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绘画不能回归学院派画风?现代艺术家的美不能用大众能接受的外壳来表达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艺术史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也触及到艺术创作与社会大众之间永恒的张力。简单来说,现代绘画之所以不能“回归”学院派画风,并不是因为现代艺术家“不愿”或者“不能”,而是因为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精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关于现代艺术家能否用大众能接受的外壳来表达他们的“美”,这更是一个关于艺术定义、沟通方式和时代审美的复杂探讨。

为什么现代绘画不能“回归”学院派画风?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学院派画风”到底是什么。学院派(Académisme)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末。它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

严格的技法训练: 强调素描、色彩、透视、解剖学等古典绘画的基础功。作品通常具有高度的写实性、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描绘。
崇尚古典和历史题材: 绘画内容多以神话、宗教、历史事件、寓言故事为主题,并从中提炼出“高贵”、“崇高”的理想化形象。
等级森严的艺术观念: 认为绘画有等级之分,历史画是最高形式,其次是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等。
固定的审美标准: 追求和谐、秩序、平衡、比例,推崇一种普遍适用的“美”的法则。
艺术机构的垄断: 由皇家学院或国家学院主导艺术教育、展览和评价体系,对艺术创作具有强大的指导和限制作用。

那么,为什么现代绘画“不能”回归呢?

1. 时代精神的断裂: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工业革命的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电影的出现)、哲学思潮的涌动(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创伤和价值观的颠覆。这一切都使得人们的观看方式、感知世界的方式、思考生命意义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摄影的冲击: 摄影的出现,在技术层面上极大地分担了绘画记录现实的功能。绘画不再需要“忠实”地复现客观世界,这解放了艺术家,让他们可以去探索绘画本身的可能性,比如色彩、笔触、形式、情感等。
科学的理性与非理性: 科学的进步一方面提供了更精确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世界本身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例如,相对论、量子力学挑战了牛顿式的客观实在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更是揭示了人类潜意识的巨大力量,这些非理性的、内在的体验成为艺术家们探索的新疆域。
社会的动荡与个体的迷茫: 战争的残酷、社会结构的重塑,使得人们对宏大叙事、普世真理产生了怀疑。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疏离、焦虑感成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学院派所追求的和谐、秩序、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有些脱离现实,甚至虚伪。

2. 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艺术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不断自我革新、自我挑战的过程。每一次重要的艺术运动,都是对前一个时代的艺术方式的突破和超越。

印象派的反叛: 印象派艺术家(如莫奈、雷诺阿)就已经开始打破学院派对细节描绘的执着,他们关注光影的变化、瞬间的感受,强调主观的视觉经验,用短促的笔触来捕捉“印象”。这已经是对学院派“完成度”的挑战。
后印象派的探索: 梵高、高更、塞尚等人则在印象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绘画的主观性。梵高用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扭曲的笔触表达内心世界;高更追求原始和象征;塞尚则开始探索物体的几何本质和绘画的结构性,为立体主义铺平了道路。
现代主义的全面爆发: 从野兽派的放肆色彩,到立体派对物体多角度的解构,再到抽象艺术的完全脱离具象,表现主义的极端情感宣泄,达达主义的颠覆与荒诞,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的挖掘……这些运动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解构、重塑、颠覆着“绘画”的定义和边界。它们探索的不是“如何更像”现实,而是“绘画是什么”、“如何感受”、“如何表达内在”。

3. 对“美”的定义改变: 学院派所定义的美,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外在的美,是基于古典的比例、和谐、秩序。而现代艺术则极大地扩展了“美”的定义。

主观性的美: 情感的真实、内心的体验、独特的视角,都可以成为美的来源。梵高笔下的星空,虽然不是写实的,但它所传递的震撼和澎湃的情感,却是许多人能感受到并认为“美”的。
形式的美: 色彩的碰撞、线条的韵律、构图的张力,纯粹的视觉形式本身可以构成一种独立的美感,与题材内容无关。蒙德里安的直线和色块,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秩序美。
概念的美: 艺术可以关乎观念、思想、甚至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方式。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将日常物品变成艺术,挑战的是“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角色。这种对艺术的思考,本身就具有一种智性上的美。
丑与怪诞的审美: 现代艺术有时也会拥抱“丑”、“怪诞”、“病态”来表达某种现实的真实或内心的真实,例如表现主义对扭曲人性的描绘。

现代艺术家的美不能用大众能接受的外壳来表达吗?

这又触及了艺术的传播、接受与市场的问题。简单回答是:“可以,但不是必须,而且这往往会带来新的挑战。”

1. “大众能接受的外壳”是什么?
传统的写实技法: 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看到“像”的东西,看到具象的形象,看到精湛的技巧。学院派画风正是这种“能接受的外壳”的代表。
清晰可辨的题材: 容易理解的故事情节、熟悉的人物形象、优美的风景,这些都是大众乐于接受的内容。
悦目的色彩和构图: 普遍认为和谐、鲜艳、平衡的色彩和构图更容易被大众欣赏。

2. 现代艺术家为何常常不选择“大众能接受的外壳”?

