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龙承念老师的研究生被逼自杀?

回答
关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龙承念老师的研究生被逼自杀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关注的社会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并且要非常慎重地对待。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师生关系、学术压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多重悲剧。 它暴露了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一些学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部分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事件本身的细节:

虽然具体的细节可能不为人知或者信息不完全公开,但根据公开的报道和讨论,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些关键点:

学生背景与学术压力: 作为一名研究生,尤其是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自动化系博士生,往往意味着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学术能力和毅力。然而,他们在攻读学位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学术压力,包括科研任务的艰巨性、论文发表的要求、毕业的紧迫感、未来就业的竞争等等。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挑战。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导师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也应该是生活上的支持者和心理上的引导者。然而,师生关系并非总是和谐的。在一些情况下,导师可能过于严苛,要求不合理,或者在沟通和情感支持上有所欠缺。这些都可能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
“被逼自杀”的语境: 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指向性,意味着学生的极端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某种外部压力或遭遇直接相关。在学术界,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导师压榨学生”、“延毕焦虑”、“过度训练”等讨论,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社会与公众的反应: 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公众会同情逝者,谴责施加压力的一方,并开始反思整个教育体系的弊端。媒体的报道、社交媒体的议论,都会将事件推向风口浪尖。

如何评价龙承念老师和这件事:

要评价龙承念老师,需要非常谨慎,并且要基于事实。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悲剧的发生,就简单地将所有责任归咎于某一个人,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其直接或间接的恶意行为。

可能的导师责任:
学术要求过高或不合理: 比如设定了难以企及的科研目标,或者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方面要求过于苛刻,不符合学生的能力和进度。
沟通不畅或缺乏人文关怀: 导师可能只关注学生的学术产出,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个人需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感支持,甚至对学生表现出不耐烦、批评或冷漠。
工作安排不当: 例如让学生承担过多非科研性质的工作,或者过度分配实验任务,导致学生身心俱疲。
学术上的不端行为: (虽然这是最严重的指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例如学术造假、成果分配问题等,但这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
学生自身的抗压能力与心理健康:
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样的环境,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反应也会不一样。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软弱,而是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早期预警与干预的缺失: 如果学生在事件发生前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焦虑等症状,那么导师、学校以及学生周围的人是否及时察觉并提供帮助,也是需要考量的。
学校的责任:
导师选拔与培训: 学校在导师资格的审定、导师的培训(特别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和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是否存在不足?
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是否提供了完善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机制?这些机制是否有效运作,能够真正帮助到有困难的学生?
学术评价与管理体系: 学校的评价体系是否过于功利化,导致导师和学生都承受过度的学术压力?
整个学术环境的问题:
“内卷”现象: 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导师和学生都可能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内卷”,这种普遍的压力也可能挤压出个体的生存空间。
导师权力不对等: 导师在学术评价、毕业、推荐等方面的巨大权力,使得学生在面对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对待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发声。

我的看法(一个局外人的视角):

作为一个不了解具体细节的旁观者,我无法对龙承念老师做出直接的定论。然而,这个事件无疑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正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导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审视: 导师不仅仅是学术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除了学术指导,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关注是不可或缺的。
2. 建立更健康的师生关系: 需要提倡平等、尊重和开放的沟通,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敢于表达和寻求帮助。
3. 加强学校的监管与支持: 学校作为教育的最终责任方,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规范导师行为,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服务。
4.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无论是导师还是学校,都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与学术能力同等重要,并积极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 反思学术评价体系: 过于单一和功利化的学术评价标准,也可能间接导致学生和导师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个事件的发生令人心痛,它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也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次深刻拷问。希望通过这样的悲剧,能引起我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更多关注和深入反思,并最终推动积极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疯狂赞同排名第一的匿名答主说的话:某些大学教授比商场生意人还精。

提到上海交大,几乎是所有学生心目中没有一点水分的名校。我学渣考不上这样的学校,所以对交大的老师抱着崇拜尊敬的心情。

打过交道之后, 我只能说有文化的那啥是最可怕。

学生最惨的一点是,你从小被教育要乖。

然鹅社会上多的是烂人,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往往最不懂怎么对待烂人。 反而是带点混混气质的学习不咋地的年轻人,更不容易被这些烂人绊倒。

我在上海读大学的四年,每一年都有学生死亡,甚至是我隔壁宿舍,大白天的都觉得宿舍走廊里阴森。

我怕的不是死去的同龄人,而是某些吃人的不可说的妖魔鬼怪。

老师只是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人们习惯以崇高地位来尊重他们,不代表从业者里都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

里面混几个吃人的鬼,你碰到,就倒霉了。

年轻学生二十出头没见过世面,他们只需要露出獠牙,就能让单纯的可能最初还跟我一样抱着崇拜心情的小白们瑟瑟发抖。

武汉理工自杀的陶同学那件事情刚出不久,就碰到他同校的老师。我问了下武汉理工那位大学老师什么情况,他满脸惋惜的说,

“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老师呢可能也说了他几句,当老师的看你做错了不批评你不是不负责吗?唉,老师也真的。。。”

