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在日本这个国家,霸凌 (Bully) 现象会如此严重和普遍?

回答
日本的校园霸凌(いじめ, ijime)现象之所以显得严重和普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日本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人际关系模式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因素。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社会文化根源

1. 集体主义与同质化压力 (Collectivism and Pressure for Homogenization):
“读空气” (Kuuki wo yomu) 与融入群体的需求: 日本社会高度重视集体和谐与群体认同。个体被鼓励融入群体,与周围人保持一致,避免显得“格格不入”或“出类拔萃”。这种文化使得一旦有人被视为“不同”,就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因为破坏群体一致性被视为一种威胁。
“出る杭は打たれる” (Deru kui wa utareru) – 突出者被敲打: 这句日本谚语深刻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过度张扬或与众不同的排斥心理。在学校环境中,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体育特长突出、或者性格内向、与众不同等行为,都可能让学生被视为“突出者”,从而招致排挤和欺凌。
对规则和秩序的强调: 日本文化也强调遵守规则和维护秩序。当有学生不遵守不成文的群体规则或被认为破坏了学校的“和谐”,就可能成为霸凌的对象。

2. 等级观念与社会结构 (Hierarchical Concepts and Social Structure):
前辈后辈(SenpaiKohai)关系: 虽然在很多积极的方面体现为指导和照顾,但在不良文化影响下,也可能演变成权力滥用。年长者或在群体中地位较高者,可能利用这种等级优势欺凌后辈。
社会地位与家庭背景的隐性影响: 尽管表面上强调平等,但在某些群体中,家庭背景、经济能力甚至地域出身等隐性因素,也可能成为区别对待甚至霸凌的理由。

3. 沟通方式的含蓄与回避冲突 (In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Avoidance):
不直接表达负面情绪: 日本人在表达负面情绪时倾向于含蓄,不直接冲突。这导致许多不满和矛盾在表面上被掩盖,一旦积压到一定程度,就可能通过霸凌这种更隐晦、更具群体性的方式爆发出来。
对“麻烦”的规避: 直接处理霸凌问题需要老师、家长、甚至社会付出大量精力。在不愿制造“麻烦”或“影响学校声誉”的心理下,一些成年人可能会选择忽视或轻视霸凌的严重性,导致问题恶化。

二、 教育体系与学校环境

1. 过度强调学习成绩与升学压力 (Overemphasi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Entrance Exam Pressure):
竞争激烈的升学制度: 日本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进入名牌初高中和大学,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业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在学生之间传递,导致他们将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者通过欺凌弱者来缓解自身的焦虑和挫败感。
教育方法可能存在的缺陷: 一些教育方式过于强调标准化和统一性,可能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情感需求。当学生在学业或社交上感到孤立无援时,更容易成为霸凌的受害者。

2. 班级整体性与教师观察的局限性 (Classroom Collectivity and Limitations of Teacher Observation):
小团体形成: 在班级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生容易形成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内部可能有自己的规则和排他性,而群体外的学生则容易成为被排斥或攻击的对象。
教师难以全面细致地观察: 教师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加上课堂教学的繁忙,很难对每个学生的细微互动和情感变化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霸凌行为往往发生在教师视线之外,或者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进行(例如网络欺凌)。
对教师的期望过高与职业倦怠: 社会对教师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但教师自身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一些教师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心理压力过大或缺乏专业培训而无法有效应对霸凌。

3. 校园环境的封闭性 (Closed Nature of School Environment):
缺乏有效的倾诉渠道: 学校可能缺乏足够多、足够安全的倾诉渠道,让遭受霸凌的学生能够及时向成年人求助。学生可能害怕被报复、不被信任,或者认为说出来也无济于事,从而选择沉默。
对网络霸凌的应对滞后: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霸凌(ネットいじめ, netto ijime)成为新的挑战。学校在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上可能未能及时跟上,导致网络谣言、诽谤、侮辱等行为迅速蔓延,对受害者造成更深远的伤害。

