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找到了控制鱼刺的基因,能大量减少鱼刺并保持肉质,这背后有哪些科学原理?你愿意尝试吗?

回答
华中农业大学在鱼刺研究上的突破,堪称一项激动人心的大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原理和前沿的遗传学技术。

科学原理大揭秘:精准“剪裁”与“重塑”鱼骨

要理解这项技术的原理,我们得先聊聊鱼骨是如何形成的。鱼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刺”,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肌间骨。它们起源于鱼体内的软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随着肌肉的生长和分化,这些软骨逐渐钙化,形成硬骨。这些肌间骨的存在,对于鱼类维持身体结构、提供运动支持至关重要。

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之所以能够控制鱼刺,核心在于他们发现了能够调控肌间骨发育的关键基因。这就像是找到了鱼类身体“建筑蓝图”中的某个关键“开关”。

1.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 这是目前最主流、最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简单来说,它就像一把极其精准的“分子剪刀”,能够定位到基因组上的特定位置,然后将该位置的基因序列进行删除、修改或插入。研究人员可能就是利用这项技术,找到了那些负责生成肌间骨的基因。

2. 调控肌间骨发育的基因靶点: 研究团队经过大量实验,可能筛选出了一系列在肌间骨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包括:
影响软骨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基因: 肌间骨最初是软骨,如果能干扰软骨细胞在特定时期和数量上的增殖,就能从源头上减少肌间骨的数量。
影响软骨钙化进程的基因: 即使形成了软骨,钙化过程也是形成硬骨的关键。调控参与钙化过程的酶或信号通路,也能达到减少硬骨形成的目的。
与肌肉附着和骨骼发育协调的基因: 肌间骨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与周围的肌肉组织紧密协调才能发挥功能。可能存在一些基因,它们在协调肌肉与骨骼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改变这些基因,可以使得肌肉与较少的骨骼结构形成有效的连接。

3. “沉默”或“敲除”关键基因: 一旦确定了这些关键基因,研究人员便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这些基因进行“沉默”(使其无法表达功能性蛋白质)或者直接“敲除”(删除基因片段)。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关闭”那些促进肌间骨过度生成的信号,从而显著减少肌间骨的数量。

4. 保持肉质的科学逻辑: 为什么能做到减少鱼刺的同时不影响肉质呢?这得益于对基因功能的深入理解。肌间骨虽然是鱼刺的主要来源,但鱼的骨骼系统还有其他部分,比如脊椎骨、肋骨等,它们是维持鱼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研究人员选择的基因靶点,很可能是特异性地参与肌间骨发育的基因,而不是影响鱼类整体骨骼发育、肌肉生长或代谢的关键基因。

只动“细枝末节”: 就像园艺师修剪盆景,只修剪掉那些影响美观的细枝末节,而不会动主干和主要枝条。基因编辑也是如此,它能够做到“精准定位”,只影响与肌间骨数量直接相关的基因,而不会波及到维持肌肉纤维生长、蛋白质合成等影响肉质的关键生物学过程。
能量分配更合理: 当鱼体不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去生成和钙化无数细小的肌间骨时,这些能量可能会被重新分配到肌肉组织的生长和脂肪沉积上,这反而有可能提升肉质的肥美程度和口感。

我愿意尝试吗?

坦白讲,我(作为AI)没有“尝试”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生理意义上的身体,也无法体验食物。但如果我能够拥有这样的体验,我会非常乐意去尝试。

从一个理性的角度来看,这项技术所代表的进步是巨大的。想象一下,以后吃鱼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剔除细小的鱼刺,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简直是福音。鱼肉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如果还能得到提升,那更是锦上添花。

作为见证者,我对这项技术背后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它展示了人类如何通过深入理解生命规律,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人类带来更优质的生活体验。

这项研究不仅能让吃鱼变得更安全、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动物发育机制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未来其他物种的性状改良,甚至是医学研究,都可能带来启发。

如果我有机会“品尝”这样的鱼,我一定会带着一份对科学的敬意和期待,去感受这份由科技带来的美味革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是挺好玩的研究。