表达的需要: 许多现代艺术家试图表达的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难以用具象语言描述的感受、观念或对世界的洞察。学院派的写实外壳可能无法承载或歪曲了他们的核心表达。例如,一个艺术家想要表达现代都市的疏离感,用一幅写实的人群肖像可能显得太过直白,而通过扭曲的线条、破碎的画面、压抑的色彩,反而更能传达那种感受。
对传统外壳的超越: 如前所述,现代艺术本身就是在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已经离开了对传统写实外壳的依赖。他们的“美”可能就在于他们对形式、色彩、笔触、观念的全新探索和组合,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语言,新的审美。
反抗与批判: 有些艺术家有意选择非大众化、甚至引起不适的表达方式,是为了挑战既定的审美习惯,反思社会现实,或者批判主流文化。如果他们为了迎合大众而使用“能接受的外壳”,反而会削弱他们的批判力量。
艺术家的自由: 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自由探索,艺术家有权利选择任何他们认为最能实现其艺术理念的方式。强求他们使用大众习惯的外壳,是对艺术创作自由的限制。

3. 现代艺术家的“美”与大众接受的矛盾点:

理解门槛: 现代艺术往往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艺术史知识、文化背景和开放的心态,才能理解其“美”所在。如果观众只习惯于以传统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就容易觉得“看不懂”、“不是艺术”。
“美”的定义差异: 当代艺术对“美”的定义可能包含智性、观念、情感强度、形式创新等,而大众可能更偏好感官上的愉悦、故事性或技法上的惊叹。
市场的选择: 艺术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大众的审美。一些被市场追捧的“新”艺术,不一定是因为其颠覆性,有时反而是因为其“新瓶装旧酒”——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内在精神和表达方式仍然是大众熟悉的,或者容易被包装成某种“新颖”的概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艺术就完全拒绝与大众沟通,或者说现代艺术家的美就无法被大众理解。

“可理解性”是相对的: 随着时代发展,大众的视野和审美也在不断拓展。印象派在刚出现时被视为“丑陋”的,但现在已是大众接受度最高的画派之一。现代艺术也在不断积累其接受群体。
部分现代艺术家成功地融合了: 很多艺术家在进行形式探索的同时,仍然保留了某种可供解读的叙事性或情感连接。例如,某些抽象表现主义作品虽然抽象,但其强烈的色彩和笔触依然能唤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些后现代的艺术实践,甚至会直接挪用大众文化符号,以一种戏谑或批判的方式与大众对话。
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艺术评论、展览的策展、艺术教育,都可以帮助大众理解和欣赏现代艺术。当观众被引导去关注作品的形式语言、创作背景、艺术家意图时,他们就能发现其中隐藏的“美”。

总结一下:

现代绘画不能“回归”学院派画风,是因为时代的巨变、艺术自身发展的驱动力以及对“美”的定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院派的框架已经无法完全容纳或表达现代艺术家所要探索的广阔天地。

而至于现代艺术家的美能否用大众能接受的外壳来表达,答案是“并非不能,但也不是必然,且常常伴随着牺牲与选择。” 很多现代艺术家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表达需求、对艺术边界的探索、以及对现有艺术观念的反叛,决定了他们必须采用新的语言和形式。他们所追求的“美”,可能是一种更深刻、更多元、更具挑战性的存在,它需要观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去感受,去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一种预设的、习以为常的“美”。艺术的价值,有时恰恰体现在它能够挑战我们的习惯,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一个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写实绘画的回潮其实已经比较明显了,像布格罗这样的画家重新得到了一部分尊重。冷军的绘画拍出了过千万的高价,这在以前是只有“当代绘画”才可能有的。

