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很多人在说文化输出的时候,有个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只有我想让你看的东西才叫文化,我不想让你看的就不是文化”。这导致官方在对外“输出”文化的时候,会更倾向于与西方文化迥异的所谓“传统文化”,而普通人在进行“文化输出”的时候,也会优先去考虑那些被认为是“精华”的东西。
然而,文化真的就只是这些东西吗?
其实,关于文化的定义,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里面给出过这样的解释,“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钱穆、杜亚泉等人在解释文化的时候,也都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一个国家所出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结合起来,因此他们也认为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体的,要改革社会必要有新的文化,而新的文化也必要建立在新的社会之上——这也正是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当然,对于具体的改革方向,他们与新文化派的那批人还是有不同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从上面关于文化的解释出发,可以说如果你所谓的“文化”在当下并不具备生命活力,那么你的传播效能其实是非常低的。这里所谓的传播效能并不是说让多少人看到——每年春晚还有几亿人看京剧呢——而是说别人看到了这个东西之后,有多大的概率会接受和使用你的东西。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让别人接受你的生活方式。
回到老爷爷和李子柒的话题上来,在我看来,李子柒并不能算是文化输出,因为她所展示的是一种当代社会的“奇观”,观众在观看李子柒的视频的时候投射的是“想象”。而这位老爷爷受到外国人的膜拜,则因为这位老爷爷有着非常高超的手工技艺,但这种技艺本质上说跟很多滑板达人、手工达人的技艺没什么根本不同——甚至很多中国建造的超级工程的视频,在油管上的播放量也不低。假如说你认为这位老爷爷是在凭自己的手艺传播文化的话,那么手工耿也是一样的。
当然,我不是说这位爷爷和李子柒没有价值,他们也打开了外国人认识中国的一个维度。但是,仅仅把这种“认识”当做是文化输出,就完全是走偏了。在我看来,想要搞好文化输出,就想要放弃“文化输出”的思维。本质上说,文化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而且一定要同对方生活方式相契合,不是说我想输出什么就一定能输出成功的。
就拿餐饮来说吧。表面上看,吃喝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似乎只要是美食,都应该能很好地进行文化传播。但实际上,中餐在国外的影响(特别是非华人群体中的影响)以及西餐在中国的影响(麦当劳、肯德基这种快餐除外)都并不高。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世界上除了东亚、东南亚的部分国家之外,绝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是用勺子、叉子来吃饭的,而大多数中餐菜品都是根据筷子的使用习惯来设计的。比如,中餐中有很多将蔬菜、肉切成薄片后再进行烹饪的菜,这种烹饪手法决定了筷子是最好的就餐用具——不然用叉子吃水煮肉片、酸辣土豆丝,这难度实在是有点高。
但是,这是不是说中餐在国外就活不下去了呢?当然也不是。但外国人能接受的中餐菜品,肯定是就着自己的饮食习惯来的。比如说著名的左宗棠鸡,在改良了做法之后,可以单独吃也可以盖饭吃,最重要的是用勺子就可以吃,学习成本就比较低。反之,火锅这种东西,在海外也是中国人吃得更多一些。爱吃火锅的外国人,大多数还是到中国的外国人多些。
西餐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一样的。现在大多数西餐的价格并不比中餐贵太多,但使用刀叉对中国人来说也需要学习成本,而且分餐制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麦当劳、肯德基这种快餐流行,除了口味标准、安全卫生之外,也因为吃这个不需要餐具,拿手直接吃就行。
目前来说,在中国开的比较多的以外国菜为主的饭店,其实还是日餐和韩餐多些。这些国家跟中国一样都使用筷子,饮食习惯和烹饪手法也比较接近,传播起来也很方便。
从餐饮的例子能够看出来,即便是餐饮这样全世界共通的东西,传播起来也是如此费力,更不用说那些独属于某个具体国家的“文化”了。在我看来,真想要自己的文化成功影响别人,最好的做法是将文化作为一个生活方式打包输出,而这就要求你所传播的东西必须是“活的”——我们常说好莱坞的电影是美国文化输出的工具,但是真正能达到“文化输出”效果的,也只是《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星球大战》、《复仇者联盟》等爆米花电影,而不是《燃情岁月》、《为奴十二年》、《乱世佳人》这些取材于美国特有历史的经典艺术电影(尽管这些电影的价值比前者要高得多)。
基于上面的分析,想让自己的文化影响别人,那就至少要做到三点:
第一,软硬实力要匹配。假如说日本、韩国没有过硬的工业实力,没有为全世界输出商品,日本、韩国的文化就是空中楼阁。中国的工业能力虽然也不算差,但之前几十年大都是给外国代工,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大。如果你没有能覆盖对方衣食住行的工业品,对方就很难认可你文化的价值。最典型的代表,比如香港和台湾。在二三十年以前,香港和台湾是流行文化的前沿,它们输出流行文化的背后,是跟文化相配套的各种产品。现在你生活中还能见到几件来自香港和台湾的东西?
