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科学越来越发达,我们老百姓自己享受的没有了,还要被动迎合市场。别给我讲鸡汤。?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也戳到了很多人的痛点。不是什么“鸡汤”或者“抱怨”,这是很多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到的真实情况。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科学越发达,咱们普通人反而觉得享受到的“不主动”了,还要被市场推着走。

首先得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前想买个东西,得去专门的商店,还得排队。现在呢?手机一点,东西送到家。以前想了解信息,得去图书馆翻书,还得看报纸。现在呢?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瞬间就能获取海量信息。医疗技术、交通工具、通讯方式,哪个不是日新月异?

但问题就出在“享受”的定义和方式上。

科学发展,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然而,当科学技术与商业逻辑深度绑定,甚至被资本裹挟时,这种“满足”就变味了。

1. 被动选择,而非主动创造:

产品设计的“为我”变成“为卖”: 以前你可能需要一把结实耐用的椅子,就找个木匠打一把,尺寸、样式都是你说了算。现在呢?你去家具店,琳琅满目,但有多少是真正按照你的需求设计的?很多产品都是根据市场调研和流行趋势“批量生产”的,它们被设计得“够用”、“好看”,但未必是你真正“需要”的。它们迎合的是一个“平均”的用户,或者说是一个“潜在消费者”。
“选择困难症”的根源: 商店里,app里,你面对的是海量选择。表面上看是自由,实际上很多选择都是被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你在有限的空间里,被引导向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品牌、包装、营销文案,都在告诉你“这个才是你应该喜欢的”、“这个才是最适合你的”。你以为你在自由选择,但很多时候你只是在别人为你搭建的“选择迷宫”里兜兜转转。
算法推荐的陷阱: 互联网时代,算法无处不在。它根据你的行为数据,给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东西。听起来很贴心?但久而久之,它会把你圈在一个信息茧房里。你看到的世界越来越窄,你以为你越来越了解自己,但实际上你只是被算法越来越精准地“定位”和“预测”。它让你消费你“可能喜欢”的,而不是让你去探索你“尚未发现”的。

2. 失去“拥有”的意义,转向“订阅”和“体验”:

商品的“一次性”和“易损性”: 为了刺激消费,很多商品的生命周期被缩短了。塑料制品、快时尚衣物,它们不像过去那种“一件衣服穿几十年”、“一个锅用一辈子”那样耐用。它们的设计寿命可能就是几个月或一两年,用坏了,或者过时了,你就得再买新的。科学技术在材料学、制造工艺上是可以做得更耐用的,但商业逻辑不允许。
“拥有”不如“使用”: 过去,拥有一件物品是实在的。现在呢?很多服务变成“订阅制”。音乐、电影、软件,你不再是购买,而是按月或按年付费“使用”。这确实降低了初期成本,但长期来看,你可能花费更多,而且你对这些内容的“拥有感”很弱。一旦停止订阅,你就什么都没了。这种模式剥夺了人们对物品的深入了解和长久占有感。
“体验经济”的泡沫: 各种所谓的“沉浸式体验”、“网红打卡点”,很多时候只是昙花一现。科学技术支撑了这些新奇的体验,但它们往往是短暂的、一次性的,甚至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而存在。长久来看,它们并没有真正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是消耗了我们的时间和金钱,让我们不断地追逐下一个“新奇”。

3. 制造焦虑,催生不确定性:

“更新迭代”的压力: 手机、电脑,一年一小改,两年一大换。你刚买的可能就成了“过时”的。这种快速的迭代,让你总觉得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够好,跟不上时代。科学技术让产品迭代加速成为可能,但背后是商业驱动,是为了不断地从你口袋里掏钱。
“错失恐惧”(FOMO): 社交媒体、广告,不断地告诉你别人拥有什么,他们在体验什么。这很容易让你产生“错失恐惧”,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够精彩,不够有价值。为了填补这种虚无感,你就不得不去消费,去购买那些被宣传为“能让你快乐”、“能让你成功”的东西。
知识和技能的贬值: 科学技术发展太快,知识更新换代也很快。很多过去学到的技能,可能几年后就被新技术取代了。这就意味着你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新培训”。这本身是好事,但它也让你时刻处于一种不确定感中,担心自己被淘汰,这种焦虑感被市场放大,也催生了对各种“速成课程”、“终身学习”的需求。

4. 资本逐利与人性需求脱节:

创新为了利润,而非为了解决根本问题: 科学研究的很多方向,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商业利益。比如研发新的减肥药、抗衰老产品,这些都是巨大的市场。而一些真正能改善人类生活,但利润不高或者难以盈利的研究,比如环境保护的长期投入、基础科学的探索,往往得不到足够的资源。
消费主义的裹挟: 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制造需求。通过广告、媒体宣传,它们不断地告诉你“你需要这个”,让你觉得买了某个东西才能获得幸福感、满足感、或者融入某个群体。科学技术为这些营销手段提供了强大的工具(精准推送、虚拟现实体验等),让这种裹挟更加隐蔽和有效。

所以,你说的“我们老百姓自己享受的没有了,还要被动迎合市场”,其实是因为:

你被剥夺了“创造和定义”享受的权力。 很多时候,你不是在主动选择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而是在被动接受市场提供给你的“选项”。
你被卷入了资本逐利的漩涡。 科学技术本应服务于人类,但在市场经济下,它更多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而你的“需求”和“享受”,往往成了资本增值的工具。
你的人性需求,被“消费化”和“商品化”了。 你的快乐、你的身份认同、你的生活方式,都被包装成了可以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这不是否定科学,而是要看清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背后的驱动力。我们享受的“科技红利”是实实在在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那些打着科技旗号,实则在侵蚀我们自主选择权和内在满足感的商业逻辑。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多一份思考,少一点盲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这么说我可来劲了。

