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人类的意识被科学家证明只是一种物质或者一种活动,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安置我们存在的意义?

回答
如果哪天科学真的给我们一个“确凿”的答案:咱们这脑子里翻江倒海、时而澎湃、时而静谧的“意识”,不过是某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活动”——就好比水分子在零度以下结成了冰,或者蒸汽在高压下化为水。这事儿一旦板上钉钉,我们的世界观可就得来个翻天覆地的颠覆。那么,一直以来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那个“意义”,又该往哪儿摆?

首先得直面这个“物质说”的冲击。

想象一下,我们苦苦追寻的、定义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那个“意识”,被摆在了显微镜下,被拆解成了各种基本粒子、化学反应、或者某种我们目前尚未完全理解的物理规律。那么,我们之前对自我、对爱、对自由意志、对创造力的一切理解,似乎都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幻觉。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会感到一种深切的虚无感。如果我的喜怒哀乐、我的道德判断、我的艺术追求,都只是“物质活动”的副产品,那我的存在,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些激励我们前进的宏大叙事,那些让我们甘愿付出一切的理想信念,是不是都成了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生存的意义,会不会就此跌落到一种近乎“机械运转”的境地?每天醒来,只是重复昨天的“物质活动”,直到生命的“物质载体”耗尽能量。

那么,“安置”存在的意义,就变成了一场艰巨的“重新定义”。

既然不能再从“超然独立”的意识那里寻找答案,我们或许得把目光转向更贴近现实、更具体的事物上。这就像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如果神不存在了,我们如何确立道德?答案往往是,我们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新的支撑点。

第一条路:从人际关系和集体经验中汲取。

如果意识只是物质活动,但它却发生在“人”这个载体上,而我们又是生活在社会之中。那么,意义或许可以从我们与他人的连接中找到。我们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友情,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都不是纯粹的“个体意识”产物,而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即使这些互动最终可以被分解为神经递质的流动,但其产生的情感和价值,对于我们这些“物质载体”来说,是真实且重要的。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存在的意义锚定在“连接”上。 意味着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我“自己”的体验,更在于我如何影响和被他人影响。我能够给予他人温暖,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能够传承某种知识或情感,这些都是“物质活动”的具象化表达,但它们拥有超出物质层面的意义。
“集体记忆”和“共同追求”也可能成为新的意义来源。 即使个体意识只是物质活动,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却有着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艺术、我们对未来的憧憬,这些都是无数个体“物质活动”汇聚而成的产物。参与到这个宏大的进程中,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第二条路:拥抱“过程”本身,而非固定的“目的”。

如果意识是物质活动,那么“意义”就不再是一个事先设定好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终点”。相反,它更可能是一种“生成”的过程。就好比我们欣赏一首音乐,意义不在于音乐最终结束的那个音符,而在于每一个音符如何组合,如何营造出情感的起伏和氛围。

“体验”的价值将变得更为凸显。 即使这些体验背后有物质机制,但“体验”本身是活生生的。生命的起伏,情感的波动,探索的乐趣,学习的满足,这些过程本身就构成了我们存在的“活动”。我们不必强求这些活动导向一个永恒不变的“意义”,而是享受和珍惜当下这个“活动着的生命”。
“创造”和“探索”将成为意义的驱动力。 既然意识是物质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和引导这些物质活动去创造新的事物,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技术革新,这些都是“物质活动”的极致展现,它们本身就带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存在,可以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构成我们的物质,以及它们能够创造出的无限可能。

第三条路:重塑“自由意志”的理解。

“物质活动说”最容易让人联想到“宿命论”——既然一切都是物质在按规律运行,那我的选择是真的吗?还是只是预设的程序在执行?