第二,传统文化可以搞,但要让它活起来。比如说在民族品牌这一领域,很多人经常拿同仁堂、内联升等老字号去对标国外的LV等奢侈品品牌。我承认放在几百年前,内联升的质量不比LV差,可是你不能过了几百年还用以前的设计吧?你去看看LV、爱马仕一百年前的流行款,在今天的审美下很多都算是挺丑的。LV是在用不断革新的设计,来保证自己的品牌生命力,进而做好所谓的“文化输出”。而许多国产品牌以及传统文化的东西(比如京剧),如果在自己国家都快活不下去了,怎么指望能在外国活下去。
第三,抱定平常心,别给文化排座次,流行文化也是文化。既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那么反过来说其实你生活中的东西能够被人所了解,甚至所模仿,都可以被看做是文化输出。中国的餐饮是文化输出,网文是文化输出,华为大疆也是文化输出,它们之间并不存在高下之别。与此同时,也不要强求每一次传播都要有效果,就好比视频里的这位爷爷,尽管外国人喜欢他是因为对他手艺的推崇,不涉及什么文化传播——我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因为这位爷爷而专门去研究榫卯结构甚至中国古建筑,但通过这个视频,他们至少会有“原来中国有这种牛人”的印象。这其实就已经够了。
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摒除这么一种思维定势,即:以是否海外走红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水平的标准。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有点类似于早年部分企业的宣传词:本公司产品质优价廉,畅销欧美,blablabla……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核,实质上是以洋为尊,是诉诸权威,是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或者说,心里的辫子还没有剪掉。
闲话扯完,进入正题。
阿木爷爷本名王德文,是葱省人士,可惜鲁学不精,未能进入体制内,于是只能靠木匠手艺养家糊口。
阿木爷爷从十五岁起就开始干木匠活计,迄今已有50多年,他高度符合某些人极力鼓吹的“工匠精神”,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情,如果在日本,大概会给他一个诸如“木匠之神”之类的头衔,木匠,在我老家那边叫刨削行,所谓吃百家饭,踏百家门,入百家户,制百家器。
阿木爷爷有点类似于木工版的手工耿,不过手工耿平时主要是整天给他老弟上刑(笑),这位阿木爷爷则是在西瓜视频上整活,我发现西瓜真的是个宝藏地,每天找王刚师傅学宽油滑锅之余,都能看到不少奇人。他的视频都是他儿子拍摄上传的,主要以他手工制作的竹木手工艺作品展示为主,比如他最出名的木头自走小猪佩奇
再比如他做的自动小机器人
阿木爷爷的作品,千机百巧,工艺精湛,充满童趣,很多都是做给他的小孙子玩的小玩具,这类木制器不用钉子,不用胶水,仅仅依靠榫卯进行器件固定
榫卯是中国传统的木匠工艺,其特点是以结构设计进行巧妙结合,固定,大致上分为面与面结合,一点固定和三个构件相互结合三类。
面与面结合的,有槽口榫、 企口榫 、燕尾榫 、穿带榫、扎榫等
一点固定的,有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 、锲钉榫、半榫、通榫等
三个构建相互结合的,有托角榫 、长短榫 、抱肩榫 、粽角榫等
其中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斗拱”,就是一种榫卯结构
由于这种独特的结构既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独有特征,又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机巧玲珑心,所以中国建筑学会也使用斗拱作为自己的标志
榫卯这种奇妙的结构,在中国古代工程学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小到阿木爷爷做的鲁班凳
大到整座的木塔
处处可见榫卯
榫卯是中国古代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千机巧思与辛勤劳作的结合体,是传统手工业的重大技术成果,是我们东亚做题家的骄傲,人民群众依靠它创造了无数伟大的文化瑰宝,缔造了不可思议的艺术奇迹,它是中华文明宏伟历史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伟大,用不着非得让洋人来认可,我们认可就行。
同理,阿木爷爷作为把这一门手艺发扬光大的传统手艺人,他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安稳的生活,给他的小孙子带来了欢乐,给我们这些键盘怪提供了文化产品和精神享受,知晓了天下竟有此等巧思,他真的是一个伟大又平凡的人。
至于洋人怎么看他,不足挂齿,无关紧要。
他的很多作品,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唐门和墨家一样,用机关巧枢构成精美器物,既有趣又好玩,比如这个
还有这个
这个小竹人推水车和小竹人推磨的视频在此,我特别喜欢,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像不像是西方的Automata?
不好意思图放错了,应该是这个
不好意思又放错了,是这个
简而言之,阿木爷爷是一位非常有趣,非常聪明,非常平凡的手艺人,他不一定了解什么是朋克范,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正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据说他连什么是"网红"都不清楚。
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活法,他找到了自己喜欢,并能够以此谋生,为之献出自己一生时光的事业,他找到了自己脚下的道路,而我们中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迷途。
木匠活计也并不轻松,他的双手爬满了老茧,疤痕遍布十指,其中辛酸更是不足为外人道。
就这么一段仅仅五分钟的制作世博会中国馆的视频内的木工活,就需要耗费他整整五天以上来做,查资料,画图纸,锯木头,刨材料,试错,改进,测试,浸透了榫卯的,除了智慧,更有汗水。
正所谓大工出于巧,万变归于思,看尽森罗万象,无非一眼喧嚣,行格物以致知,叹九天之无极。
致敬中国匠人!
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不止有一个李子柒。
也不该只剩她一人。
天天往日本找什么工匠,找不到工匠就去找工匠精神,实在是舍近求远。我们从不缺工匠,只缺了解渠道。
看到这位老人,修全程卯榫无钉的桥能有4000万播放,你说他是奇迹,还是必然呢?
