初的动机并非完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