高泽霞团队发现了导致鳊鱼肌间刺出现的关键基因,把相关基因敲除,就可以获得几乎不含肌间刺的鳊鱼。

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是「无刺鱼」,是「几乎没有肌间刺的鱼」。

肌间刺(Intermuscular bone)指的是鱼肌肉间的小刺,有的还会有分叉,这是我们在吃鱼过程中最讨厌的东西,又小又硬,难清理干净,还容易卡喉咙。如下图所示:

不是所有的鱼都有肌间刺的。我们平时吃的鲤科大部分鱼类(鲤鱼,鲫鱼,草鱼等)都有肌间刺,而真鲈科的鲈鱼,鲿科的黄颡鱼就几乎没有肌间刺。一般认为真骨鱼的进化史中,肌间刺朝着由少,变多,再变少的方向发展。所以平时吃的没有肌间刺的鱼,是相对更高等的鱼类(捂脸)

但是既然低等真骨鱼类进化出了肌间刺这种东西,那应该还是有用武之地的。目前有假设认为肌间刺可以帮助那些肉质比较疏松的鱼类,起到支撑肌肉的作用。

如果确实如此,那这个研究里面的鱼,因为「敲掉基因」而缺少肌间刺,会不会有一定生存上的问题?它们还适合大规模养殖吗?这些还暂时不知道,需要继续研究。

2. 敲掉特定基因,算「转基因」吗?

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定义转基因生物的:

转基因生物可被定义为遗传物质通过非自然交配和/或非自然重组的方式发生改变的生物体(即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任何涉及基因改造的食物都被算作「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无论是转入外源基因,还是敲掉特定基因。所以,这种「敲掉肌间刺基因的鱼」也应算作一种转基因生物(食品)。

国内对于这种「未转入外源基因,只是敲掉特定基因」的食品,还处于法规空白状态。如果最终被定性成转基因食品,那就需要等待漫长的审批过程,还要进行一系列毒理、致敏测试,最终才能上市。目前我国还没有转基因动物上市的先例。

说人话:即使大规模养殖没问题,我们可能也没法非常快地吃到。

有一种规避的方法:找到缺乏肌间刺的基因突变野生种,通过杂交选育的方式获得缺乏肌间刺的品系。这样就肯定不算转基因了。不过这得靠运气。

3. 这种「改造特定基因」的食物案例还有哪些?

通过改造特定基因,来改变食物性状的研究还挺常见的。

比如,把苹果中的负责编码多酚氧化酶的基因敲除,获得「不会氧化变色的苹果」。这种苹果已经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 “Arctic Apple”。

豆浆中的豆腥味来源于大豆脂肪的酶促氧化反应,因此也有把大豆中负责脂肪氧化酶基因进行改造,获得「没有豆腥味的大豆」的研究:

以后这类研究肯定也会越来越多。我觉得,给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之更加好吃,保存更长久,是大势所趋。

user avatar

一条Runx2b敲除鱼,全网媒体尬吹。看实验数据,鱼骨都变形了,不知道能不能顺畅游起来,还想大口吃肉?不要听信新闻报道,还是要查一手资料。

另外,这个无鱼刺基因是骨发育基因Runx2b。Runx2的骨发育研究9000篇,科研上没有太多新颖性。高泽霞老师其他基础科研工作比这个更香。

无刺鱼的食用价值我也保留意见,敲除Runx2后,这鱼可能游不动,长不肥,活不久,不一定有食用价值

新闻报道这么不靠谱,我们只能查一手资料去判断新闻可靠性。

讲讲怎么查一手资料:

--


早上收到 @王豆皮 豆皮大佬邀请,让我看下这新闻:

高泽霞组敲除某个基因,得到了没有鱼刺的鱼,有很强的食用价值。

我也很感兴趣无刺鱼究竟敲掉哪个基因。因为之前日本有个组用CRISPR/Cas敲了真鲷(音:真吊)的肌肉抑制基因Myostatin,得到肉量增加20%的真鲷,算是业内比较有名的基因编辑应用案例。