他制作的板凳,也有1200万点击。人们看到的是这位老大爷的积累。而这,只是中华文化的冰山一角。
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家门口来了一位吹糖人大叔,那时的吹糖人儿还和糖葫芦一样属于走街串巷的三轮车小吃。那时的大叔已经能现场吹出五彩的凤凰,点了睛,画了羽,吹鼓了肚子,着彩了双翼,凤凰振翅欲飞。我就站在他炉台的旁边看着凤凰诞生,恨不得学会它,恨不得买回家。不吃也要摆弄一个礼拜。
只可惜五块钱一只被我姨嫌贵。那个年代单看食用价值确实是贵。
为了不给我买,我阿姨竭尽所能批评那东西毫无价值,简直坑人。那时的五块钱也是钱了,尽管我很想要也只能作罢。可她说得有点太狠了,都怪我流露出太想要的神情。
那个手艺人擎着凤凰,发着抖,不知接下来是飞是坠。
他终于忍不住数落,当场眼泪当时就流了出来,
“五块钱你嫌贵,这手艺以后不会再有人学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过卖东西的人哭,也许是因为我姨说得太过分,也许是因为这个“没人学”真的很严重。可我真的没意识到当年的我站在了时代交错的十字路口上,往前一步就是另一个时代了。
我能看出他恨不得摔碎那只凤凰,但他没有下手,只是手一直抖。从恨不得扔掉,到攥紧了不松手,有着一个常人很难分辨的变化,我却记到了今天。直到十好几年后我才懂那一阵手抖是怎么回事,那是被生活磨平棱角的样子。作为社畜的我把文件扔出去捡回来时,喉咙中有着相同的咸味。年轻时脾气是一切,生活告诉你脾气最不值钱。
总之,从那以后真的再也没有见过人吹出凤凰。
多年后的北京南锣鼓巷,连吹一只都不会用锉刀锉鳞片的鱼,都能让外国游客惊叹得拍照。他们甚至不会用多余三种颜色的糖浆,更不知道羽毛要一层一层的叠着浇汁。我真的不想让手艺人只靠文化差异化来挣钱。他们真正的实力被埋藏得太深,深到工匠精神还有人需要从师从我们的国家去找。
我不怪我姨,她虽然后来也后悔,但据我了解,她小时候确实见过太多吹糖人的手艺人,这等手艺在她的认知范围内,不算是多罕见,谁知道现在真就没人学了呢?世界变化太快。
我们总是在说要国家花钱补贴扶植些手艺人,而且尤其是要鼓励那些顶级的大师。可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就没有市场经济的解决方案吗?供给端补贴并非长策,谁来考虑一下虑需求端在哪呢,我们又不是不承认他们的价值,酒香不怕巷子深,谁来打开巷子门?
好在,互联网对这类问题的解决能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它帮我们找到散落在大江南北的同学时,遗失在民间的手艺也被逐渐找回来。他不是坐在那里等待你寻找。手艺人也在找你。
