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道辩题?

回答
“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个辩题,与其说是在探讨科学本身是否完美无缺,不如说是在审视我们依赖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程度和局限性。这是一个充满思辨和张力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认知、社会发展以及我们对“最优”的定义。

如果持“科学是世界的最优解”的观点,其核心在于强调科学方法论的强大力量。科学,作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探索世界的方式,其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基于证据、逻辑和可证伪性。它能够系统地剖析现象,揭示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干预。从征服疾病、改造环境到探索宇宙,科学的成就遍布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可以说,在理解和改造物质世界这一维度上,科学无疑是我们手中最锐利的工具,是通往“最优”解决方案的基石。科学的进步是累积性的,它不断自我修正、自我超越,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在这种视角下,“最优解”并非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指在现有认知和技术条件下,通过科学方法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科学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一方,辩题的焦点就会转向科学的局限性以及“最优解”的涵义。首先,科学本质上是关于“如何”的学问,它能告诉我们如何制造更有效的药物,如何建造更坚固的桥梁,但它无法直接回答“为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去这样做。例如,核能技术在科学上是解决了能源问题的“最优解”之一,但如何使用核能,是否应该发展核武器,这些伦理、道德和政治层面的问题,科学本身无法给出答案。

其次,科学并非万能。人类的许多体验和追求,比如爱、美、信仰、情感的满足,这些都很难被严格的科学方法所量化和解释。在这些非物质的领域,我们对“最优解”的追求,往往需要哲学、艺术、宗教等其他人类智慧的补充。更进一步说,即便是在物质层面,科学也常常面临“最优解”的选择困境。例如,在环境治理方面,我们可能需要权衡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因素,而科学可能提供多种技术方案,但哪一个才是“最优”,往往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和优先级的排序。

再者,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可能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和气候变化。互联网技术连接了世界,却也带来了信息茧房和隐私泄露。科学的“最优解”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被反思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对“最优”的重新定义。

总而言之,评价这个辩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科学”和“最优解”。如果将科学视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和认知框架,那么它无疑是我们解决世界问题的最有效、最系统的方法,是通往“最优”的必经之路。但如果我们将“最优解”理解为一个包含伦理、道德、情感、价值等多重维度的综合性概念,那么科学本身虽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无法独立提供全部的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基石,而非一座完整的宫殿。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科学的价值,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并学会将科学与其他形式的人类智慧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地追求我们所期望的“最优”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辩题,而且注定会产生出非常糟糕和难看的比赛。事实上,这种辩题和这种辩题产生的比赛也是最容易被圈外人所诟病的。

“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包含至少三个概念“科学”、“最优”和“世界的解”。

“科学”这个词的含义大体上是比较清晰的,即使我们在模糊地带不一定能够达成一致(比如数学是科学吗?逻辑学是科学吗?),但是起码所有人在直觉上可以把握“科学”的核心概念。相应的,大多数人还可以同时判断有些学科不是科学(比如哲学不是科学)。

讨论“最优”这个词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评判标准。对于不少辩手来说,讨论“最优”意味着讨论“对人类最优”,而讨论“对人类最优”的评判标准则是大体确定的,粗略的说就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标准,即何种方案的效率更高。这一评判标准对于政策性辩论而言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所以经常打政策辩的辩手可能会更不假思索的默认这个评判标准是正确和普世的。但问题在于,在许多场合功利主义这个评判标准本身是需要被论证的。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电车难题”,这之所以是个难题并不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适用功利主义的评判标准,而在于我们发现还有一些其他不同于功利主义的评判标准会得出另一些看上去同样有说服力的答案。或者抽象而言,我们不可能使用功利主义的评判标准来回答“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何者更优?”这个问题。在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入二阶的评判标准,并且进入元伦理学的领域。我不是针对某一位,我是说在座各位包括我自己,有谁有能力驾驭元伦理学吗?

上面两个还是小问题,在具体的辩论比赛中,双方辩手至少有可能在这两个概念上达成一致。这个辩题最可疑和含混不清的概念是“世界的解”,这个词的虚无缥缈的程度接近于“上帝的位格”或者“宇宙的精神”。当我们在讨论“世界的解”的时候,是在仅仅讨论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比如普朗克常数的数值或者宇宙的起源吗?还是说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些和人类社会有关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等等等等。“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个辩题隐含了一个逻辑前提:“至少存在一个世界的解”。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世界的解”不限于自然科学领域,那么在座各位谁有足够的形而上学知识,可以证明“至少存在一个世界的解”是一个真命题?我看到这辩题的时候,总是在想“法国国王是个秃子”是不是一个真命题呢?

