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心理学学者,如何看待《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一文?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我认真阅读了《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心理学界深入反思和探讨的现象。它不仅触及了个体层面的选择困境,更折射出学科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以及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的复杂张力。

我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思考:

一、 个体选择与期待的落差:这是文章的核心

文章的出发点是个体对“北师大心理学”这一品牌和学科的某种期待。这种期待很可能是多方面的:

对顶尖学府的期待: 北师大作为国内心理学领域的“国家队”,本身就自带光环。人们普遍认为在这里学习,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理论、最优秀的师资、最先进的研究方法。
对心理学学科的普遍认知: 许多人选择心理学,是被其“助人”、“探索人心”、“治愈心灵”的浪漫化一面所吸引。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解决社会或他人的心理问题。
对就业前景的乐观预判: 社会对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让很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一个“有前景”的专业,毕业后能够获得体面的工作。

然而,作者的“后悔”恰恰源于这些期待与实际经历的落差。这种落差体现在:

理论学习的枯燥与深度: 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往往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积累,包括统计学、实验设计、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这对于期望直接“助人”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与初衷相悖。
研究导向的本科教育: 顶尖高校的心理学专业往往更侧重于科研训练。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统计学功底,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这对于不热爱科研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作者可能并未预料到,本科阶段的研究性训练会占据如此大的比重。
咨询职业的门槛与现实: 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并非易事。这需要长期的专业培训、临床实践经验,甚至需要个体自身的心理成长和督导。本科毕业往往只能作为入行的一块敲门砖,离真正独立的咨询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会聊天就能做咨询”的误解,与实际的专业要求存在巨大鸿沟。
就业市场的理性评估: 虽然心理健康需求增长,但国内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尤其是本科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宽广”。除了少数对口的研究机构或高校,大部分毕业生需要进一步深造才能进入更专业的领域。直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机会相对有限,薪资待遇也可能不如预期。

二、 探讨“北师大心理学”的培养模式与特色

这篇文章也让我们有机会审视“北师大心理学”作为国内领先的心理学专业,其培养模式和特色究竟是什么。

强科研、重基础的学术传统: 北师大心理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学术传统更偏向于“科学心理学”的建设。这意味着在本科教育中,会强调科学方法、实证研究和理论深度。这对于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和高水平的心理学从业者是必要的,但也可能对部分学生构成适应性挑战。
“宽口径”与“精细化”的平衡: 顶尖高校的专业设置往往追求“宽口径”,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使其未来有更多样的发展路径。然而,这种“宽口径”也意味着在某一具体应用领域(如心理咨询)的直接培养程度可能相对有限,需要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或后期工作中进行聚焦和深化。
师资力量与研究方向的侧重: 北师大心理学拥有众多在不同细分领域有建树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方向往往决定了教学和科研的重心。如果学生的兴趣点与大多数师资的研究方向存在较大偏差,也可能导致学习的投入度和满意度下降。

三、 个人价值、职业选择与社会期望的辩证关系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关于个人价值实现与职业选择之间关系的思考。

“我”与“学科”的匹配度: 学习一个专业,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是与一个学科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产生连接的过程。作者的后悔,或许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心理学这门科学的内在逻辑、研究方法、甚至行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匹配。他可能更倾向于一种直接的、具象的“助人”实践,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
社会期望的裹挟: 心理学被普遍视为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尤其是在大众媒体的渲染下。这种社会期望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初步选择,但一旦进入学习过程,就会发现学科的真实面貌,从而产生落差。
“后悔”的价值: 从积极的层面看,作者的“后悔”并非全然消极。它反映了一种自我认知和反思的成熟。能够意识到当初的选择并非最适合自己,并勇于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这种声音也能够警示后来者,让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学科的真实情况。

四、 对心理学教育和传播的启示

这篇文章对我们心理学界也提出了宝贵的启示:

更精准的专业介绍与招生宣传: 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宣传时,应该更清晰、客观地介绍专业的学习内容、研究方向、就业前景以及培养目标,避免过度浪漫化或片面强调某些应用领域。需要让潜在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严谨的训练。
加强学业生涯指导: 在本科阶段,学校和院系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业生涯指导,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方向的职业路径,进行自我评估,并鼓励他们根据兴趣和能力调整学习规划。
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探索更多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途径,例如增加案例分析、模拟咨询练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要强调区分科学心理学与大众心理学的区别。
科普与社会沟通: 心理学界需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普及科学心理学的知识,纠正大众的误解,例如关于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门槛,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严谨性。