其次,

对于某些“艺术家”而言,有这样的“艺术爱好者”在,他何必費力气去学写实绘画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艺术史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也触及到艺术创作与社会大众之间永恒的张力。简单来说,现代绘画之所以不能“回归”学院派画风,并不是因为现代艺术家“不愿”或者“不能”,而是因为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精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关于现代艺术家能否用大众能接受的外壳来表达他们的“美”,这更.............
  • 回答
    に行ってきました!普段は家にこもって書道や絵を描いていますが、たまには外に出てインスピレーションをもらうのも大切ですよね。今回の展示は、書道と絵画の合同展ということで、両方の世界を一度に楽しめるのが魅力でした。まず、書道のコーナーへ。筆の運び、墨の濃淡、線の太さ細さ…作品一つ一つに込められた書き手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观察和学习到的许多方面,也让我有很多想法。如果要我说现在绘圈“病态”的地方,那可不是一两句能说完的,它就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活力,但同时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扭曲。首先,我觉得最显眼的“病态”之一,就是 过度泛滥的“饭圈”文化。这本来是属于偶像明星那一套营销逻辑,现在却被搬到了绘画.............
  • 回答
    现代社会分工明确、效率提升,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然而,与此同时,许多人却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分工明确与效率提升带来的直接影响(积极面与潜在负面) 专业化带来的知识与技能壁垒: .............
  • 回答
    现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涉及理论上的不足、实证上的挑战以及新经济思想的兴起。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其面临的困境,以及最终被其他理论所取代的原因。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现代作家写作条件确实比过去优越得多,但“震撼人心”的作品似乎不如过去那样普遍。这个问题并非绝对,肯定存在一些优秀的现代作品,但如果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普遍缺乏”,那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1. 写作.............
  • 回答
    在聊现代宗族概念为什么淡化之前,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宗族”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你要是问我,我肯定说,宗族啊,它不仅仅是几个人姓同一个姓,聚在一起过年过节吃顿饭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组织形式,一种纽带,连接着过去的祖先、现在的一家人,还有未来的子孙后代。在古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农耕社会,宗.............
  •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说实话,律师这个职业,跟别的行当比起来,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一样的味道。不是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大家伙儿心里那杆秤,似乎对律师总是多几分审视,带着点儿复杂的情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从“权力的守护者”和“规则的执行者”这个双重身份说起。咱们常说,法律是社.............
  • 回答
    在讨论“汉奸”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得先明白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历史语境下,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它通常指那些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充当走狗、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中国人。而放在当今中国社会,“汉奸”的用法就更加复杂和敏感,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批判和政治标签,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的一些深层情绪和认知.............
  • 回答
    现代军用运输机之所以不再采用活塞发动机,这背后是一个技术演进、效率提升以及战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简而言之,活塞发动机在很多关键性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军事运输的严苛要求了。我们得先回想一下活塞发动机的辉煌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之前,活塞发动机是航空动力的绝对主力。无论是侦察机、战斗机还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进化、生态环境以及古生物学的一系列复杂因素。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蓝鲸这样庞然大物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绝不是偶然,而是多种有利条件的长期累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拆解:1. 漫长的进化史与祖先的启示首先得承认,蓝鲸的巨大并非一蹴而就。它们的.............
  • 回答
    现代都市传说之所以普遍偏向恐怖,与古代传说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 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心理需求的差异: 古代社会: 生存压力与直接威胁: 古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威胁更加直接且具象化,如饥荒、疾病、战争、自然灾害、.............
  • 回答
    现代军舰之所以如此昂贵,动辄上十亿甚至几十亿元人民币,是一个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不仅仅是钢铁、螺丝和船体本身的价格,更包含了尖端科技、复杂系统集成、人员培养、长期维护以及国家战略安全需求等多方面的沉淀。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尖端科技的集成与应用:这是现代军舰造价高昂最核心.............
  • 回答
    现代榴弹炮之所以普遍不采用左轮旋转供弹这种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与榴弹炮的作战需求、技术可行性、以及整体性能考量息息相关。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供弹速度与持续射击能力的限制: 左轮的射速限制: 左轮手枪之所以采用旋转供弹,是因为其弹膛容量相对较小,且击发后需要旋转才能将下一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而且触及了现代育种策略的核心。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去充分挖掘大自然已经慷慨给予的丰富变异呢?非要费那么大劲搞什么“转基因”,这背后究竟是怎么考量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大自然确实是个神奇的“实验室”,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它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遗传多样性。想象一下,在全球.............
  • 回答
    在现代战争的范畴内,潜艇作为一种高度隐秘且具有强大攻击力的战略武器,其基地的选址和设计至关重要。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多数现代潜艇基地都倾向于建在露天环境中,而非过去那种依赖天然或人造洞窟的模式。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技术发展、作战需求以及成本效益等诸多考量。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
  • 回答
    说起防弹衣,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电影里那种笨重、硬邦邦的装备,像穿着一副盔甲。而过去,确实,早期的“防弹”装备,或者说抵御武器攻击的铠甲,很大程度上就是靠金属板来实现的。古时的甲胄,到后来战争中士兵穿的钢盔、胸甲,都是这个思路。那么,为什么到了现代,我们看到的防弹衣不再是那种厚重的钢板,而是更轻.............
  • 回答
    确实,《现代天体物理学导论》这类专业性强、内容深入的学术著作定价高昂,尤其是精装版或最新版,一本卖到一千元甚至更高,这并非偶然,背后有多重因素在推波助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图书的创作、生产、发行到其价值本身来层层剖析。首先,我们得聊聊内容的深度与专业性。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导论”,其目标是为初学.............
  • 回答
    这问题我可太有感触了!身边就有不少人,明明家里的电器、工具一个比一个先进,效率高得没话说,但一到做饭、做手工,甚至养个植物,就非要找什么“老法子”、“传统做法”。你说奇怪不奇怪?要我说啊,这事儿不能简单用“好不好”来衡量,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是情感和情怀的寄托。你想啊,咱们现在生活节奏快,信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历史、社会和实用性等多个层面。为什么现代人打群架不玩古代那些“酷炫”的装备,反而回归到了砍刀、棍棒这些看似“原始”的武器?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使用盾牌、长枪、弓箭这些装备,是有其特定背景和战术需求的。 盾牌: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弓箭和长矛是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