不要羞于谈钱,钱很重要,没有金钱的鼓励,你还会听见更多的“失传丧钟”在你耳边鸣响。据说吹糖人的手艺人中,吹凤凰的还是有人会,甚至还有人吹宝船。但已经是传说了。民间的手艺诞生不是为了当做传说,而是吃饭。
当顶级手艺人被允许吃流量饭。虽然不至于传统行业复兴,但不至于断绝。
当有人喜欢看,传承的火炬就永远不会熄灭。
不要小看人们的喜好。
现在钉马脚掌的活儿,比中世纪的还多。就因为文化不断绝,好这一口的人还在。
如果网红经济的红利少一点给予那些出洋相的人。
给民间手艺人多一些关注,我们也不用对着“失传”扼腕叹息。
好在这大爷国内的基本盘还在。
这位叫阿木爷爷的手艺人,我去搜了一下他的视频主页,成绩也挺厉害的。
能有个1000多万点击,至少证明真不是给外国人看文化差异化。人们感兴趣的是对手艺的本身,是对制作过程的拆解,对63岁老人执着的惊叹。民间的手艺不是传说,而是可以放在视频里的真东西。
“小桥流水人家”听起来很有意境,看惯了流水,访便了人家,很少有人在意小桥是哪来的。
当然是人家为了越过流水而做的。让人觉得很美的情景并非天成,而是民间曾经不起眼劳动。
哪怕是我们所谓的“讲究”,也出自对当时环境的抗争。比如的无钉结构。
古时候的乡野山村只有工具和树木,不好找铁钉和胶水。结构若上不用榫卯链接不同部位,很多时候也别无他法。何况钉子胶水易锈易松动,那样做出来就落了下乘。
我大爷(大伯)曾是当地有点名气的木匠,在他看来,用钉子做出来的木匠活根本拿不出手。现在讲究的家具都是这样,有钉子的家具在他看来根本不配叫家具。严丝合缝才叫“活儿”,无钉纯木才叫讲究。你见过谁家红木椅子弄俩大钢钉进去?何况你也钉不进去。
颇具拍摄技巧的是,他们把特写多用在了“严丝合缝”这件事上。木匠高明在哪?就是把想象变成设计,把设计实现,其过程中将误差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不能有半分的走形。
不然一步错,步步错,全盘皆输都有可能。
榫卯尺寸有偏差塞不进去会是怎样的情形?你我都买过家具,都懂那种痛苦。几小时满头大汗,看着好几张长得都一样的图,对着说明书做阅读理解,最后换来的常常是“格格不入”
随便一个不合适的圆孔都能让你恨不得退货。
但是人家做工艺品的不仅不会出这种买家恨不得退货的纰漏,还会秀操作。
比如这个苹果鲁班锁,他还能让小盆友亲手把最后一个木结构插进去。
鲁班锁有多考验尺寸,不用多说了吧。
阿木爷爷的另外一个视频也挺火的。
不看题目根本看不出是要做什么。
制作前是一块方形整木,画面了符号与线条,像是木匠的专属密码。成活之前,作品的最终形态只在他脑子里。
他绑在树上这样锯,还随随便便取出一块,让我低估了这块方木的重要性。
直到看到他从凹槽中雕出机关!
