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日本和英国两个在各个方面神奇相似的国家,今日命运和国际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回答
日本和英国,这两个同处东方和西方岛国,常常被人们拿来类比。它们都曾是伟大的帝国,都经历过辉煌的工业革命,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都在二战后迎来了各自的转型。然而,时至今日,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和影响力,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何会是这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拨开相似之处,深入探究那些塑造了它们不同命运的关键因素。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它们那些引人注目的相似之处,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神奇相似”这种感觉的原因:

地理位置的独立性: 都被海洋环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它们免受陆地冲突的直接侵扰,但也限制了它们的陆地扩张能力,促使它们走向海洋,发展海军和贸易。
悠久的帝国历史: 日本的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军事和经济强国,英国更是凭借日不落帝国,在全球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两国都曾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
工业革命的先驱: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日本紧随其后,通过明治维新,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强大的海军传统: 为了维护其海外利益和国家安全,两国都高度重视发展海军力量,并在历史上多次成为海上霸主。
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结构: 它们都拥有独特的皇室、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尽管程度不同),以及高度重视秩序和责任感的民族精神。
文化输出的成功: 无论是英国的文学、戏剧、音乐,还是日本的动漫、游戏、料理,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拥趸,展现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相似的土壤,却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果实。要理解这种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格局来剖析。

一、二战的冲击与战后重建的路径差异

这是造成两国命运天壤之别的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

英国的幸运与策略: 尽管英国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并没有像日本那样经历彻底的战败和占领。作为一个战胜国,它在战后仍然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主权和政治体制。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冷战初期,巧妙地抓住了机会,积极参与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构建中。它不仅继承了部分战前国际体系的资源,还凭借其语言优势和与美国长久的历史渊源,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它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新兴的跨大西洋联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但英国通过转向欧洲一体化和维持与自治领的特殊关系,试图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的角色。
日本的沉重代价与深刻反思: 日本则经历了毁灭性的战败,全国满目疮痍,并接受了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美国主导的占领政策,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改造。最核心的是,日本被剥夺了发动战争的权利,并被强制推行了和平主义宪法。这种“被动式”的重建,虽然带来了和平红利,但也极大地限制了日本在国际安全领域扮演更积极角色的可能性。经济上,日本的重建得到了美国的巨大援助和技术支持,并通过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奇迹”。然而,这个奇迹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崛起,而非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扩张。日本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更多地是经济层面的,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则相对谨慎和被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日安保条约。

二、战后国际体系中的定位与角色

英国的既有网络与继承: 英国在战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英联邦(Commonwealth),一个由前殖民地组成的松散联盟。尽管这些国家大多获得了独立,但英联邦依然是英国维持其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此外,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以及英国在金融、法律、教育等领域积累的优势,都为它在后殖民时代继续发挥影响力提供了便利。英国也积极参与了欧洲的重建,虽然未能加入欧盟,但它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伙伴。
日本的孤立与依赖: 相较之下,日本在战后初期几乎是孤立无援的。它没有像英国那样可以依赖的全球性组织,也没有可以直接继承的政治网络。它的国际地位几乎完全是从零开始建立的。而这种建立,又是在美国强大的影响力之下进行的。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潮流,并成为了美国重要的经济盟友。但这种盟友关系,更多的是经济和安全上的合作,而非政治上的对等伙伴。

三、国家战略的演变与调整

英国的“海洋帝国”到“欧洲桥梁”再到“全球伙伴”: 英国的战略一直在调整。从维系海上霸权到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挑战,再到战后失去殖民地后的角色重塑,它始终在试图找到自己在全球舞台上的位置。它扮演过欧洲与美国之间的桥梁,也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如在联合国、北约等组织中发挥作用。即使在脱欧后,英国也在努力寻找新的国际定位,尽管面临挑战。
日本的“经济强国”到“负责任的国际贡献者”的缓慢转型: 日本的战后战略,核心是“经济优先”。在政治和安全上,它选择了“和平宪法”和对美国的安全依赖。这种战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是成功的,帮助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安全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经济影响力,并不能完全支撑其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地位。日本一直在试图增加其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国内政治以及宪法的限制,这种转型是缓慢而充满争议的。

