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墨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影响中国那么多年, 中国是不是早就发达得更快了?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问,也是一个关于历史走向的“如果”。将墨家思想置于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位置,而非儒家,这无疑会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经济发展乃至文化精神。那么,中国是否会因此“发达得更快”?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墨家思想的核心特质,并与儒家进行对比,想象其在历史中的具体实践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墨家思想的几个关键支柱,以及它们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兼爱非攻(Universal Love and AntiAggression): 墨家主张“兼爱”,即爱所有的人,不分亲疏贵贱,与儒家讲究的“亲亲相隐”、“等级有序”的仁爱观截然不同。在政治层面,墨家提倡“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和平,这与儒家在特定情况下承认“正义之战”并注重国家秩序的维护有所区别。
尚贤(Exalting the Worthy): 墨家强调任人唯贤,不论出身,只要有才能和德行,就应该被提拔重用。这与儒家强调的“学而优则仕”以及对世家门阀的某种程度的容忍,甚至在后期演变为官僚世袭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节用(Frugality): 墨家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认为过度的消费和享乐是对社会资源的损耗。这与儒家在某些场合允许“礼制”的繁复,以及后期士大夫阶层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有着明显的张力。
尚力(Valuing Labor): 墨家重视生产劳动,认为耕织制造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那些无益于生产的活动,如音乐、祭祀中的歌舞享乐,则被视为“靡费”,予以批评。这一点与儒家对礼乐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艺术、音乐的文化功能肯定,有着根本的差异。
明鬼(Belief in Spirits): 墨家相信鬼神的存在,并认为鬼神能赏善罚恶,这是他们劝诫人们行善的重要依据。这与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强调人道,不谈论鬼神,有所不同。
“三表”(Three Standards): 墨家评价一切主张和行动的标准是“利”——“有说者,以为利,说之;以为不利,说之。”即看是否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以及有利于社会大众的生存和发展。

如果墨家思想成为主流,中国可能出现的“更快发达”的路径:

1. 社会公平与人才流动:
打破门阀,激活人才: “尚贤”原则会极大地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才华,就能得到重用。这意味着那些在基层默默耕耘、拥有实操技能和创新想法的人,能够更快地被发掘和晋升。这可能会带来一个更具活力的社会,减少因出身带来的资源垄断和人才浪费。
更低的社会壁垒: 相比于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父慈子孝”,墨家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更侧重于“利”和“义务”,其“兼爱”思想虽然在执行上有难度,但其精神内核是对个体价值和普遍平等的强调。这或许能减少许多因身份、家族、地域带来的社会隔阂,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建设中。

2. 经济发展与物质生产:
聚焦生产,抑制奢靡: “节用”和“尚力”会是经济政策的核心。对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会受到抑制,社会资源会更多地导向能够直接增加物质财富的领域,如农业、手工业、军事技术等。
务实主义的经济导向: “三表”原则,特别是“利”的标准,会使得经济政策更加务实和高效。任何不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政策都会被摒弃。这可能会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因为技术进步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提高和“利”的实现。
鼓励实业,轻视空谈: 墨家对音乐、祭祀等“无益于生产”的活动的批判,可能会引导社会文化风气更加注重实干和创造,而非沉溺于虚浮的礼仪和享受。这可能会加速技术革新和工业化进程。

3. 政治运作与国家治理:
务实而高效的政府: 墨家强调“尚贤”,意味着政府官员的选拔标准会更加客观和能力导向。决策会更注重实际效果,而非仅仅遵循教条或维护现有秩序。
“国家为重”的政治伦理: 墨家虽然提倡“兼爱”,但其“利”的标准最终指向的是“天下之利”,尤其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这种以整体利益为重的思想,可能会比儒家“君臣父子”的忠诚伦理,更能激发集体行动和牺牲精神,但同时也需要警惕这种“国家利益”被滥用的可能性。
“非攻”与和平发展: 如果“非攻”成为国策,中国会极力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将更多精力用于国内建设和经济发展。这将极大降低因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资源消耗,为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然而,如果遇到强大的侵略,单纯的“非攻”可能会使其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会受到外部威胁的制约。

