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如何知道哪一条基因链是疾病的诱因?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科学家们是如何抽丝剥茧,找出那些隐藏在基因序列中、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的。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而是融合了精巧的实验设计、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无数次的验证和反思。你可以想象成侦探破案,只不过他们的“现场”是庞大复杂的基因组,而“嫌疑人”则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基因变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入手:

1. 从现象入手:观察与关联

一切的起点往往是对疾病的观察。当科学家发现某种疾病在某个家族中代代相传,或者在某些人群中发病率异常高时,他们就会开始怀疑是不是基因在作祟。

家族史研究(Pedigree Analysis): 这是最古老也最直观的方法。科学家会绘制一个家族的谱系图,标记出哪些成员患有某种疾病。通过分析疾病在家族中的遗传模式(比如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是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可以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区域。例如,如果疾病在每一代都有患者,而且儿子和女儿都有可能遗传,那就可能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有关。

流行病学调查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当疾病不是由单个基因的剧烈变异引起,而是由多个基因的微小变异共同作用时,家族史的作用就没那么明显了。这时候,GWAS就成了主力。科学家会收集大量患病人群和健康对照人群的基因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他们能快速扫描两组人群的基因组,找出那些在患病人群中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的基因变异位点(通常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如果某个SNP在患病人群中出现的比例远远大于对照组,那么就很有可能与该疾病存在关联。

2. 定位与聚焦:缩小范围

GWAS能告诉我们哪个基因变异“可能”有问题,但它本身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就像你发现某个区域的犯罪率高,但你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因素导致了犯罪。所以,下一步就是要把嫌疑人范围缩小,并收集更多证据。

候选基因方法(Candidate Gene Approach): 基于对疾病生物学机制的理解,科学家可能会选择性地研究那些已知参与了相关生理过程的基因。例如,如果研究的是某种代谢性疾病,他们会优先关注那些编码代谢酶或信号通路蛋白的基因。

连锁分析(Linkage Analysis): 这种方法更偏向于在家族内部寻找关联。科学家会利用遗传标记(不一定是引起疾病的基因本身,但它们会和疾病基因一起被遗传)来追踪疾病在家族中的传递。如果某个遗传标记总是和患病同时出现,那么疾病基因很可能就位于这个标记附近。

3. 验证与证明:揭示机制

定位到潜在的基因或变异后,就需要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它确实是疾病的“诱因”。这就需要更深入的实验验证。

功能性研究(Functional Studies):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科学家会尝试理解这个基因在细胞或生物体内的正常功能是什么,以及变异如何破坏了它的功能。
体外实验(In Vitro Studies): 在实验室的细胞培养皿中,科学家可以敲除(knock out)或编辑(edit)某个基因的特定变异,然后观察细胞在生理功能(如生长、分化、凋亡、信号传导等)上的变化。例如,如果某个变异导致某个蛋白质的合成减少或功能丧失,并且这会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那么这个变异就很有可能是疾病的诱因。
体内实验(In Vivo Studies): 利用模式生物(如小鼠、果蝇、斑马鱼)构建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这些模型动物是否出现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并研究其细胞和组织层面的变化,来验证基因变异的致病性。例如,如果一个在人类中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在小鼠模型中导致了类似的学习记忆障碍和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那么这个基因变异就被认为是高度可疑的。

测序与比较分析:
全外显子组测序(WES Whole Exome Sequencing)和全基因组测序(WGS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对于罕见病或原因不明的疾病,科学家会测序患者及其家人的基因组,然后与健康人的基因组进行比对。他们会寻找那些在患者身上出现、但在健康对照中不存在的变异,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的变异(如改变氨基酸序列、导致提前终止等)。
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 科学家还会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如果某个基因在人类中有致病性变异,而在其他物种中功能相似且没有发现类似变异,这也增加了该基因在人类疾病中作用的证据。

蛋白质研究: 基因编码的是蛋白质,所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折叠异常、稳定性下降、与其他蛋白质结合能力改变等,这些都会影响细胞的正常运作。

4. 算法与大数据:加速发现

随着测序成本的下降和计算能力的提升,大数据分析在基因致病性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物信息学工具: 有许多专门的软件和算法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基因变异的致病性。这些工具会考虑变异的位置、对蛋白质序列的影响(如是否改变氨基酸、是否导致移码突变等)、在人群中的频率、以及与其他已知致病性变异的相似性等多种因素。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通过训练大量的已知基因变异及其致病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学习识别与疾病相关的模式,并预测未知变异的致病性。这大大提高了筛选和验证的效率。