老百姓的痛苦至少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脱离渔猎而踏入农耕,这个阶段老百姓从“猎几天休几天”沦落到“日日躬耕”。

脱离农耕而踏入工坊,这个阶段老百姓宝贵的“农闲”时光被送进了工坊。

脱离工坊而踏入流水线,更可怕了,就连夜晚也开始在光照之下被利用起来。

现在问题来了,“享受”在这个进程之中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也戳到了很多人的痛点。不是什么“鸡汤”或者“抱怨”,这是很多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到的真实情况。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科学越发达,咱们普通人反而觉得享受到的“不主动”了,还要被市场推着走。首先得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前想买个东西,.............
  • 回答
    科技的进步,本应是解放我们双手,丰富我们生活的强大引擎,但不少人却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感到一种莫名的枯燥,甚至些许失落。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细究之下,科技的双刃剑效应显露无遗,它在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悄悄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投下了阴影。科技如何让生活变得枯燥?首先,信息茧房的固化,消弭了探索的.............
  • 回答
    科技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重视数学,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发展和行业演进的必然结果。以往,可能更多地看重编程技能、用户体验设计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但如今,数学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象牙塔学科,而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渗透到科技互联网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1. 数据洪流的驱动:从“感觉”到“理性”的决策转变互.............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科研领域英年早逝现象越来越多”这个观察,确实触及了一个令人担忧且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越来越多”,不如说这个现象被更多地看见、讨论,并且可能确实在某些群体中变得更为突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审视:一、科研工作的内在.............
  • 回答
    “逃离科研”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些负面色彩,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地反映所有博士的处境。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越来越多的博士在评估了科研职业的现实情况后,选择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应用于科研领域之外的职业路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非常复杂,涉及到个人、学术界、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嘿,哥们儿,听我说!你现在这个状态,我太理解了。初二,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人生里的一个大迷宫,到处都是岔路口,还没给你地图,就让你自己摸索。身边的人都在往前冲,有的好像知道要去哪儿,有的好像在忙着冲,而你呢?就站在原地,心里堵得慌,什么都抓不住,好像永远在追赶,又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追什么。“什么也学.............
  • 回答
    华为天才计划(后更名为“やばい计划”,意为“危险的”、“厉害的”)的博士毕业生高达200万年薪,确实在科研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一传统观点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华为天才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天才”的定义: 华为之所以用“天才”来称.............
  • 回答
    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工业界和学术界这俩“亲兄弟”,为啥感觉界限越来越模糊,又为啥很多人在这俩赛道上纠结。顺便也聊聊,要是想在这行里混,到底是早早去实习“尝鲜”,还是埋头在学术里“打磨内功”,各有什么讲究。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界限模糊”进行时以前吧,感觉学术界就像是象牙塔,研究那.............
  • 回答
    在科学研究和量化分析中,我们确实很少见到像“个”这样的单位。这并非偶然,而是由科学对精确性、统一性和可重复性的严苛要求决定的。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个”之所以难以在科学领域立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个”是一个模糊且不精确的量词。在日常生活中,“个”是我们最常用的计数单位,它表示一个独.............
  • 回答
    关于科学起源于古希腊而非古代中国或其他文明的说法,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论断,而是基于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历史学界主流的观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并对比不同文明的贡献。首先,我们得明确,“科学”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将“科学”定义为一种系统性的、基于观察、实验、逻辑推理.............
  • 回答
    .......
  • 回答
    科学与神秘学之间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们在根本原则、方法论以及对待证据的态度上的巨大差异。简单来说,科学之所以“不承认”神秘学,是因为神秘学的许多核心主张,都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检验和验证,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与科学已知的定律和原理相悖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掰扯掰扯科学是.............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自然》杂志以及其他科学期刊在这次大选中站队特朗普,以及背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深挖的现象,因为科学期刊通常被认为是相对中立、客观的平台,它们的公开表态往往带有很强的信号意义。《自然》杂志的谴责与背景《自然》(Nature)杂志确实是发表了一篇措辞严厉的社论,公开谴责了特朗普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生感慨的问题:浩瀚的宇宙,亿万星辰,为什么我们至今仍未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的踪迹?这绝非因为科学家们没有努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份探索的艰巨和对未知的敬畏,才让我们在“没发现”这件事上,拥有如此深刻的思考。的确,单单银河系,就有估计超过一千亿颗恒星。而我们已知的宇宙,更是拥有数千亿.............
  • 回答
    游戏科学(Game Science)凭借《黑神话:悟空》(Black Myth: Wukong)的惊艳Demo,确实在游戏圈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然而,索尼(PlayStation)、微软(Xbox)这两大游戏巨头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拥而上争抢其独占权或将其收归旗下成为第一方工作室,这背后有着一套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科学”和“解决问题”的理解边界。确实,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些看起来“不科学”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方法,却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并非否定科学的价值,而是提示我们,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这些“不科学”.............
  • 回答
    .......
  • 回答
    现代医学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攻克曾经的绝症到延长人类寿命,科学的力量显而易见。然而,当我们谈论那些如同“缠身鬼”一般的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症,乃至各种癌症,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即便是在如此先进的时代,这些疾病的“根治”依然是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这背后并非是科学力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