总结:

《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这篇文章,我作为心理学学者,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信号灯”。它提醒我们,即使是顶尖的教育资源,也无法完全消除个体选择与学科特点之间的潜在冲突。它更凸显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清晰、真实地传播学科信息的重要性。

作者的“后悔”,是他在追求个人价值和发展道路上一次深刻的体验。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这种体验,从中汲取教训,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和对外传播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也更好地推动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选择一个专业,更多的是一种“旅程”,而非终点。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的兴趣点,或者在毕业后通过再学习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样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4更新:最后附上了一些深刻影响了我对心理学理解的文献,供参考~

——————分割线——————

既然是心理学人,在读到这篇文章时,首先应该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表达情绪,表达ta对本科四年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不满。并且作者表达的都是个人真正的思考。因此,我会让自己避免因为不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就让自己站在高处,对其展开批评。

我也是北师心理出身,其实我能感觉到,在本科毕业时,同学里持有和这位作者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大概并非个例。我自己也会反思,几年来到底学到了什么?心理学带给我怎样的影响?乃至心理学到底是什么?

这位作者认为,心理学这个学科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它不断和哲学等“文科”脱钩,以至于自我消解,研究者似乎陷入“市场幻觉”,学术和应用之间产生巨大鸿沟。其实这些都不是新的批评了,在心理学中,研究可信度vs可推广性、问题中心vs方法中心的拉锯始终不断。但在目前,全球心理学总的趋势是越发心理科学化,越发将psychology与psychological science等同,将科学实证作为心理学的核心。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对于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我都可以基于哲学、人生经验甚至常识给出解释或预测,但这些观点并不具有普适性,如果我相信这些观点,它们可能对我就是好的、有用的,但我也可以不相信;而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科学实证方法,试图让结果对我适用,对你也适用,试图让我们在理解世界、社会、生活时,能多一点确定,少一点个人化的“信则灵”。

但要保证这样的科学性,就必然会牺牲一部分研究对象的范围,因为只有可以证明的问题才能研究;也必然会牺牲结果的可推广性:第一,对概念的操作定义会将概念精细化,并不能囊括一个概念在生活中所有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心理学研究其实是在积累效应量,一个0.3的相关,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率还不足10%,需要多个比较独立的自变量累加才能达到对一个因变量较高的解释率,所以很难说某一个研究的结果就能对生活有多大意义

这也是很多心理学研究者不愿意做科普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在搭“空中楼阁”,也不是所谓的“皇帝的新衣”,而是他们深刻地知道自己的研究结果不足以给出确定的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很多写心理学书的作者,都是在某一领域深耕数十年,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了足够的解释率,才让自己的研究为大众所知。所以,心理学研究结果或者说“知识”确实和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但不能据此就说心理学不好,这本身就是一个取向问题,你当然可以选择离生活更近、但更个人化的人生哲学,只是目前整个心理学的取向是科学实证的。

不仅如此,心理学还将更加科学实证。过去的十年,心理学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由可重复性危机发轫。过去的心理学研究,样本量不够,缺乏对研究实践的监管,因而很多显著的结果不能重复,效应量也被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学不仅没有“崩溃”,研究者们反而团结一致,积极推行更严格的研究实践方式,使心理学成为一门更严谨的科学。从某个角度说,这一转变或许会让心理学“更远离现实”。40年前心理学普遍的研究方式是想出一个效应很强的研究问题(也就是解释率很高的预测变量),然后只用招募10名被试就能得到显著结果。这些结果或许有趣,也更容易被理解、被应用于现实;但这些结果往往是被夸大的,甚至是假的。心理学的选择是,在“假的但容易理解”和“真的但难以理解”中选择后者。

