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文明史各为多少年呢?

回答
要准确地给出一个国家的“文明史”以确切的年数,是一件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事情。因为“文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的起点往往模糊不清,而且历史学家们对于不同文明的标志性事件和文化发展阶段的界定也会有所差异。

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各自的早期成形时期,结合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来大致描绘一下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文明史。我会尽量以一种更自然、不那么生硬的方式来讲述,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连贯。



英国:从岛屿到帝国,漫漫征途

谈及英国的文明史,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出一个“多少年”的数字,因为它是一个融合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根基不断碰撞、演变的漫长过程。

如果从最早的人类活动算起,那么英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痕迹。但要说到“文明”的雏形,我们或许可以从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农业开始。公元前2500年左右,巨石阵的建造,就显示了当时人们组织力、信仰体系以及对宇宙的初步认知,这无疑是早期文明的重要体现。

随后,凯尔特人(Celts)的到来,带来了独特的语言、社会结构和艺术风格,为不列颠的文化打下了初步的基调。公元43年,罗马人登陆,将不列颠纳入罗马帝国版图长达近四百年。这段时期,罗马人带来了先进的城市规划、建筑技术、法律体系和拉丁语,极大地改变了不列颠的面貌,许多重要的城市(如伦敦)便是在此时期建立的。罗马人的撤离(约410年)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

紧接着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到来,他们带来了日耳曼系的语言和文化,这正是现代英语的根源。七个盎格鲁撒克逊王国逐渐形成,并在9世纪被维京人(Vikings)入侵和部分征服,又进一步搅动了这片土地的文化与政治格局。

而真正为现代英国身份奠定关键一笔的,是1066年的诺曼征服。威廉一世的胜利不仅带来了新的统治阶级、法语影响下的语言变革,也催生了更强大的中央集权,对英国的法律、封建制度和建筑风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世纪开始,英国逐渐发展出议会制度的早期雏形,并经历了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一系列塑造国家形态的冲突。

从这些节点来看,英国的文明史可以被视为一个至少2000年以上的连续演进过程,其中融合了凯尔特、罗马、盎格鲁撒克逊、维京以及诺曼人的多重影响,最终发展出独特的政治、法律、语言和文化传统。它的文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次的融合、冲突与创新所铸就。



法国:从高卢到法兰西,统一与辉煌

法国的文明史,同样是一个漫长而富有层次的故事。

在罗马时期之前,这片土地主要居住着高卢人(Gauls),他们是凯尔特的一个分支,拥有自己的部落社会、宗教信仰和部落联盟。朱利叶斯·凯撒的《高卢战记》生动地记录了罗马征服高卢的过程。公元前50年,凯撒的胜利标志着高卢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罗马统治下,高卢地区发展了罗马化的城市、拉丁语、罗马法律和基督教,这些都成为后来法国文明的基石。

法兰克人(Franks)的到来,为法国的名字——“法兰西”(France)——提供了来源。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衰落后,日耳曼的法兰克人逐渐占据了高卢地区。克洛维一世(Clovis I)在公元496年接受洗礼,标志着法兰克王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联盟,这对于日后法国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的身份至关重要。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在8世纪末建立了庞大的加洛林帝国,虽然帝国在他死后分裂,但它巩固了法兰克人的统治,并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加洛林文艺复兴)。

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卡佩王朝(Capetian Dynasty)开始巩固王权,并将法国从一个松散的封建领地联合体,逐渐转变为一个更统一的国家。中世纪的法国在文学、艺术(哥特式建筑)、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例如圣女贞德的传奇、巴黎圣母院的建造等,都深深烙印在法国的文明进程中。

如果我们将法国文明的起点追溯到高卢被罗马征服并开始罗马化,那么这个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如果再往前推,将凯尔特高卢的文化也算作早期文明的组成部分,那这个时间跨度就更长。但作为“法国”这个政治实体和独特文明的真正成形,普遍认为从法兰克王国的建立(约5世纪)开始,特别是经过查理曼帝国和卡佩王朝的巩固,法国的文明史至少有1500年以上。它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核心角色,塑造了西方世界的许多文化和思想潮流。



德国:分裂与统一的交织,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

德国的文明史,与其说是一条单一的直线,不如说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河流。

在罗马帝国时期,莱茵河以东的地区主要是日耳曼部落的居住地。罗马人曾试图扩张到这里,但遭遇了日耳曼人的顽强抵抗(如条顿堡森林战役)。罗马帝国衰落后,日耳曼部落在原罗马帝国西部的土地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对后来的德意志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的建立(962年,奥托一世加冕)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虽然名义上是“罗马帝国”的延续,并且囊括了包括日耳曼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域,但它并非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由众多半独立的邦国、公国、王国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这个帝国持续了近千年(直到1806年),对欧洲政治版图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德意志的许多重要城市和文化中心都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

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强大的统一国家,但德意志地区在哲学(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音乐(巴赫、贝多芬等)、科学和手工艺方面都涌现出大量杰出人物和成就。

现代德国的统一是一个相对晚近的历史事件。1871年,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德意志诸邦才正式组成德意志帝国。这之前的数百年,德意志地区可以说是“文明”的载体,但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文明”。

如果从日耳曼部落的早期文化和社会组织算起,那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作为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德意志文明”的起点,通常会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962年)算起,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的政治和文化实体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扮演角色。因此,可以说德国的文明史,至少有1000年以上的积淀,并经历了从帝国分散到国家统一的漫长而曲折的演变。



日本:岛国的独特演进,吸收与创造

日本的文明史,则是一个在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不断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性吸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独特文明的精彩故事。

最早的日本历史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约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前300年),这是一个狩猎采集社会,以其独特的绳纹陶器而闻名。随后是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这个时期从大陆传入了农耕(水稻种植)、金属冶炼(青铜器、铁器)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标志着日本文明的早期成熟。

古坟时代(约250年至538年)以巨大的古坟(陵墓)为特征,显示了强大的王权和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而飞鸟时代(538年至710年)和奈良时代(710年至794年)是日本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日本积极主动地从中国(隋唐)引进佛教、文字(汉字)、儒家思想、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城市规划(如平城京,即现在的奈良)和艺术风格。这次大规模的文化移植,奠定了日本古典文明的基础。

紧接着的平安时代(794年至1185年),日本将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假名的创造、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等文学作品,以及精致的贵族文化和宗教艺术。此后,日本进入武士统治的时代,经历了镰仓、室町、战国等时期,虽然政治上动荡,但在禅宗文化、茶道、能剧等领域,日本的本土艺术和哲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精炼。

