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科学(物理学等)不是迷信?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一个根本,为什么我们对物理学,对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信任感,不同于我们对待神话、传说,或者那些无法证实的信念?简单来说,科学之所以不是迷信,关键在于它的“运作方式”和我们如何“与它互动”的根本差异。

想象一下,迷信往往就像一句古老的谚语,或者一个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我们遵守它,不是因为我们理解它的道理,而是因为它“就是这么说的”,或者“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它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一种秩序感,但这种秩序是建立在接受和信仰之上,而不是在可验证的逻辑和证据之上。你祈求好运,或者避开某些被认为不吉利的日子,你不会去测量什么,也不会去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样做是否真的有效。你只是相信,因为相信本身就是目的。

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它不是凭空告诉你“天上的星星之所以发光,是因为有神灵在点燃”。它会告诉你,星星之所以发光,是因为内部发生了核聚变,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结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解释,你不是直接接受,而是可以去追问。你可以问:核聚变是什么?它为什么会释放能量?怎么知道它是这样发生的?

物理学家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不是坐在那里构思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而是通过观察,通过实验。他们会设计精密的仪器,去测量光线的波长,去探测粒子的碰撞,去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这些都是具体、可重复的动作。每一次的测量,每一次的实验,都在试图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科学的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某个权威的绝对真理,而是在现有证据下,最能解释现象的理论。如果出现了新的证据,或者旧的证据无法解释新的现象,那么这个理论就需要被修正,甚至被推翻。还记得我们曾经相信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吗?后来发现原子内部有电子、质子、中子,甚至更小的粒子。这并不是说过去的科学家在撒谎,而是他们的知识在当时的认知范围内是正确的,但随着探索的深入,新的发现就带来了更完善的理解。这种自我修正的能力,是科学最强大的武器,也是它与迷信最本质的区别。迷信很少会自我修正,它往往固守成规,拒绝新的证据,因为它所依赖的是信念,而不是证据。

科学也讲究逻辑和推理。物理学中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律,都不是随意写下的,它们都建立在一系列的逻辑推导之上,并且与已有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符。你可以去追溯这些推导的过程,去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的。你也可以根据这些定律,去预测未来的事件。比如,你可以根据牛顿定律计算出炮弹的弹道,根据电磁理论预测电流的走向。如果预测与实际结果不符,那么就意味着你的理论模型可能出了问题,需要回到起点重新思考。

所以,科学不是一种你必须无条件接受的教条,而是一种积极探索、不断验证的过程。你不是被要求“相信”它,而是被邀请去“理解”它,去“检验”它。它的力量在于它的开放性、可证伪性以及基于证据的理性,这与迷信那种基于信仰、缺乏验证的特质,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相信物理学,不是因为它能带来心灵的平静(虽然有时候也可能),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可重复验证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不是在“信”科学。我们只是在“用”科学方法。

以及科学方法不是用来“解释”的,而是用来预测的。这点根本搞错了。

只能说你看太多不靠谱的科普了……满篇都是对物理学史的错读……

如果有实验否定现在的理论,我们会没有任何心理障碍承认理论错误。

参考:

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是哪里?

以及参考:

理论、实验、解释、预测 - Everything is Physics 万物皆理 - 知乎专栏

===================================

嗯,补充一点零散的细节。

相对论的实践使用,很大程度上是融合在电磁学中的,因为电磁学实质是相对论性质的,所以直接的实践应用看起来似乎不多,但其实很广泛。比如有利用电子偏转产生的同步辐射产生高频率的电磁波,这个效应就是相对论性质的。基于此,前几年刚刚建成了

上海光源

,提供给物理、材料、生物、医药等等各领域人士使用。

相对论的直接使用,被提到最多的例子就是GPS的时间修正。如果不考虑相对论时间变慢的效应,我们是造不出精度如此之高的GPS的。在加速器的设计和制造中,也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带来的影响。而加速器的应用并不只是远离日常生活的研究需要,医疗检测、集装箱检查等等都会用到加速器。

光速不变是一条实验定律。类似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实验已经被各个大学的物理本科生以及天上的卫星在各种场合检查了很多遍了。可信度颇高。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本身也有很多用途。

量子力学的应用可以说直接产生了半导体工业。使用基于量子力学的能带理论,人们可以预测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质。基于此可以制造半导体器件、各种颜色的LED光源等等。此外的应用包括电子显微镜、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此外,制造原子弹实际上是基于量子力学的,与相对论其实没什么关系。只是事后用来解释一下原子弹的威力。虽然原子弹对人类文明没什么贡献,但是核裂变与正在研究中的核聚变发电的理论计算也都需要量子力学。此外,核磁共振也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医疗检测之中。