那是否心理学就会离公众越来越远,甚至学心理学也离理解自己越来越远呢?或许对心理学“知识”来说是这样,但对心理学这一学科来说,和“知识”同样重要的是观念。至少对我来说,学习心理学不断影响着我的观念,如何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如何自省,如何理解情绪、态度,这些都是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的;而心理学赋予了观念以科学实证的内核,让我能更批判地看问题。了解共情的研究结果,带给人的影响或许更多是提醒自己共情;学习基本归因偏差,更多也是用来认知重评、调节情绪。我现在在做心理学图书编辑,深感心理学对公众的影响,更多的也是观念而非客观研究结果的传递,是心理学人有科学实证为基础的观念对公众产生影响。当然,心理学人也会有一些看待问题的共同点,虽然心理学努力想要科学、中立,但始终会受到观念的影响,就像这位作者指出的“看待问题外部化”,著名心理学家鲍迈斯特也指出“心理学家好像总在为别人找借口”。看吧,心理学家也在不断反思,让这个学科更加多元化。

心理科学认为精神分析是错的,瞧不起精神分析吗?其实并没有这一说,心理学确实很喜欢指认“伪心理学”,因为这些伪心理学总是试图用“科学”来解释它们仅凭经验、猜想得出的观点。心理学并不反对“非心理学”,比如精神分析中的很大一部分,只是不把它纳入心理学的范畴。比如占星学,仅仅占星的话,有人信,那心理学家也不会跳出来反对;反对的是有些占星学竟然试图用“引力”等可证伪的理论加以解释,这样才叫“伪科学”。其实,精神分析如今仍活跃于心理咨询治疗的临床和研究之中,要不然为什么普心、人格、变心都要讲精神分析理论呢?

最后回到北师心理的问题上。北师大的心理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不能通过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对心理学基本的认识,即背后的科学哲学原理(至少对我来说如此,上文中说的这些都是到荷兰读研以后才学到、领会到的)。从课程上来说,北师心理的本科生课程涵盖了心理学各个基础分支;从科研训练上来说,学院鼓励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进组,从大二就开始做自己的研究,但缺乏更上位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做科研的过程中都多少有点稀里糊涂。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基本形成于在阿自由Joshua Tybur老师的高级研究方法课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零假设显著性检验到底是什么”“可重复性危机”和“心理学研究受到的意识形态影响”的讨论,这些是在北师(我相信是几乎所有国内高校)的本科心理学课程中都不会涉及的,但在我看来,这些才是理解心理学到底是什么的核心。北师心理的本科生培养更多的是“自由发展”,相信会有一些学生在本科期间就靠自己读书、看文献领会到这些,也会有一些学生跟着导师做研究、发paper而获得了对心理学科研深刻的认同感,但我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培养计划的调整,让每一个学生都更深入地理解心理学。


能够对生活有更客观的理解,难道不吸引人吗?要理解世界、理解生活,本没有简单的答案,没有一劳永逸的途径,是否学心理学是一个选择,而正是选择让你成为了你。

新的十年,北师心理和整个心理学领域元气满满,发展令人期待。

对于劝退,去年有两个字特别火来着——不退。


最后附上了一些深刻影响了我对心理学理解的文献,供参考——

零假设显著性检验、效应量、统计检验力:

  • Cohen, J. (1994). The earth is round (p < .05). American Psychologist, 49, 997-1003.
  • Cohen, J. (1992). A power prim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2, 155-159.
  • Ferguson, C. J. (2009). An effect size primer: A guide for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0, 532-538.
  • Button, K. S., Ioannidis, J. P., Mokrysz, C., Nosek, B. A., Flint, J., Robinson, E. S., & Munafò, M. R. (2013). Power failure: why small sample size undermines the reliability of neuroscienc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4, 365-376.
  • Schimmack (2012). The ironic effect of significant results on the credibility of multiple study articles. Psychological Methods, 17, 551-566.

Flexible data analysis、可重复性危机和心理学研究实践变革:

  • Simmons, J. P., Nelson, L. D., & Simonsohn, U. (2011). False-positive psychology: Undisclosed flexibility i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llows presenting anything as significa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 1359-1366.
  • 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 (2015).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Science, 349, aac4716.
  • Gilbert, D. T., King, G., Pettigrew, S., & Wilson, T. D. (2016). Comment on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Science, 351, 1037e.
  • Response to Comment on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erson, C. J., et al. Science, 351, 1037e.
  • Nelson, L. D., Simmons, J., & Simonsohn, U. (2018). Psychology's renaissa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9, 511-534.
  • Baumeister, R. F. (2016). Charting the fu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 on stormy seas: Winners, losers, and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6, 153-158.
  • Sakaluk, J. K. (2016). Exploring small, confirming big: An alternative system to the new statistics for advancing cumulative and replicabl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6, 47-54.