4. 科技发展与军事实力:
技术驱动的创新: 墨家在科技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如机械制造、军事工程(如云梯、墨翟制造的战争器械)等。将这种尚武、重技的精神作为主流,会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与国家安全和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
军事技术的革新: 墨家擅长防御工事和军事器械的制造,如果这种实用主义的军事思想成为主导,中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发展可能会更加注重实效和创新,而非仅停留在战术和兵法的层面。

然而,“更快发达”也并非没有挑战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缺乏人文关怀的风险: 墨家过分强调“利”和“功利”,可能导致对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需求的忽视。过于冰冷的理性计算,可能难以维系社会的情感纽带和文化传承,使社会缺乏温情。
“兼爱”的实践困境: 墨家“兼爱”的理想在实践中极难实现,如果强行推行,可能会导致社会失序。儒家“亲亲”的等级原则,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在维系家庭和宗族关系,以及提供社会认同感方面,有着更强的现实基础。
对精神世界的淡化: 墨家对礼乐、祭祀等活动的批判,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可能导致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艺术欣赏、哲学思考方面变得相对单薄。儒家对“仁”、“礼”的推崇,虽然有时显得空泛,但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道德追求。
“明鬼”的实际作用: 墨家“明鬼”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行为,但其作为宗教或信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其作用和影响力可能不如更具哲学深度和精神寄托的体系。
可能导向极端和僵化: 任何思想在极端推行时都可能产生负面效果。如果墨家对“靡费”的批判走向极端,可能压制艺术和文化的多样性;如果对“利”的追求过于功利化,可能导致道德滑坡。

结论:

如果墨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中国 可能 会在 物质生产、科技发展、社会公平(人才流动)、政治效率 等方面实现 更快、更早的现代化。其务实、功利、尚贤、节用的精神,会驱动社会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于生产和技术进步,避免许多因儒家思想带来的社会停滞和效率低下。

然而,这种“更快发达”的道路,也可能伴随着 人文精神的单薄、社会情感的疏离、以及文化多样性的缺失。中华文明独特的人文关怀、伦理深度和艺术创造力,很可能在墨家思想的主导下,变得不那么突出,甚至被边缘化。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有得有失”的巨大历史转变。墨家思想的实践,或许能让中国在物质文明上更早腾飞,但能否同样强大地支撑其精神文明和文化认同,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会是一个更“理性”、更“效率”的中国,但未必会是一个文化更丰富、人性更温暖的中国。而“发达”本身,也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墨家思想在哪个层面上的贡献会更大,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发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墨家在汉武帝时代,已经断了传承。

墨家并不重视科学技术,也不注重国家发展,只是不断强调,绝对平等。

这就好比,你学魔术是不是就能成为大魔法师一样,当然不可能,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如果墨家能让一个国家富强,那么在战国这个试金石上,早就成就一番伟业

而实际上呢?

墨家身为显学,名声很大,但是用处不大。

既然如此,汉武帝又不傻,用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学派有什么意义?

user avatar

墨家是中间偏左的民主党;

儒家是中间偏右的共和党。

user avatar

15-07-17补充:

感谢

@张风翼

指出献公时都城在栎阳,今西安阎良区。我在文中写咸阳是有错误的,不更改了。

感谢

@耳冉

指出《睡虎地秦简》解读的争议:

关于睡虎地秦律,有说法是指秦始皇时代的秦法相对公允合理,到二世把刑罚加重了。关于陈胜用扶苏的名义,是指扶苏母家可能是楚国出身有关。

我的回复如下:

关于秦律的说法似乎来自高敏老师对秦简的研究,但依我看这种说法有刻意维护《史记》正确性之嫌,讲不通。按《史记》记载,陈涉屯大泽乡在二世元年七月,二世甫一继位就大面积修改秦律,于史无记载,于情不合理。另外一种说法,是该秦简记载为徭律,而陈涉等实为兵役,刑罚轻重不能等同而论。这种说法更有道理一些,可惜现有秦简中并无兵役内容,而汉律又散佚良久,并无可靠史料能与之对佐。至于扶苏母家出身楚国的记载,本来就是臆测,正反方论据都不足了。

=====答案原文=====

谢邀。

先说结论:

墨家学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只是你们不知道那是墨家学说而已。

看看此楼绝大部分回答,对墨家思想都是只言片语的理解,而且都是字面意思的理解。

所以它的核心精髓早就渗透到历史之中,你们都不知道而已。

下面详细展开:

1)献公时期,墨家入秦

公元前409年,秦魏河西之战,魏用吴起为将,大胜,夺得秦河西地。

上图是河西地。这张图看得不是很清楚,我们配一个谷歌地形图:

之前那张图显示的,就是这张谷歌地形图里那条黄河(白线)拐角的部分。当时吴起就是从东北面攻过来,把渭南东边的那块地方全占了。

《战国策》记载,吴起攻下河西地后,魏武侯与吴起、王钟“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他们浮舟的地方,《水经注》说是少梁,今天陕西省韩城市,也就是图上黄河那条白线北边的绿色山脚下。

此地向西不过百里,就是咸阳。

河西地一失,秦国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可以说,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了。因此,公元前401-386年,秦国曾经多次与魏国交战,试图攻下河西地,但无一次成功。

公元前386年,长期流亡魏国的秦献公趁国内大乱回国,385年,献公顺利继位。在他继位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负责把守郑县边塞的右主然不让献公回国,最后靠的还是把守

焉氏塞

的庶长改放他回来。

谁来守城很重要!

当时魏国占据河西地,随时可以长驱直入,兵临咸阳城下。献公不仅要巩固咸阳的防线,还要在咸阳以东建立一系列的防守据点,而且,可以说都是无险可守的防守据点。

既然无险可守,那就只有靠人力了。

谁来守城真的很重要!

而在献公继位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81年,楚国发生了一件事。

有趣的是,这件事跟攻下河西地的吴起还有些关系:大家都知道吴起后来跑到楚国帮忙变法,结果被楚国贵族围攻。但吴起这人有急智,抱着楚悼王的尸体死的。贵族的箭射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犯了大罪。参与围攻吴起的有一位叫做阳城君(封地在阳城),他也犯了大罪,因此出逃,封地被收归楚王。

巧的是,这位阳城君有位朋友叫孟胜,是墨家的巨子,事发的时候正带着弟子在阳城。

当时阳城君潜逃,楚肃王派兵打算收回阳城。孟胜说,按楚国法律,你收回城池要拿城主的符令回来,敢问现在符令在哪里?来人说没有,孟胜说对不起城不能给你们。来人说敢违抗就打,孟胜说打就打。

关于这场战争,孟胜是这么跟弟子解释的:

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
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

战果也很有名:

《吕氏春秋》: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淮南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那么,献公如果想守城,当时天下诸家,谁最适合?

答案呼之欲出。

谁来守城真的很重要。

墨家守城最合适。

有人会问,这些都是臆测,有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很遗憾,证据确实不多。但我们可以在《墨子·号令》中读到如下一些官名:丞尉、三老、五大夫、太守、关内侯、公乘等等,“皆秦时官”。清代大儒孙诒让考据这里的时候,还特别注了一笔:

上文关内侯、五大夫、公乘之名,悉如秦制。

孙不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一点的。在他之前,苏时学就注意到这些都是秦官名。苏认为这些官名都是商鞅之后的,因此这一段是商鞅之后的文献,被掺杂在墨子著作里面。但孙诒让经过详细考据指出,这些官名在商鞅之前业已存在。因此,苏时学认为这一段属伪造的说法不成立。

如果秦国的官名出现在《墨子》里面的篇章,是《墨子》抄现有秦制的可能性大,还是秦制采纳墨子思想的可能性大?——当然是后者。为什么?因为这些官名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制度,换句话说,没有制度,就没有官名。如果秦制已经存在,而《墨子》加以采纳,那又是谁创造出了这么可怕、完整、成体系的制度?如果有这么伟大的思想家或者这么伟大的学派,为什么我们丝毫不知?