从弥生时代开始的农耕文明和金属器使用,可以被视为日本文明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而从中国唐朝时期大规模文化引进,并开始形成独特日本文化算起,可以认为日本文明进入了其成熟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大约在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因此,日本的文明史,如果以其早期成熟和文化成形来算,至少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它以一种“和魂汉才”的方式,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东方文明。



总而言之,这些国家的文明史都是一部漫长而复杂的画卷,它们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吸收、融合、创新,塑造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文化和国家。要精确量化其“多少年”,其实是在试图给一个流动的历史过程一个静止的标签,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感受其中蕴含的厚重与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文多图预警。

谢,答之前说两句,好像是这个问题被改过,我看了一下这下面的回答,别人问一个问题,就在里面加了一个“小国”,您们就在这里义愤填膺的把人家批判一番,说句心里话,不论这个说法怎么样,人家的问题你如果不了解回答不出来什么,又闲的无聊的话,为什么不在评论区说呢?往往最可怕的就是本身自己就没什么知识积累,不知道看了几个什么网文给自己塑造了个世界观,就在题目下搞个大新闻,我闻到的的全是一股文革的味道,给人家加个“小学生”的标签,不是我说,一些人真的还不如小学生,在自己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还没有小学生应有的求知态度,自以为是。

其实一开始人家问的也真没错,如果说和“中国”这种世界上很特殊的一种政治体相比,这些国家还真都是“小国”,而且人家问的是“文明史”啊,敲黑板,别说在历史上题目里的法国曾经是罗马的一个行省、德国曾经是查理曼帝国的一个东部领土,而且普鲁士统一之前一直就是个松散的邦联,英国更不仅仅是罗马行省还曾经成为丹麦的北海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又被法国的公爵当了国王,对于日本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国家,轮不到你说他们是大国小国,他们自己没发迹起来的时候也不见得认为自己是大国,所谓我们春秋800诸侯的模式也一直是欧洲的模式,欧洲虽然名字叫“洲”实际上和中国的情况是很有类似性的。

说正经的,只能大致讲一下文明的进程,但是对于到底“文明史”是多少年这个东西,我没法给下定义,至于从哪里算合适,大家也就是仁者见仁了,就像一个答案说的,美国就200来年历史,但是你给它的文化追溯到古希腊也是可以的,如果单纯对于一片土地,就只能追溯到上面的人群的流变了。而反过来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家,虽然文化在这个土地一脉相承,但是我们可是一步一步的在扩张领土同化周边部族,相对来说,鲜卑、粟特、回鹘等等文化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么来看文明这东西是永远存在传播和吸收的,话说回来,大国、小国从这点也可见一斑。

  • 我会在每一个阶段用中国的朝代进行描述,也能让大家直观一些,第一部分说的是上古的欧洲。

...........................................................................................................................................................

首先对于“文明”这个定义,一直以来就众说纷纭,基本上每个史学家都能搞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明”的定义,如果按照加拿大史学家崔格尔的《理解早期文明》定义里,“文明”的定义更偏重于一个有权利控制的政治体制的存在,最早的等被称得上“文明”的无非是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两河文明”,而随后跟上来的就是埃及的文明,这些全都是在前2000年之前就有了国家性质的地方,而他定义的“中国商文明”相对较晚,兴起于前1000年之前。

但是上面说的这几个文明没有一个在欧洲的,并不是一定说人家欧洲就很落后,其实也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占据欧洲大陆绝大部分领土的凯尔特人确实没有个政府的存在,一直都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气候和地理位置也让他们相对隔绝,很大程度还过着自给自足的渔猎生活。

但是离两河和埃及最近的希腊一带就不一样了,他们一直在两河和埃及的滋润下,发展出了辉煌的早期文明,其实被认为算是希腊文明一部分的“克里特文明”,时间是绝对不晚于我们传说的“夏代”的,后来的迈锡尼文明,也并不晚于商代,但是往往在文明的定义上,这群人属于被埃及和两河催生出来的“次生文明”,并不相同于上面说的几个原生文明,希腊文明最早就源于在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城邦的商业活动,多山以及火山的地理条件确实让他们有一种“小国寡民”的心态,这一点其实在源头上就和我们的大型农业国家走到另一条路上去了。

  • 但是回到问题,这个时候的“英国”,刚刚被一群叫做“布列吞人(Briton)”、“盖尔人(Gaels)”的凯尔特族群进入,前面也说了,凯尔特人在这段时间一直在欧洲大陆扩张,他们的特征一般也就是红头发、绿眼睛,其实这个时候欧洲基本是这个情况,这个图以前也放过。

图 其实欧洲的这个时候的“文明史”就是从中亚和高加索北的草原迁徙到欧洲的“印欧人”扩张的过程,这群人随后也分成了几波非常有特点的存在,一波是在阴暗寒冷的北欧的日耳曼人,这群人很多都是黄头发蓝眼睛,而除了凯尔特人,还有东边波兰一带的斯拉夫人,特征一般是棕头发灰眼睛,而剩下的一般就是地中海沿岸的黑头发的印欧人了,这个阶段基本等于我们的仰韶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除了开了挂的两河埃及,谁也没比谁好太多。

然后“英国”这边是这个情况。

图 布列吞人占领大岛,盖尔人占领小岛,那个小岛被盖尔人命名“Eriu”,也就是肥沃土地,这名字就是现在爱尔兰的前身。

结果到了前6世纪开始,也就是我们春秋时期,意大利半岛崛起的拉丁系的印欧人在希腊的影响下变得有知识有文化,这群以罗马城邦为中心的印欧人,脱离了小国寡民的性质,终于在前3世纪也就是我们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反过来把自己的希腊老师给吞并了,而北边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南迁,凯尔特人明显打不过这群和猪住在一起的蛮子(这个是根据罗马的描述,说这群人房屋简陋,和猪住在一起)。

所以说被日耳曼人打的越来越惨的凯尔特人,很快就丢失莱茵河东部的大部分领土,这个河直到现在也是德法的界河,日耳曼人占领的这个区域,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德意志区域,欧洲大陆上只有高卢的凯尔特人、比利时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的凯尔特人还保留着一席之地,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地区。