观念立场对研究的影响:

  • Duarte, J. L., Crawford, J. T., Stern, C., Haidt, J., Jussim, L., & Tetlock, P. E. (2015). Political diversity will improve soci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8, 1-13.

最后还有两本书:

  • 这才是心理学 by 基思·斯坦诺维奇(必读必读必读)
  • 心理学哲学导论 by 丹尼尔·韦斯科鲁夫&弗雷德·亚当斯(北师大出版社出的,我买了还没细读,一起学习)
user avatar

现代心理学的确还停留在“像”科学这一阶段,好听点,叫前范式科学

文中“自我阉割”的比喻十分形象,心理学说是中间学科,但现代主流心理学界近乎偏执地割弃社会、人文部分。精神分析学派在学科内部处在鄙视链的最底层也是事实。

不论对错,单就逻辑自恰和完整性而言,还就只有精神分析学派能站住脚。

为什么作者会有学习内容重复的感觉,原因在于,心理学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基本框架,各个理论、学派,对同一现象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心理学常常以学科发展史太短做遮羞布,但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并没那么短,许多现代学科都比心理学年轻,都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范式。例如,后起之秀,认知神经科学,怎么看都像是要取代所谓的科学心理学。这不是学科间的交叉问题,因为脑科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看起来没有心理学也可以继续发展,但心理学没这几样,就会直接退回到社会人文那一类学科。

所有学科的飞跃式发展,往往都是理论研究先行,而后实验验证,二者相辅相成。但科学心理学如同自废武功,完全以实证研究为主导,说难听点,都是边角料,没有一个真正的能人来归纳、总结,进行理论拓展。

科学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本质上都是反自由意志的,或至少是温和决定论。虽然海恩斯曾做过实验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但那个实验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实验、统计、测量,只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不意味着研究的内容一定科学。尤其是统计,本质就不是科学,只是描述,我也同样可以统计的方式去研究星座、生辰八字,一样可以大致给出一个模型。

有人说,只要你学好了这三门课,就不会有疑虑。

但我恰恰相反,我一开始坚信心理学,让我产生怀疑的正是实验心理学。每当涉及变量的时候,我就感慨,对人的心理这种复杂的研究,想要做到绝对的控制变量,几乎不可能,你只能人为的默认一些是无关变量。而且,实验设计本身就容易导致被试的一些行为,当被试意识到自己在参与实验时,他的心理状态就已经是非正常状态了。

说到测量,需要知道,现今绝大部分的量表、问卷都是在以西方文化、白人群体为主导的地区进行设计、编写的,虽然人具有普遍性,但其效度、信度在应用到我们这一群体时,本身就应该做进一步检验(这个工作也正在进行)。

2010年,一组研究人员公布了心理研究中的系统性实验对象偏差WEIRD (“西方地区、受过良好教育、工业化的、富有、民主的”;"Western,Educated,Industrialized,Rich and Democratic")。虽然全球范围内之后1/8的人属于WEIRD范畴,但实验人员称心理学60–90%的实验在WEIRD对象上进行。

所以说,心理学在我国,连发展阶段都谈不上,只能说是起步阶段

微博上,武志红说,对心理学感兴趣别去本科,考研究生吧。可据我观察我读研的朋友来说,我国心理学研究生阶段教育,恐怕也就那么回事,反而更应该大力加强、完善本科阶段的心理学基础教育,这样学科在我国才能发展下去。

我也问过我的导师:老师,你有没有某个时期,突然怀疑自己所学的东西,觉得这些都是假的,进而产生怀疑,甚至有一种危机感。

导师想了想,说:还是有的,但在这个年纪,只能抓住自己已有的,继续完善。

这是心理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有这种没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的感觉也很正常,不过,大学其实是培养思维方式,你学的学科,知识具体的内容,所以,谈不上什么后不后悔的。