接下来机关越来越多,你已经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块整木。
收拢起来的时候,它确实是。
当机关开始动起来时候,一切就变得不可思议了。
直到最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一把凳子。
而且是给孩子玩的。
对,它只是哄自己孙子的玩具。
鲁班凳的制作,视频地址:
它出自朴素的工匠之手,其过程时而难解,时而惊叹,时而巧妙,时而朴拙。最后当孩子坐在上面露出笑容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只过是质朴的孩童玩具而已。它的诞生,只是为了家人的片刻欢愉。据说在他出名前便一直如此。
流量世界太过喧嚣,总有人返璞归真。李子柒算一个,阿木爷爷算一个。
正如这块方木被雕琢后可冠以鲁班之名,开合之间机关尽显,收纳时又回归那样一块方木,安静的躺在那里。仿佛在宣称:我只是们向大自然借用工具,并没有破坏很多。
我们总是关心谁是“后浪”,这没错。可也别忘了重塑“前浪”。当有一天我们青春不在,我们又会是谁家的前浪。
我其实很好奇
什么时候一部分的网友化身成广电总局了
开始自发对中国制造的文娱产品进行一次把关
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到文化输出质量不高……这段不够正能量,删掉;这段把中国街道拍的不够整洁,删掉;这段路人颜值拍的平均分没上8,删掉;这段没有显示出我们是世界第二经济体了,删掉……
我有点佛了
上周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我的直属领导是一个北卡的大哥,是最硬核的那类美国人,平时给我们远程开会都戴一个USA的帽子,背后的墙上挂着美国国旗和来复枪
不论去哪里出差第一件事就是找Dr Pepper喝
我严重怀疑他的内裤都是星条旗的
昨天开会,他来的早,我接入以后听到他在哼歌
哼的是《一剪梅》
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他看到我进来了以后就埋怨,哎呀我被洗脑了,我脑子里面全是这个调子抠不出去了
沉默了一会以后让我看看他的发音有没有问题……
你一定要上纲上线的说这是中国版的黑人抬棺?这是看中国的笑话?
我觉得没必要吧……我们有专门制造这段歌曲来输出么,没有啊……
这不就是世界人民的娱乐天性,让他们觉得这段神曲有意思,哼着好玩儿嘛,一不小心就火遍全球嘛
我能理解大家对于境外一些媒体丑化中国的抵制
但是大家仔细看看阿木爷爷的视频啊
说实话,我在里面只感受到了宁静和祥和
那种田园的做派不是几个扮相就可以做出来的,也不是几个外行可以安排的
有内行专门评价过
我就是木工出身,但要我去做这个真做不了。说白了就是基本功不过硬。可能一拿锯这块料就废了,老爷子功底不是一般人能及
这样的高技巧,甚至让有些外国人怀疑他是用了CAD建模
为什么这样灵巧的手艺,就不能进行输出了呢?