我差点吐了。真J B能装。

王朔对他女儿说,要有一颗像流氓一样强大的内心。

这句话,所有的读书人都应该品一品。很多自杀的同学,我相信他们真的在他们的世界已经走投无路,我还记得有位化学系的同学在实验室自燃?他的妈妈在学校大哭,也是没有什么水花就过去了。

再怎么惋惜心痛生命也只有一次,也许中国父母应该想想,除了教孩子们要乖要好好读书,是不是也应该早一点让子女看到社会的黑暗面,然后学着像一个流氓一样内心强大的活下去。


评论里有人谈到钱的问题,我也深表赞同,高校师生关系中弱势的是学生。学生里面,最弱势的是没有背景家里贫困的农村学子。

我见过大学里有背景的同学,指着辅导员训话,大一刚进来系主任各种领导都认识她。

没错,她妈是我们学院领导的上级。

这样的同学,挂遍了所有需要脑子的学科,说实在的连大学英语都能挂,学渣本渣,并不妨碍她在大学过的很顺心。有什么活动必须露脸,平时想顶撞谁张口就来,像这样的同学,老师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面子上都是捧着的。

还有些同学,注定是被老板压榨的。对的,不是老师,不是教授,是老板。

你在企业里看到某些老板怎么压榨下属,掐死你的七寸有家有口三十老几不敢随便辞职,背着房贷不敢造次。那么对应的,大学里就有这么一批同样苦逼的学生。

自己可能是全家的希望,除了读书想不到任何依靠和出路。那个学历就是命根子。

命根子捏在老师手里。能不能毕业老师说了算,所以我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新闻一点都不诧异。

什么被导师逼着叫爸爸,给导师按摩,给导师打扫卫生,对就是武汉理工那个教授!

我本人读书的时候也是农村来的最穷最苦逼那种。我大学四年除了好好学习,就是想通了一件事,要么你牛逼耀眼到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如果你只是平庸,或者相对优秀,那么,别人可操作的空间那就太大了。

比如西南交大陈玉玉同学,爸妈是教授,分数可以改,还可以带着男朋友一起改,一起保送中科大,香甜得不得了啊。全国网友重锤,也不过是把她偷来的东西还回去而已。么得什么像样的惩罚。而不久前,由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取消学籍还是学历我不记得了,那个学生自杀了。

社会就是这么讽刺。

这里我不了解交大这位同学到底经历了什么,也不是交大的也不认识相关人员,仅仅从这些年学生自杀的新闻写下我的感悟。

当我也曾经面对一样令人窒息的环境时,我选择了滚蛋。玩不过,玩不过。新闻里那些事情,我或多或少也经历过,看到过听到过或者在自己身上痛过。

我出国了,学渣到哪里都是学渣,只不过那些乌烟瘴气的事情少了很多。之前的新闻,中科院90多人集体辞职,我觉得很多事情不需要知道细节,你看看这赤裸裸的实际行动,有点生活阅历的人都能瞬间秒懂。

因为你就算知道又能咋滴?

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我们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发奋努力的人,这些人为什么上不去,我们都知道。

我想,学生多看新闻多了解社会的真实模样,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你的生活。包括你生活里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烂人。偏偏他们还爬得很高。

对于除了学历身后没有任何依靠的可怜学生,如果真的被逼到活不下去,丢了学历又如何?生活很广阔,只有活着,就还有希望。

对于他们的选择,我没法像某些冷血的看客那样指责他们心理素质不好或者不考虑家人。我想建议你多关心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在他们遭遇逆境的时候,多陪伴,多用局外人的乐观冷静开导他们。

我身边读博的朋友有多不容易,直接把我劝退。

也许我们的价值观真的需要调整一下了。从小被鼓励奋斗,上进,要做最优秀的人。

那么失败的人就没有活着的意义 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人生?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为了考上好大学,读名校的研究生,拿高薪的工作,买房,生娃,鸡娃,你的娃再重复你的轨迹。。。

到底要优秀给谁看?

自己过的开心,难道不是最有意义的吗?

我很不想带着年轻人颓废,但是我想说,人生大部分时候需要进取,少部分时候需要甘于平庸,极端的时候,勇于做个无用的人。

如果你真的读不下去,每天读书都让你想死,不如就扔了吧。这个社会需要高级知识分子,也需要蓝领工人,大部分是庸庸碌碌的人。读书的时候家长怕你废了,不管啥孩子,都往精英的方向整。那么因为种种原因,内部,外部,客观,主观的原因,做不了精英的孩子,他们该咋办?