结果凯尔特人被两头堵,罗马共和国里,当年在征服北非的迦太基的时候,伊比利亚就慢慢的变成罗马的领土了,后来罗马越来越大的时候,不愿被克拉苏和庞培玩来玩去的原市容管理委员会主任凯撒决定带着一波人去高卢划个地盘,结果没想到越打越顺利,因为高卢的凯尔特人完全没什么组织性纪律性,而且这些人看凯撒这么能打,就直接签了卖族协定说凯撒只要帮着他们打败日耳曼人就归顺大罗马,当然后来凯撒就把日耳曼人赶回了莱茵河东边,战况也是很激烈的,不过这么一来比利时和高卢这两个最大的凯尔特人集团就开始罗马化了,如果按照“文明史”的角度来讲,我们勉强认为就是这个时候,“法国(包括比利时)”开始以罗马行省的身份出现了国家性质的文明,这群凯尔特人也很快的丢失了自己的文化,变得拉丁化,这个时候是前1世纪,也就是我们西汉的时候。

前55年,凯撒在高卢这边排兵布阵,打算去攻击对面岛屿最后的凯尔特人阵地,结果两次全告失败,但是罗马却注意到了这地方存在的“布列吞”人,所以这个岛就有了“不列颠尼亚”这个名字。

当然了,后来的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彻底攻入不列颠尼亚,这地方也就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但是和高卢不太一样的是,这地方确实太远,罗马化的进程相对慢了很多,而且凯尔特语在这地方还是有所保留的,这个时候是也就是我们的东汉时期。

罗马属的不列颠,主要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建设,科尔切斯特、林肯、巴斯等作为城邦和军事据点,奠定了这个国家初步的道路网,凯尔特人逐渐被边缘化,不列颠尼亚出现了罗马浴场和独特风格的罗马神庙。

图 罗马建在巴斯的公共浴场。

当然了,这个神庙就很奇葩了。

图 走不列颠特色蛮子主义的罗马神庙,拱券还是罗马的拱券,但是这个“穹顶”,excited。

...........................................................................................................................................................

上古时代即将随着罗马的结束而结束,英国的故事在下一个部分再说,这里先说下欧洲大陆的问题。

  • 后来罗马皇帝哈德良和安东尼还为了防御不听话的凯尔特人“皮克特”(一般认为和布列吞人有关),修了罗马三大长城的哈德良长城和安敦尼长城,(另外一个是日耳曼长城),总之这个时候我们认为,高卢受到罗马影响,文明程度最高,而不列颠相对落后,然而德国这边嘛——

图 日耳曼的几个大邦,总的来说这群人还是很落后的,没事就骚扰罗马帝国,罗马在莱茵河和多瑙河设立了巨大的日耳曼边防军团,而莱茵河和多瑙河上游交界的那个“锐角”的地方就是“日耳曼长城”,总之这群人就像我们的匈奴一样,一直是个巨大的危机。

后来罗马被卡拉卡拉搞乱,3世纪危机又分裂,虽然后来戴克里先给稳定了局势,但是罗马却走向末路了,内乱和外部危机越来越严重,贵族平民人人自危,最终君士坦丁大帝一纸米兰敕令,一个罗马人最厌恶的民族犹太人创立的最厌恶人的基督教,成为了合法宗教,到了狄奥多西皇帝的时候,直接成为了罗马的国教,奥林匹克运动会都因为是异端被停止进行。

后来日耳曼不可一世的哥特蛮族被一群更野蛮的东方蛮族“匈人”杀的大败亏输,只能倾全国之力入侵西罗马,罗马一看这可真是可怕啊,我也不要不列颠了,老家都要被端了。

410年,西罗马帝国迫于压力,将驻守在不列颠尼亚的军队全部撤回欧洲大陆,罗马对不列颠将近400年的驻军宣告结束,还有10年,北魏即将统一北方。

当然了,最后匈人确实战力太强,他带着法兰克、勃艮第、哥特等臣服自己的日耳曼小弟,直接捅了罗马首都,最后在日耳曼的汪达尔王国最后一击下,西罗马帝国轰然崩塌,而中国也在南北朝的对立中守序混乱。

后来匈人随着老大阿提拉的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除了东罗马部分,这个欧洲成了日耳曼人的狩猎场,这整整300来年,正好是隋朝统一中国,唐朝开创盛世的时候,意大利地区成为了东哥特人的东哥特王国,西班牙成了西哥特人的西哥特王国,法兰克人雄赳赳气昂昂跨国莱茵河建立法兰克王国,罗马西欧的旧有领土就被这几位给瓜分掉了。

而法兰克卡洛琳王朝的老大,也就是后来成为红桃老K的查理大帝,终于成功的统一了西欧,建立了庞大的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是最早受到罗马影响的日耳曼人,蛮族对于先进民族的控制,如果不想被完全同化,那么宗教绝对是最有用的武器,所以法兰克人也很快的拉丁化、基督化,最终也让整个欧洲的日耳曼人都进入到宗教控制下的分封模式,但是日耳曼人的传统并没什么统一的特性,往往都是后代公平继承领土,最终法兰克被查理曼送给三个孙子,也就是东法兰克、中法兰克和西法兰克。

图 西、中、东三个法兰克王国。

西法兰克是法兰克帝国的主体部分,987年也就是我们的业余军事爱好者宋太宗赵光义北伐辽国大败的时候,西法兰克的“法兰西公爵”雨果·卡佩继任“法兰克人的国王”,这也就是现在意义的“法兰西”的源头了。

东法兰克就是后来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但是这个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又不罗马也不帝国,完全就是个借用罗马名字的日耳曼松散联邦,这地方的日耳曼人相对最落后也最纯正,按照日耳曼的规矩领土也是也越来越碎,但是这群人相对又有自己的认同感,慢慢的都自称“Deutsch”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意志了,一般认为这名字要不就是古日耳曼语“Diot”也就是人民的意思,要不就是来自曾经很厉害的一个日耳曼联邦“条顿”,这个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在15世纪直接改名“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也就成了后来德意志的前身。

中法兰克后来被东西法兰克瓜分,两边基本以莱茵河为界线,当然了,这个分界线旁边诡异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直成了后来德法的必争之地,而中法兰克的南部也就是现在意大利北部的部分,后来也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一直都是乱七八糟,实际上整个意大利半岛,在19世纪之前都是个未统一的文化区域而已。

图 意大利的分裂,后来到了我们鸦片战争的20年之后,意大利才被萨伏依公爵(上图左上部黄色部分)出身的维托里奥·阿梅德奥二世从西西里、撒丁岛出发,一步一步统一意大利全境建立意大利王国。

..........................................................................................................................................................