三、 人际关系模式与心理因素

1. 情感表达的压抑与转移 (Suppress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Displacement):
“腹芸”与“阴口”: 日本文化中存在“腹芸”(はらげい, haragei)的说法,即通过非语言或含蓄的方式表达意图,以及“阴口”(かげぐち, kageguchi)或背后议论,这些都可能助长霸凌的发生。直接冲突被回避,负面情绪却可能通过“背刺”或群体孤立的方式释放。
“受害者”的身份认同问题: 长期被霸凌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自我怀疑、自卑甚至抑郁。他们可能难以反抗,甚至内化了施暴者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活该被欺负。

2. 旁观者的沉默与冷漠 (Silence and Indifference of Bystanders):
“见ざる、言わざる、聞かざる” (Mizaru, Iwazaru, Kikazaru) 的心理: 与其他文化一样,日本也存在旁观者效应。许多学生目睹霸凌行为,但出于害怕被牵连、不想成为下一个目标、或者认为“事不关己”的心态,选择了沉默。
群体认同感驱使: 有时,旁观者甚至是参与者,是为了维护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通过参与霸凌来获得认同或避免被排挤。

3. 施暴者的心理动机 (Psychological Motives of Bullies):
寻求关注与权力感: 一些施暴者可能通过欺凌来获得他人的关注,或体验到控制他人的快感和权力感,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挫败或缺乏自信时。
模仿与学习: 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行为模式。如果他们在家中或社会上接触到有攻击性或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就可能在学校复制这些行为。
对“不同”的恐惧与不安全感: 对异质的排斥是人性的一部分,在缺乏包容性教育的环境下,这种恐惧可能被放大,导致对弱者或“不一样”的人进行攻击。

四、 社会对此问题的认识与应对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日本社会并非对霸凌现象无动于衷。近几十年来,日本政府、教育界和社会组织一直在努力解决霸凌问题。

法律与政策的修订: 日本已制定多项法律和政策来应对霸凌,例如《学校教育法》中关于预防和处理霸凌的规定。
教育和培训: 加强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霸凌教育和心理辅导培训。
设立咨询热线和支持机构: 提供各种渠道供学生、家长和教师求助。
提高社会意识: 通过媒体报道、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霸凌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然而,由于问题的根深蒂固,以及社会文化特质的复杂性,要彻底根除校园霸凌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挑战。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日本的霸凌现象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补充##


好久没有上知乎了

一年前回答的内容并不是很好

看着诸位的赞快要破1K了

还是负点责任完善一下吧


此次会大幅度修改原先的答案

以便可以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


---------------------------------------------------------------------------------------------------------------


对于“霸陵”在日本到底算不算严重

我并不会过多讨论

因为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标准

来衡量他人所遭受的痛苦


要知道,我们只是个旁观者

而我们所看到的,仅限于我们所熟悉的环境


因此,我主要会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日本式的霸陵到底是什么性质的?

为什么在日本会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发生?


---------------------------------------------------------------------------------------------------------------

---------------------------------------------------------------------------------------------------------------

鉴于中文水平现早已退化到史前时代,还望各位不要嘲笑

---------------------------------------------------------------------------------------------------------------

---------------------------------------------------------------------------------------------------------------


在日本, “いじめ” 并不等于我们所想的 “霸陵”

(因避免混淆,以下将统一使用"いじめ"来代替"霸陵"一词)


日本 “文部科学省”的官方定义是: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日本語:

「当該児童生徒が、一定の人間関係のある者から、心理的、物理的な攻撃を受けたことにより、精神的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1]


中文:

“当一名未满18岁的学生因受到他人心理上或是物理上的攻击而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痛苦,而对方拥有一定的人际交往。”



仅仅从此定义就可看出:

1. 学生是遭受“いじめ"的主体

2. “いじめ” 重视的是心理上的伤害

3. 加害者拥有一定的人际关系



[1] "いじめの定義:文部科学省." いじめの定義:文部科学省. Web. 16 Dec. 2014. <いじめの定義:文部科学省>.