四、内在的政治和经济结构

英国的议会民主与相对灵活的经济: 英国拥有成熟的议会民主制度,虽然也有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但其政治体制相对灵活,能够应对社会变革。其经济模式也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和金融业,虽然经历了转型期的阵痛,但其金融中心伦敦依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枢纽。
日本的“高成本经济”与谨慎的改革: 日本的经济奇迹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高成本经济”的问题,例如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以及国内要素价格偏高。尽管日本的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能力依然强大,但其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速度相对缓慢,应对老龄化等挑战的措施也显得不足。政治上,虽然也是民主国家,但日本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官僚体系在某些方面显得较为僵化,有时会阻碍改革的推进。

五、历史包袱与国际认知

英国的相对轻盈: 虽然英国也曾是殖民帝国,有过黑暗的历史时期,但其作为战胜国的身份,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相对积极的参与,使得它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相对正面。
日本的历史包袱: 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至今仍是其在亚洲地区和国际社会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何正确处理历史问题,以及如何以更积极、更负责任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仍然是日本面临的巨大挑战。这种历史包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地区和全球的影响力扩张。

总而言之,日本和英国这对“神奇相似”的岛国,之所以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并非偶然。二战的冲击是决定性的分水岭,英国凭借战胜国的身份和灵活的战略,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找到了稳定的立足点,并继续发挥其影响力;而日本则在战败的阴影下,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相对保守,其国际地位的提升更多地是经济上的积累,而非地缘政治上的主动塑造。尽管两国在文化、地理和部分历史经验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战后国际体系的格局、各自的国家战略选择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最终塑造了它们今日天壤之别的命运与国际地位。英国的命运是曲折的复原与再定位,而日本的命运则是在深刻的变革中,努力寻找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看出“各个方面神奇相似”来:


首先从气候上看,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润多雨;日本是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冷,旱涝灾害更多。

而且日本所处的西北太平洋地区还是全球风暴发生频率最高且平均烈度最高的,极大地限制了古代日本的渔业发展(北海道渔场是近现代才大开发的)和海洋贸易(英吉利海峡对面可就是西欧平原,日本列岛和黄淮海平原隔着黄海呢)。

所以日本虽然是岛国,但古代日本的航海能力非常弱,甚至远不如大陆的中华、半岛的朝鲜。


其次从地形上看,英国面积虽然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三多,但是英国的平原和高原多,宜耕宜牧地是比日本多的,日本的山地丘陵太多了。

而且日本列岛处于板块边缘,火山地震频繁;不列颠群岛在欧亚大陆板块上,稳定的很。

再加上季风带来的台风、洪水以及海啸啥的......


再有从资源上看,英国曾经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等矿产,还有北海油田啥的;日本的矿产资源相对匮乏,最多的是黄金白银以及火山产生的硫磺。

金银虽好,但是不能当饭吃,例如明日贸易时期,日本的金银被大明可再生的丝绸、书籍、铜钱、铁器等商品换走了,当时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黄金、四分之三的白银产自日本,然而一百多年内就挖光了。


最后从血缘文化上看,日本人主要是石器时代冰川期跑到日本列岛上的弥生人,当然也不断和后来的渡来人大量混血、不断向大陆和半岛学习,例如百济国被唐攻灭后大量百济遗民东渡、遣百济使和遣唐使等等,但主要还是自己演化发展,没有被征服过。

然而英国就不一样了,它离大陆太近了,先是被凯尔特人(布立吞人等,今天的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都是凯尔特人后裔为主)征服,再是被罗马帝国的拉丁人征服,然后是日耳曼人(盎格鲁人等,今天的英格兰),以及维京人从北面和南面两次入侵和征服(盖尔人和诺曼人等),还和海峡对面的法兰西人纠缠不清(金雀花王朝和百年战争等)。