然后就要说到英国了,这个我也以前也写过。

不列颠的凯尔特人们趁着罗马人撤走,也就想活动筋骨,爱尔兰的盖尔人进入了不列颠岛北部的皮克特人地区,自称“Skots”,这也就是后来“苏格兰”(Skotland)的来源了,一般认为这个名字本来来源于罗马人对凯尔特人的一种蔑称,总之这群盖尔人进入皮克特人的地区和他们混住,逐渐他们可就成了布列吞人最大的一个威胁了。

皮克特人和这群“苏格兰”盖尔人从北边不断骚扰布列吞人,布列吞人罗马时代就打不过他们,于是他们就学了西罗马人一向爱干的事——收雇佣兵,我们都知道灭亡罗马的就是日耳曼的雇佣兵,所以对面虎视眈眈穷的要死的日耳曼的四个部落,有三个也是前面提过的——盎格鲁人(Angles)、萨克森人(Saxon)、弗里斯然人(Frision)、朱特人(Jutes)就愉快的跑到了不列颠尼亚。

图 罗马灭亡的前夜,英国这个孤岛也被日耳曼人进入,在不列颠的历史上还有了应用带着凯尔特人抵抗萨克森人的“亚瑟王”传说,但是总之也是负隅顽抗,凯尔特人终于被赶到了英国西部的山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威尔士”的地方,而还有一批布列吞人进入对岸的一个半岛,这也就是现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 Brittany,当然这地还有个外号叫“小不列颠”。)
  • 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是毫无悬念的被压制了,但是你不列颠连苏格兰都打不过,还能打过这4位日耳曼大哥么,所以四个日耳曼部落彻底控制不列颠,并且不断兼并,这也就是英国历史上的——七大王国时期。
图 英国七大王国时期,我们来看一下,盎格鲁人控制的有——诺森布里亚王国、麦西亚王国、东盎格鲁这三个地盘,萨克森人控制的是埃萨克森、苏萨克森、威萨克森这三个国家,其实这也就是音译问题,本来的意思就是Wessex(西萨克森)、Essex(东萨克森)和Sussex(南萨克森),还有一个就是朱特人的肯特王国(Kent),有人说那个弗里斯然人哪里去了,嗯,他们回老家了,也就是现在的荷兰弗里斯兰(Friesland)省。(Mercia打错了。)

而广阔的不列颠除了Thames(泰晤士)、Avon(埃文)、London(伦敦)这样的几个现在也搞不明白什么意思的凯尔特语地名之外,只剩下蛮族日耳曼的广泛统治,这也就是所谓的“盎格鲁萨克森”时代的英国,而日耳曼人占领区也就有了个新名字——Engla land ,也就是——the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土地)的意思。

随着大陆上日耳曼人的基督化,基督教也从离大陆最近的肯特王国这个地方传入了不列颠(肯特的对面就是后来著名的“敦刻尔克”),而这个时候的英国也开始了大一统的路线,威萨克森国王爱格伯特(Egbert)统一不列颠上的其他6个国家,“英格兰”的雏形正式出现。

图 爱格伯特以攻打麦西亚作理由控制东盎格鲁,然后和埃萨克森击败肯特王国,埃萨克森苏萨克森归附后,统一南部的威萨克森打败麦西亚和诺森布里亚的联军,统一英格兰,英格兰进入威萨克森王朝时期。


如果按照统一国家作为“文明史”的源头,姑且认为这个时候是英格兰历史的开始吧,同时代的我们,正好是安史之乱之后的一片残局,吐蕃切断河西走廊,西域领土全部丢失。

不过“真正的”英格兰还不是这个时候开始的。

789年,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记载,一群“商人”杀死了向他们征税的不列颠官员,诺尔斯人(Norse)正式进入了英国的视线,Norse这个词我们现在也能看出来,就是古英语称呼“北边人”的意思,其实这群人就是留在老家的日耳曼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北欧民族。


  • 这群人虽然也是日耳曼人,却和已经逐渐文明化的日耳曼兄弟们不太一样了,这些人人高马大没文化,战斗力极强,最终成了欧洲日耳曼邦国的巨大威胁,随着四个西日耳曼部落入侵不列颠,诺尔斯人里的“丹麦人”逐渐控制了“日德兰半岛”,这地方也就有了一直被叫到现在的名字“丹麦”了,丹麦和老家的挪威、瑞典的时代到来了。

诺尔斯人又被称为诺曼人,这群人不断地骚扰不列颠还有法兰西,一波诺尔斯人的老大“罗伦(Rollo)不断入侵西法兰克也就是法兰西王国,最终这倒霉国王没办法,签订了“圣-克莱尔-埃普特”条约,这样西法兰克的北部沿海区域就成了诺尔斯人的——诺曼底公国了,而罗伦也就成了名义上效忠法兰克王国的“诺曼底公爵”。

图 诺尔斯(诺曼)人的征服,蓝色都是日耳曼系控制区,绿色是仅有的凯尔特区(好可怜),法兰西是个拉丁化的日耳曼国家。

这群诺曼人在诺曼底这个区域迅速的法兰克化,他们的语言也就变成了古法语,很快就和法国没什么区别了,等到第三代公爵的时候,名字都成了法国化的“查理”了,也就是“查理一世,英格兰面对着诺尔斯人的威胁,毅然决然的决定和诺曼底公国联姻,毕竟这群货还文明一点。


自然英格兰就更惨了,到了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的时候,最终丹麦诺尔斯人的“斯凡八字胡王”(Sweyn forkbeard )兼并挪威扩大势力,最终彻底击败了英格兰,等到他儿子克努特的时候直接建立了个兼有丹麦、挪威、英格兰、瑞典南部的“北海帝国”


所以英格兰的倒霉国王没有办法,突然想到可以投奔自己媳妇家的诺曼底公国,结果这一下又是引狼入室了,虽然在诺曼底的支持下他儿子爱德华回去当了国王,但是没子嗣的他死的时候就没处理好继任的问题,丹麦那边的哈拉尔三世、英格兰这边的他小舅子和诺曼底公国的他表弟威廉全都表示自己应该继承王位,结果还是威廉比较厉害一路推回到了英格兰,这下我们大英格兰就成了欧洲最神奇的国家之一了,贵族阶级的诺曼底人根本就不会说日耳曼系的英语,而且作为英国国王的诺曼底公爵名义上还是法国国王手下的小弟,总之英语慢慢变成了一个高级点的词汇基本都是拉丁系的法语,低级一点的词汇基本都是日耳曼系的英语的神奇语言,但是这个奇怪的统治方式让两国矛盾越来越深,英和法的王室都认为自己对对方的一些领土有主权,最终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英法百年战争”,当然了,其实两边的上层都是法国人,争夺的也都是法国的领土o(╯□╰)o。

最终圣女贞德带着法国越来越强,英格兰大败,这群英国的法国国王彻底放弃了法国的领土,从此傲娇的表示要努力学习英格兰文化,在这个欧洲光荣的孤立起来,百年战争结束的这段时间,正好是于谦带着明朝的军队和瓦剌的也先打仗的时候,也是明朝衰落的开始。

如果认为这个时候的英国才是现在这种英国的开始,那也是可以的,好了再说一下德国。

...........................................................................................................................................................