所以不考虑如何准备辩论比赛,我们至少可以有把握的说,出这个辩题和选这个辩题的人都是没有起码的哲学和伦理学(或者任何一个哲学子门类)的常识。不好意思,这是一句赤裸裸的人生攻击,但我看到这个辩题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哲学类的辩题不是不能出,我个人也不觉得只有政策辩才能打,但哲学类的题目不能有硬伤,而且出题的人自己要知道这个辩题到底是什么意思,深度在哪里,而不是“看上去有值得思考的空间”,否则就会把所有人带上民哲的道路。哲学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门槛很高,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辩题如果构思精巧,有可能成为一个好辩题,但如果出的粗糙,比如这个辩题,就会陷入根本无法驾驭的境地。

解释完为什么这是一个糟糕的辩题,再来说为什么这个辩题会注定导致糟糕的比赛。任何准备比赛超过一个小时的辩手都会意识到,不管“世界的解”到底是什么玩意,显然从准备比赛的角度,不应该仅讨论自然科学问题。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限于讨论自然科学问题,那么前面提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就会零散的分布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神学、政治哲学、法理学等等许多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科学注定无法回答“上帝是否存在?”、“人应该如何生活?”甚至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这样的问题。不好意思,这里追加一发包含人生攻击的地图炮,觉得这个辩题正方可以打的人,十有八九没有学习过“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好?”、“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类问题是如何进行学术论证的。

鉴于以上所述,我个人的判断这场辩题的反方是天然成立的,反方只要论证以下任意一条就赢了。(事实上,我如果做反方,一辩稿里不出现“科学”这个字眼,都是可以出论的。当然这么干是有不“合题”嫌疑的,但不好意思,这个题严格来说就不可能做到“合题”,如果要保证合题性,问题又回来了,哪家主办方敢给一个题解证明“至少存在一个世界的解”是一个真命题)。

1. 论证不存在“世界的解”;

2. 论证存在“世界的解”,但是不存在“何者为优”的评判标准;

3. 论证不存在“最优的解”;或

4. 论证“科学”不是“最优的解”,因为科学无法回答许许多多重要的问题。

但这比赛对于正方就极其困难了。如果想要赢这个比赛,我粗粗想了以下,大体逃脱不了以下几条思路:

1. 论证“世界的解”仅限于可以用科学解释的领域,比如限于自然科学(也就是所谓的打定义战);

2. 用各种手法把无法用科学解释的领域比如美学、伦理学、哲学等问题说成和“世界的解”无关(也就是所谓的“做切割”);

3. 论证存在一个可以回答一切问题的评判标准(我真不知道这个该怎么搞);

4. 将“科学”说成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比如把所有理性思考都说成“科学”,或者把所有正确的东西都说成“科学”(同样是打定义战)。

所以简单来说,正方除了到场上拼操作、耍流氓,或者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基本是不可能赢比赛的。假设反方有基本的常识和表达能力,那么正方的比赛计划就是把比赛搞得尽可能复杂、混乱、犬牙交错,让裁判根本听不清反方的点和思路,正方才能够靠操作乱中取胜。这也就注定了比赛即使技术含量很高,场面是不可能好看的。