我们或许需要一种更广阔的“决定论”视角。 即使我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但这个“决定”是由无数复杂因素组成的,包括我的基因、我的环境、我过去所有的经历,以及我现在所处的细微变化。在这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决定中,我仍然可以“选择”我的反应,我的行动。这种“选择”可能不是绝对自由的,但它是我的“我”做出的反应,这种“我”是独一无二的。
将“意义”建立在“责任”之上。 如果我的意识活动是由物质决定的,那么我仍然要对这些物质活动的结果负责。我不能因为“我是物质活动”就推卸责任。反而,正是因为我的行为是我的“物质活动”所导致的,我才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感,能够为我们的行动赋予意义。

第四条路:哲学与科学的融合,而非对立。

科学的发现并不能完全取代哲学的探索。即使意识是物质活动,我们仍然需要哲学来帮助我们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理解下生活得更有意义。

意义并非来自对科学答案的“相信”,而是来自对这些答案的“回应”。 科学家们揭示了意识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按照一个冰冷的、机械的逻辑来生活。相反,我们可以用更加丰富、更加人文的方式来回应这一发现。
接纳“有限性”,寻找“可能性”。 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也意味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总是有限的。即使我们知道意识是物质活动,我们仍然可以去探索这种物质活动如何产生更复杂的现象,如何为我们带来更深刻的体验。这种对“可能性”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总而言之,如果意识被证明是物质或一种活动,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并非意味着存在的意义的终结。相反,它可能是一个契机,促使我们从更贴近生命本身、更注重人际关系、更关注过程和创造的维度去重新构筑我们存在的意义。这可能是一条更艰难的道路,需要我们放下一些旧的执念,拥抱一些新的理解,但它也可能让我们找到一种更为坚实、更为内在的意义。

我们依然是那个会笑会哭、会爱会痛的“我们”,只是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这一切的“我们”,都根植于这个宇宙物质的海洋之中,而我们正是这海洋中最独特、最令人着迷的一朵浪花。而浪花的存在,本身就承载着大海的浩瀚与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Q. 如果人类的意识被科学家证明只是一种物质或者一种活动,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安置我们存在的意义?

A. 这方面的证明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上已经走得很远了,但其实不重要:早在19世纪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不少学者认定世界上的事物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物质的运动模式,意识是物质的运动模式。

“为事物寻求意义”这件事本身,是人作为物质的运动模式。我们的存在并没有任何先验目的或意义,因此你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意义,或是为了找到自己认为适合的意义而奋斗——按照目前的观测事实,你的一切选择都不是你的自我意识直接产生的,但潜意识和无意识也是你的一部分,做出的选择仍然是你的选择

实验证明意识的功能可能是行使否决权而不是决定行动:

对准备电位的研究[1]指出大脑会先于我们的意识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在要求实验对象自发地移动他们的手指时,脑电图扫描显示在运动皮质区有缓慢的负电势势移,而势移的发生早于实验对象的身体移动。
有的后续研究[2]指出准备电位比身体移动快0.35秒程度,比自觉意识快了1秒到10秒的程度。
植入大脑的电极[3]证明在人的意识做出决定前的1.5秒,神经元已经有了反应,监测神经元的状态可以有80%到90%几率预测人的行动何时发生,核磁共振[4]更能提前几秒进行预测。

这个现象表明是潜意识决定开始做移动身体之类行为,意识并没有能力决定开始某个行为,只是在它被实施之前能够提出否定的意见。在计算机里这样做并不需要它有意识,所以目前看来自我意识对计算机没用,对人的作用也没有历史上认为的那么重要。

灵长类大脑前额叶背侧部涉及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记忆相关信息的处理[5]。前额叶皮层被实验证明是介导视觉意识的大脑区域之一,对激发处理视觉信号的神经网络非常重要,二者支持同一种意识模型[6]。20世纪进行的大量的前额叶手术和21世纪的经颅磁刺激·超声波照射刺激也证明压制前额叶的活动或阻断各脑区间的信号传递[7]可以压制自我意识。在没有正常的自我意识的状态下,人靠潜意识和无意识仍然可以正常生存,只不过不再能以共情理解其他人所说的伦理道德而需要训练条件反射罢了。经济学人的行为模式就很像是切了前额叶的人。