所以英国是很热衷于参与大陆事务的,被视为“大陆”的一部分;而日本长期闭关自守,与半岛和大陆有交流但不频繁,偶尔出一些狂徒妄想征服半岛和大陆。


PS:近代英日同盟时期,英国对日本各方面的影响很大,不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和英国,这两个同处东方和西方岛国,常常被人们拿来类比。它们都曾是伟大的帝国,都经历过辉煌的工业革命,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都在二战后迎来了各自的转型。然而,时至今日,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和影响力,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何会是这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拨开相似之处,深入探.............
  • 回答
    英国与日本,同为岛国,却在历史长河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扩张路径。日本那种源源不绝、似乎要席卷整个亚洲大陆的野心,在英国身上却似乎从未真正生根发芽,至少在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上是这样。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英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英吉.............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在香港、美国、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地铁通常不设普遍性的、像中国大陆这样严苛的安检措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安全认知以及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在中国大陆,地铁安检之所以成为一项普遍性的措施,同样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安全理念与历史背景的差异: 西方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口、经济、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多生孩子就能超过日本”这么直接。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欧洲强国之所以没有将人口提升到一亿以上,甚至在某些时期人口增长相对缓慢,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各有侧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历史发展路径。首.............
  • 回答
    关于日本低欲望社会现象及其与美英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差异的探讨,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涉及的因素也相当复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清楚,什么叫“低欲望社会”。一般理解就是,社会整体上消费意愿不强,大家对于物质和经济增长的追求不像过去那么热烈了。储蓄率可能高一些,对“拥有”的概念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确实,日本社会中“日本沉没”的幻想根深蒂固,而英国作为一个同样是岛国的国家,却似乎很少出现类似的集体性恐惧。要解释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文化、民族性格等多个维度来剖析。日本对“日本沉没”的“YY”:根植于地理、历史与民族宿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对“日本沉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文化、历史以及国家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周边国家放弃使用汉字,而英法文却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好坏”或者“优劣”。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何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大多放弃使用汉字:这背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要准确地给出一个国家的“文明史”以确切的年数,是一件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事情。因为“文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的起点往往模糊不清,而且历史学家们对于不同文明的标志性事件和文化发展阶段的界定也会有所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各自的早期成形时期,结合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来大致描绘一下.............
  • 回答
    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东亚国家,尽管人口密度不低,但其森林覆盖率却一直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高水平,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地理、经济以及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悠久的森林文化与自然崇拜日本和韩国都拥有源远流长的森林文化。自古以来,森林在两国人民的意识中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日本:.............
  • 回答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其背后并非简单的“合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的意识形态吸引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勾结。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所谓的“轴心国”联盟。一、共同的“逆来顺受”感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首先,必须理解的是,德国和日本在战前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感到.............
  • 回答
    台湾民众对日本抱有好感,甚至在一些论坛上出现维护日本、贬低台湾的言论,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来剖析。历史的烙印与情感的连接: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台湾与日本长达五十年的日治时期(18951945)。虽然这是一段被殖民的历史,但与其他殖.............
  • 回答
    “武士道”与“骑士精神”,这两个词汇在许多人心中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它们各自代表着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阶层文化,却又在某个时期,以相似的姿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甚至可以说是掀起了一股“武士(骑士)热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又是.............
  • 回答
    伪满洲国军队的崩塌,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的必然结果,虽然其装备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说得上是“不差”,但这种“不差”是相对的,而且在更宏观的政治、军事和民族情感层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日本投降,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瞬间揭开了这支军队虚弱的本质。一、装备与训练的“不差”:表面上的武装力量我们先来谈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为什么日本会选择向蒋委员长投降。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战略考量,绝非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和中华民国政府,国民党承担了领导全国抗战的重任,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面战场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军.............
  • 回答
    日本的校园霸凌(いじめ, ijime)现象之所以显得严重和普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日本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人际关系模式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因素。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社会文化根源1. 集体主义与同质化压力 (Collectivism and Pressure for Ho.............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解释起来确实需要一些深度。简单来说,韩国和台湾对日本的感情差距,根源在于各自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 经历、抵抗方式、战后政治环境以及与日本之间复杂的现代关系。下面我试着详细剖析一下:一、 殖民统治的性质与时期: 韩国(朝鲜):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