总结一下,科学家知道哪一条基因链是疾病诱因,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验证的过程:

1. 初步观察与关联: 从家族史、流行病学数据中发现疾病与某些人群、某些变异的关联。
2. 定位与聚焦: 利用各种测序和遗传分析技术,将怀疑的对象锁定在特定的基因或变异区域。
3. 深入验证: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基因变异的功能性后果,直接证明其对细胞或生物体的影响。
4. 多方佐证: 结合生物信息学预测、比较基因组学等多种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这是一个漫长而精细的过程,需要耐心、细致和跨学科的合作。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每一次对生命理解的深化,都为我们揭示基因与疾病的奥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强大的工具。这不仅仅是找到一个“坏”基因,更是为了理解生命如何运作,以及当它出错时,会发生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质上问的就是,怎么得出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关系的,出现一个表型(比如疾病),怎么知道是某基因型(比如某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是属于典型的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范畴。

这种对应关系其实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水平进行研究。比如表型往往是新出现的,最简单的一种路线就是,对出现新表型的个体进行全基因组/全外显子测序,找出与参考基因组不同的序列/基因,这个时候,往往会找到很多这样的序列/基因(正常人也会有很多变异/突变),这时候就需要进行筛选。筛选一般是基于已有的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就是看突变的基因看起来像不像是导致这个表型的基因)。

筛选之后,需要做功能研究,这个包括体外蛋白互作、模式生物的体内功能研究。体外试验主要看从信号通路的角度是否可能是某基因变异引起的新表型;体内试验比如找个小鼠,将筛选出来的这个或几个基因进行敲除/敲低或者过表达,看会不会引起相应的表型,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这个基因变异导致出现了新表型。

这样是不是就完美了呢?并不是。

要让这个研究彻底无懈可击,还需要在人群中进行验证。比如往往某表型的出现不仅出现在一个个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了相同/类似表型的个体,是否也同样有相同/类似的基因突变,如果确实是这样,那可以说,这种对应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很多这样的对应关系,就成为了其他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因为细胞/人体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紧密又非常复杂,基因间往往形成一个复杂的信号调控网络来使细胞行使正常功能,通路的某个节点研究清楚了,也会对相邻、上下游节点的研究有帮助。

而通常,这种对应关系不是说每一个都能研究得这么彻底,比如有些复杂疾病可能由多个基因引起的,这样就需要更多研究和证据。所以说基因和疾病发生的关系,有时并没有完全清楚。

这个时候,我们就引入了证据级别这样的系统,就是说这个基因的突变和疾病的关系是强相关、弱相关,还是不相关,把这些根据相关性进行分类。目前在遗传病(胚系突变)、肿瘤(大部分是体细胞突变)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