按照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说法就是,凡是艺术家,必须有一半是匠人,另一半是诗人
我觉得阿木爷爷就完全做到了
他的匠在手艺,他的诗在意境
在youtube上,他的视频拥有118万的粉丝,2.5亿的播放量
不能开youtube的小伙伴,可以在西瓜视频上搜阿木爷爷,上面粉丝量更大,已经252万了
播放量最高的视频,是用榫卯打造一座木拱桥,全程没有一颗钉子,没用一颗螺丝,没有一滴粘合剂
下面的评论有英文的、有俄语的、有泰语的、有法语的
但是没有一个说了不好的话,没有玩梗的,没有嘲笑的,只有眼睛里面闪星星的
而最让我觉得意料之外,但是又是情理之中的,是这一条评论
直接翻译是:一个社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老人种树,知道他没机会能坐在下面享受阴凉
这不就是中国的古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么
这样一个视频,能带出来的中华韵文,比修几百个孔子学院都强啊
那为什么这样的播主,题目里面会把这个和黑人抬棺相提并论呢?
阿木爷爷现在60多岁了,很少有人知道老爷子究竟来自哪里
但是村子里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和木头打了50年的交道
自幼丧父,母亲身体又不好,所以阿木爷爷从小就用自己的手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学木工是一个苦事,学徒拜师三年没工钱,那就得给老师白干活
又吃技术又吃体力,阿木爷爷做活的时候也经常受伤,曾经还被机器切断过手指
但是在老人家眼里,最初没有崇高的愿景,就是为了一滴汗水换一碗饭
等到家里孩子成家立业,自己不需要再做手艺养家的时候,当年换钱的本领,就变成了退休生活的娱乐
正如木心先生说的,这是长途跋涉后的返璞归真
传承一项几近失传的手艺,一榫一卯,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等到阿木爷爷有了孙子,那种含饴弄孙的乐趣,在视频里面也彰显的淋漓尽致
那一段时间阿木爷爷发的视频,全是给孙子做的泡泡机、竹蜻蜓、学步车、会走路的小袋鼠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是一个工人,是当年认证的九级工,车、钳、铣、刨、磨、镗、铸、锻、压,样样都能做
而且工作的地点是成飞集团,当年的132厂,也是现在造枭龙战机的地方
同样是用自己的手艺给航空事业添砖加瓦,养活了一家六个子女
车间里面在操作的时候经常会有飞溅的金属碎屑,会扎在手上和手臂上
我妈妈作为最小的女儿,每天外公下班的时候固定任务就帮外公从手上挑出这些碎屑
所以我对手艺人从来都是尊重
不论是为了养家糊口、不论是为了传承技艺、不论是为了输出文化,靠手艺赚钱的,都不会是给人看笑话的
我还看到有人在说,阿木爷爷和李子柒,都是利用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乡村生活代表整个中国
会给外国留下中国依然积贫积弱的印象
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有核国家,中国是制造强国,中国是基建强国,中国第二艘航母下水
这些都是事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新闻不提中国,我们出现在头版头条的时候太多了
为什么还会有人这么没自信呢
这些外国人稀罕么?
同样的要比高楼大厦,别说咱们的北上广深了,就拿独山县的建筑,也远远超过了美国的一线城市
至于比这些么?
