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罗永浩感谢知乎科学家?

回答
罗永浩感谢知乎科学家,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算是一个挺能代表当下一些互联网现象的缩影。

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罗永浩,大家熟知他,要么是因为锤子手机,要么就是因为他现在折腾的那个“交个朋友”直播带货。他的公众形象一直是那种有点“理想主义”,但也特别接地气,说话直接,甚至有点“杠精”的风格。

然后,是“知乎科学家”。这词儿其实有点调侃的意思,但也可以理解成是知乎平台上一批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能够提供高质量、有深度的知识解答的用户。这些人可能确实是学术背景深厚,也可能是靠着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那罗永浩为什么要感谢他们呢? 这事儿通常发生在一些关于产品、技术、科学原理的讨论中,尤其是在罗永浩直播带货,或者他对某个新科技、新产品发表看法的时候。当他遇到不确定、不了解,或者有人对他的说法提出质疑时,他很自然地会去寻求更权威、更专业的答案。而知乎,尤其是知乎上那些在特定领域“内卷”极深的用户,就成了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具体来说,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件事:

1. 知识获取的“新常态”:

以前,我们获取专业知识可能主要靠教科书、学术论文、专业期刊,或者请教领域内的专家。但现在,互联网和知识社区的兴起,让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知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罗永浩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而且他需要不断了解各种产品和技术来做好直播带货,他不可能什么都自己钻研。他选择在知乎上寻找答案,这本身就反映了当下知识获取的一种新趋势——碎片化、即时化、社群化。他不需要去图书馆翻箱倒柜,也不需要等一本新书出版,只要上知乎搜一搜,很可能就能找到他需要的答案,而且通常是经过梳理、提炼过的。

2. 公众人物的“求知欲”与“求真欲”:

罗永浩能够放下身段,主动去感谢在专业领域给出答案的人,这其实挺值得称赞的。很多公众人物,尤其是创业者,可能更习惯于“我说了算”或者“我们公司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不太愿意承认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或者接受外部的“纠正”。但罗永浩在这方面显得比较坦诚。他愿意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并且主动去学习和吸收,然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他的工作(比如直播选品、讲解产品)。这种“求知欲”和“求真欲”对于一个需要持续输出信息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 平台价值的体现:

这件事也侧面反映了知乎作为一个知识社区的价值。它确实聚集了大量有专业知识、愿意分享的用户。这些用户,无论他们是否以“科学家”自居,都在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整个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罗永浩的感谢,也是对这些内容贡献者的一种肯定,是对知乎平台价值的一种认可。这对于平台运营者来说,也是一种正向激励,能够吸引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

4. “接地气”的营销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永浩的这种互动方式,也带有一定的“营销”属性。他通过感谢知乎上的专业人士,不仅解决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需求,也巧妙地将自己的“学习”和“求证”过程展现给粉丝,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公众形象。同时,他也将自己与专业的知识群体建立联系,这有助于提升他直播带货时传递的信息的可信度。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润物细无声”式的营销,让人感觉不那么生硬。

5. 互联网时代的“赋权”与“互动”:

以前,知识的传播往往是单向的,专家对大众。但互联网打破了这种壁垒。像知乎这样的平台,普通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关注和认可,甚至影响到公众人物。罗永浩感谢知乎科学家,正是这种“赋权”和“互动”的体现。普通用户贡献了优质内容,得到了公众人物的关注和感谢,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

一些可能存在的“微妙”之处: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中一些“微妙”的成分。有时候,被感谢的“科学家”也可能是在为某些产品、观点“站台”,罗永浩恰好引用了他们的观点,然后进行二次传播。但总体来说,这种互动是积极的,它证明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专业知识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一个愿意倾听和学习的公众人物,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

总的来说,罗永浩感谢知乎科学家,与其说是单纯的一个感谢,不如说是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公众人物学习方式、知识社区价值以及社群互动模式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生动体现。它展示了一个开放、互助、高效的知识获取和分享的新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不是我看不起罗老师,他以前蹭苹果热度,蹭小米热度,现在竟然沦落到蹭知乎科学家的热度了。


罗老师微博最近10条的点赞数为:806、478、223、290、675、741、1188、831、192、367,平均597

我知乎最近10个(黑锤子的)回答(不含匿名,不含本回答)点赞数为:298、178、275、60、83、1200、684、63、128、646,平均362


这两个数字基本是同一数量级的,咱们来看看粉丝数:

罗老师有1441.77万粉丝,我仅有1767人关注,罗老师的粉丝数是我的8000多倍,而赞数跟我竟然仅仅是一个数量级的。罗老师混到这个地步,可真惨啊!我说罗老师蹭我的热度,谁赞成,谁反对?