2)墨家的救世之道

我们今天很多人读书,读了一个道理,觉得很伟大,却从来不想这种道理怎么可能实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哇,好伟大!大家都该天下为公!可怎么实行?把你的银行卡交出来?

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兼相爱,交相利,哇,好伟大!可怎么实行?靠宣讲和谐社会?

墨家之所以牛,不在于他们敢说,而在于他们敢做。最有名的那个故事,墨子为了阻止楚国发动战争,跑到楚国去跟公输班对弈,九战九胜,并告诉公输班,如果你们敢攻宋,宋国有我的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人,拿着我的工具,学会我的办法,帮他们守城。你们杀了我,也没有用。

于是楚国只好罢休。

请大家注意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墨家敢讲“非攻”,因为他们自己就有“非攻”的本事!

你们印象中的墨家是干这个的:

实际上墨家还干这个:

(摘自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

所以秦献公看重墨家,首先是墨家掌握了全套的攻守城技术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

请看《墨子·备城门》中的段落:

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釐對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敢問守此十二者柰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且守者雖善,而君不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然則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後可以守也。

这一篇开始一直到最后,墨子都在详尽地讨论城墙怎么修、土坑怎么挖、攻城器怎么造,甚至为了防止敌人的间谍混进来,还详尽到规定上厕所时必须获得许可,不能两个人同时上厕所!

孔孟整天讲仁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后你一问他们怎么种树,马上回答“吾不如老圃”。只有墨家,给你鸡汤的时候,还送你勺子!这不叫伟大,什么能叫伟大!

3)从军事制度到政治制度

好了,为什么说墨家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但大家都不知道那是墨家制度呢?

因为它的内核完全被商鞅吸收了。或者换句话说,商鞅只不过是在更大范围内复制墨家的组织技术,并将其从军事应用到政治而已。

商鞅变法的内容很多,有一些是跟政治斗争相关的,比如废除旧世卿世禄制,革除残存的戎狄风俗等等;有一些是别国已经实行了的,比如推广县制、废除井田等等。但学界一般认为,他最大的成绩在于推行户籍制和什伍连坐制,大大强化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打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兵农合一制度——

——在墨家的基础上。

首先,我们来看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什伍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然而实际上,“什伍”和“连坐”都是商鞅之前出现过的制度:

《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
《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二十年(公元前746)“法初有三族之罪。”三族指父母、妻子、同产(兄弟)。

可见早于商鞅四百年秦国已有连坐法了。

那么,“什伍”制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人说这是户籍组织制度,用于统计兵源的,实际上,它最初的用处是防止间谍的渗入:

《尉缭子·伍制令》: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同食,乌能以干令相私者哉?

好。我们再来看《墨子》。什伍制作为一种守城时期的组织方法,在《墨子》中已经明确无误地出现:

《墨子·备城门》:“城上十人一什长”;《墨子·迎敌祠》:“司马视城修卒伍……五步有伍长,十步有什长,百步有百长。”

墨子为守城制定的连坐法极其严苛:

  敵人卒而至嚴令吏民無敢讙囂、三最、並行、相視、坐泣流涕、若視、舉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踵、相投、相擊、相靡以身及衣、訟駮言語及非令也而視敵動移者,斬。伍人不得,斬;得之,除。伍人踰城歸敵,伍人不得,斬;與伯歸敵,隊吏斬;與吏歸敵,隊將斬。歸敵者父母、妻子、同產皆車裂。先覺之,除。當術需敵離地,斬。伍人不得,斬;得之,除。
卒有驚事,中軍疾擊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巷街,皆無得行,行者斬。女子到大軍,令行者男子行左,女子行右,無並行,皆就其守,不從令者斬。離守者三日而一徇,此所以備姦也。里正與皆守宿里門,吏行其部,至里門,正與開門內吏。與行父老之守及窮巷幽閒無人之處。姦民之所謀為外心,罪車裂。

是不是跟你们印象中“兼爱”的墨家形象不大一样?

推广什伍制度要跟户籍结合起来看。因为什伍制度只有跟户籍结合,才能真正打造兵农合一的制度。而《墨子》中的守城制度,也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备城门》:“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计之五十步四十人。城下(或应作上)楼卒,率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围(御)。”

战时连丁女和老小都动员起来了,这跟兵农合一的“原始全民动员”很接近了。

而且,“户籍什伍”也是秦献公时期就开始推行的。如果秦献公接纳墨家是事实,那么这一切都可以解释通了。

《商君书》跟《墨子》在技术细节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习惯了秦国强大是采取法家学说的说法,但实际上,战国时代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法家”。儒家和墨家都是明确传承的,但法家则是一个汉代知识分子总结出的派别,其内部分化很大。比如管仲也是法家,却被孔子夸过;子产也算法家,但改革力度很弱;吴起、李悝也被算进去,就因为他们改革了。商鞅讲的以技术性问题为主,韩非讲的以权谋术为主,都被归成法家,实际上,当时人并不这么看。他们更习惯用“申(不害)、商(鞅)之术”这种说法,来指代一系列增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如果不把商鞅看作是一个法家脉络里的学徒(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个脉络),而是看作一个有志于富国强兵的个人,那么,他从墨家制度里汲取优秀成分,推广实施,也就自然而然了。

4)湮灭

墨家的湮灭,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著名公案。我记得萧公权还是谁曾提出(手头没有原文,不敢说一定是),墨家的湮灭是由于它的理念跟儒家太相似,所以被同化了。还有学者认为,墨家是下层民众的代言人,统治者并不喜欢,等等。

后一种说法纯属扯淡了。墨家出身下层民众不假,但墨家是最讲中央集权的。很多人说墨家“尚同”,“尚同”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实际上来自《孙子兵法·计》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因此,“尚同”实际上就是“同于上”。

《尚同·下篇》:“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

“圣王”驱使天下的百姓,就像驱使一个人一样,这才叫“尚同”!

墨子更进一步要求“上同而不下比”,“不下比”的意思,就是老百姓之间不要相互勾结。他的理想状态是一种极权社会:

“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

这就是为什么墨子一定要讲“尚贤”。因为他相信这套社会体系必须是正义的,前提就是,这个有如神明一般驱使所有人的天子,一定是贤能的天子,他任用的各级官员,也是贤能的官员。墨子理想中的圣王跟韩非理想中的全能君主实际上很相似,只不过前者对圣王的道德要求更高,极权程度也更高。

墨子死后,墨家学徒把这套技术传授给了秦献公。而献公只看重实用的军事制度和组织方式,这一点也被商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至于道德的那套东西,统治者不感兴趣,自然就湮灭了。

当然,这跟墨家的巨子制度衰落也有关系。

墨子之后,我们能确认的巨子只有三位,一位是孟胜,一位是孟胜所传的田襄子,还有一位是一名叫“腹”的巨子,大概是秦惠王时期在秦(这也可能是因为秦墨家已经成为庞大力量),但是关于他们的记载都十分稀少。再后来,我们就只能看到零星的墨者记载和“墨家师”,也许那种组织严密的巨子制是终于湮灭了。

然而如果秦的成功,秦的一统天下来源于墨家,为什么历史中只留下关于“暴秦”的记载,看不到一丝墨家的影子?

