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社会这就是个圆粘儿的东西,得出点响,把人招呼过来,比如鼠来宝,太平歌词都算,甚至还有白沙撒字,有点像西餐厅白给你的面包和柠檬水。
但你要说这是本门唱,100块钱一套西餐,柠檬水值25,那就是扯淡了。
但为啥这么说呢?很简单,就是一门商业手段,姜家店那家餐厅,不给上柠檬水,我这有,我就说这柠檬水值钱,地道,正经西餐没有这个就不叫玩意。
高峰还说本门唱还得有鼠来宝呢,但是你猜老郭为什么不说?因为他的快板烂啊!
人无我有使劲吹,人有我无那东西就没用,你看看手机商,数码商之间不都是这样的么,充电快需要么?充电器都不需要了!
生意口的话,听听就得了,你要拿他当相声圣经就没办法了,至少侯宝林,张寿臣都觉得这东西没那么重要,甚至故意不交给学生,因为新中国后不需要黏圆了。
尤其是姜昆后来那一派属于电视相声的代表,就那么十多分钟,他还先来段死了鸡的清香么?
再者说了,这东西要真难度高你拿这个营销也行,这么个玩意,不值当这么吹,就是个商业手段。
我摄影记者出身,摄影圈不就那样,sony屏幕烂,嗦粉就说你用屏幕修图?你不后期?你不会看直方图?
佳能宽容度在r6之前一直受诟病,佳粉就说,你前期曝光都不会精准了?那你玩什么相机?你就会个用lr瞎他妈拉?
生意口嘛,听听得了。
看到这几幅照片了吗?这可不是书法艺术。这是要饭。
要饭干嘛还写字儿呢?就是为了吸引人,为了招揽人气。把人聚拢了多了里面背不住呢就有慷慨大方。而且人聚拢的多,互相一交谈,一赞叹。大家赏的钱也就多,而且有的人本来不打算赏钱,一看别人都赏钱随大溜也跟着打赏。这也算是卖艺的一种吧。要是哪个丐帮的教主也出一个讨饭的4门功课。可以这样说。自残。下跪。磕头。写字儿。你要不会写字儿,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要饭。
当然教主要是不会写字,会卖唱,那就改成卖唱。类似某教主说不会唱太平歌词就不是说相声的。
在以前撂地的时候相声基本上就等同于要饭的,所以白沙写字儿,唱太平歌词唱鼠来宝。这些要饭的手艺,说相声的都得会。通过这种方式招揽人气,等到人聚拢的差不多了,才开始正式的说相声。这才能够挣到钱。可以把白沙写字儿,唱数来宝,唱太平歌词,看作是我们做生意的吆喝。你吆喝吆喝,别人才知道你要在这干嘛,才能注意你,才能关注你,才能围观你。
侯宝林表演白沙写字太平歌词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4756423205658624等到相声不需要撂地了,走进茶馆剧场。那都是靠卖票定时定点演出了。自然就不需要这些白沙写字儿,唱太平歌词唱数来宝了。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做小生意的,他们也进到商场里了,也不需要像以前走街串巷那样大声的吆喝了。传统的吆喝也失传了,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传统的吆喝实际也很有特色和技巧,也讲究发声方法,要吆喝起来,声音大响亮,传递的远,四街八巷都能够听清楚,而且还保证吆喝一天嗓子不累,身体能都受得了,吆喝声音还得有特色,让人家一听你这个腔调,不用听具体的词儿就知道你是卖什么的)。现在的生意人即便是需要吆喝,也早变成小喇叭,甚至是多媒体视听手段。
所以不是姜昆不唱太平歌词了,是相声进入茶馆剧场之后。所有的相声演员基本都不唱,除非有特殊的需要。比如节目中涉及到太平歌词才会引用。
也就是说相声演员为什么不唱太平歌词了?因为相声演员已经不要饭了。
另外太平歌词很难听。下面侯宝林的文章里有相关的介绍。这个曲子也不是很固定,谁都可以去改,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把它唱的好听了。嗓子好不好的都可以唱。所以基本上这个没有什么难度。如果说有难度的地方,就是以前人都是文盲,需要有点文化的人来编一些适当的词。这可能对以前的普通艺人比较有难度。对于现在的演员,这难度就基本不存在。
当然现在一些相声团体把这个太平歌词又捡起来了。当然也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它可以用于演出之前的热场。但是实质上也是相声作品陈旧乏味。用这些过时的东西找新鲜感,充节目数量。。你以为你是去听相声,结果听了一个太平歌词演唱会。真是应了那句话,卖酒不兑水死了对不起鬼呀,什么东西都有以次冲好的。
那么所谓的太平歌词,是不是就是说学逗唱里的唱呢?是不是不会唱就不是好的相声演员呢?