输出文化,不就是深厚传承,我们有他们没有么
阿木爷爷在视频里面反复使用的榫卯结构,发源于中国,光大于中国,现在在苏黎世还有一栋全榫卯工艺的木质结构建筑
这样的建筑,低污染,低噪音,而且非常的抗震
咱们的故宫也是榫卯结构建筑,历经597年,200多场地震却能屹立不倒
英国电视台专程跑到北京,在故宫专家的带领下做了个实验
按照1比5的模型,建造出一栋紫禁城模型,并对它进行地震模拟实验
震级从低到高,最后撑住了10.1级的地震,依旧稳稳地立在那里,只是发生了轻微的位置偏移
这样的文化输出,底蕴是不是足够了
上纲上线的讲了那么多,其实咱们静下心来,好好看看阿木爷爷是视频,我相信就不会再有人把他和猎奇或者黑人抬棺放在一起比较了
惬意人生乐享受,快活恩仇两相忘
老爷子的日子就像一首田园诗
但是他没觉得自己因此就成为了网红,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网红
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会干个木匠活,仅此而已
——关注 @曹小灵 ——
我们其实应该把所谓的"猎奇"进行一下区分。
有些是纯粹的看乐子,跟地铁口的便利店一样,做一锤子买卖,你开心一会就行。
比如
专业团队抬了那么久,有评论探讨过纳的丧葬文化并表示出赞叹吗?没有,大家只是觉得搞笑而已。点赞也是因为对丧葬这种严肃行为的一种戏谑罢了,没有人会觉得这种抬棺材舞蹈应该学习或者尊敬。
还有比如曾经横行于网页弹窗广告,现在充斥于QQ看点里的猎奇标题党"男子在深山捡到奇怪石头,经专家鉴定……""七旬老人突生黑发,返老还童,真相居然是……"这种更恶劣,属于猎而不奇,让人本以为能层层剥开一个新娘的面纱,结果刚扒拉开一层却看见的是孙狗,不仅不快乐,还给人添堵。
另一种则不一样,做的是回头客,猎奇只是引入点,引入之后还要留住才是重点。比如李子柒,她的视频氛围基本与搞笑绝缘,努力在凸显个静谧,关注她的人,肯定不是冲着看乐子去的。
阿木爷爷这个博主也类似,主要内容就是些日常的木匠活制作和祖孙的相处,连bgm都是些平缓的调调,连"一个外国小哥突发奇想"这种解说词都没有。在这里找笑点无异于在特朗普推特上找真话。
而且阿木爷爷跟李子柒还不太一样,李子柒的视频生活实际上属于"创作",标题上应该加一句"视频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铁定是越南佬又在抄袭"。她的视频重点是"生活方式",这种东西很容易被模仿,也很难与其他生活方式比较高低。而阿木爷爷这个属于"文化技术"想要模仿的话,还是有门槛的。
歪果仁们看的估计也就是这个,油管上甚至还出现了模仿者。
支持李子柒创作的只有陶渊明:"草盛豆苗稀"一句诗,支持阿木爷爷的,是整个中国传统木匠行业,虽然这些器械构件在如今工业化设备面前的实用价值愈加飘渺,但是如果作为工艺品、装饰品,那就足以把一票塑料铁丝玩具打的爹不亲娘不爱了。
比如像这种从一整块木头上雕刻的手法,妥妥有打造个奢侈品牌的潜力。
大到世博中国馆、小到玩具拨浪鼓、精密如鲁班锁、简单像水舀子,都是有实实在在的技术含量的,跟抖音上那种劈个木板板就问你是不是支持传统手艺人的哈皮不是一个概念,至少我看见里面很多小玩具,不仅心动,而且还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拿班级里的扫帚棍棍削呲水枪的快乐记忆。
可能唯一的不足就是,他大火的地方——YouTube,对普通人而言属于传说中的网站,不过有个好消息,国内到西瓜视频上搜索阿木爷爷也能看到这些作品。对于真心能够沉浸这种传统的人而言,在哪看不是看啊?外国网民的评论,自会有贴吧老哥知乎网友B站UP以及万恶的百家营销号给搬运回来的。
我一点也不担心他的热度会短期消退,因为其一,西方国家的木匠行业历史很短,欧洲古代的房屋建筑以石制居多,所以在木质建筑构件方面,能够令他们新奇的玩意儿还有不少,毕竟这些东西真的是实打实积累了几千年了,我邻居老爷爷曾经就是个木匠,我看着他干活干了十五年都说不全他做东西的手段有多少,指望外国佬们几个视频就消散不太可能,他们现在正因为疫情在家闲的就差去把家里蟑螂腿一个一个揪下来了。