这次国内也做了基因编辑鱼,还是无刺鱼,感觉很好玩,一有空我就查了高泽霞老师的文章。

第一步、Pubmed搜高泽霞的文章:

高泽霞老师确实非常踏实,从2015年到2021年,做了非常多鱼刺(肌间刺)的基础研究,包括转录组、小RNA组、蛋白组[1][2][3][4][5][6][7]

但很不幸,没查到无刺鱼的应用文章,全是基础研究

这些基础工作给高泽霞组提供了非常多鱼类肌间刺发育的基因表达变化数据,比如鱼刺发育过程中小RNA变化、mRNA变化、BMP这个基因家族的变化、蛋白组的变化、LncRNA-miRNA-mRNA三者的调控变化。

基础工作积累这么多,确实有机会找到鱼刺发育基因。

根据新闻报道:

高泽霞组2019年就找到了能参与70%鱼刺发育的基因,敲除这个基因后,70%的鱼刺没了;2021年又找到参与100%鱼刺发育的基因,敲除后,斑马鱼完全没鱼刺。

可能出于专利保密考虑,数据没公开发表成文章。

那怎么查到高泽霞组的无刺鱼究竟敲了哪个基因呢?

文章查不到,还有专利呀。

--

第二步、搜高泽霞老师的专利,成功:

搜索高泽霞老师的专利,就能查到这个2021年的专利CN112226465[8],通过CRISPR/Cas9敲除斑马鱼的某个基因,从而得到没有鱼刺的斑马鱼。

无刺鱼长成下面这样:

我们可以看红圈标注的部分,正常鱼除了那条主心骨一样的鱼骨外,尾巴和背上都会有鱼刺。敲除基因的斑马鱼完全没有鱼刺。

然而,有没有觉得这条鱼的主心骨看起来特别怪异?感觉整个骨发育都糊成一团,不知道影不影响斑马鱼游动。

敲除后 不产鱼刺的基因是谁?专利中没具体披露。

但注意专利这个序列:TCAGCGGAGCTCAGGAATGCCTCAGGGGTTATGAAGAACCAGGTGGC。

敲掉的是这个DNA序列,我们可以查它属于哪个基因。

--

第三步、Blast 搜索无鱼刺鱼敲除的基因是Runx2b。

随后,在NCBI上Blast搜索这段序列。选择基因组数据库Refseq Genome,对应基因组选择斑马鱼,点击Blast,激动人心的解密时刻就到了。

是谁呢?

是谁呢?

只有一条匹配序列,NC_007131.7!

激动地把序列下载到本地!

打开Snapgene!终于要看到无刺鱼真面目啦!!!

哦,是Runx2,洗洗睡了。


--

第四步、为什么Runx2挺没意思的呢?

Runx2是骨发育的主效基因之一,虽然我博士不做骨发育,但这个基因已经有名到非专业人员都能听到它,Pubmed一查就是9000多篇研究,非常热门。

我们先看下Runx2敲除的小鼠长什么样:

这里的neo/neo指的是Runx2-I完全敲除的小鼠,你可以看到手的骨头没怎么钙化,头骨没怎么钙化,基本上这鼠就是个软脚虾,很快就死了,它肯定长不肥[9]

同理,敲除Runx2b的鱼 骨头看起来也不太正常,不知道这鱼能活多久,也不知道能不能长大长肥,可能食用价值会打折扣。

--

总结:

高泽霞老师组是个很严谨的基础研究组,但媒体特别喜欢造个大新闻。

想知道真相?