歪理邪说2 说学逗唱的唱就是唱太平歌词。
说学逗唱的唱就是太平歌词,这也是通过郭德纲进而大肆传播的一个观点。如果仅仅是一家之言,一个观点也就罢了,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一个真理,被钢丝奉为金科玉律,进而把太平歌词当做相声表演4门功课之一。是每个相声演员必须会的,不会太平歌词,就是不会说相声,则是对同行的一种恶意攻击和打压。
首先相声有4门功课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说法。这种划分并不合理。
实际上这是为了应对京剧唱念做打而硬行拼凑的4门功课(讲道理的话,相声原本划分了12种功课)。但是和各自独立成系统的和唱念做打相比。说学逗唱并不自成系统,彼此之间边界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提法无非是拉升相声的理论水平,提升相声的地位,以其和京剧等戏曲艺术并重的不得已的手段。
但是这种不知是谁提出的观点,带有先天的不足。天然的就定义模糊。什么是说,什么是学,什么是逗,什么是唱,这种提法并没有给出一个完全正确的定义。
说学逗唱中的唱是太平歌词,只能说是某些相声艺人的一种理解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并不权威,也不正确。
从相声的研究以及表演传承来看。依据已有的说学逗唱这种说法进行尽可能科学的定义是很必要的。
解放后,侯宝林从事了很多相声理论的研究。他对说学逗唱中唱的定义是学唱(学唱这种提法实际上就是表明学和唱各自的定义范围都不很明晰,彼此容易重合)。这个学唱包括学习各种戏剧曲艺唱腔表演。
侯宝林的这个相声理论定义是科学的正确的。把各种戏剧曲艺唱腔表演作为唱单独的独立出来,有非常好的科学性,这种定义明确了相声理论,有助于相声的学习和传承。
说它有科学性,是因为唱本身就是有自身不同的发音发声和表演技巧。这和相声主要用到的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技巧。
生活中会说的人唱歌唱戏并不一定好听。很多歌唱家说起话来也不一定好听。证明说和唱实在是两门很不同的艺术。把它们作为不同的科目定义开来针对性的教育学习很有必要。
这样把相声里的唱戏曲唱曲艺归为学就不妥了。
学是什么呢?学是模仿。可以模仿说,也可以模仿唱。尽管学也有唱的成分,但这里的唱和上面定义的四门功课的唱是不同的。
作为相声演员要掌握4门功课的唱,就要尽可能的去学习包括戏曲和曲艺的各种唱,随着时代的发展,唱更包括各种声乐的唱,比如通俗民族美声歌曲。相对戏曲和曲艺这些唱离现在的老百姓更近,更容易出包袱。
也就是通过上面这些学习,相声演员可以自由的驾驭各种唱。在表演时人们可以知道相声演员是在表演京剧,评剧,或者是唱的什么流行歌曲。在进行这种唱的时候,演员是用的自己的声音特色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演唱风格表演。
但是作为模仿的唱就不同了。要求演员一张嘴,别人就能听出来。你学的是梅兰芳,你学的是新凤霞,你学的是王菲,学的是刘德华。这个时候的唱,用的不是演员自身的声音和风格。用的是模仿对象的声音和风格。
这是两个唱的本质不同。正是有这样的本质不同,把两者进行鲜明的区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能混为一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把太平歌词定义为唱是非常不妥当的。是被侯宝林否定抛弃的说法。