社会只教你向上,没有人包容你往下。

用我快三十年的人生经验真心建议你,如果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边缘,往下走几步也没啥的。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此刻肯定有千千万万的学子在跟自己的前途死磕,祝你们都有好前途。

如果前途不太好,那就祝你跟我一样,平凡的活着。

~~~~~~~~~~~~~~~~~~~~~~~~~

追更

评论问我国外的科研环境?

首先想说明国外也不是极乐净土,导师push学生的事情也一样存在。

我只是综合个人情况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导师要求严厉也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是坏事。

他是为了你成才逼你?还是有别的意图PUA你?这要看具体情况。

本回答也不针对具体学校或者老师。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故意 。

这几天看了被母亲掌掴之后跳楼学生的视频,真是...

到了德国很多年之后,我发现不是中国的学生心理素质太差,而是我们要面临的压力实在太大。

前几天看微博热搜,研究生毕业两百万还是三百万?

水漫金山一样的学历贬值,我们应该为中国教育的进步而欢呼呢,还是身为战车上的一员为缩小的蛋糕瑟瑟发抖?

如果就业环境可以吸收这么多研究生大学生那是值得举国欢腾的事情,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很多专业领域根本无法为那么多手握毕业证的学子提高相应的岗位。

这么说没有具体数据做支撑,我个人感觉,这些年,高学历人才也有点“产能过剩”了。

比如哈佛大学的博士去深圳街道办工作,现在很多岗位学历要求水涨船高。

大家继续往上读,读完了发现因为内卷效应,自己的学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在德国不是每个人都想读大学,因为他们的社会体系里有大量的岗位提供给做职业培训的人,配套的的法律环境也规范,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年份也长,(比如共产主义思想的爸爸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国人),所以在德国不上大学,做职业培训,收入差距也没有那么大,特别是经过几乎要砍一半的重税之后。

我们国家的情况,如果不再扩招,那大批毕业之后没有合心工作的年轻人处于游荡状态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况且全民学历素质提升,也是百年树人的好事。

那么就寄希望于产业结构升级,各行各业真的可以容纳更多的高学历人才。

我觉得这条路还有点长,放眼望去,很多发达国家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大家都有好工作,而是教育分层,培养精英的同时也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

中国人的观念是士农工商,也许现在排名有所变动,但是通过读书实现阶级跃升依旧是大部分家庭的第一选择。

我个人吃了读书的红利,绝不会劝人不读书。能读书肯定要好好读。

但是我也知道我的极限在哪里,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我的家庭情况是否合适读博等等。

心怀梦想,一心向上是好事,但是也应该脚踏实地,看看自己的能力和短板在哪里。

大家蜂拥而上搞学历竞赛的时候,如果你这么多年读书的经验告诉你,你不是特别适合这条路,那么是不是可以放下面子,务实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路?

这里不针对任何人包括题目中去世的同学。我不做判断,只是提供这样的思路:真实面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是一所比高校更高比大学更大的学校,不确定性也更多,我很理解很多学生害怕面对真实世界于是继续躲回学校。

我个人的体会是,读研读博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有的人适合继续读,有的人其实早点参加工作会发展更好。

大学毕业七年,选择读研读博的同学有的进了政府部门,有的在大型国企任职,有的进了高校。

诚然,他们都有好的前途。

那么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了的同学们呢?

也有佼佼者,从一线做起现在已经是技术总工程师的男生,读书的时候成绩中上,保研不行,考研也没考到好学校。现在他真的不比其他同学混得差,甚至当时年级前几的大神跟我提到他都有几分艳羡。

还有些女生,毕业就转行,比如做了小学老师,结婚生子,我们这些继续读书的可能还没娃还有的还单身,她们的娃已经欢腾得要上小学了。

看着她们晒娃晒家庭,苦逼论文狗也不是没有羡慕过。

人生的快落有很多种,虽然我也因为没有读博耿耿于怀,但是我一直很清楚,在家里做安静的家庭主妇家庭煮夫,照顾好家人认真生活也有他们的快乐。

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进化出随遇而安的超能力,生活太苦了,如果只盯着顶端那一点耀眼的甜,大部分人都只能尝到苦。

你笑我是阿Q精神自我安慰也好,笑我不思进取也好,人生没有回头路,如果我现在的境遇不符合当下对成功的定义,我就没有资格为自己平庸无奇的生活开心吗?那等我老了,依旧一事无成,更悲催的是回首过去,好像都只有忿忿不平,不满,自卑,怀才不遇 ...

我不想这么过。我年少时也曾追求卓越,到了中年选择坦然拥抱平凡。

大部分学生从高考报志愿开始就没有真正面对或真实的自己,一路盲从,没有认真分析过自己和社会,一路挨打。

如果你还在读高中,仔细想想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谨慎的报志愿。

如果你在上大学,那么真的应该多想想,你要找工作或者考研还是出国?(我大二那年的暑假想到脑子都要破了,最后我决定想要出国,于是就开始准备。无论什么决定,早做准备会给你更多的空间)

如果你在读研,那么贸然决定读博之前是不是衡量下自己的兴趣,家境,专业?

最后比较真实的说一句,学历很重要,但是学历不阔能保证你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你心里认清自己的的定位,别用学校学历强行拔高,这样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我想你会更坦然。

乱七八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已经走了的人愿他们安息,还活着的一定要好好活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