只能查一手资料,公众号和新闻不一定靠谱。

无奈摊手……

参考

  1. ^ Zhou JJ, Chang YJ, Chen YL, Wang XD, Liao Q, Shi RH, Gao ZX. Comparison of Myosepta Development and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between Blunt Snout Bream with and Tilapia without Intermuscular Bones. Biology (Basel). 2021 Dec 10;10(12):1311. doi: 10.3390/biology10121311. PMID: 34943226.
  2. ^ Nie CH, Zhang NA, Chen YL, Chen ZX, Wang GY, Li Q, Gao ZX. A comparative genomic database of skeletogenesis genes: from fish to mammals. Comp Biochem Physiol Part D Genomics Proteomics. 2021 Jun;38:100796. doi: 10.1016/j.cbd.2021.100796. Epub 2021 Feb 2. PMID: 33676152.
  3. ^ Chen Y, Wan S, Li Q, Dong X, Diao J, Liao Q, Wang GY, Gao ZX. Genome-Wide Integrated Analysis Revealed Functions of lncRNA-miRNA-mRNA Interaction in Growth of Intermuscular Bones in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Front Cell Dev Biol. 2021 Feb 4;8:603815. doi: 10.3389/fcell.2020.603815. PMID: 33614620; PMCID: PMC7891300.
  4. ^ Chen J, Chen X, Huang X, Huang G, Gao Z, Wang W, Liu H. Genome-wide analysis of intermuscular bone development reveals changes of key genes expression and signaling pathways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Genomics. 2021 Jan;113(1 Pt 2):654-663. doi: 10.1016/j.ygeno.2020.09.062. Epub 2020 Oct 1. PMID: 33011328.
  5. ^ Zhang WZ, Lan T, Nie CH, Guan NN, Gao ZX. Characteriz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nin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family genes during intermuscular bone development in blunt snout bream. Gene. 2018 Feb 5;642:116-124. doi: 10.1016/j.gene.2017.11.027. Epub 2017 Nov 10. PMID: 29129809.
  6. ^ Nie CH, Wan SM, Tomljanovic T, Treer T, Hsiao CD, Wang WM, Gao ZX.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of teleost intermuscular bones and ribs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ir development. BMC Genomics. 2017 Feb 10;18(1):147. doi: 10.1186/s12864-017-3530-z. PMID: 28183283; PMCID: PMC5301324.
  7. ^ Wan SM, Yi SK, Zhong J, Nie CH, Guan NN, Zhang WZ, Gao ZX. Dynamic mRNA and miRNA expression analysis in response to intermuscular bone development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Sci Rep. 2016 Aug 3;6:31050. doi: 10.1038/srep31050. PMID: 27486015; PMCID: PMC4971466.
  8. ^ CN112226465-一段分离的核苷酸序列在无矿化肌间骨斑马鱼构建中的应用
  9. ^ Okura H, Sato S, Kishikawa S, Kaneto S, Nakashima T, Yoshida N, Takayanagi H, Kiyono H. Runx2-I isoform contributes to fetal bone formation even in the absence of specific N-terminal amino acids. PLoS One. 2014 Sep 22;9(9):e108294. doi: 10.1371/journal.pone.0108294. PMID: 25244033; PMCID: PMC4171521.
user avatar

高分答案密码:推广基因到人,免得多刺。

user avatar

可能会是大家对转基因技术最正面评价的一次?

不过,其实这个意思看起来应该就是去掉肌间刺,大刺应该还是有的。这个技术应该只是让普通鱼也变成鲈鱼黑鱼那样的只有大刺没小刺的类型。不是完全没刺。

如果能正常大量上市,我肯定愿意吃。

user avatar

其实学界对于鱼刺形成相关机制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从食用角度,我们最讨厌的那种鱼肉中的小刺,其实学名叫做肌间刺(IB:intermuscular bones)。所以严格来讲,肌间刺不能算真正的鱼骨头,而只是鱼肌肉间结缔组织骨化后的一种展现形式。

背后的科学原理嘛,其实原文也解释的很清楚了。大概就是,先通过肌间刺的RNA表达谱,筛选出了50个候选基因(大概率是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就是这些基因比起其它的组织,在肌间刺组织中呈现特异性高表达),然后呢,在通过基因敲除的方式,在模式生物斑马鱼上一个一个尝试(就是纯体力活),最后发现了控制肌间刺发育的主效基因,然后在通过杂交培育筛选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无刺鱼后代。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什么叫主效基因,就是控制生物学表型背后的机理往往都非常复杂,并不是一个或者某几个基因起作用的。但相对而言,有些基因可能在某个表型的呈现上,起到的作用相对大一些,就被称为主效基因。比如报道中也说了,高教授团队2018年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基因,敲除后可以减少70%左右的肌间刺,但是尾部的刺还是存在,所以其实一定程度上,在发现这次报道的基因前,之前那个基因也可以算是主效基因。