而侯宝林作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兼理论家,他的观点对相声演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他之后的相声演员后辈接受他的观点,进行相声的表演和创作是完全正确的。而且这种认知也符合相声自身的发展规律,也符合观众大众对相声的基本认知。对此进行否定是极其错误的。以此生事端对同行进行恶意攻击否定更是性质恶劣的。
这种对公众固有价值认知进行否定更迭的做法实际上也很常见。比如人们经常提到的真善美就被人暗算了。对真善重新做了其他的定义,甚至把美给否定替换了。实际上就是利用人们的既有认知的同时又篡改人们的认知,以否定旧的权威,期间迷惑大众,把自己树立成新的权威,并网罗信徒,打击排斥异己。
在这一点上我们还要感谢郭德纲,没有把相声的4门功课改成说学逗骂,或者是说学逗色。这已经很厚道了。
另外郭德纲把说学逗唱的唱定义为太平歌词,戏曲曲艺演唱定义成学,实际上是掩盖了郭德纲本人唱和学基本功很差的事实。
如果按照本文的观点。你会发现郭德纲压根儿就不会几门戏曲和曲艺。一方面是很多人说的话就是唱什么都是梆子味儿,他根本没有掌握各种不同艺术唱腔的要领,另一方面,他没有基本的发声方法,很多时候唱起戏来青筋暴跳声嘶力竭,就是一种不会不专业的表现(这种不专业的唱法唱几段还可以,要是唱全本戏天天唱,那身体和嗓子根本无法支撑)。更不要说各种歌曲方面的唱了。而至于模仿具体的戏剧和歌唱演员的唱,郭德纲更是没有这个能力。
郭德纲大力出奇迹梆子味十三香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4772246724935680卖十三香的要是都这么吆喝着唱。那十三香都吹跑了。人都给吓跑了。用不上半天嗓子就失声了。就不用买十三香了,直接吞西瓜霜了。
相声演员出身的巩汉林的十三香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4772366355021824另外作为相声界五宗十三派八十一门总门长张寿臣,是彻底反对说学逗唱是4门功课的。张寿臣说:说学逗唱要是四门功课 我就得带头改行。
据孙福海先生回忆:“1960年代初,张寿臣先生在天乐戏院和新中央戏院两个地方每周讲课,后来身体不好,天乐戏院的电梯还坏了,都是高英培背着他去。马三立、常连安每场必到,这是相声行里的规矩,虽然六十年代张先生已经不上台了,但他是那一辈的门长,所以只要是他一讲课,几位老先生都会恭恭敬敬地在头一排一坐。张先生有一次专门讲了说学逗唱,他说:‘有的演员讲,说学逗唱是四门功课。谁说的?说学逗唱不是四门功课,说学逗唱是相声里的四种形式。因为什么?学唱就都得会吗?张宝茹唱吗?刘奎珍唱吗?我三立师弟唱吗?他们都不是说相声的吗?你非要把这个作为四门功课,我跟他们都得带头改行。相声可以有学唱的形式,但相声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说,你可以学,也可以唱太平歌词,但是现在,我们不圆黏儿(指的是正式表演前吸引观众的过程)了,太平歌词作为圆黏儿的手段,已经过去了,而且它作为独立曲种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你教给学生这个干嘛呀?你好好教你的相声吧。”
据说,张寿臣先生的此种说法,马三立、常宝霆、苏文茂,外行看门道等先生也都是赞同的。
张寿臣先生的上面这个说法。也证实了,说学逗唱里面的唱,是包括学各种唱和太平歌词。
