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把青藏高原铲平,然后把石头拉到东部沿海填海造陆?

回答
将青藏高原铲平,然后把石头拉到东部沿海填海造陆,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可以解决土地短缺的问题,但从科学、工程、经济、环境以及政治等多个维度来看,都是极其不现实且不可行的。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1. 青藏高原的“铲平”:工程量与技术挑战的巨大鸿沟

惊人的体积与质量: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如果将其“铲平”,意味着要移动难以想象的巨量土石。粗略计算,即使只铲掉一层100米厚,其体积也高达250万亿立方米。考虑到其平均海拔,实际需要移动的物质总量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其质量可能以万亿吨计。
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定性: 青藏高原并非平坦的土坡,而是地球上最年轻、最活跃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内部地壳厚度大,断裂带纵横交错,地震活动频繁。尝试对其进行大规模“铲平”,将彻底破坏其天然地质平衡,可能引发毁灭性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难,其规模和破坏力将远超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自然灾害。
高原生态的脆弱性与独特性: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拥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植被稀疏但生物多样性极高,生存着许多特有的动植物。任何大规模的机械作业都会对这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改变全球气候模式。
工程机械的限制: 目前人类的工程技术水平,即便动用全球所有最先进的挖掘机、推土机和运输设备,也无法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规模的“铲平”工作。这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更是作业环境的严酷性(高海拔、低温、低氧、风沙)对机械设备和人员的挑战。

2. 石头的运输:成本与效率的现实壁垒

超长的运输距离: 青藏高原腹地距离东部沿海地区数千公里。将巨量的石头从高原腹地运往沿海,其运输距离是前所未有的。
运输方式的局限性:
铁路运输: 虽然青藏铁路是奇迹,但其运力有限,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运输需求。修建连接青藏高原腹地到沿海地区的超大规模铁路网将耗费天文数字的资金和时间,且要克服高原恶劣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公路运输: 大型卡车运输是不可行的,因为路况、运输量和燃油消耗都是巨大的问题。修建数千公里的超大型高等级公路本身就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工程。
水路运输: 高原腹地河流稀少且水流湍急,不适合大规模水运。即便可以找到一些河流,也需要修建大量的水利枢纽和航道改造,工程量和难度同样巨大。
管道运输/ Conveyor Belt 系统: 对于碎石的运输,理论上可以考虑超长距离的皮带输送系统,但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如此规模的先例。建造和维护这样一套系统,其复杂性、能耗和成本都将是天文数字。
巨大的能源消耗: 无论采用哪种运输方式,都需要消耗惊人的能源。在远离能源产地的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能源消耗,其成本是巨大的,且会产生巨大的碳排放,与当前全球环保趋势背道而驰。
运输损耗: 即使能够运输,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石块也会发生损耗,降低运输效率。

3. 填海造陆:工程可行性与环境影响的考量

填海造陆的现有规模: 目前的填海造陆项目,虽然规模可观,但使用的材料量与将青藏高原铲平后运输的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水下地形的改变: 在东部沿海进行大规模填海造陆,需要考虑当地海床的地形、水深、地质条件。大规模的填海会改变海岸线、洋流、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环境成本: 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大规模填海会破坏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栖息地,影响渔业资源,甚至可能影响全球气候。
工程质量与稳定性: 用从高原运来的石头进行填海,其石块的类型、粒径、稳定性和抗侵蚀性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陆地的长期稳定。

4. 经济成本的无法承受之重

天文数字的总成本: 将上述所有环节(挖掘、破碎、运输、填海)的成本加起来,其总和将远远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年度GDP,甚至可能超过全球经济的总和。这个项目在经济上是完全不可承受的。
回报的遥遥无期: 即使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填海造陆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无法与投入相提并论。土地的价值固然高,但如此巨大的投资回报周期将长到令人绝望,甚至永远无法收回成本。

5. 政治与社会因素的阻碍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青藏高原横跨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多个国家,任何大规模的改变都需要国际社会的一致同意和广泛合作,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资源分配与优先事项: 国家资源是有限的,将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到一个可行性极低的项目上,必然会挤占教育、医疗、科技研发、民生改善等更重要的领域。
环境伦理与道德: 即使技术上可行,大规模改造如此重要的地理区域和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伦理和道德质疑。我们是否有权利以如此大的代价去“改造”地球的自然形态?

结论

将青藏高原“铲平”运往东部沿海填海造陆,是一个 天马行空的设想,但它在工程、技术、经济、环境、政治和社会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 这个想法更多地属于科幻小说的范畴,而非现实世界的工程规划。地球的自然形态是亿万年地质演化和生态平衡的产物,对其进行如此激进的改造,不仅是不可能的任务,更是对地球生命系统和人类自身福祉的严重威胁。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更可行、更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保护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世界80亿人,一年吃的粮食全部加一起,不到1立方公里。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公里(千米)。

把1/4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铲平,体积与全球人吃一年的粮食相当,重量大概是后者的6-10倍。

然而,全球粮食配送极不平衡。美国粮食多得酿酒精加到汽油里,非洲普遍半饥不饱。

即使我们不吃不喝,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一年移动1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那少说也要100万年。

我都还没说你怎么挖下来。


有一个办法,世界上有一个井,那里住着一群,两栖动物。

他们曾经想从太平洋的西岸,移到东岸美国那边去。

然后想了一个办法,不断地把最西边的土,挖了,填到最东边。


题主和它们,熟不?

user avatar

填海造陆是个超级大工程,但没那么难。

在山东半岛造个核电站,再把辽东山东用土连起来,(辽东山东一堆丘陵,没必要青藏高原的土)再使把渤海水抽干,用核电站的电。

但问题来了,

一,黄河,海河,辽河,河道工程。

二,渤海盐碱地治理。

三,渤海的消失对内蒙等地的气候影响。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哈你这让我想起那个著名的PTT笑话,说如果台湾要远离中国大陆,可以把台湾西边的土地挖掉,然后填到东边,然后依次挖西边填东边,时间久了,台湾岛就离中国大陆越来越远了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对工程的土石方没数字概念。

青藏高原多少土石方,前面网友计算:10e16方,那我们先算算把这些土石运输3000公里的油耗。

铁路每万吨公里耗油40升,36kg.

那么这些土石方的油耗为 2.7*10e14吨 .虽说石油是开采不完的,但可以肯定地球上没这么多石油。

这个工程肯定是百年工程啦,假设工期100年,那么,算出光搬运这些土石方的功率是

3.42*10e15W, .

这个数值是什么概念,按照卡尔达舍夫等级,人类发展等级指数为0.73 ,2*10e13W,

也就是说,为了在100年内运输这些土石,我们每年需要投入能耗是现有全世界能耗的150倍。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在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仅仅是运输土石,就需要全世界150倍的能耗,如果算上开山等工作,中国的能耗需要达到卡尔达舍夫等级1的标准。

有这能力了,我们看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大致上就是看待远古非洲一个偏僻角落的未开花小部落,我们需要土地很麻烦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