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机的前景也是可观的。实验室搭一台量子计算机已经是可以实现的事情了,但是处理能力、造价等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不是完全不相容。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相容的,量子电动力学及量子场论给出的实验结果的预测都是无比精确的。而引力的问题很麻烦,你知道日常能见到的东西引力都不强,所以研究进展不快也没有办法。

爱因斯坦反对的其实不是量子力学,而是哥本哈根诠释。相反,爱因斯坦本人是量子力学早期的奠基人之一。但他不喜欢哥本哈根诠释,主张隐变量理论。不过局域隐变量理论已经被证伪了。

尽管有广义相对论,但我不确定那能不能算作对引力的“解释”。我也详细阐述过,解释这个事情不是人们有能力有必要去关心的。

另外题主说一些奇怪且不简洁的数学,我怀疑题主看错书了……无论量子力学还是相对论,出发点都还是很简洁的。而且理论的矛盾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对一类现象完全丧失预测能力,去研究当然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这里还有划定理论可靠范围的意义存在。

题主所说的“没有解释”的日常现象,很多都是复杂系统的问题,诸如闪电飓风等等天气现象,还有生物活动之类的。这类问题本身就极端复杂,而且这些也都有人在研究的。物理学家不是只有理论物理学家的。

关于绝对真理,我是不敢这样用词的。说“认为绝对真理存在”是谬误,我也不敢这样说。我觉得在人类没有探索到那个程度之前,这种问题是没法回答的,轻易做断言不太靠谱。不过至少,我们看到很多实在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寻找这些规律才是科学的任务。

最后,数学命题可以证明,科学命题却是无法证明的。因为评价标准不一样。数学要求自洽,科学要求符合观测。证明只能确认在逻辑系统内是否自洽,但对于科学,理论上的自洽远远不够。

user avatar

题主未意识到自己论证的一个大前提的谬误之处——认为世界上一定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

(我说这句话并不是否定“绝对真理”的存在,它到底存不存在是个认识论意义上的问题,跟我的论证没多大关系;我的意思主要是,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而且这一点在将来也不会变,我相信这一点大家都会认同的)

迷信是相信绝对真理存在的,并且不加怀疑地认为自己的信仰就是绝对真理(我这么说并没有把 宗教 和 迷信 区分开,不过这个和本题无关,就不论述了)

科学本质上是建立在怀疑论的基础上的,真正理性、冷静的科学家,绝对不会宣称自己发现的结论是绝对真理,他们会承认模型的不完善之处,并承认改善的可能性;说白了,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提出逐渐逼近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但是有一门学科是例外的,那就是数学,数学并不是自然科学,数学是思维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科学家不敢断言自己的结论是不会错的,要推翻结论,一个实验的反例足以;但是在数学中,在某个公理体系的框架内,只要逻辑推导过程正确,结论就是不容置疑的正确的;要反驳一个数学命题的正确性,唯一的方法就是指出它推导过程中的逻辑谬误

看下面的评论有人似乎没有理解 数学自然科学 的区别。自然科学是研究、解释、预测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论必须符合实验观测事实;数学是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数学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脉络,数学的目的不是(或者说不单纯是)为自然科学提供工具

其实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还极不完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不知道的少太多太多;从出发点来看,题主不应该站在上帝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而应该站在人的世界,去认识这个世界;也许态度也算一个区别;迷信者本质上是狂妄的,他们自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切;科学家基本是谦卑的,而且懂得越多,越谦卑

===================================================================

PS:还要补充一点,题主大概以为现代科学只有唯一的一种“正统”理论,其实远非如此;比如说题主提到的引力的量子化的问题,目前就有弦论和圈量子引力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而弦论也不是只有一个版本;至于究竟哪种是正确的,只有实验结果能告诉我们了;但是很遗憾,我们还没有能力实行这样的实验