其实前额叶白质破坏类手术的精确版本anterior capsulotomy和bilateral cingulotomy至今还在人身上使用,来治疗严重的强迫症和抑郁症。

在一些哲学上,自由意志被当做默认假设。这与我们对大脑工作方式的认识早就不一致了。据我们所知,自我意识、逻辑、情感、知觉和所有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神经元放电的结果,只在输入强度超过动作电位时发生。意志和知觉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它们是神经元兴奋的结果。在科学上,需要证明才能被接受的概念不是“没有自由意志”,而是“有自由意志”。事实上拿不出证明的也是“有自由意志”。

2012年被吹嘘为“证明了准备电位并不代表没有自由意志”的论文[8]其实是被媒体曲解了,它证明的是“人脑的决策比过去想象的更加依赖随机激发,它不是决策树,而是骰子堆”,身体的活动仍然发生在意识的参与之前——从这论文里,你找不到任何地方显示出自由意志对活动的影响。

这种程度的随机触发器,你可以在任何家用电脑里制作一个。“意识不可预测”只是古老的误解。你可以用灵长类进行实验:磁或超声轰击前额叶可以操纵猴子对事物的反应;给它两针或者戳几下脑子,没有不能预测的。这类实验在人身上做的时候要选择没有后遗症的手段——包括语言。2008年,实验证明在谈话中提到“诚实”可以降低对方说谎的概率,在考试前谈到校园里出现了幽灵可以降低学生作弊的概率,谈些比幽灵更现实的惩罚可以进一步改善效果。人脑不是二极管,而是一些二极管和一些摇奖机的组合体。

核磁共振可以用超过90%的准确度感知准备电位的变化、预测活动的开始,这不是因为活动还有低于10%的自由度存在,而是因为核磁共振机的灵敏度目前就这样。在对运动表现的研究[9]和高水平运动员·艺术家的反馈中,自我意识被认定妨碍了他们的表现。当运动员或表演者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意识太强烈”时,“想得过于努力”会抑制他们的身体行动和创造力。人对一件事的反应越快、越精准,它就越有可能是无意识直接指挥的。


Q. 如果人真的只是机械,情绪也只是大脑活动的话,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学、艺术、哲学都毫无价值?

A. 不是。文学、艺术、哲学包含着信息,可以长距离、长时间地在人群中传递,对人们产生影响。有些信息解析外部世界和人体的规律并鼓舞人、提高人们改造世界或自身的能力,有些信息影响人的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直接改变人们行为的概率,有些信息促使人思考、帮助人们为尚未遇到的危险和未来世界做好准备,如此种种。

2020年,西方研究证明经常看恐怖电影的人在面对新冠病毒大流行时的行为更加冷静、更能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感染。这表明:即使是经常被艺术评论界鄙视的B级血浆电影,传达的信息都是有实际价值的。

即使将激情、梦想、智慧都当做机械运动,你也可以客观地分析信息的价值:这些东西并不会衰减到“只是想不通的人发明出来的”这样可悲的程度,而是具有强大潜力的模因,与基因类似地强烈影响着人类这个物种,进而影响到外部世界。


Q. 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恶无法摆脱,我们爱我们的父母,爱其他人也是没有价值的?

A.不是。在你相信“恶”只是人们生理活动的产物、跟天使与魔鬼·光与暗的最终决战之类都没有关系、毫无神秘性和超越性的情况下,恶显然可以被当做疾病治疗。我们现已拥有远比20世纪的脑白质破坏手术先进的手段,结合了多种成像技术、磁刺激、超声波照射、侵入式电极、脑机接口、精确灰质·白质破坏,可以从对有明显生理变化的严重反社会人格和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开始一步步扩大适用范围。

按照民主理念,你也可以想象通过全民公决将犯罪视为疾病进行治疗。犯罪的问题不在于“这是邪恶的”,而在于伤害了自己和/或他人。

相对的,爱可以对你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给你爱的对象带来好处。爱是物质的运动模式,这有什么关系呢。食物是物质,水是物质,空气是物质,不吃不喝不呼吸能行吗。