其二,阿木爷爷的视频与李子柒有一点类似,就是无言的亲情,不同于李子柒是孙女之于奶奶,阿木爷爷是展现出的是爷爷对于孙子的爱。视频里的造物中,给孙子的玩具占了不少的排面,什么手摇泡泡机,战术自走小猪佩琪等等,这种东西不需要语言,不需要翻译,不需要任何渲染,六洲四洋的人类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
这样的文化输出,不失为未来的一个方向,比起近期各种被关闭的孔子学院有效果多了,毕竟,接地气是文化传输的一个重要加分点,我们可能在影视,科技,新闻,舆论方面相对于鬼佬优势还不足,但是他们有上帝,我们有绝技啊,给他们看个手搓的竹蜻蜓呼呼呼飞来飞去,他们兴趣绝对比看长袍大褂拱手行礼的兴趣大,正所谓潜移默化强于填鸭灌输嘛。
写到这我都心潮澎湃了,我琢磨着我也会削木头。改天去直播给孙狗或谁谁的削个棺材,然后再把链接发给伏拉夫,看着甲亢脸大喊:"我们的中国的棺材真是太厉害了!"最后到淘宝上买个黑人举牌服务,让他们举着来一段,我也就是文化输出大使了,名字就叫"红护爹爹"好了。
老人家凭手艺吃饭,有的人都看不下去,各种黑,各种贬低,这心胸得有多狭隘。
再不改,你们一辈子大概也就这样了。
这是多么可悲的人生。
很多时候,中国的文化外宣都极度展示一种异质的东西,就是完全有别于西方的东西,认为这些很吸引眼球,实际上,这是很低级的传播策略。
我读书时是搞文化批评的,西方文化霸权的形成是有一套话语体系的。这里我补充解释下西方人处理他国文化的一贯思路,就是二元论基底的思维。
当你被评判为异质,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个名称,比如“东方主义”等,然后把你归类于其中,然后二元论的语境中,二元是天然不平等的,比如黑人和白人,比如男性和女性。在这样的语境下,东方天然落后于西方,评判标准是“现代”,而现代的来源是西方文化,自己当裁判,自己来评分,就是这么恶心。
在这个语境中,中国永远不可能占据文化高位。
真正要发掘和传播,那必须是从中国文化中找出人类同质的东西。
很多人其实不理解文化的本质。
大多数人眼里,文化的传播,一定是从高位到低位的传播,一定是一个征服游戏。
但是,实际上,真正对于文化的接纳,一定是它打动人心,触动你的生存问题,影响你对生命的态度。
这个爷爷,他不仅是有炫酷的技能,他的短片的引力源在于:
1.技艺中展现的,人和自然的天然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内核;
2.爷孙之间的亲情;
3.童年时光的光晕;
这些东西,几乎都是人类共有的生存体验,既能让你回想到个人的童年,更能回到人类的童年中,回忆在自然怀抱里的那些日子。
西方文化传播的这些年,旨在于向世界传播西式的面对命运的方式,直面人类共有问题的态度。想想那些所谓的超级英雄,想想那些普世的价值观念。
而中国文化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对外传播,我们不要尝试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猎奇的玩意,打造成他人指尖把玩的珍奇,这是很烂的选择。
中国文化,如果它的文化内核被发掘和传播,那必定全世界都发现,用中国式的态度,面对自己人生和世界中的种种问题,你会获得更优解。
像这位老爷爷一样,真正向内叩问和践行文化的人,才有对外传播能量。
其实平台的生长是好事,中国像这位爷爷类似的人物,不在少数。当你开口开始讲话,开口的频次和时长,这才是权力所在。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平台能反向对接西方,配合真正硬核的内容,真是未来可期。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系的,我只能说,当年为了救亡图存,我们强行移植西方现代化思维重建文化已经太久了。固然,有利有弊。但是,有些东西,是时候得找回来了。
很幸运活在当下。起码,在我这个年纪,还是能有点希望的,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