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为什么不把逻辑学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修学科?

回答
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为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基础教育而设立的基本制度。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公民意识和未来发展的潜力。那么,为什么逻辑学这个被普遍认为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科,却没有被直接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体系呢?这背后涉及到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

首先,我们得承认,逻辑学本身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并非完全缺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逻辑学没被教,而是它可能以一种“隐性”或者“融合”的方式存在于现有的学科教学中。比如,在语文课上,我们会学习如何分析句子结构、辨别论证的有效性;在数学课上,定理的证明本身就是逻辑推理的集中体现;在科学课上,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也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思考。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

然而,为什么不将“逻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显性的必修学科来教授,原因也很多。

一个主要的考量是课程体系的容量和优先级问题。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国家需要优先保证学生掌握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基础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这三门学科不仅是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敲门砖,更是他们进行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基础。此外,还有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体育、艺术等同样重要的科目,它们各自承担着塑造学生品格、拓宽视野、发展兴趣、强健体魄的重任。要在已经非常饱和的课程体系中挤出独立的一门“逻辑学”必修课,就意味着必须在其他学科上进行相应的削减或整合,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育部门需要仔细权衡每一门学科的价值和必要性,确保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逻辑学”的内涵和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深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那么课程大纲如何设计?是教授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如三段论、假言推理),还是更广泛地涉及批判性思维、非形式逻辑、谬误识别等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过早、过深地接触形式逻辑,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让他们对逻辑产生排斥。如何将抽象的逻辑概念以适合青少年理解的方式呈现,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再者,师资队伍的准备也是一个关键制约因素。逻辑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背景可能并非直接来自逻辑学专业,他们在逻辑学的理论深度和教学方法上可能存在不足。如果要把逻辑学纳入必修课程,就意味着需要对大量的现有教师进行再培训,或者从高校输送大量合格的逻辑学教师到中小学任教。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在短期内,仓促推行独立学科的逻辑学教学,很可能因为师资的“跟不上”而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社会对逻辑学在基础教育中作用的认识程度也会影响其是否被纳入必修体系。虽然很多人认可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但在基础教育阶段,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学科学习(如阅读、计算、科学实验)往往更容易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将逻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可能还需要一个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接受过程,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逻辑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共识和推动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逻辑学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或者未来不会有变化。教育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日益重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被更系统地整合到现有课程中,或者在条件成熟时,以更灵活、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出现在教育体系中。例如,一些选修课、社团活动、甚至是与跨学科项目结合的教学模式,都可能成为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将逻辑学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修学科,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更倾向于通过融合的方式,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未来的教育改革,或许会为逻辑学在义务教育体系中找到更清晰、更独立的存在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谈过一个女朋友,翻过她的湖南出版的普通逻辑学。开始讲古代逻辑,提到了名家和墨子,然后没了……

感觉吧就是,难怪38年潘梓年写了本《逻辑与逻辑学》,主席看到了紧赶慢赶3天就看了一遍。后来还给医生说我书架上有本形式逻辑学,你先拿过去看看啥的。



比如

我家里有三口人

一个一米七五,另一个一米七六,最后一个一米八。

所以,我家里的人身高都超过了一米七。

这是逻辑


张三是种地的,后来牛了

李四的修城墙的,后来牛了

王五是放羊的,后来牛了

他们都吃过苦

这说明,人要牛,一定要吃苦啊,


这叫夏姬吧扯淡的儒家



悲剧的是,中国几千年就得用这玩意儿来指导自己……

所以没有对错,也推理不出来对错,只能谁刀子大谁说的对,最后就是跪舔蛮夷,奉忽必烈当儒家大宗师,然后他说的就是对的

康熙说泰山是长白山余脉,大师们也屁颠屁颠说对对对……

这对统治者实在是太友好了……


中国的文学发展,受儒家毒害最大,完全不讲逻辑,讲个笑话,我们省委政研室,里边笔杆子们,给大领导写材料的,居然大部分都是理工科毕业的……因为理工科的公式,是最讲逻辑的,不讲逻辑是推不出来公式的……


但是补上逻辑课

课本上呢古典文学那几乎要全军覆没了

本来近几百年儒家治理下的中国就对人类没啥贡献,要被开除球籍了……

再把这些文学一去


国人的自信还要不要了?


其实我觉得吧,还不如明说了,儒家毁掉了中国古典的精华,所以留下的都不是啥有用的东西,大家学习下优美的词语语句就行啦……

user avatar

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作文就没法教了。

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斥着各种诡辩套路:以偏概全、以人为据、诉诸权威、虚假论据、机械对比等等。

甚至给议论文编好了套路:800字的议论文,要有两个名人事例、三句名人名言、四个论述过程等等。

真要把逻辑学搞清楚了,作文就没法写了。

user avatar

开了逻辑学,你让政治老师和逻辑老师打一架吗?