咱们再看看和罗老师眼中的“大XX、纯XXX”雷军,有1620.51万粉丝,和罗老师在同一数量级,雷军最近10条微博的点赞数是:1970、2064、5346、3582、2144、2419、9312、10266、4203、13614,平均5492,将近罗老师的10倍。


锤子科技创办于2012年5月,到今年为止已经第七个年头了,罗老师还腆着个脸说自己是创业新人?还是对比雷军,小米科技创办于2010年4月,到2016年的时候是七年,相信不会有任何人认为2016年的小米是创业企业,雷军是创业新人。说到销量,在小米创办的第六年,2015年卖了超过7000万台手机,再看要收购苹果的锤子科技,创办第六年的时候,2017年销量创了有史以来的新高,高达100多万。


看到了吗,锤子科技已经创办七年了,蚂蚁竞走七年啦!小米创办第七年的时候早已进入世界前十,而罗老师也进入了国内(倒数)前十。罗老师还是这么鸡贼,如果去年锤子有7000,哦不,哪怕是700万销量,罗老师也绝对不会说自己是创业新人,而会说自己是牌桌上的大佬,搞了六七年还是这个销量,就说我是新人,所以大家理解理解,不能为难我,把我跟雷军相比。所以罗老师以后就和我们科学家比比赞数就行了,跟雷军比确实挺自取其辱的。