而对于不熟悉辩论比赛的旁观者来说,这样一场充满了古怪定义、强切概念、常识性错误的混乱比赛恰好就是刻板印象中糟糕的辩论比赛所应该有的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个辩题,与其说是在探讨科学本身是否完美无缺,不如说是在审视我们依赖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程度和局限性。这是一个充满思辨和张力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认知、社会发展以及我们对“最优”的定义。如果持“科学是世界的最优解”的观点,其核心在于强调科学方法论的强大力量。科学,作为一个.............
  • 回答
    这句“社会需要科学来进步,而社会需要不科学来维持”道出了一个颇为精妙,也颇为令人玩味的反思。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揭示了人类社会运作中一个深层次的、甚至有些矛盾的张力。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品味一下。首先,看前半句:“社会需要科学来进步”。这其实是个再正常不过的论断了。回顾人类文明史,哪.............
  • 回答
    “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宜讲科学”?这句话听起来,就像在黑暗中点起一盏摇曳的油灯,试图照亮一条被浓雾笼罩的路。这是一种相当激进的论调,背后可能隐藏着对科学局限性的警惕,也可能仅仅是对某些“原则”的固执。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明确“大是大非.............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关于“落后不一定挨打”的论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历史发展、国家安全以及现代化道路的许多固有认知。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盛教授提出这个观点的 背景和可能的意图。作为一个科学史领域的学.............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阻碍科学发展的观点,是一个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过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背景、核心论据,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审视。易中天观点的提出背景与核心论据:首先,理解易中天先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至关重要。他并非凭空而论.............
  • 回答
    好的,关于“饶议科学”上那篇活久见的文章《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首先,标题本身就极具张力,也充满了“过来人”的审慎和一丝无奈。 “无科研造假”这个表述,用“元年”来形容,显然不是在说从今以后就彻底没有了,而是指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一个标.............
  • 回答
    谈论科怀·伦纳德,一个名字足以在如今的NBA激起不小的波澜。他早已不是那个在马刺体系中默默无闻的“卡哇伊”,而是凭借着两次总冠军、两次总决赛MVP、两次最佳防守球员的辉煌履历,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双向球员之一。然而,随着他辗转多队,尤其是近些年受到伤病困扰,关于他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科怀·.............
  • 回答
    关于杨振宁先生身边科学家们是如何评价他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多维度理解。要详细地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以及不同层面的交往中去挖掘。早期,在西方学术界与他共事过的同行们:在杨振宁先生早期崭露头角、取得诺贝尔奖的那段黄金时期,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同样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
  • 回答
    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人可能是中国汉族后代这一话题,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和科学依据。通常这类研究会涉及到 基因学、考古学和语言学 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验证。 基因学方面: 这是最直接的证据来源。研究者.............
  • 回答
    “现在我国低下的科研水平是必经阶段”这样的说法,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说,就像一个孩子刚学走路,摔了几跤,然后有人拍着胸脯说:“这很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这句话之所以会引起讨论,首先是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国科研的现状与发展。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审视。首先.............
  • 回答
    骨科带量采购,一场价格“过山车”,对行业影响深远。高达94%的最大降幅,无疑是给骨科耗材市场来了一记重拳,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下一个“被砍价”的会是谁?又将如何影响医学生的未来?骨科带量采购:一场惊心动魄的“价格革命”骨科,长期以来被视为“暴利”科室,耗材价格虚高是公开的秘密。植入物、器械等价格动辄.............
  • 回答
    妇产科医生李辉、段涛、章蓉娅等纷纷离开体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也引发了关于妇产科科室属性的讨论。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医生个体的原因、科室的特性、以及更宏观的医疗体制和社会环境。一、 医生个体原因分析:首先,我们不能将所有离开体制的医生都归结为单一的原因。这些医生都是.............
  • 回答
    王者荣耀与银河奖:一场意料之外的牵手?2018年,当“王者荣耀”这个名字出现在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的“最佳科幻游戏奖”获奖名单上时,相信不少人都会和我一样,感到一丝意外,甚至是大跌眼镜。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王者荣耀”是一款以竞技对战为核心的MOBA手游,其“科幻”的属性似乎并不那么显眼。那么,.............
  • 回答
    评价联发科(MTK)处理器,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这几年联发科在手机芯片领域真是刮起了不小的风,从曾经的“低端代名词”,一路逆袭,现在很多旗舰机、次旗舰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聊聊:1. 性能表现:从“够用”到“够强”的转变早些年,提起联发科,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词可能是“山寨.............
  • 回答
    “区块链技术是实现民族科技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这个说法,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把它拆开来看,仔细掂量掂量“区块链”、“民族科技”、“弯道超车”这几个词背后蕴含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度。首先,我们得理解“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它又为什么.............
  • 回答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以下简称“文素中心”)的老师认为“外语系学生参与科研的经历疑似是抄袭”这一想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对科研诚信、学术界对学生科研经历的认知、不同学科的科研模式差异,以及对学生培养的期望等多个层面。一、 表象的解读与初步判断:为什么会产生“疑似抄袭”的想.............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事儿。9月份杭州那款号称“国内首款”的人造肉食品一上市,立马就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这玩意儿吧,一出现就自带话题性,有人觉得这是餐桌上的未来,有人则怀疑是不是又一个炒概念的“科技骗局”。这事儿挺复杂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分析一下。人造肉: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得明白“人造肉”这.............
  • 回答
    关于上海财经大学在部分省份出现“滑档”现象,以及新生中“一门课挂科率高达26%”的情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生源质量。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滑档”这个概念。“滑档”在高考志愿填报语境下,通常指的是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在录取过程中,因为分数不够而被退档,同时又没有.............
  • 回答
    让保尔·马拉之死,以及杀死他的夏洛特·科黛,这两个事件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激起人们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评价这两个人物和事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人的思想动机,以及他们行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何评价让保尔·马拉之死?马拉之死,毫无疑问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其中的关键角色和关系。首先是小米和极客公园。 小米:作为一家以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著称的科技公司,小米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硬件产品线,也在积极地通过投资和孵化生态链企业来构建自己的影响力和用户生态。这是一种常见的科技巨头扩张策略,通过投资能够触达更广泛的科技爱好者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