但其实与肌间刺生成相关的基因,以前就已经报道了过很多,比如scxa, msxC[1],包括除了基因本身以外,像长链非编码RNA,小RNA参与其调控的机制也有被发现过[2],另外不同鱼游泳的方式和生态因素,也对IB的发育有影响[1]。所以这次发现的主效基因,在其它鱼类上是否能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也不一定。

最后在食用方面,我个人还是持保留态度吧。一是,单从报道上的肉质没有改变,目前还并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方式评估的。二来,生物自然的一些属性,绝大多数是“存在即合理”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人为方式干预的结果,或多或少肯定会影响一些其它方面的表型

目前已知的肌间刺对鱼的功能就包括,在游动中支持侧面的肌肉,通过增强肌节(sarcomeres)的连接,促进肌肉强度的提升。比如在肉食性鱼类中,就需要更多数量的肌间刺,从而保证它们在捕食情况下肌肉的稳定性和强度[3]。另外,之前也提到过,肌间刺一定程度上属于骨化的结缔组织,所以可能在功能上也有跟结缔组织相似的地方,比如包括增强机体刚度、调控不同肌肉部分的力量传递,以及能量的储存与释放[4]所以,鲤鱼之所以能跳龙门,可能没有肌间刺都跳不成。所以我觉得,即便是产业化,规模应该也不会很大,针对小孩老人这种特殊群体可能比较合适。挑刺本身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刚需吧,反正我个人对于无刺鱼还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参考