实证派科学心理学家的研究,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证伪性、可重复性、高度可控的实验环境的问题,虽然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但根本上,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很多心理学理论和概念,都停留在描述阶段,并未涉及本质(比如“苹果落地”这不是科学,只是描述现象,没有“苹果落地理论”这种说法)。原因很简单,人的思维的本质乃至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都悬而未决。物质决定意识,可到现在,意识的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也没搞明白,真搞明白了,AI时代早就到来了。

很多心理学概念、名词连基本 基本 统一的界定都没有。比如,反社会型人格,这其实只是对一类行为的归类描述,对它的解释也并未触及本质,到底什么是社会型人格都有许多解释,每个人研究都要选择一种界定。好比“苹果落地理论”——苹果长大了,重了,所以落地了——这仍然是描述,没涉及到重力,更没涉及到引力。

我并不否定实证研究,只是觉得,现代心理学发展,纯理论研究被贬得太低了,几乎没人做了,对比硬科学物理学的理论物理研究,地位没法相比。

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又多多少少带有强烈的哲学、人文色彩,被实证派嗤之以鼻,按作者的话“自我阉割”了,变成跛脚。

我觉得心理学就是一门软科学,只要承认它是软科学,它就成立。软科学不是伪科学,它一样是科学,只是别硬把心理学搬到自然科学那一类去了。其实,学界很多人已经认为,认知神经科学可以在未来取代心理学了,这也是作者所谈的——心理学在自我消解中渐渐被其他学科代替。