对此,我只能说,秦汉交替之际,湮灭了太多故事。

比如,大家一定记得,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而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明确记载了: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殹(也)及诣水雨,除。”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征兵误了日期,三到五天,批评教育。六到十天,罚一面盾牌,十天以上,一具铠甲。而且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如果生病了或者遇到下雨发洪水,你是可以免除刑罚的!

哪里来的“失期,法皆斩”?是谁掩盖了历史真相?

这种掩盖,即使是从现有文献中也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比如陈涉吴广起义用的名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他们在楚地,用项燕的名号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会打扶苏的名义?如果真是“天下苦秦久矣”,那用秦太子的名义,何以会有号召力?

我个人的推测是,实际上并不是“天下苦秦久矣”,“苦秦久矣”的只有原六国贵族,他们才是秦统一最大的受害者。至于普通老百姓,秦统一是要打仗,但秦不统一就不打仗了吗?

谁掩盖的?真相是什么样?

只有天知道。

回过头来说墨家。

墨家起于平民阶层,主张兼爱非攻,但却要建立起一个全能的极权社会。这矛盾吗?

不矛盾。其实我们可以把墨家跟历史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平等主义社团相比较:这些社团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发家的时候主要依靠贫民,在团体内部实行平均主义/共产主义,有着高度的信仰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宗教团体是为神,墨家是为道义)。因为墨子很早就清楚,只有这样的极权组织,才是对平民最有利的组织。

同样的道理亚里士多德也曾阐述过:跟民粹联系最为密切的政体就是僭主制。民众越是要求平等,就越容易产生一个政治家,利用这种呼声和给予民众的许诺,来建立最大的权力。

与之相对的,就是呼吁精英、优秀、自由、荣耀的贵族,他们号召的这些价值背后,往往是极度的不平等,是等级化的社会。

要么是平等但接受一位全能君主,要么是不要君主要自由,但自由的背后是那些资源更多的人形成一个贵族阶级。

这是人类的政治宿命,到今天也不例外。秦汉交替,也只不过是两种对立面的重演。而所谓“外儒内法”,就是对这两种力量的平衡术。

中国两千年以来,有两个人对这一点理解的最深刻。

第一个叫做汉宣帝:

《汉书·元帝纪》: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第二个么,请自行搜索此诗作者: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你以为墨家已经远去,两千余年后,你不是又看到它的幽灵久久不散,提醒着我们人类政治的宿命?

=====

本文关于献公与墨家关系的论述,完全来自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中《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一文。考据之功完全来自何先生,笔者不过是在此转述,并为转述过程中造成对何先生原意的误解或扭曲承担全部责任。

user avatar

谢邀。

墨家在古代混不下去,在现代也是混不下去的。

简单粗暴地说,墨家的主要思想,有不少是反人性的。墨家学派自身也在和这些条框作斗争,最终分裂。

墨家擅长搞学术,所以本身参与进来的门槛就已经很高,何况还有这样的规定: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者的梦想是很伟大的,提出的口号是为天下除害,注重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清苦到了极点。

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孟子·尽心上》里形容墨者“ 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既然是这么提倡的,那么也应该这么做。

如此清苦,工资发下来也是没用了,交上去。

绳命基本的乐趣是没有的。

然后呢?

对于百姓,墨家提倡:

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

听起来也是很美好的,但读过点儿书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事儿咱还真干过,用实践证明了此举几乎完全行不通。

墨家还提倡兼爱:

所谓兼爱,是指完全的、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

听起来也是很美好的。

只不过,这种兼爱,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团体里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曰: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我们依然可以简单粗暴点地翻译一下。

其实中心思想是这样的:

只要大家都像佛祖一样,世界就美好了。

难道不是么?