前面说了,这个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个德意志人的松散联邦,一堆公爵、伯爵等等打来打去,萨克森、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奥地利都是这个区域具有较大势力的存在,后来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崛起,才算是成为德意志里面一家独大的控制者。

结果神奇的是,一个曾经完全不属于德意志的,在现在立陶宛、拉脱维亚旁边的“普鲁士”崛起了。

图 普鲁士地区,比较讽刺的是这地方已经变成俄国的“加里宁格勒”了。

  • 这个普鲁士地区在波罗的海东岸,本来生活着和立陶宛他们一样的“波罗的海民族”,这群人不属于任何一个前面提到的主流印欧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印欧部族,后来我们宋末元初的时候,德意志的条顿骑士团以古普鲁士人挑衅为理由远征普鲁士,最终把普鲁士给同化成了德意志人,这个血统混乱的部族一直到了我们雍正乾隆的时候,在腓特烈的带领下走上了军事化国家的道路,他利用拿破仑对欧洲的战争,逐渐获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承认,后来儿子腓特烈·威廉继位,在滑铁卢那一战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拿破仑被击败,普鲁士逐渐成为压过奥地利的,德意志的最强大的一部分。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作为宰相,1866年,普鲁士彻底击败奥地利,俾斯麦主张排除奥地利建立“小德意志”。

1871年威廉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从此之后,以普鲁士国王为皇帝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如果说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是第一帝国,一般也就说这个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后来希特勒那个是“第三帝国”,不过第二帝国建立的时候,鸦片战争都过去30多年了,全世界的殖民地基本都被英法给瓜分的差不多了,所以这个后起之秀,就这样挑起了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好了最后说德国的远方盟友,也是个和英国一样的岛国日本。

...........................................................................................................................................................

说日本的话就不像欧洲这么乱了,我在有一个回答里也说过这个。

现在出现的非常奇怪的一个风气是,你在知乎说日本是小国,就一堆人跟着非常愤懑,日本一个边缘小国,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之前这么大的领土和人口,不是小国是什么。中国古代一直很爱“羁縻”小弟,只不过日本对于中国来说,还没有羁縻朝鲜对自己来的价值要多,所以才来了“三千年不羁大日本”的说法。

如果在中日关系上,除了那个不明不白的“汉委奴国王印”,还有后来《后汉书》的“倭奴国”和“狗奴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详细记载日本的文书是三国志中的《魏志:倭人传》,这里面记载了一个叫做,邪马台国的政权。这批人带来了一堆麻布还有四个苦力进贡,魏明帝曹叡龙心大悦,没见过这么遥远神奇的使臣,就给了些铜镜子,几个玉佩,几个大宝剑什么的,封了个名号,正式成了小弟。至于之前东汉的那个委奴国和狗奴国,终究存疑很多。

不过在所有的周边政权里面,这个邪马台国确实是相对落后闭塞的国家了。

  • 日本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以前,都还是所谓的绳文时代,基本来说看过半坡遗址的都知道大致的情况,不过话说回来绳文人做的东西还不一定有半坡人的水平,但是公元前300年中国孔子、老子都死了很久了,秦始皇都快统一六国了。日本人还活在我们5000年前的水平。

  • 但是也就是这个时候,日本发生了一些神奇的事情,这群光屁股的猴子突然穿上衣服,开始耕田了,用的还是铜器铁器。中国从光屁股磨石头片到这一步发展了3000多年,这群货是怎么学会的?难道大日本帝国果真天资聪慧,是上天选中的孩子们?

  •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 安森垚的回答 ,总之这里面大致说了下日本人的来源问题,就不在这个文章里细说了。
  • 大致的意思是说,在那个时候,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地区,因为扶余的扩张和中国的内乱,有这么一批原始扶余人和原始三韩人就飘到了一块新大陆“实际上是日本的九州岛”,到了之后才发现,卧槽这里啥也没有啊,就一群编草绳的土人啊。于是这些人为了生存,为了能吃到家乡的大米(雾),耐心的教会了这些人穿衣,种田,打铁,当然,汉字这东西算是用不上了,这批人慢慢的融入了这个小集体。我们称这个时代为“弥生时代”(やよいじだい),大约相当于西汉末期到南北朝的时间。有常识的同学会知道这段时间中国有多么的乱,所以这期间也陆续有中国难民渡海,但是数量绝对不多。
  • 图 弥生时代装扮

    弥生时代过后,日本人的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中国那边慢慢的进入较为平稳的时期,人口锐减,很多人活着也看不到希望,于是佛教正式在中国普及。

  • 那么日本也闷声发大财,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 前面说过的邪马台国,老大是个女的叫做卑弥呼,这个词汇被很多学者认为是“やまと”(yamato)的音译(有争议),也就是说,这个叫做yamato的大部落开始崛起,这个词汇现在写成汉字就是,大和。

    大和政权逐渐的开始征服没有开化的小部落,小农家。这段历史被日本的史书——《古事纪》描写为轰轰烈烈的“神武天皇东征”,如果按照当时的规模,实际上也就是在九州的大和政权一步步消灭一个有一个村庄的过程。

    慢慢的大和政权终于落稳脚跟,除了日本的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地区还存在少量土著,一般认为人种属于最早走出非洲的“矮黑人”(这两个地区现在也是日本最落后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渡来人”的大和政权统一,大和政权的老大叫做“大王”,大王开始各种修建自己的坟墓,里面放上财宝,彰显自己成为大村长所积累下的财富,但是估计也就是一堆麻袋片什么的。我们称这个时代为“古坟时代”,开始于公元300年左右。