---------------------------------------------------------------------------------------------------------------


jyo gan回答的比较客观,个人也赞同他的一些观点。但是我认为还需提及一些较为主观的事情。 日本这种调查问卷虽说非常客观,但是它仍然无法真正了解いじめ的真实现状。(日本的孩子不会写检讨书的)所以这件事情应该加入真实的案例进行讨论。


いじめ是万国共有的,常见的。但日本的いじめ和中国的欺负有着不太一样的性质。我们都是经历过学习生涯,对那些学校的事情都有目共睹。但是我想讨论的是日本社会当中那种畸形的,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我小学5年级的时候离开中国,去日本上学。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有几次转学),在日本生活了5年左右。日语可以说是正常交流的水平,期间也交了很多日本的朋友。


初到日本的时候日语并不是很好,但有几个同学热心地带我参观了学校。

感觉开始大家都很友好,但是很快对日本的いじめ有了深刻的体会。



第一个案例: 集体いじめ (小学)

由于日语水平当时还是不好,所以只能简单地讲一下。

起初可能因为是恋爱问题,A(女)得罪了B(女)。然后B就为了报复和朋友一起开始いじめA。刚开始还是只是传传坏话,但是后来慢慢就加重了。把衣服藏起来,桌子里放胶水,鞋里放钉子,黑板上写侮辱的言语,等等。但最难受也是最伤人的就是全班对此事的冷漠,以及她被全班彻底孤立。一般人绝对不会体验到那种凄惨的气氛。整个教室阴沉沉的,A被全班故意地无视着。 最致命的就是A没有吱声,默默地忍着。直到有一天她企图自杀。 家长之后找到学校,学校找出B是幕后者,然后B的家长来学校与A的家长进行秘密协商, 最后就不了了之。


那位A很有才,会小提琴和钢琴,学习成绩很好,长的也漂亮,也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嫉妒。




第二个案例: 反抗 (小学)

当大家都彼此熟悉了后,有些日本孩子开始将目标面向了我。他们喜欢起我的外号,或者嘲弄一些中国人的趣事(他们真的好“喜欢”中国人)。 只可惜小时我很暴躁,没有太惯着这些人。以至于我小学时的生活就是天天打架。但面对一群日本人我也确实没什么优势。只好直接上去掐他们的脖子,这样弄倒在地上处理比较省时间。


有一天去教室的路上,有些同学又开始找茬。记不起到底是为什么了,但好像有人说我是支那猪,使我彻底愤怒了。当时场面相当激烈。虽说有一群人围着我,但还是差点把一位同学掐死。最后我被班主任找到,却当着我的面把那个侮辱我的人痛骂了一顿,竟然还是那个差点没被我掐死的学生。


我特别想说一下这位老师的名字,她叫佐佐木老师,现在应该很老了。她是我少数不多令我敬佩的日本老师。虽说只教过我一年,但却处处护着我,并没有偏向她本国的孩子。有一句话我还记得,她说:“在这里你就要变得坚强,不然的话就会一直被欺负。” 这就是日本学校的一些现状,也是非常真实的。


(题外)《半泽直树》在日本和中国收到很多人的喜爱。是否有很多人注意到,在日本这种用用语言上的いじめ是非常,异常地常见的。 比起中文,日语的那种“扭曲”的用法真是非常“变态”的。 (《半泽直树》中那个黑色墨汁覆盖白色背影的画面真是非常形象)


后来,我和那位差点被我掐死的同学成了好朋友,也是因为佐佐木老师的原因。


补充一下:通过这个事情我想说明的是,那个被我快掐死的同学其实人很好,不然我也不会跟他交往这么长时间,以至于现在都有联系。问题是出在集体“跟风”这个上面。日本人的集体意识是很浓的。当一个人开始起头,大家也会跟着那么做。日本人常说“空気読めない”, 说的是不能了解此时的气氛,而气氛就是从集体而来。第一个案例所说的集体无视,也是一个道理。Kao Phylly在评论中说的也很好:“班里几乎总要有这么一个被欺负的, 所以某些人会觉得如果那个人不被欺负也许会轮到自己, 所以有的时候欺负别人(或和被欺负者划清界限)甚至可以被归类为一种自保行为.” 真是如此。




いじめ所造成的伤害,是心理上的。

被他人所孤立,身边没有要好的朋友的人

在日本社会中很少有生存之地

而いじめ的厉害之处

就在于它在日本即普遍 又平常

乃至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默认或旁观它的发生

只要不连累到自己就好

然而 当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了集体意识的产生,

那么,いじめ就会展现它的可怕之处


---------------------------------------------------------------------------------------------------------------