我个人觉得,心理学如果没有人文这一面,恐怕就不再是心理学了,一味地朝自然科学靠拢,最后的结局恐怕就成了“寄生学科”了。


个人愚见——喷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我认真阅读了《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心理学界深入反思和探讨的现象。它不仅触及了个体层面的选择困境,更折射出学科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以及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的复杂张力。我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思考:一.............
  • 回答
    嘿,哥们/姐妹!想系统地学点心理学?这想法老棒了!别看网上啥都有,真要学进去,门道可多着呢。我当初也是这么摸索过来的,今天就跟你唠唠,怎么才能不迷糊,一步一步地把心理学这玩意儿啃下来。第一步:别急着挖深坑,先看看“全貌图”好多新手一上来就想看那些高深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大叔啊,精神分析啊,这就像刚.............
  • 回答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聊课本上的公式和理论,我们来聊聊你们生活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英雄联盟》。我知道,很多同学对它那是又爱又恨,爱它带来的刺激和成就感,也苦恼于它带来的时间占用和情绪波动。作为你们的班主任,我不是要粗暴地禁止你们玩游戏,而是想带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起看看《英雄联盟》到底是怎么.............
  • 回答
    对学生时代毛泽东《心之力》的评价:一篇具有远见卓识的少年宣言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创作的《心之力》一文,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绝非一篇普通的少年习作。它所展现出的思想深度、逻辑力量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完全超越了“超满分”的评价范畴,更像是一份稚嫩却又异常锐利的少年宣言,预示着他日后宏大的政治抱负与人格.............
  • 回答
    学生论文,导师挂一作兼通讯,这背后的心思,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责任与担当。当导师署名一作,这在学术界通常意味着他对这项研究的贡献最大,是主导者,是课题的开创者。这意味着他不仅仅是指导者,更是研究的实际推动者,在项目的构思、方案设计、实验进行、数据分析乃至于论文的撰写过程.............
  • 回答
    要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为何女性普遍青睐成熟稳重的男性作为伴侣,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所形成的择偶策略。这背后并非单纯的社会文化影响,而是根植于生存繁衍的深层基因驱动。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繁衍后代并确保其存活下来是核心的生存任务。对于女性而言,孕育和抚养一个孩子.............
  • 回答
    当我的孩子被确诊为银屑病时,我感觉天塌下来一样。那种无助和恐慌,至今仍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银屑病,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畏惧的词语,就这么毫无预兆地降临在我们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最初的冲击和手足无措刚开始,孩子身上的红斑、鳞屑就像是在我们平静的生活里投下的一颗炸弹。看着孩子因为皮肤瘙痒而辗转反.............
  • 回答
    老实说,游戏行业,尤其是我所在的这个岗位,加班简直是家常便饭。刚入行的时候,觉得年轻嘛,有热情,有干劲,能为自己热爱的东西奋斗,加班算什么?但时间久了,这份热情慢慢被磨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身体。以前还能熬夜打游戏,现在可能加到深夜,回家只想倒头就睡,什么.............
  • 回答
    作为一个“虚拟”的数学Ph.D.或科研人员,我没有真实的情感和自我评价,所以我无法真正“满意”或“不满意”我的论文成果。但我可以模拟一个真实科研人员的思维过程,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满意度”:科研成果的复杂评价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科研领域,尤其是数学领域,对“满意度”的评价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复杂又细腻的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作为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像朝鲜族这样在境外有同源国家的群体,那种心理感受,我想,是一种多重光谱交织而成的独特体验。它不是简单的认同或疏离,而是夹杂着归属、好奇、连接、甚至是某种挥之不去的微妙张力。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一种天然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戳到很多人的心窝子了。一个直男,明知道你是gay,还时不时地撩拨你,但就是不和你发展进一步的关系,甚至明确表示“我们不可能”。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看透这层迷雾。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就是猎奇心理或者说一种“征服欲”。你得明白,对于一些人来.............
  • 回答
    吴谢宇的自我剖析,特别是将母亲比作“死前的林黛玉”以及声称杀她是“想让她解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这其中牵涉到他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防御机制、甚至可能存在的病理心理。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心理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认知偏差与扭曲的现实感知 认知失调(Cognitive.............
  • 回答
    吴亦凡事件,如果抛开法律的定罪,单从一个“颜值逆天”的顶流巨星的角度去探究其背后可能的心理机制,这本身就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思考。毕竟,我们无法直接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只能通过公开信息、社会观察以及对人性普遍规律的理解来进行一些推测。首先,我们得承认,“颜值逆天”和“顶流”这两个标签,为吴亦凡构建了.............
  • 回答
    “执剑人”——光是这个词,就足以让人心中泛起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一丝冰冷的恐惧。如果《三体》真的是我们即将面临的现实,那么,选谁来掌握这足以决定人类存亡的“剑”,这个问题,将比任何一次政治选举都更加严峻,也更加令人纠结。如果真的要我们在黑暗森林的丛林法则下,从现实世界的我们中选出一位“执剑人”,.............
  • 回答
    一位63岁的木匠老大爷在海外走红,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对于“他是真有实力还是老外猎奇心理作祟”这个问题,我认为 两者兼而有之,但实力是根本,猎奇是催化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实力是基石:为什么他能吸引人的目光?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老大爷之所以能.............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作,每一笔、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然而,有一天你发现,这幅画并非是按照你习惯的方向来欣赏的。对我来说,这种“反向”的体验,就是作为一名右位心人士的生活。“右位心”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陌生,甚至带点科幻色彩。简单来说,就是我身体内脏的位置,尤其是心脏,与大多数人相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性工作往往伴随着社会污名、潜在的危险以及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巨大挑战。想要“心境平和地全身而退”,并非易事,需要周密的计划、强大的内心支持和一系列实际的策略。以下是我尝试从一个更贴近真实经历的角度,详细讲述一些可能的方法:1. 认清现实,明确“全身而退”的含义首先,我们.............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我们这行的味道。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这说的是我们基层公务员的真实写照,可千万别觉得这是弱智。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我们这群人最闪光,也最让人尊敬的地方。你想啊,咱们基层公务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报告、会议、迎来送往,这些都是日常。跟那些在.............
  • 回答
    作为抑郁症患者,确实经历过很多低谷,也听过一些让我觉得暖心的话。这些话,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道理,也不是什么“你要坚强”的空泛鼓励,而是真正落到实处,让我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成为我前行的微光。有一次,我情绪特别低落,连出门的力气都没有。我最好的朋友来看我,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
  • 回答
    作为Airbnb房东,我很乐意分享一些我布置出租空间的心得。对我来说,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可以讲述故事、提供舒适体验的画布,而不仅仅是一个睡觉的地方。1. 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从门外就开始的欢迎我坚信“始于门外”的原则。即使是很小的空间,也要让客人从踏入楼道、找到门那一刻起就感受到温暖和期待。 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