  • 大王的家里有三个好东西是不能埋的,一个铜镜子,一块玉,一把剑(八咫镜,八尺琼勾玉,草薙剑)。有人猜测就是前文说到魏国皇帝老曹赐给他们的那几个,魏国皇帝赐的可不得了,这就叫国之重器,日本人称之为三神器,谁有这个才能当大王。
  • 不过日本老大不是叫天皇么,怎么成了大王了。所以说,下一个时代,飞鸟时代就要开始了。


  • 飞鸟这个词在日语里叫あすか、其实是因为当时的好多文物是在一个叫做“明日香”的村里挖出来的,懂日语的同学肯定知道,这两个词的读音是一样的,但为了文雅,总不能说是“明日香”时代吧。
  • 飞鸟时代产生了日本第一个女大王,叫推古,因为大王一直一脉相承,万一哪个大王做了缺德事绝了后,就得让侄子当大王,如果侄子都没有,就只能侄女了。再加上外戚专权,专挑弱鸡当大王,所以厉害的皇子一个接一个的死。但是这女人肯定不能执政啊,所以当时就立了一个远房亲戚,“圣德太子”作为“摄政王”执政,以制约外戚“苏我马子”的权利。

    图 汉化前的圣德太子(雾)

    这个太子不一般,他觉得日本太穷了太落后,虽然说是大王,实际上就一大部落首长,而且还要听很多部落贵族的说三道四,必须要有个合理的律令来制约这些,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刚刚统一的中国王朝,隋。

  • 太子派他最好最好的好基友“小野妹子”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老大,前往隋朝进行学习,给了个名号,叫“遣隋使”。还带了一个很欠揍的国书“东天皇帝敬西白皇帝书”(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天皇以及日本这个名字,正式的出现在了历史的记载中。不过当时也就是隋炀帝心情好,懒得理他。
  • 图 汉化后的圣德太子(雾)

  • 这一下可不得了,小野妹子见到长安之后直接就吓尿了,回去之后,告诉好基友,我们的皇宫还比不上人家中国老杨的厕所呢,咱们必须改革了。
  • 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圣德太子站在村口喊道,乡亲们听好了,本村以后就叫做,日,本,国了,信仰呢,只有一个,那就是佛教。人家隋朝那么发达,是因为有文字,咱们就会哇啦哇啦,连文字都没,以后唯一的官方文字就是汉字,啥?你说不是一语言没法用?没事,我告诉你这字啥意思,你对着汉字读咱们的语言就可以了。于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会写汉字成了至高无上的荣耀,能去中国留学成了日本人的梦想,每个日本贵族都怀着一个中国梦。

    从这之后,日本派了无数的遣隋使遣唐使,日本从飞鸟时代,全面汉化。一个封建王国日本诞生了。

  • 一个文明的国家一定要有历史,日本开始编纂《古事纪》《日本书纪》,总不能说在渡来人去日本前日本全是豹纹套装的吧,所以就开始大肆包装,并宣扬以一个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由神武天皇创造大日本国,扯了七百多年的神话故事当作历史,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 为了换个风水,同样是为了大力发展佛教,贯彻佛祖精神,落实四大皆空态度,天皇迁都平城京(奈良),奈良时代开始。

    既然不是村长了,皇族的内部就会出现问题,日本遇到了和中国同样的问题,外戚专权。

    前面提到的苏我马子,就这么一人,这人一直和天皇家结亲家,所以家里人基本都是天皇舅舅,所以哪个天皇都不敢动他。

    这时候当一个名字极为性感的叫做中大兄的人当太子的时候,苏我的老大苏我入鹿越来越不把刚改名成天皇的大王放在眼里,所以这时候,一个下层跳大神的小贵族“中臣镰足”挺身而出,这人深受曾经的遣隋使影响,所以和皇子一起铲除了苏我氏的专权,而且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化改新。皇子很开心啊,就差和他搞基了。

    于是这脑残的皇子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各种和中臣镰足联姻,并且由于他生在一个叫做“藤原”的地方,所以赐给他“藤原”的姓氏,并且封他后代为“关白”“摄政”这两个官位。于是,“藤原”这个家族的“摄关政治”正式拉开帷幕,一直到明治维新,这两个职位还是归他家,可以看到日本的好多制度都可以像天皇这样“万世一系”。

    图 藤原始祖 中臣镰足(黄)和被他搞下去的苏我入鹿(红)

    藤原这个家族的人越来越庞大,皇族也越生越多,为了防止权力落到别的家族,基本上皇族内部一直是这两家互相联姻,这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后来好多天皇软弱低能的原因。

    先不说他们的乱伦历史,总之皇子越生越多,最后终于皇宫都装不下了,于是,天皇把自己一些小儿子们削除皇籍,赐给两个姓氏,“源”,“平”

    • 再说藤原氏发展的越来越厉害,最后基本上成为了独断专权的苏我第二,甚至比苏我更为严重,藤原专权的时代到来。

    所以天皇活的太憋屈了,最后都出家做了和尚,老百姓更不用说,仍然穷的吃不上饭,所以纷纷信仰佛教,祈求来生做一个中国人。所以寺院在奈良迅速扩张势力,成为日本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

    终于桓武天皇忍无可忍,迁都平安京,也就是现在的京都。平安时代到来了。

    平安时代的藤原一家越来越疯狂,显然已经成了天皇老爸,于是,后三条天皇开创院政政治,自己出家成为太上皇,也叫做法皇。这样一来不受到关白的干预,又可以控制政治,他又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源”“平”召集起来,形成叫做“武士”的皇宫保安大队,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藤原一家开始衰落。

    这些武士们地位很低,任务却很重,所以活的也特别憋屈。

    所以当时的一个野小子,平家老大平忠盛的儿子“平清盛”开始不满了,他不满于白河法皇的专政以及自己地位的低下,向往构建一个以崇尚力量的世界。

    图 当年没有长残的松山健一演的平清盛

    平清盛通过和源家源义朝合作,一点点的扩充军事力量,最后却利用皇家一举消灭源氏,自己成为了武士统领,同时他继承“日本传统”开始和皇家联姻,通过一系列的征战,终于控制了日本的大半江山,成为第一个站在日本政治顶点的武士,这也宣告着武家时代的到来。