后续补充资料

---------------------------------------------------------------------------------------------------------------


近年日本社会的いじめ重大事件


2000年

  • 7月26日 埼玉県川口市立芝中学校1年の男子生徒が「HELP」と書いたメモを残し自殺。この生徒へ同級生9人がいじめを加えていたことが発覚。

2001年

  • 1月16日 神奈川県津久井町立中野中学校2年男子生徒がいじめを受け1996年7月に自殺した事件の民事訴訟、横浜地裁は学校側の予見可能性を認め津久井町と神奈川県の賠償命令(控訴)。
  • 6月9日 福岡県小郡市の公園で、市立小学校6年の男子児童が同級生男児を包丁で刺し重傷を負わせる。

2002年

  • 1月28日 鹿児島県知覧町立知覧中学校3年男子生徒いじめ自殺事件(1996年9月)民事訴訟、鹿児島地裁は知覧町と加害生徒5人に約4483万円の損害賠償を命じる判決。(一審判決が確定)

2004年

  • 6月 富山市立奥田中学校1年だった女子生徒が1988年12月、同級生6人の実名を名指ししていじめを訴える遺書を残して自殺した事件で、...... 最高裁は両親の上告を不受理。
  • 11月30日 福岡県城島町立城島中学校3年男子生徒のいじめ自殺事件(1996年1月発生)訴訟で、最高裁は遺族の上告を棄却。

2005年

  • 6月13日 山口県下関市立川中中学校3年の女子生徒2005年4月に自殺した事件で、この生徒が生前にいじめを苦にして自殺を考えていたことを示唆するようなメモが発見される。
  • 9月29日 栃木県鹿沼市立北犬飼中学校3年の男子生徒のいじめ自殺事件(1999年11月)の訴訟で、宇都宮地裁はいじめの事実を認定して加害者に240万円の賠償 を命じる判決
  • 12月5日 長野県丸子実業高校1年の生徒が自宅で自殺。所属していたバレーボール部で上級生からのいじめがあり抑うつ状態になっていた。

2006年

  • 8月17日 愛媛県今治市立中学校1年の男子生徒が同級生からのいじめを訴える内容の遺書を残して自殺。同級生が心ない言葉を浴びせるなどのいじめが小学生時代から続いていたという。
  • 10月1日 北海道滝川市立江部乙小学校6年の女子児童が2005年9月、いじめを苦にする遺書を残して自殺を図り、2006年1月に死亡していたことが一部マスコミで報じられる。他紙の後追い取材の中で教育委員会の対応が世論の強い反発を受ける形となり、大事件として連日大きく報道されるに至った。
  • 10月13日 福岡県筑前町立三輪中学校2年の男子生徒が同級生からのいじめを苦にして自殺。2年学年主任で、自殺した生徒の1年時の学級担任でもあった教諭・田村伸一が、いじめを煽るような言動を繰り返していたことが発覚して問題化。この事件の直前に発覚した滝川市立江部乙小学校いじめ自殺事件とともに、いじめ問題が社会問題として再燃するきっかけとなった。
  • 10月 兵庫県立神戸高校の軟式テニス部で2005年、当時2年の男子生徒に対して集団いじめがあり、被害者が後遺症を発症していたことが発覚。
  • 11月 文部科学省、いじめが社会問題化したことに伴い直近10年間の児童・生徒の自殺事案について再調査。自殺原因を「不明」としていた3件について公式にいじめが原因の自殺と認めて修正

"いじめ年表2001年." - 教育関連年表. Web. 16 Dec. 2014. <

kyouikuwiki.wiki.fc2.com

いじめ年表2001年>.

---------------------------------------------------------------------------------------------------------------

---------------------------------------------------------------------------------------------------------------

日本政府与媒体对此问题的重视:

日本国会:发布いじめ防止対策推進法

文部科学省: 设立全国「24小时いじめ求助热线」 0570-0-78310

法務省(Ministry of Justice): 设立全国免费「儿童人权110」 0120-007-110


NHK (日本放送协会): 每周五播出「いじめをノックアウト」系列节目

朝日新闻: 设立「いじめと君」专刊


--------------------------------------------------------------------------------------------------------------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