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阳光收入不可能有太大上升,前几年北京把挂号费3元改到50元,差点闹出好多起舆情。
之前提到的介入手术,哪怕把手术费直接涨十倍到1w,以现在公立医院的分配方式,东扣西扣几个大夫再一分,落到在手术室里暴露在射线下进进出出的一群医生们手上,一个月人均2w都很难,其中的基层年轻医生更是喝不到汤。
更何况这个手术费涨幅根本不可能实现,患者无法接受。
这就是结构性矛盾,患者可以接受的开销+医保可以接受的支出,不可能cover医生的合理收入。
但各科室集采也不一定就对医疗从业者不是利好。前心内硕士医二代舍友的口腔女朋友直接踹了他,转头找了口腔在读新男朋友,对他当下来说当然是利空。那对后浪们整体呢?
通过砍掉耗材,压低+摊平公立医院的收入,整体上会将公立医院的图钉型收入变为纺锤形。
一是有利于年轻医生的收入提升,二是有利于将成熟医生挤出公立医院体系。由于前述结构性矛盾,公立医院回归公益、保底属性,这才是拯救医保亏空、医疗体系畸形的最终且唯一解决方案。
要知道带量采购的根本目的是给财政控费而非给患者控费,成熟医生出走私立在政策上是一路绿灯的。
而公立医院回归保底公益属性,第一件事就是要消灭公立医院的高端属性。顶级医疗资源划成公益,本身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砍掉公立高端医疗也一样利好群众。耗材灰色收入被取缔,留住一个正高级职称医生所需的经济投入,可以养活三到五个中级职称、近十个住院医,同等投入下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数倍规模的合格医疗服务。
公立医院学技术,私立医院卖技术,在下一代年轻医务工作者心中,应该成为常识而非偏门左道。
某个曾经崩溃过的“不三不四”科室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一方面基层公立医院该科水平回归公益保底级,挂号不难价格亲民但是水平感人,血象明显升高还敢开激素的见到好几个了;一方面私立该科医院蓬勃发展收入可观,公立医院撑到主治就能跳槽民营给资本家做爪牙;一方面倒逼该科头部医院提高收入留人,至少几家儿童专科医院的绩效分配都相对良心。
经济收入、职业前景、各层次患者的就医难度均逐步回归正常。
“不三不四”科,应该成为所有科室未来的样板。这才是患者、医保、前浪、后浪四赢的最优解。
这条路上最大的阻力,其实还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的三栖前浪们,依靠压榨大量的学生、下级维持自己垂垂老矣的身躯的高效运转。又借由把持的话语权体系,污名化出走私立的年轻、中年医生,威胁出走私立是“不归路”。
所以年轻人为什么要埋怨蛋糕被端走了?蛋糕现在、过去和未来都不会属于年轻人。但是被端走蛋糕的豺狼们,反而会给新人们闯出一片新天地。
全中国第三好的行业,甚至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干掉金融工商类也不为过。可以说坐二望一。
别的同水平专业硕博出来了,基础工资都比不过医生,该去实验室吸毒气继续吸毒气,该去郊区工厂007继续007,该进酸池,喂机器的继续喂机器。更何况医生还有这么多灰色收入,社会地位,大部分吃的还是皇粮。
说真的,把这些医学生扔到非互联网专业转一圈就知道珍惜了,从暴利回归正常收入罢了。
到点下班休息,高质量发展。
就业方向选择?
我觉得题主还是把国家当成了小孩子。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一般是全都要。
你以为国家是要捡最过分的项目杀鸡儆猴,其实国家是要全面取消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层层代理,击穿这些医疗消耗品的价格,把医疗成本压到最低。然后配合现有的医保体系,让绝大多数中国人看病都轻轻松松。这对广大人民群众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我觉得对于热爱医学、有志于在临床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医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因为今后各个科室的收入水平都会基本一致,至少都没有药品和器械回扣这种灰色收入了。医生挣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考知识、技能和辛苦换来的。医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最爱的行业即可,不必再为收入而算计。因为今后公立医院的医生都会是辛辛苦苦,挣不到几个钱。
十年前跟学校代表团去访问过海峡对岸的公立医院,那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当地医生抱怨公立医院钱少事多太辛苦,去私立医院。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医生转行去做眼科、口腔科和整形科,这种方便小规模甚至独立执业的专业。因为对岸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很多,不少公立医院医生出走开设血液透析专门门诊的也有不少。最近和对岸来的师弟师妹们交流,也说这个趋势现在更加明显了。公立医院预约等待时间比较长,而且专家医生很难约上。这种情况和我在韩国开会期间所见基本一致,商业街上不乏颇具规模的整形外科和眼科诊所,公立医院规模小、装备差。
未来国家大刀阔斧砍掉医疗行业灰色收入以后能不能给公立医院医生的医疗技术类服务更多报酬,能不能用果断措施切实维护公立医院医疗秩序,保护医生权益。这些最基本的保障能不能做好,决定了未来此岸的医疗环境会不会变成彼岸那样。
2020年初就已经定调的事情......
可能因为疫情原因,推进稍微缓了一下....
放心,大家都在射程范围内.....
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
只要是能跑量的玩意儿,都会被处理的,迟早的事情.....
第一波来看,介入材料,固定材料,止血材料,吻合器,植入式假体,植入式的电生理设备,化疗泵。
心内、骨科、普外、泌外、耳鼻喉、颌面外、神经外科、肿瘤科都涉及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科正畸用的托槽也在射程范围内。
数了一下,外科系统只有眼科基本没被搞,心外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少....但估计下一波晶体、瓣膜、人工血管之类的也会被纳入进来....
内科只有心内神内的介入,以及肿瘤科不痛不痒的化疗囊被纳入进来...
内镜整体暂时逍遥在外,可能国内的内镜制造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吧......
国内暂时生产不出来的产品、用量很少的产品、以及缺人科室的东西(如麻醉重症),相对比较安全。只要国内量产铺开用的东西,基本上都逃不过。
整形外科依然不在射程范围内......不过对整形外科来说,这个也不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