    平家权势熏天,却越来越腐化。源家却在伊豆韬光养晦,源义朝的儿子“源赖朝”不断厉兵秣马,最后和自己的弟弟源义经组织了反平大军。

    • 平清盛死后,坛之浦之战,源家大胜,彻底铲除了平家势力。同时彻底限制“日本第一大天狗”后白河法皇的权利,源赖朝正式建立“镰仓幕府”,令天皇给自己封了一个“征夷大将军”,日本迎来第一个武家政权所建立的幕府时代。天皇又一次成为傀儡。

    源赖朝在伊豆流放的时候,结发妻子北条政子一致同甘苦共患难,可镰仓幕府建立之后,北条政子通过各种方式绝了源赖朝的后,最后扶植一系列的傀儡成为镰仓幕府的将军,而幕府一直为北条摄政。

    镰仓幕府时代,也就是我们的宋末元初,中国正经历着金以及蒙古的入侵,这时的日本羽翼渐渐丰满,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开始了和风文化的改革,日本文化渐渐成熟。

    • 这时蒙古早就一路向西攻占花剌子模(今阿富汗以及伊朗东),基辅罗斯(今俄罗斯以及乌克兰),阿拉伯帝国,立陶宛大公国,奥地利王国,成功的成为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所以也就顺便来欺负一下日本。

    当气势汹汹的蒙古战船来到九州的时候,镰仓幕府直接吓死了一半,要知道日本人很少能见到一千人以上的军队。结果蒙古的两次入侵,都被两次狂风吹翻了船。日本人认为这是上天拯救日本的“神风”,所以二战的时候给自己的敢死队也起这个名字,但老天没有第二次眷顾日本,日本成了

    神疯。

    • 不过镰仓幕府没有高兴多久,穷的要死的幕府没钱赏给抗击元朝侵略的士兵,所以后醍醐天皇利用这一机会,开始“倒幕运动”(雾)。

    他扶植地方武士“足利尊氏”(其实也是源氏一支)辅助自己对抗镰仓幕府,最终得以成功,但足利尊氏以为天皇能赏给自己一个征夷大将军什么的当一下,结果这天皇非要专权,这下足利尊氏不乐意了。直接挟持了个傀儡天皇,自己在京都建立了个新的幕府“室町幕府”,后醍醐天皇见势不妙,跑到吉野自己继续当天皇。于是日本开始了“南北朝时代”也叫做“室町时代”。

    • 终于到了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就一休里面那哥们。后龟山天皇也不想挣扎了,还回三神器,南北朝统一,日本为了发展又回去低头朝拜明朝,明朝自然很高兴啊,你看小弟又回来了,因为足利一家也是当年源氏的后代,所以明朝皇帝老朱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源道义”。

    图 足利义满

    这一下日本国内的其他武士不干了,你怎么成了明朝的国王了,我们自己有天皇啊,所以室町幕府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 终于一个源于幕府将军内部斗争的契机,导致爆发了“应仁之乱”,不同的地方势力拥护自己的将军开始内乱,就像我们传说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样,谁都开始不拿这个幕府当回事,地方被称作“大名”的武士各守护一方,互相对战增强自己的势力。足利幕府名存实亡,各地豪族并起,日本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帷幕。

    大名经过常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若干比较有力的大名,如甲斐的武田信玄,骏河的今川义元,美浓的斋藤道三,安芸的毛利元就等。

    • 最后被称作“尾张大傻瓜”的“织田信长”崛起(今名古屋),一步步的战胜周边大名,并通过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武将为他奋战。

    织田信长为了削弱日本的佛教势力,开放了基督教的进入,导致日本出现了诸多基督教大名,并通过传教士了解了日本的渺小,逐步产生了欲求一统世界的野心。

    • 织田信长一直重用平民出身的“木下秀吉”以及曾侍奉公家的“明智光秀”,但由于织田信长欲求推翻天皇令立新政权,导致了皇家以及藤原氏的恐慌,最终通过明智光秀,在京都发动本能寺之变暗杀织田信长。

    秀吉这货就是个农民,营养不良长得猴子一样,有一天织田信长打完仗回来,看他从树上掉下来,问他什么名字,由于日本平民连姓都没有,所以就自己胡编了一个叫做木下藤吉郎,因为从树上掉下来的,然后做了信长的足轻,其实就是提鞋的(雾)。

    图 丰臣秀吉

    木下秀吉正攻占毛利氏,此时签订合约,返回攻打明智光秀,最后一步步消灭织田家的反对势力,并继续战争,统一日本。

    由于平民出身,不能册封征夷大将军,所以秀吉令天皇赐姓“丰臣”,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平民关白”。

    由于信长的城池名字叫安土,秀吉的城池叫做桃山,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由于子嗣极少,并扶植豪族作为自己的守护,就比如前面说的毛利、德川等,并且发动了很有名的“万历朝鲜战争”,要知道无论是这个时候还是甲午战争,日本入侵大陆总是要吊打一下朝鲜,然后中国来派援军。

    • 等到最大的守护“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死后,与他的接班人“石田三成”展开战争,此时秀吉的军师“黑田如水”也在福冈起兵,统一九州,可不到两天,德川家康就战胜了石田三成,德川的大将正是黑田官兵卫的儿子“黑田长政”。

    日本的很多城市的名字,比如岐阜,福冈等,也来源于战国时代。

    • 德川家康捡了个大便宜,由于当年丰臣秀吉为了限制德川权利将之分封道关东以及东北地区,所以德川就直接讲幕府建在关东的江户,史称江户幕府。也是日本最后一个幕府时代,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为了地方安定,设置由亲信以及大名构成的藩阀,由于社会较为安定,农业平稳的发展着。与清朝一样,幕府实行闭关锁国,除了长崎,基本维持着自给自足。

    由于武士阶级的限制以及腐朽,大批量的地方浪人武士和下级武士开始产生不满。随着美国人佩里所驾驶的蒸汽轮圈来航,日本人的太平梦彻底破碎。

    长州藩的毛利氏(前文提到过的安芸大名),萨摩藩的岛津氏(祖先是渡来人秦氏),所率领的下级武士开始兴起倒幕运动,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希望推翻幕府进行革新,打开国门。

    随着德川庆喜大政奉还,明治天皇即位,但终究还是受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人的控制。

    • 随后的西南战争结束后,天皇正式掌权,伊藤博文作为首相,进行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将首都从京都迁往江户,改名为东京。

    不同于中国的“中体西用”之类毫无作用的迂腐之言,日本实行“全盘西化”政策,但这种全盘西化是精神以及智慧上的,日本善于保留所有文化的精髓。大量派遣留学生,极大力度的发展教育,基本实现了小学的普及,并将几乎一半的财政投入到教育中,最终暗示着大国崛起。