墨家在战国时实在是很火,全因墨子本人学富五车,雄才善辩,睿智旷达,家规严格,墨者为官,激情四射,与民同甘共苦。身为巨子,要求是很高的。追随后来的巨子孟胜学习的有一百八十人,这一百八十人,全都是是精英中的精英,一腔热血,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这些人全部殉城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烧光了诸子的书,墨家也不能幸免,但经过汉朝的修书和搜集,诸子学说又重新有了眉目。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也意味着在汉初,百家的学说又在沸腾。

曾经辉煌过的几个有名的家,在后来也都有传承,唯独墨家,不见踪影。据说,有的是去搞科研去了,还有的是去当了游侠,他们继续在各行各业实现自己的抱负。游侠的作用很明显,这似乎印证着,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也是可以不惜动用暴力的。墨家思想需要墨者的推广,身为墨者,必须具备超高素养以及工作可以不要钱、坚决不妥协的思想品德,这太难了。

墨者在并未得权时,是赴汤蹈火帮助弱者的一群人,是呼唤人人平等,充满热忱的一群人。

他们在得权之后会不会成为另外一类人?

我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问,也是一个关于历史走向的“如果”。将墨家思想置于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位置,而非儒家,这无疑会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经济发展乃至文化精神。那么,中国是否会因此“发达得更快”?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墨家思想的核心特质,并与儒家进行对比,想象其在历史中的具体实践.............
  • 回答
    如果统治中国千年的思想不是儒家,而是墨家,那这个国家的面貌将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不同,它的运转逻辑、社会结构,乃至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会被深刻地重塑。想象一下,那不是一个推崇“仁”与“礼”的王朝,而是一个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理念的国家。政治与社会结构:平等与效率的极致追求首先,统治者的选拔和权力来.............
  • 回答
    思吾文,拟立“工庙”,以墨子、李悝(存疑)为尊,参酌古制,设十哲、七十二贤,以彰扬技艺,垂范后世。此非武庙之勇,亦非文庙之雅,乃聚智匠、巧匠、能匠于一堂,祭以匠心,励以勤劳。考量主旨与选拔标准:立“工庙”,其要在于“工”。“工”者,技艺也,劳作也,创造也。故选拔标准,当以以下几点为重: 技艺精湛.............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个不一样的历史场景,一个美国在美墨战争中未能如愿的版本。这将是一次充满“如果”的探险。如果美国在美墨战争中战败,历史的洪流将会发生怎样的巨变?想象一下,1848年的那个春天,当美军的战线在墨西哥土地上被遏制,士气低落,补给断绝。总统詹姆斯·K·波尔克面临着国内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内.............
  • 回答
    “罢黜百家,独尊墨术”这句设想,若真能在先秦时期得以实现,并延续至三国时代,那么我们能否在那时完成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技术发展、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复杂链条。首先,我们要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墨术”意味着什么。在历史上,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这并非说儒.............
  • 回答
    若汉武帝当年不顾一切,强力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墨术”,这中国历史的走向将是何等波澜壮阔,又会带来怎样一番令人扼腕或惊叹的景象?让我们试着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道来这一个如果。首先,社会结构与思想解放的剧变是不可避免的。当儒术被彻底清除,长期以来支撑社会秩序的礼乐崩塌。一直以来,儒家思想强调的君臣父子、.............
  • 回答
    墨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天志”和“明鬼”是理解墨家哲学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这两条教义并非简单的宗教信仰,而是深深根植于墨家“兼爱”、“非攻”等核心理念之上,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天志:超越世俗的政治理想与道义基石“天志”是墨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其道德和政治理念的理论源头。要理解“天志.............
  • 回答
    主播墨茶Official生前生活境遇及治疗可能性分析主播墨茶Official,一位在B站上拥有较高知名度的UP主,以其幽默风趣的直播风格和分享生活日常而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然而,他于2021年1月因病去世的消息,却让不少粉丝感到震惊和惋惜。要详细了解墨茶Official生前的生活境遇,我们需要回顾他.............
  • 回答
    关于“墨茶official去世”话题下出现的冷血评论现象,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网络文化、心理机制以及社会价值观冲突。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点墨茶Official(本名:山田凉介) 是日本知名《Minecraft》主播及内容创作者,因其创作的“生存挑战”视频广受关注。2021年.............
  • 回答