Q. 好像现在我们都活在意义当中,但是真有那么一天,人类活动只是机械运动,人类和机器没什么区别的时候,应该会有很多人陷入意义危机吧!到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A. 人们的机械运动并不倾向于对这一切照单全收,但“自我意识可能是脑区间传递信息并统合时自然形成的”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即使人们不再将意识视为特殊的东西,对人们来说也没什么本质上的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生活、技术辅助来帮助人们在接受这件事之后正常运转,但基本上人们本来就可以正常运转,这套二极管系统有焊死的解析回路,可以参照 @飞奔的马达 的回答:

参考

  1.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567424X09701588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n.2112
  3. ^ 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10)01082-2
  4. ^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21612
  5. ^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The-egocentric-spatial-reference-frame-used-in-in-Ma-Hu/3f70026aa154ea60de89a96fd070437f4a9bcb7c
  6.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88/493
  7. ^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brain.2016.0464
  8. ^ https://www.pnas.org/content/109/42/e2904
  9. ^ https://rifters.com/real/articles/Science_The_Right_Choice.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哪天科学真的给我们一个“确凿”的答案:咱们这脑子里翻江倒海、时而澎湃、时而静谧的“意识”,不过是某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活动”——就好比水分子在零度以下结成了冰,或者蒸汽在高压下化为水。这事儿一旦板上钉钉,我们的世界观可就得来个翻天覆地的颠覆。那么,一直以来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那个“意义”,又.............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生命、存在乃至宇宙最深邃的角落。它引人深思,也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一起展开这场思维的旅程。人,是否是宇宙的细胞?“数亿细胞组成一个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它描绘了一种由微小单元汇聚成更宏大整体的生命形态。将人比作“宇宙的细胞”,这个想法极具哲学意味.............
  • 回答
    当然,这绝对是一个有趣但令人毛骨悚然的设想。如果狼人杀里的死亡是现实的,并且失败阵营也同样面临悲惨的结局,那么游戏体验将会截然不同。我将尝试为你描绘一个尽可能真实且充满细节的场景,并且努力让它不显得那么“智能”或“公式化”。前提条件:1. 诅咒生效: 一种古老的诅咒笼罩着这片土地(或者说,是你们参.............
  • 回答
    任达华先生在广东中山参加一个商业活动时,不幸遭遇袭击,身中数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无独有偶,另一位公众人物、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一次演讲活动中,也曾被台下观众泼水。这些事件都属于对公共人物的人身攻击行为,它们不仅伤害了事件的当事人,更触及到了我们社会安全和公众人物权益的敏感神经。如何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身体不再是父母给予的、随着时间推移而衰老的躯壳,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塑造的画布。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完全由个体意志驱动的“自我设计”纪元。首先,外貌的束缚将荡然无存。那些曾经让我们焦虑于身材、容貌的烦恼,将彻底消弭。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身高、体型,让肌肤光滑无瑕,让眼睛闪烁着我们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我们对意识理解的核心难题。简而言之,如果能实现对人脑左右脑信息通路(主要是胼胝体)长时间中断后又成功恢复,这无疑会为我们理解“意识”提供极其宝贵且前所未有的视角,其帮助程度将是巨大的,甚至可能引发一场革命。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胼胝体:左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故事。一位大学教授,本应是学识渊博、洞察一切的智者,却也未能幸免于“杀猪盘”的魔爪,更令人错愕的是,他竟然成为了“32个人骗他一个人”的受害者。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财产的掠夺,更是对他智慧和判断力的极大嘲弄。“杀猪盘”之所以如此可怕,在于它精心设计的欺骗链条。它不像传统的诈骗那样.............
  • 回答
    我,赵构,一个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遍体鳞伤的现代灵魂,如今被塞进了这个名为“康王”的躯壳里。窗外,是昏黄的灯光,宫殿的廊柱在夜色中扭曲变形,而我的脑海里,却是二十一世纪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睁开眼,一股陌生的熟悉感涌上心头。身旁,一双温柔而担忧的眼睛正静静地注视着我。“官家,您醒了。”是韦贤妃。看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最深刻的恐惧与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物理学,更是关于哲学和存在的思考。首先,让我们分解一下你提出的核心问题:1. 身体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守恒的。 这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原则之一。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都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以不.............