    • 明治天皇在位期间,以参与清附属国朝鲜的东学党起义为借口,与中国在朝鲜发动“日清战争”也就是我们的甲午战争,随后为了东北的利益,又发动“日俄战争”获取了在中国的大量殖民地,通过这一系列的战争,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坐收渔利,日本很快崛起成为列强之一。

    大正天皇驾崩,昭和天皇即位,“军部”通过暗杀首相获得政权,其实这与古代的武士夺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从平清盛开始的武士掌权的传统,使得这个岛国继续开始了它膨胀的野心。一个纷争1000多年没有统一的日本,在迅速统一之后,开始了和德国一样对外扩张的道路。

    经过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这两个最大的战争之后,“小男孩”和“胖子”在广岛和长崎结束了“大日本帝国”的幻想。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在闭塞和强国包围中走来,一步一步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很多内核是类似于英国和德国的,有人说中国人是“荒漠心态”,看得够远但是总忽略脚下的路,而日本是森林心态,虽然一叶障目,但是却总会斩断前方的经济,走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捷径。

    ...........................................................................................................................................................

    所以说前面说到的所有文明里面,基本都有着各种文明影响的交叉和变动,没法给出一个真正准确的开始或者结束,但是我们这个文明也确确实实是一个从区区之地变为万里江山,文化几千年不曾中断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又何尝不是大国和小国的根本差别,和世界定位呢?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准确地给出一个国家的“文明史”以确切的年数,是一件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事情。因为“文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的起点往往模糊不清,而且历史学家们对于不同文明的标志性事件和文化发展阶段的界定也会有所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各自的早期成形时期,结合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来大致描绘一下.............
    • 回答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国民对德国的情感,与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在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复杂性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具体表现和根源却大相径庭。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这几组关系,并剖析其背后驱动的因素。英国对德国的情感:从对手到盟友的漫长旅程英国对德国的情感,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洗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口、经济、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多生孩子就能超过日本”这么直接。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欧洲强国之所以没有将人口提升到一亿以上,甚至在某些时期人口增长相对缓慢,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各有侧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历史发展路径。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因为“贡献”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从历史、科学、文化、政治等不同角度来看,这五个国家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谁“贡献更大”,其实更像是在比较五颗璀璨的明星,它们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照亮了人类的前行之路。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这一点.............
    • 回答
      要给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这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生活质量排个座次,这确实是个挺复杂但又很有趣的问题。因为“生活质量”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的、客观的标准,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重的是哪些方面。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天平,有人看重薪资收入和职业发展,有人更在意社会福利和工作生活平衡,还有人可能更关注环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日式中文”、“英式中文”相对来说更广为人知,但其他语言的翻译腔同样存在,只是它们的表现形式、识别度以及被提及的频率可能有所不同。要理解“法式中文”、“德式中文”、“俄式中文”、“意式中文”等翻译腔,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翻译腔”。什么是翻译腔?翻.............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嗨!恭喜你即将迎来人生中又一个重要选择——二外!这个决定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当面前有日、西、法、德这四种风格迥异的语言时。别急,我来给你捋一捋,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个。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容易”的标准。 是指入门门槛低?还是后期学习曲线平缓?亦或是考试分数好拿?这几点其实都挺.............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语言天赋!一个人能够同时精通英语、汉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日语、葡萄牙语以及斯瓦西里语,这绝对是一个极其罕见且令人钦佩的壮举。想象一下,这个人就像一个活生生的语言万花筒,他的大脑里仿佛住着一个跨文化的交流中心。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在不同的.............
    • 回答
      看到成都一小学有六名学生能轮番用六国语言主持活动,我心里真是涌起一股复杂的感受,既有惊讶,也有赞赏,还有一些思考。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哇,太厉害了!” 想象一下,在活动现场,一个小小的身影,自信地站在台上,口齿清晰地说出流利的中文,接着切换到婉转动听的英文,然后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语,紧接着是严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二战后英国衰落感到困惑的地方。你提到的“轻松打完”其实是个误解,二战对英国来说,并非一场“轻松”的胜利,其代价之沉重,直接种下了英国衰落的种子。咱们这就细细道来,抛开那些AI范儿的生硬论调,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聊聊。首先,咱们得纠正一下那个“轻松打完”的印象。你说的法国“一.............
    • 回答
      巴尔都的“东方公约”能否成功联合苏联、英国和法国来钳制希特勒?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各方的真实意图以及巴尔都个人的影响力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巴尔都所提出的“东方公约”构想,从理论上讲,确实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欧洲安全困境。.............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法国美食闻名遐迩,这确实是个事实。相比之下,很多去过英国和德国的朋友,常常会带着“嗯,吃得还行”的评价回来,很少听到有人用“惊艳”来形容他们的饮食。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可以从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法国美食的根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严格的烹饪体系首先,法国的美食绝非一日炼成。它的根基.............
    • 回答
      欧洲大陆的风似乎总是带着点历史的低语,而英、德、法这三个名字,更是承载了数不清的故事。他们就像三位性格迥异的邻居,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又因为世代累积的隔阂而暗自较劲。英国人眼中的德国人:严谨、刻板,但靠谱英国人对德国人的印象,最直接的莫过于“严谨”和“刻板”。在许多英国人看来,德国人就像他们那精准得如.............
    • 回答
      英国全力支持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外交议题,涉及到欧洲政治格局、历史恩怨、现实利益以及国际规则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英国为何“全力支持”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前提:英国是否真的“全力支持”德国成为安理会常.............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以及中国的小提琴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好”的标准很多元,而且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制琴传统、历史积淀和创新。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希望能帮您更深入地了解。 意大利:小提琴的圣地,历史的传承者提到小提琴,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法国是否“希望”英国离开欧盟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在英国“脱欧”公投前后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德法两国官方和公众的立场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但总体而言,他们对英国脱离欧盟的结果感到失望,但同时也认识到这是英国人民的民主选择,并致力于与英.............
    • 回答
      德国目前的军事实力,与英国或法国相比,这场假想的对抗会相当复杂,而且结果难以一概而论。与其说是一场“能打过”的绝对论断,不如说是一场实力上的互相牵制和考验。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1. 兵力与装备的规模: 陆军: 德国(联邦国防军): 德国陆军是其军事力量的核心,虽然.............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