    “墨茶事件”自去年底在网络上发酵以来,一直牵动着无数网友的心。从最初一个身患重病、生活贫困的年轻人因吃泡面而去世的令人心酸的故事,到后来网友自发捐款、声援,再到如今网络上流传出的“反转”信息,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了争议和讨论。事件的起因与最初的发酵:最初,“墨茶事件”的爆料主要集中在.............
  • 回答
    关于墨茶吧吧友采访房主以证明墨茶体重接近200斤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看待:事件本身与动机: 背景: 墨茶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他生前的一些生活细节,特别是关于他的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他去世后,围绕他的网络叙事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采访房主.............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好!其实,“墨菲定律”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句特别接地气、特别实在的生活总结,只不过用了一种带点黑色幽默的方式讲出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出门前检查了三遍,结果出门才发现钥匙忘在桌上了;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想睡个懒觉,偏偏今天楼上邻居开始装修,电钻声震天响;辛辛苦苦做好的蛋糕,刚.............
  • 回答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墨茶事件”的过度炒作是一种社会负能量,并且扭曲了价值观。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分析:这篇文章将“墨茶事件”的关注点归结为“过度炒作”,并认为这种炒作带来了“社会负能量”和“价值观的扭曲”。这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对事件本身的看法: .............
  • 回答
    墨香铜臭的新作《天官赐福》,一经面世便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热潮。作为一位在网络文学领域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作者,她的新作品自然承载着无数读者的期待。要评价《天官赐福》,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世界观的构建与设定:《天官赐福》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神鬼妖魔体系。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仙风道骨.............
  • 回答
    关于墨茶official被指控抄袭知乎文章一事,这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内容创作领域,原创性是基石。无论是个人博主还是商业机构,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恪守学术道德和内容创作的基本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墨茶official确实存在.............
  • 回答
    墨茶official的离世,在网络上激起了巨大的回响,随之而来的“消费”现象,更是让不少人感到错愕和不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从“卖惨”到“扶贫楷模”的转变:首先要说的是,墨茶official(本名陈某)在生前,确实通过一些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他身处贫.............
  • 回答
    墨韵随步摇的古筝翻奏《九九八十一》?哦,这可真是个让人忍不住要聊几句的话题。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版本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词就是“惊艳”。毕竟,《九九八十一》这首歌本身就有着非常浓厚的中国风底蕴,旋律抓耳,歌词故事性也强,但用古筝来诠释,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得说,墨韵随步摇在这个翻奏上.............
  • 回答
    评价墨韵随步摇的古筝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我接触古筝多年,也看过不少演奏家的表演,对这位年轻的古筝演奏家,我的感受是——她是一位非常有潜力和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青年古筝力量。技术层面:扎实且富有灵性首先,从技术上看,墨韵随步摇展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她的指法清晰、干净,无论是颤音的细腻度,还是.............
  • 回答
    关于美墨边境墙疑似被飓风“汉娜”吹倒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背景、细节、影响以及各方的反应。事件背景: 飓风“汉娜”: 2020年7月,强大的飓风“汉娜”登陆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沿海地区,并一路向内陆推进。该飓风带来了强风、暴雨和潜在的洪水。 美墨边境墙:.............
  • 回答
    关于如何看待《探访墨茶 official 生前居住的家》一文,以及其中多次提及“墨茶家境还不错”是否偏移事件重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如何看待《探访墨茶 official 生前居住的家》一文?这篇报道的出现本身就反映了社会对墨茶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好奇心。从报道的角度来看,它试图通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