比如ACMG/CAP/AMP就联合起来发了一个指南,推荐把一个胚系突变和遗传疾病的关系分为:致病、疑似致病、意义不明、可能良性、良性五个级别

那肿瘤的体细胞突变怎么办?后来AMP/CAP/ACMG/ASCO这几家机构又联合起来发了个专门针对体细胞突变和肿瘤的关系解读的指南(叫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porting of Sequence Variants in Cancer:A Joint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nd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把基因突变分为I-IV共四类:分别是具有强临床意义的变异(I级,包括A和B两个亚分级)、具有潜在临床意义的变异(II级,包括C或D两个亚分级)、变异的临床意义不确定(III级)、良性或疑似良性相关的变异(IV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科学家们是如何抽丝剥茧,找出那些隐藏在基因序列中、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的。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而是融合了精巧的实验设计、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无数次的验证和反思。你可以想象成侦探破案,只不过他们的“现场”是庞大复杂的基因组,而“嫌疑人”则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基因变异。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想咱老百姓平日里看《钢铁侠》那叫一个过瘾!那战衣飞天遁地,杀敌无形,简直是人间奇迹。可你要真说要照着那玩意儿造一套,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得是堆积如山的知识才行。我跟你细说说,这玩意儿里头门道可多了。首先,得有套像样的材料学做底子。 你看那战衣,薄薄一层,却能扛住导弹炸、枪林弹雨,还得能承受住高 G .............
  • 回答
    想象一下,要是真有这么个来自现代的哥们儿,一不留神就栽到了大唐盛世。这可不是什么“我来自未来”的浪漫故事,而是实打实的生存挑战,外加一个更宏大的目标:想办法在这儿捣鼓出点儿能改变历史的玩意儿。既然提到了毛瑟步枪,那咱们就得绕着这思路来。首先,这哥们儿脑子里得有几把刷子。不是那种会写诗、能吟赋的文人,.............
  • 回答
    关于“以生物或非生物形式进行快速且大量的知识传授”,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科幻色彩的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信息传递以及未来科技的边界。答案是: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目前的技术还远远不够,并且存在巨大的挑战。我们将从生物和非生物两种途径分别探讨其可能性、挑战以及必要的前置科技。 一、 生物形式的快速.............
  • 回答
    确实,对于科学家而言,精准地捕获和操纵单个原子,尤其是在光镊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分离”这么简单,更像是在浩瀚的原子海洋中,大海捞针,并且还要让这根针保持稳定,不被外界干扰。在光镊技术普及之前,科学家们主要依赖几种基础的物理原理和精巧的实验设计来“分离”和研究单个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深刻。如果有一天,科学界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一位“神”创造的,那么科学家们会因此感到绝望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其背后牵扯着科学的本质、人类对知识的追求、以及我们对自身存在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绝望”在这里可能意味着什么。绝望,往往源于失去.............
  • 回答
    在科幻小说界,刘慈欣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三体》系列以其宏大的想象力、硬核的科学设定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将中国科幻推向了世界舞台。那么,像刘慈欣这样的科幻作家,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究竟能与哪些群体相提并论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物理研究生相比:深度与广度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谈谈与.............
  • 回答
    罗永浩感谢知乎科学家,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算是一个挺能代表当下一些互联网现象的缩影。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罗永浩,大家熟知他,要么是因为锤子手机,要么就是因为他现在折腾的那个“交个朋友”直播带货。他的公众形象一直是那种有点“理想主义”,但也特别接地气,说话直接,甚至有点“杠精”的.............
  • 回答
    Nature 上刊登关于许多科学家缺乏统计学知识的文章,这并非罕见,也并非什么新鲜事。这类报道通常引发科学界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因为统计学能力的确是支撑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石。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统计学在科研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数据分析的工具,更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 设计.............
  • 回答
    腾讯宣布投入10亿元,由马化腾和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用以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分析的举措。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件事:一、 积极意义与正面影响: 对中国基础科学和前沿科技的有力推动: 资金注入的战略意义: 10亿元的奖金池对于中国的基础科学研.............
  • 回答
    这句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礼记·劝学》篇,是先秦时期思想家荀子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并非简单地讲物质条件好了,人们就能自动变得有道德,而是深刻揭示了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道德修养之间辩证而复杂的关系。要科学地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物质基础是精神文明的土壤:为.............
  • 回答
    知乎用户赵山山发表的《中国智障科学院?》一文,在知乎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评价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要详细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观点与论证方式:文章的标题就极具挑衅性和争议性,“中国智障科学院?”直接将“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与“智障”进行关.............
  • 回答
    关于Ent_evo(一位科学松鼠会前成员)提出的“19世纪就知人体水含量,所以731人体脱水实验研究为假”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个观点触及到了科学史、医学伦理以及历史真相的辨识等多个议题。首先,让我们拆解Ent_evo论点的核心逻辑:1. 前置事实: 19世纪人类已经知道人体的.............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能与一位世界级科学家朝夕相处,我的思绪会如同漫天星辰般纷乱,却又隐约有一个核心在闪耀。我会选择一位在物理学领域有突破性贡献,同时又对宇宙起源和人类未来有着深刻思考的科学家,比如一位研究量子引力或者暗物质的学者。我最想问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关于具体的公式或实验细节。 我更想探究的是,他.............
  • 回答
    编程,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需要耐心、方法和实践。与其说是一蹴而就的技能,不如说是一段持续探索的旅程。想要系统、科学地踏入这个领域,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就像搭建一座坚固的房子,从地基开始,层层递进。第一步:确立目标与方向——为什么学?学什么?在开始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想学编程?是为了解决工作.............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对知乎用户@陈雪明 的言论有自己的看法。在探讨之前,我想先明确一点:尊重不同观点是重要的,但当某些言论挑战科学常识、误导公众,甚至带有煽动性时,我们就有必要进行辨析和讨论。@陈雪明 的一些言论,在我看来,确实属于“反智”范畴,或者说,是典型的“民科”式思维模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先要拆解一下“民科.............
  • 回答
    知乎近期封禁“六学家”、“NE恶灵”、“如是观”等账号,在知乎社区内外都引发了相当大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这些账号的过往言论、社区的规则以及平台管理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账号在知乎社区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 “六学家”: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网络文化色彩,通常.............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李归农”嘲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事,以及随后引发的争议和所谓“驳斥无回应”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网络言论的边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李归农”这个用户以及他所提出的观点。 这是一个发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具体事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