能够包容不同的科学理论并存,这也表明了科学界的宽容与纯粹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一个根本,为什么我们对物理学,对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信任感,不同于我们对待神话、传说,或者那些无法证实的信念?简单来说,科学之所以不是迷信,关键在于它的“运作方式”和我们如何“与它互动”的根本差异。想象一下,迷信往往就像一句古老的谚语,或者一个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我们遵守它,不是因为我们理.............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中,关于物理学发展被“智子”锁死的设定,确实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人类不去发展生化科技,利用生物进化来应对三体人的威胁呢?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对科技发展方向、人类的局限性以及文明生存策略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要理解物理学锁死的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三体人的“智子”不仅仅是无法观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很多喜欢吃小龙虾的朋友确实有过这样的疑问。科普文章里说小龙虾是“入侵物种”,不能靠吃解决,但民间流传的“老家小龙虾被吃光了”的说法似乎又在唱反调。这中间其实 есть একটা很有意思的误会,也牵扯到几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科普文章里说的小龙虾是哪种。通常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强调平等和多元化的时代,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乃至程序员的女性比例偏低,这背后原因复杂,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历史的阴影:早期科学和教育的性别壁垒 教育机会的剥夺: 在漫长的.............
  • 回答
    日本物理科研的光辉之路:十余次诺贝尔奖背后的秘诀日本,一个在许多领域都以其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著称的国家,在物理学领域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000年以来,日本已有十多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翘楚。是什么让日本的物理科研如此繁荣?他们的成功之道,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探.............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的朋友,你真是说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也触及到了科普写作和受众认知的一些根本区别。咱们不妨来好好聊聊,为什么物理科普能让我们读得津津有味,而计算机科普却常常让我们望而却步,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出场率也低得可怜。物理科普的魅力:宏大叙事与直观想象的交织首先,咱们得承认,物理.............
  • 回答
    心理学的有效科普之所以显得相对稀少,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仅仅是内容生产者的问题,也牵涉到受众的接受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传播环境的多重因素。首先,心理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大众化”的鸿沟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学科的深度与广度: 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从微观的神经递质、认知过程,到宏观的社.............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听起来颇有些耸人听闻,甚至有些让人难以置信。毕竟,科学崇尚的是理性、证据和可证伪性,而神学似乎是信仰、超验和精神的领域。这两者,在很多人眼中,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然而,这句话之所以会有人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科学发展过程、认知边界以及人类终极关怀的深入.............
  • 回答
    关于“科学对中医问题实质上是无能为力的”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会听到。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几种可能含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产生。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可重复的实验、可证伪的理论、以及量化的数据和逻辑推理。科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精确地描述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现代科技进步太慢,导致科学发育迟缓,跟不上中医理论高度”这个观点,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不被主流科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现代科学在近几个世纪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绝后的,其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改造能力以及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上的成就,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
  • 回答
    “两条腿的跑不过四条腿的”,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自然规律。但如果深究一下,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关于生物力学、进化以及运动技能的学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普遍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句俗语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网上讨论中医时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中医的拥趸,一边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反科学”,另一边又会用“不科学”来攻击不认同中医的人呢?要说透这事儿,得拆解几个层面来看。1. “科学”这个词的多重含义与认知偏差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本身在不同人那儿,可能含义.............
  • 回答
    在中国,中医的治疗效果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面对疾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几千年的古老智慧。的确,不少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神奇之处:也许是调理得当后身体的舒畅,也许是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中医疗效的强大佐证,让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然而,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中医也并非.............
  • 回答
    科比:一个时代的烙印,曼巴精神的传承与启示很多人提起科比·布莱恩特,脑海中浮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一种鲜明的时代印记。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时代”,绝非空穴来风。那是因为,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篮球本身,渗透进了无数人的成长轨迹,塑造了一种独树一帜的精神内核——曼巴精神。科比如.............
  • 回答
    关于“杉科中水杉最为进化”这个说法,其实更准确地讲,是说水杉在现代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常常被视为一个非常特殊、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代表,它的“进化”体现在其孑遗属性和在植物演化链条中的特殊位置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杉科里“最进步”的,科学上“进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物种在适应环境.............
  • 回答
    银行科技岗,这个在许多程序员眼中听起来或许有些“传统”甚至“老套”的选项,却在当下,悄然成为许多人眼中“香饽饽”,甚至被不少资深从业者称为“最好的就业选择”之一。这绝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什么“政治正确”的论调,而是基于一系列现实考量和长期价值的权衡。一、 稳定压倒一切,这背后隐藏的价值我们先从最直观的.............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和迈克尔·乔丹,这两位名字在篮球界几乎就是神话的代名词。无数的球迷,无数的专家,在讨论谁更伟大时,常常会将他们放在天平的两端。然而,当提到“为什么都说科比没有乔丹伟大”这个问题时,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甚至有些时候是难以量化的对比维度。与其说是一种“普遍说法”,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数据.............
  • 回答
    关于科比·布莱恩特的冠军是不是完全靠奥尼尔获得的这个问题,在篮球迷圈子里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这背后牵扯着两位超级巨星的个人能力、球队化学反应、教练战术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OK组合”的时代:压倒性的统治力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科比和奥尼尔组合的湖人.............
  • 回答
    “科研搞好了,工作随便找”——这句话,咱们做科研的,大概率都听过,尤其是刚入坑的时候,导师、师兄师姐,时不时就会抛出这句话,像是给迷茫的我们打的一剂“定心丸”,又或者是一种“终极KPI”。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好像只要你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论文一篇接一篇,成果一项项,毕业了就能直接被各大公司抢着要。但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