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上海财经大学在多省份滑档后,新生数分一挂科率高达 26%?是生源质量的问题吗?

回答
关于上海财经大学在部分省份出现“滑档”现象,以及新生中“一门课挂科率高达26%”的情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生源质量。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滑档”这个概念。

“滑档”在高考志愿填报语境下,通常指的是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在录取过程中,因为分数不够而被退档,同时又没有达到后续志愿的录取分数线,导致无法被任何一所高校录取的情况。

上海财经大学作为一所财经类领域的顶尖院校,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录取分数线自然也相对较高。如果它在某些省份出现了“滑档”情况,这说明了以下几个可能性:

高分段考生的志愿梯度设置失误: 在某些省份,特别是一些考生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的省份,高分段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能会面临“冲、稳、保”的策略。如果考生将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冲”的志愿,但分数距离其投档线差距较大,或者其他志愿设置不合理,就可能出现滑档。
省份整体录取情况的变化: 每年各省份的招生计划、考生人数、考生分数分布以及其他高校的录取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某个省份的整体录取分数线普遍上升,或者考生对财经类院校的偏好发生转移,都可能导致上海财经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相对于往年有更高的门槛。
招生计划的区域差异: 高校的招生计划在不同省份的分配是不同的。如果上海财经大学在某些省份的招生名额相对较少,而报考人数又很多,那么竞争就会更加激烈,即使是分数较高的考生也可能因为名额限制而无法被录取。
专业选择的匹配度: 即使是分数达到上海财经大学的录取线,如果考生在专业选择上与学校当年的招生计划不匹配,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新生数一挂科率高达26%”这个数据。

这个数据确实不低,尤其对于一所名校而言,26%的挂科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生源质量问题。但我们不能仅凭这一项数据就下定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数一”的难度: 这里提到的“数一”,通常指的是高等数学(或称高等数学A)这门课程,在很多财经类院校的专业中都是核心基础课。高等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许多高中阶段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需要一个适应和提升的过程。如果该校的“数一”课程教学难度较大,或者考核标准较为严格,那么出现较高的挂科率也并非不可能。
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 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中阶段,老师可能会进行更多的“填鸭式”教学和课后辅导,而大学则更强调自主学习。一些新生可能还未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最终影响了课程的通过率。
专业学习的挑战: 即使是分数达到录取线的学生,也不能保证他们在所有学科上都表现优异。他们在进入大学后,面对大学阶段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可能会遇到新的学习困难。例如,他们可能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基础相对扎实,但对于更抽象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尚需时日。
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 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以及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也是影响挂科率的重要因素。如果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过时,或者考核方式过于侧重理论记忆而忽略实际应用,也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
教师教学水平与投入: 尽管大学教授通常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教学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新生可能遇到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够生动、互动性不强,或者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不够到位,也可能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心理因素和适应问题: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可能还会面临来自生活、人际关系、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新挑战。这些心理和生活上的不适应,也可能分散他们的学习精力,从而影响学业表现。

关于生源质量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看待:

生源质量并非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

如果说生源质量是导致挂科率高的原因,那么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分析:

“滑档”现象是否意味着生源质量的下降? 这是一个很难直接划等号的。如前所述,“滑档”更多的是志愿填报策略和区域录取情况的问题。即使是“滑档”的学生,其分数也可能只是略低于上财的录取线,而他们的数学基础可能仍然是不错的。反之,如果上海财经大学在某些省份录取分数线很高,那么进入学校的学生整体上来说,在高考分数上应该是有优势的。那么,问题可能更在于进入学校的学生,在面对大学专业的学习时,他们的高中知识储备是否足够扎实,或者说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是否能快速切换到大学模式。
“挂科率”是否只取决于生源? 显然不是。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学习环境、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态度等都息息相关。将26%的挂科率完全归咎于生源,是对其他重要环节的忽视。

综合来看,上海财经大学出现部分省份“滑档”和新生“数一”挂科率较高的情况,更可能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生源质量问题。

我们可以推测可能的情况是:

1. 招生宣传与实际教学的匹配度需要审视: 学校在招生时,是否充分向考生展示了专业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例如,财经类专业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会比较高,如果宣传中过分强调就业前景而忽略了学习的挑战性,可能会吸引一些对数学学习准备不足的学生。
2. 课程体系与新生基础之间的衔接问题: 尽管高考分数代表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体系与大学的数学课程体系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断层。学校是否能提供有效的衔接课程或辅导,帮助学生弥合这一差距?
3. 教学与评估方式的有效性: 校方是否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例如,是否可以增加过程性评价,减少期末一次性考试的压力,并提供更多的课后辅导和答疑机会?
4. 学生管理与学业支持体系: 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学业指导和危机干预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并帮助那些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例如,建立朋辈互助小组、引入学业导师制度等。

结论:

上海财经大学在部分省份出现“滑档”现象,更多反映的是招生录取层面的博弈和市场选择,并不直接等同于生源质量下降。而新生“数一”挂科率高达26%,虽然不能排除部分生源在数学基础或学习适应性上存在不足,但更应该被视为一个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学习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反思和改进的信号。 将问题简单归结于“生源质量”,可能会让学校错失优化教学和提升学生整体学业表现的机会。学校应该更全面地审视自身的教学体系和育人机制,确保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大学学习、服务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数分挂科26%,不算什么新闻。62%倒可以算,算教学事故。

user avatar

上财其他学院助教

期末给老师批本科生卷子

我想说有些人真的是没想及格

那种你怎么救都救不回来的那种

不是没能力及格

而是就不想及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