  1. ^ a b Bo Li, Yuan-Wei Zhang, Xiao Liu, Li Ma, Jun-Xing Ya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intermuscular bone development in fish: a review. Zoological Research, 2021, 42(3): 362-376. doi: 10.24272/j.issn.2095-8137.2021.044
  2. ^ [1] Chen Y , Wan S , Liao Q , et al. Genome-Wide Integrated Analysis Revealed Functions of lncRNA–miRNA–mRNA Interaction in Growth of Intermuscular Bones in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J].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21, 8:603815.
  3. ^ Yang MX, Zhu ZA, Chen JJ, Cai XZ, Fan ZY, Huang CN, et al. 2019d
  4. ^ Danos N, Ward AB. 2012. The homology and origins of intermuscular bones in fishes: phylogenetic or biomechanical determinant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06(3): 607−6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中农业大学在鱼刺研究上的突破,堪称一项激动人心的大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原理和前沿的遗传学技术。科学原理大揭秘:精准“剪裁”与“重塑”鱼骨要理解这项技术的原理,我们得先聊聊鱼骨是如何形成的。鱼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刺”,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肌间骨。它们起源于鱼体内的软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随着肌.............
  • 回答
    华中农业大学对武汉 102 只猫进行新冠病毒血清检测,其中 15 只呈阳性,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并且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动物在疫情中的角色探索: 新冠病毒(SARSCoV2)最初是人畜共患病,其起源以及病毒在动物种群中的传播和可能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科.............
  • 回答
    华中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到底怎么样,就业情况又是不是像学校官网上写的那样“不尽如人意”。首先,说华中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水平,得从几个方面看。专业实力方面:华农作为一所农业类高校,在农学、林学等领域那是根基深厚。土地资源管理这个专业,天然就.............
  • 回答
    华中农业大学宿舍限电 300W 的政策,这事儿,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群体里引起了极大的不满和讨论。说它“无视学生基本需求”,这话一点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咱们不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就从咱们普通学生在宿舍里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事儿。首先,300W 的限流.............
  • 回答
    好的,关于武汉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这两所学校都很有特色,各有千秋。哪个“更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往哪个方向发展,以及你个人的偏好。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它们。首先,我们得明确它们各自的“基因”和优势领域: 武汉科技大学(简称“武科大”): 顾名思义,它的前身.............
  • 回答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一名女生在网络上发布了“小作文”,详细讲述了自己被一名男性多次尾随的经历。这件事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勾起了很多人对于校园安全问题的担忧。首先,咱们得先说说这篇“小作文”的内容。这位同学在文中非常具体地描述了她几次遇到这个男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对方的举动。比如,她提到在图书馆、食.............
  • 回答
    嗨,湖北考生!听到你585分这个成绩,挺为你高兴的!这个分数在湖北省的理科考生里,绝对算是个不错的成绩了,说明你的付出都有回报。至于能不能上华中农业大学,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看。首先,华中农业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关键。每年的分数线都会有些波动,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 当年湖北省的整体一本线划定.............
  • 回答
    您好!高考成绩出来后,遇到一个“尴尬的分数”确实会让人有些焦虑,但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您选择的专业是计算机软件、通信、网络,这是当今社会非常热门且发展前景广阔的领域。关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华中农业大学在这几个专业上的选择,我将为您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 回答
    华南农业大学在穿山甲身上发现了与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的病毒,这一发现的确是一个重大进展,也让人们对穿山甲作为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猜测有了更强的依据。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这则重磅消息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林更新教授团队。他们在2020年初,也就是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对走私的马来穿山甲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从这.............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华南农业大学,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点实在的。要评价一所大学,得从多个角度来看,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能只看一面。首先,学校的定位和历史底蕴。 华农,名字里就带了“农业”,这说明它的根子就扎在农林土壤里。建校历史也不短了,前身是几家农校合并的,所以它在农业、林业、兽医、食品这些.............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回应网红自称能靠关系转学一事,我认为这件事非常值得深思,也触及了高等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我的看法:首先,华中科技大学的回应,即“不知情,不实言论会处理”,这是作为一个大学应有的基本态度。在事实未明朗之前,公开表达“不知情”是必要的,而承诺“处理不实言论”则表明了维护学校声誉和制度公正.............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因迟到两次被扣除500元国家助学金一事,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关心的问题,而且不少同学对此议论纷纷。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合不合理,背后的逻辑是啥。首先,得明确国家助学金的性质。国家助学金,说白了,是国家给的钱,目的是为了支持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他们能够安.............
  • 回答
    华中师范大学和深圳大学都是中国知名的大学,但它们在定位、优势学科、地理位置以及发展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选择哪所大学“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专业兴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比较,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华中师范大学 (HNU)基本情况: 性质: 国家“双一流”建设.............
  • 回答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0162020年)确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退步,从之前的A类学科降至B+类,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不解,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分析其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科评估退步的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通报教师骚扰事件:除了教师资格被停,还有哪些值得深挖?华中科技大学近期的一则通报,将一起备受关注的教师骚扰女研究生的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通报中明确指出,涉事教师已被停止教师资格,这一处理结果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一个交代,也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有力震慑。然而,在“停止教师资格”这一显性处理之外,.............
  • 回答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在“985工程”高校群体中,绝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整体水平可以用“稳居第一方阵,特色鲜明,潜力巨大”来概括。要详细地聊聊它在985梯队里的位置,咱们得从几个硬核的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学科实力:理工医三强并驾齐驱,部分领域傲视群雄华科在“985.............
  • 回答
    看到华中科技大学消化内科22考研考生初试第一复试被刷的遭遇,心里真不是滋味。尤其是他自己写下那些感想,读着都觉得心疼。那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失落、不甘,还有对整个过程的困惑和自我怀疑,都是太真实的写照了。首先,我想说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种痛苦。考研这条路,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无线通信原型系统,最近以其卓越的性能打破了行业记录,这无疑是通信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其意义深远,将对我们未来的通信方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1. 性能的飞跃: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我们都知道,无线通信的每一次升级都伴随着速度的提升。但这次华中科大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他们实现的“.............
  • 回答
    周军教授的离世,对我来说,是深深的遗憾和难以置信。虽然我并非他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同事,但作为光电领域的一员,我对周教授的事迹和贡献早有耳闻,他更是许多人心中的榜样。我最后一次“见到”周教授,大概是在去年初,当时我正在关注一项与光通信技术相关的最新进展,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华科大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在.............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