看到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再加一个马三立等三位老先生表演的传统相声扒马褂。里面就有太平歌词,以及涉及到对太平歌词的评论。其中马三立对太平歌词说是太俗了,现在没人爱听这个等评价语言。虽然是节目表演中的语言,但是也是有助于我们对太平歌词的一些了解。而且节目开场的时候说给大家唱一个,首先这些人想到的就是学唱,而不是说唱太平歌词。另外这些老艺人的演唱更能够代表太平歌词原来真实的面貌。
马三立节目中评价太平歌词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5016025692303360
本文节选自下面文章,欢迎阅读。
太平歌词干嘛用的:撂地时演出时候,招揽听众一样。
旧社会,这些行当都是下九流,就是在街面上找饭吃的
其实说难听点,就是讨饭的一种形式,因为时间久了,形成固定形式了,有了艺术成分了。
最后在新中国的时候,把这些能够表演这些艺术形式的艺人们,全部整成了艺术家
从撂地讨饭,转变身份成了艺术家。
以前在街面上演出,需要唱太平歌词聚客。
现在在剧场演出,演员没到客人坐满了。
你让姜昆唱这歌干嘛?学这个干嘛?
传统的东西为什么传统,是因为根植于传统社会。
这就和东来顺一样
以前没有机器切肉的
所以东来顺的刀工,切肉是很重要的功夫,是入门的基础。
就一个切肉的师傅,都是讲究拜师学艺、和相声一样的儿徒,没个三四年的出不来师的。
现在,哪个火锅店说我的店核心竞争力是我的员工肉切的好。
这不合时宜。
大约应该是不会吧,这锅要马季背。姜昆的相声是和马季学得,马季作为新相声的代表。自己应该会一些太平歌词的,但在他教徒弟的80年代,太平歌词基本上没有上场表演的机会,而且和传统节目的贯口可以锻炼基本功不同(比如姜昆老师著名的八扇屏,可以看出他还是学过的,但就是没在台上演过),太平歌词对演员基本功也起不到太多的锻炼作用,不学也很正常。
另外太平歌词本身就是个连准调都没有的东西,不信你听老录音里面马三立赵佩茹郭荣启的扒马褂,开头唱的太平歌词,和后来唱的就不一样。后来流行的太平歌词唱法是杨少奎改进的,也是为什么刘文步有底气指责郭德纲,因为刘文步的太平歌词确实是杨少奎亲传的,包括马志明唱的太平歌词都是宗杨少奎那一路的唱法。当然后来德云社郭德纲改进后确实和原来的不太一样,也好听了一些,但本身就是那么回事,听相声的没有几个是为了太平歌词去花票钱的。
时代变了,有些东西该就得扔,正如电影《神鞭》中的傻二,剪了辫子改练枪,与时俱进,祖宗的东西再好,不符合时代了,就该舍弃,适应新潮流。如果还有学者纠结茴香豆的几种写法,那是让人嘲笑的。
郭德纲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四门功课,强调太平歌词,明里暗里就是想说,我才是正统相声,和那些主流相声演员有本质区别,我会太平歌词,他们不会,水平没我高而己。
“太平歌词啊?哎呀,那可太俗了!”
——赵佩茹
最近这答案有人看了,我就多说几句。
赵先生这话是在台上说的不假,但也能代表当时的社会共识,即太平歌词在50年代就已经过时了。
王玥波曾经关于太平歌词的地位请教过师父,大意如下:太平歌词谈不上是多高雅的艺术形式,本身只有一个调,没什么意思。你也可以给他改良,但改完了就不是太平歌词了。你想学我可以教,意义不大。
所以太平歌词这种东西,传承可以,但没了也不可惜,本身价值也有限。想听传统艺术,真就不如听听京剧、大鼓。
至于这东西过时了5、60年,却又沉渣泛起,想来不全是为了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