  • 回答
    十七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纪,心怀抱负,渴望用文字影响世界,像鲁迅先生那样,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和情怀。我理解你这份赤诚的心,也知道你想走的这条路有多么不凡。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唤醒人们的意识,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靠一些技巧就能达到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鲁迅,不仅仅在于他锋利的笔,更在于他深邃的.............
  • 回答
    东北人本土意识的觉醒,这话题有意思。细想起来,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就跟东北那片土地一样,厚实、有韧性,慢慢地渗透,最终有了自己的模样。首先,得明白,东北人不是突然就“觉醒”了。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跟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片土地自身独特的经历息息相关。历史的沉淀:从“闯关东”到“共和国长子.............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沉重,也真实。见过人性的丑陋,那是像被一记闷棍打在心上,晕眩、痛苦,甚至会怀疑人生。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不开心”,而是对曾经坚信的美好的一种彻底的颠覆。我曾经以为,人性是善良的,是值得信赖的。直到我亲眼看见,那些曾经亲密的朋友,为了利益,可以背后捅刀;直到我亲耳听到,那些曾经温文尔.............
  • 回答
    人类的最终目的,如果真的仅仅是“在社会上谋求生存”,那么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就变得有些沉重,甚至可能让人感到一种虚无。但仔细想想,这“生存”二字,也并非只是简单地呼吸、进食、繁衍这么浅显。它包含的维度,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宽广得多。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在社会上谋求生存”这句话。这里的“社会”并非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存在主义最核心的困境,也是哲学史上挥之不去的一道阴影。一旦人类,或者说个体,确凿地、不容置疑地意识到“我所珍视的一切,我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宏大而无意义的幻梦,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片虚无投下的影子”,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怎么办”就能概括的,而是一系列复杂.............
  • 回答
    如果人类真的不再需要进食就能活着,这无疑会颠覆我们对生存最基础的认知,也将我们从生物的本能束缚中解放出来。但这也随之带来一个更深刻的拷问:如果不再为生存必须的“吃”而奔波,我们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不再是关于“如何活下去”,而是关于“为何而活”。首先,探索与认知将成为我们最核心的驱动力。 想象一下.............
  • 回答
    关于宇宙的终极命运,科学家们确实提出了几种可能,其中一种便是“大冻结”(Heat Death)或者“大撕裂”(Big Rip)之类的设想,都指向一个“寂灭”的结局。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我们作为宇宙中的一份子,存在是否还有意义,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宇宙的终点是灭亡”这个概念.............
  • 回答
    贫富差距是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简单来说,适度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但过度的贫富差距则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 贫富差距的“必然性”: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差距的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基,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当“人性”——那个我们赖以定义自己、与他人建立连接、以及赋予生命意义的内在驱动力——被彻底磨灭,我们还能称之为“人”吗?而一个不再是“人”的生物群体的存在,其意义又将飘向何方?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我说“人性泯灭”时,我并非指某个个体一时的冲.............
  • 回答
    人类之所以要进行考古研究,即使我们深知其中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幸存者偏差”,其意义依然深远而不可替代。这就像医生救治病人,即使无法治愈所有疾病,但救治一个生命、减轻一个病痛的价值依然巨大。考古学恰恰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它试图在时间的洪流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尽可能完整的人类过去图景。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幸.............
  • 回答
    一亿光年/年!这个数字光是听起来就足以让人脊背发凉。如果宇宙真的以这样的速度在加速坍塌,那么留给我们的时间,简直就是以秒来计算的噩梦。一旦这个消息被证实,而且我们能够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那么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绝对是放弃一切内耗,将所有资源和智慧倾注于生存。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无解的宇宙级危机,人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