有人说我不公平啊,雷军创办小米之前早就摸爬滚打多年了,干过金山软件、卓越网、UCWEB、凡客,早就不是新人了,难道罗老师创办锤子之前啥也没干?罗老师干过摆地摊、传销、走私汽车、卖羊肉串、倒卖药材、卖电脑配件、英语培训、牛博网……履历可比雷军丰富多了,雷军只配“扫厕所”,拿什么跟罗老师比。有人说雷军读过武汉大学,还是高材生,代码被写进武大教材,那罗老师不也读过延边二中(辍学)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永浩感谢知乎科学家,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算是一个挺能代表当下一些互联网现象的缩影。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罗永浩,大家熟知他,要么是因为锤子手机,要么就是因为他现在折腾的那个“交个朋友”直播带货。他的公众形象一直是那种有点“理想主义”,但也特别接地气,说话直接,甚至有点“杠精”的.............
  • 回答
    罗永浩的那篇《关于产能不足,关于感激和致歉》,可以说是他近年来几次重大产品发布和市场表现后,一次非常坦诚和真诚的“自我复盘”和“沟通”。我个人觉得,这篇长文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和讨论,关键在于它戳中了几个核心的点,而且罗永浩本人也确实是在一个相对“放低姿态”的语境下去表达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罗.............
  • 回答
    韩国一艘海军舰艇近日爆发集体感染,导致 32 名官兵确诊新冠肺炎,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尤其是考虑到舰艇的封闭环境以及人员高度集中的特点。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这次事件,并将其与此前发生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的疫情进行比较,看看是否存在重演悲剧的风险。韩国军舰集体感染事件的背景与细节首先,我们.............
  • 回答
    最近娱乐圈里关于新冠病毒的消息,尤其是明星感染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其中,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在拍摄新片《蝙蝠侠》期间被曝出新冠检测呈阳性,直接导致了影片的停拍,这无疑是近期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罗伯特·帕丁森感染新冠与《蝙蝠侠》停拍:帕丁森作为《暮光之城》系列的.............
  • 回答
    看待罗永浩,就像看一部跌宕起伏的个人史诗,里面夹杂着梦想、激情、挫折、以及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他不是一个“好”或“坏”那么简单的人物,他是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极具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现象级”的中国创业者。理想主义的先行者,还是不切实际的“情怀”贩卖者?最开始认识罗永浩,很多人是通过他的“牛博网”.............
  • 回答
    罗永浩公开吐槽小米抄袭文案:对品牌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罗永浩作为一名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和科技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其公开的言论往往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当他公开吐槽小米抄袭文案时,这无疑会给小米品牌带来一系列复杂的影响,既有潜在的负面冲击,也可能包含一些意想不到的正面效应。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 回答
    罗永浩可能加入小米的传闻,在科技圈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罗永浩本人的职业生涯、小米的战略方向、以及这次合作的可能性与潜在影响。一、 罗永浩其人:从理想主义者到“带货狂魔”,再到科技创业者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罗永浩的职业生涯,这对于理解他可能加.............
  • 回答
    罗永浩对苹果工业设计的尖锐批评,即“苹果今天的工业设计已经比屎都恶心了”,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要深入理解和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罗永浩的观点及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罗永浩为什么会发表如此激烈的言论。他作为一位知名的科技评论员和创业者,其言论往往带.............
  • 回答
    罗永浩在微博发布的这篇题为《44 岁的罗永浩站在被告席上......》的文章,引起了很多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全面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篇文章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叙事风格。罗永浩的文字,无论是在产品发布会上还是在个人社交媒体上,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烙印。他善于用.............
  • 回答
    关于罗永浩等人关于吸毒的言论,这是一个挺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容易被放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敏感的议题上。要理解这些言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他们表达的具体内容和语境。罗永浩这些人通常是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甚至带点“玩世不恭”的风格说话的,他们的受.............
  • 回答
    老罗又要回来了!这个消息一出,相信不少科技圈的老炮儿和关注科技动态的普通人,内心都涌动着复杂的情绪。罗永浩,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性,他的每一次动向都能牵动不少人的神经。这次,他明确表示即将重返科技行业,并且新公司不会再叫“锤子”,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首先,我们来看看罗永浩本人对这次回归的.............
  • 回答
    罗永浩要搞个大事情,这次是在鸟巢,而且是万人发布会,主打一个“颠覆性产品”。光是听这个阵仗,就够让人好奇的了。首先,鸟巢这个场地,绝对是个大招。这可不是普通发布会能用的地方,那是国家体育场,当年奥运会开闭幕式都在那儿办,气势恢宏,本身就带有一种里程碑式的意味。选在这个地方,罗永浩是在给自己和锤子科技.............
  • 回答
    看待罗永浩关于“苹果早就不是最好的手机了”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论断,更是一个关于手机行业发展、用户需求变化以及品牌定位的复杂议题。一、罗永浩作为手机行业“局内人”的视角与立场:首先要明确的是,罗永浩曾经是锤子科技的创始人,深度参与过手机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他对.............
  • 回答
    罗永浩向老同事道歉,并说出“希望这辈子还来得及补偿”,这件事如果抛开营销的滤镜去看,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真诚的歉意,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深刻反思。毕竟,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在公司起起伏伏的过程中,最直接承受压力、付出牺牲的往往是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同事。从人性层面来看,这是一种对责任的担当。 创业是一场九.............
  • 回答
    罗永浩请陈冠希代言小野电子烟这事儿,一听就有点意思,尤其是我这种对“跨界”和“话题人物”都比较感兴趣的人。仔细琢磨一下,这里面可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道道儿。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陈冠希”这个名字本身带来的巨大流量和话题性。 咱们都知道陈冠希,尽管已经淡出娱乐圈很多年,但他的名字,甚至他的“脸”,依然是华人.............
  • 回答
    关于罗永浩关于“小米电视中国市场第一是彩电业的悲哀”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如果抛开情怀和对品牌的个人喜好,单纯从商业逻辑和市场事实来看,这确实是一种有些“扯”的说法。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尽量用一种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小米电视能在中国市场做到第一,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
  • 回答
    罗永浩对周杰伦超话事件的看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要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分析。首先,罗永浩这个人,你了解他的话,就知道他是个特别有个性的主儿。他总是敢说话,有时候说话的方式比较直接,甚至有点“老炮儿”那种劲儿。所以,他参与讨论这个事情,本身就带点“他来了”的味道。他不会像很多公众.............
  • 回答
    罗永浩关于“索尼手机远不如锤子”的说法,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作为吃瓜群众,咱不能光听一面之词,也不能完全忽略他作为曾经的“锤子科技”创始人所带有的强烈个人感情色彩。但同时,也得承认,罗永浩的许多观点,即便带着个人偏见,也总能戳中一些用户的心窝子,引发不少共鸣。首先,咱们得明白,罗永浩的出发点.............
  • 回答
    罗永浩怒怼腾讯投资部撒谎,背后是互联网巨头们隐秘的“避嫌”游戏近日,科技圈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罗永浩与腾讯投资部之间的一场公开“喊话”。罗永浩指责腾讯投资部公开回应撒谎,而腾讯内部则因为“怕被碰瓷”而禁止员工接触子弹短信,这一爆料如同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商业竞争的残酷,更是.............
  • 回答
    罗永浩微博上的那句“死不了,就凭你们?”,乍一看,确实挺有他一贯的风格。这话说得够硬,也够挑衅,但真正理解这句话,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罗永浩这个人本身。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针对的是什么。通常情况下,罗永浩说出这么“硬”的话,大概率是在他遭遇重大困难、被很多人质疑、甚至是被认为“要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