user avatar

有一种误解,义务教育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力高超,学富五车。

题主的这个问题就是这种思路推导出来的。

其实不是。

题主说的那种理应有逻辑学和辩证法的教育、是“精英教育”。

义务教育是达成对人的基本训练,使人能够参与社会分工即可。

参与社会分工的最低要求不需要逻辑学。能写字,会算加减法,知道这个世界有规矩就行了。

在多数情况下,过度的义务教育会带来不稳定。

因为学的多的人收入期望和社会地位期望高。又制造出大量聪明的懒汉。

但坑就那么多。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挤进去。

只能说到这里了。

盐值半个月扣了快一百。

不能继续撞塔了。

user avatar

梵蒂冈也不教《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啊

user avatar

逻辑不是独立的,假设世界上有一个抽象的逻辑,那么对于数学和语言的学习,理论上就足以涵盖它。但是实际上每种逻辑都是依赖语言的,那么数学的逻辑就嵌入在了数学语言中,中文的逻辑就嵌入在了中文中。一个纯正完美的逻辑是什么?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即便存在一个这样的天上宫阙一样的东西,它也没有作用。期望数理逻辑能够直接运用到日常推理中,就和期待初等数论能直接运用在物理中一样。

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逻辑,难道你没有发现实际上无论我们有多少证据都没有办法蕴含一个人在某个时候干了什么事情么?因此当我们在断定某人有罪的时候,被告人不需要自己做出任何辩护,因为任何证据都在逻辑上推不出他有罪。比如说指纹,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但是这并不能逻辑地推出世界上就不会有指纹相同的两个人,DNA 同理,任何法律判断的基础都是经验科学判断,但是经验科学判断本身都是可证伪的,即,并不是逻辑上必然真的。而这种用纯粹理性的逻辑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显然是荒谬的。可见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和逻辑可能是有很大差别的。日常中人们做的推理大多数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依据经验和习惯的推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实践理由的不确定性推理。逻辑学当然会试图处理这些问题,但是个人认为,就高中生而言,这些问题并不应该从逻辑学的角度引入,而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引入。让一个没有掌握一定水平的数学工具的人去用逻辑学的方式学不确定性推理是很奇怪的,毕竟这里只要有一个哲学上的直观理解就行了。

此外,逻辑能力和逻辑学是不同的。有很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是人是怎么骑车的这种简单的物理问题,似乎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相反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比如说一个人知道一套理论,但是却不知道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

大多数问题的产生都和逻辑没有太大的关系,很少会有人真正地犯一个逻辑错误,大多数情况下错误来源于错误的经验知识,对于专业领域的词汇不熟悉导致望文生义。

当然,如果真的要说的话,高中生应该至少了解一些非形式逻辑,毕竟中国的作文教育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非常糟糕的逻辑训练。比如说,当你写作文的时候,偶尔会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去自己创造一个名人名言,这就有落入「以人为证」谬误的危险中。尤其是当一个科学家发表一些关于人生的见地,或者是,文学家发表某些哲学评论(当然大多数文学家都没法真正地发表什么像样的哲学评论,比如说托尔斯泰认为自己在《战争与和平》中写的关于历史哲学的东西是整本书中最为重要的,而这些实际上都是哲学家们不屑一顾的内容)的时候,引用的目的就变得暧昧不明了,「xxx 曾经说过『Blah blah blah blah』」这种表达的目的在哪里?你想说明「Blah blah blah blah」是正确的?那应该用其它的方式论证它。你想用引用的方式表明自己不是在抄袭而是在引用?问题是作文这种东西根本就没有给你写参考文献的机会。当然,这里的危险性都是潜在的危险性。但是一旦某种不恰当的论证方式成为了思维习惯之后,这种推理模式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考模式,而这能导致的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在专业技术问题上不听技术人员而听主管领导的,最终导致工程事故。(当然,也包括在治理国家上不考虑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意见,而直接听从上级领导的指令。)

但是,这难道不是语文的责任么?稍微了解过一点 IELTS、TOEFL 和 GRE 的人就会发现这类考试的写作并不是叫你蛋疼地写一些无关痛痒不知所云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语文教学没有把教人如何论证这个东西教好。如果这方面做好了,那么自然不需要逻辑这门课,而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觉得需要开设逻辑这门课了,那么实际上也就不需要这门课了,而只需要做语文的教学改革即可。

当然,逻辑这种东西,远没有这么简单。数学的逻辑和物理的逻辑就是不同的,物理学在适当的情况下能够允许一些近似和省略,但是数学是不会允许这样做的(应用数学不是数学,是应用)。同理,不同科学之间的逻辑也会有一些区别,而学习其中的逻辑,比学习学科本身并不会容易多少。但是这种时候,只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就行了:不要轻易在不熟悉的领域发表言论,尤其是不要轻易进行跨领域的类比。

话说回来,逻辑还是有严格程度上的区分的,比如说你用数学的逻辑是接受不了物理学中的省略级数展开之后的若干项的,而用某些实验物理学中研究的逻辑又是接受不了生物学实验的(样本数量不够),科学实验的逻辑似乎又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无法接受法律中的推理(尤其是只发生过一次的案件)。而严谨的法律似乎又也同样不能接受大多数民众口中混乱的道德。当然,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恪守数学的逻辑,那么我们将无法在经验世界中迈出半步,因此,除了如何说理之外,如何妥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为广义的逻辑可以理解为一切人类的博弈行为,而就语言博弈方面来说,我还是认为语文这门课应当负起责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