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这次的豆瓣 PM 面试中,对「什么是成功的产品」的讨论?

回答
豆瓣 PM 面试中关于“什么是成功的产品”的讨论,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也特别能看出面试官想考察什么。我来给你捋捋,别光听官方说法,咱们聊点实际的。

首先,你得明白,豆瓣问这个问题,绝对不是想听你背那些烂大街的定义,比如“用户喜欢就是成功”、“赚钱就是成功”。他们想知道的是,你能站在用户、平台和商业化多角度去看待一个产品的价值,并且你的思考是有深度、有逻辑的。

为什么说“用户喜欢”不够?

用户喜欢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个产品用户喜欢,可能只是因为它解决了用户的一个小痛点,但它能不能持续吸引用户,能不能让用户产生粘性,甚至能不能让用户自发地去传播,这才是更深层次的考量。
用户“喜欢”的标准很模糊。 比如一个游戏,用户可能喜欢玩,但如果游戏设计存在很多BUG,长期下来用户也会觉得“虽然好玩,但也很折磨”。这种喜欢,算不算成功?
用户口味是会变的。 今天用户喜欢的,明天可能就不是了。一个真正成功的产品,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能随着用户需求和时代变化而进化。

为什么说“赚钱”也不够?

豆瓣骨子里是个社区文化驱动的产品。 豆瓣的用户对“商业化”这件事,通常是比较敏感的。如果你上来就说“成功就是赚大钱”,很容易给人一种“这是个只看钱的PM”的印象,这在豆瓣可能就踩雷了。
短期盈利不等于长期成功。 很多产品可以通过一些“野路子”快速变现,但如果损害了用户体验,破坏了社区氛围,那可能就是饮鸩止渴,距离“成功”会越来越远。
“成功”的维度很多元。 豆瓣的用户聚集在兴趣爱好上,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能否建立起社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这种价值有时候比短期的现金流更重要。

那么,一个合格的豆瓣 PM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怎么思考呢?我猜想,大概会有以下几个层面:

1. 核心价值的实现(解决用户核心痛点):
你的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的某个(或多个)核心需求,并且做得比其他产品更好?
这个需求是用户长期存在的,还是昙花一现的?
用户是否能从中获得持续的价值和满足感?

2. 用户增长与留存(用户的持续拥抱):
增长:不仅是用户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用户的增长。豆瓣可能会关注那些真正对内容、社区有认同感的用户。
留存:用户是否愿意持续使用你的产品?为什么?是因为习惯,还是因为产品本身能不断提供新鲜感和价值?这背后是对产品粘性的考察。
口碑传播(“自来水”):这一点在豆瓣尤为重要。如果用户觉得你的产品好,会愿意分享给别人,这种低成本的推广是衡量产品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3. 社区的健康与活跃(独特文化与氛围的维护):
这是豆瓣的生命线。一个成功的产品,不仅是用户使用,更重要的是能激发用户的参与和创造。
用户能否在产品中找到同好,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互动?
产品是否能维护一个积极、健康的社区氛围,鼓励有价值的内容产生和传播?
用户是否对产品有归属感,愿意为社区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4. 商业模式的健康与可持续(价值的转化):
产品是否能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商业变现,从而支撑产品的持续迭代和发展?
这种商业模式是否与产品调性相符,是否会损害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
关键在于“可持续”。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价值。

5. 产品的生命力与进化能力(与时俱进):
一个成功的产品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能感知到用户需求的变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能及时进行调整和迭代。
产品是否有清晰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否持续创新,保持竞争力?

所以,面试官想听到的是一个“多维度、有层次、有逻辑”的回答。

不要只给一个维度做解释。 把用户、社区、商业化都考虑进去。
可以引用豆瓣自身的例子。 比如,你可以说“豆瓣的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影音的记录工具,更是一个连接了无数有共同兴趣的人的社区,用户在这里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这种社区的活力也支撑了豆瓣的持续发展。”
可以举例说明。 比如,你可以说“一个成功的音乐产品,不仅仅是播放音乐,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用户发现新的音乐,连接喜欢音乐的人,甚至能让音乐人与粉丝有更直接的互动,形成一个良性的音乐生态。”
表达对“平衡”的理解。 如何在用户价值、社区文化和商业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非常关键。

总结一下,豆瓣问“什么是成功的产品”,是在考察你:

是否具备产品思维和全局观。
是否真正理解豆瓣的社区文化和用户价值。
是否能深入思考产品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
是否能站在用户的角度,也站在平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是否具备长期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所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可以尝试从这几个维度去展开,展现出你对产品的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说白了,他们就是要看看你能不能成为那个守护豆瓣价值,同时又能让它继续发展壮大的PM。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hi,我是文中的面试官,来和作者聊两句,相关产品经理技能当时聊了几句您就过关了,于是整个面试根据我的风格,重点测了两个问题:一是判别事情的标准和方法;二是在多种PK下产品经理的压力反应。

测完我对你的判断迟疑了,但又担心错过您这个人才,因为我认为您考虑事情的思维还是值得赞赏的,只是方法不认同,所以让另外一位资深的豆瓣同事与您聊聊,加强判断。

关于您用心准备的体验报告,在这里诚恳地向您道歉。那天您的邮件是内部同事推荐过来的附着评语,重点看了评语,漏了正文内容和附件,同事推荐过来的我都是先约再看,面试最后也没仔细看,是前面的判断已出。

很惊讶那天的邂逅您都记得一清二楚,虽然很多地方表达的语气加入了您丰富的情感,但也基本属实。不管怎样,感谢您曾经的作客,您的能力毋庸置疑,只是和我的团队“+”“-”没有成功连结而已,祝您展翅!

那些题目不是豆瓣风格,是我的风格,偏激进,也刚加入这个团队。您末尾提到几个问题在我问你时都没有答案,您不用想太多,我的建议是清楚的表达自己最重要,底下大伙的建议也蛮好,您可以看看。

ps.有空可以来找我吃饭,闲扯工作、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 PM 面试中关于“什么是成功的产品”的讨论,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也特别能看出面试官想考察什么。我来给你捋捋,别光听官方说法,咱们聊点实际的。首先,你得明白,豆瓣问这个问题,绝对不是想听你背那些烂大街的定义,比如“用户喜欢就是成功”、“赚钱就是成功”。他们想知道的是,你能站在用户、平台和.............
  • 回答
    谈到豆瓣在“流浪地球”这次事件中的表现,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说实话,豆瓣在这件事里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在一个大型party上,有的人举杯畅饮,有的人在角落低语,还有的人在舞池中央跳得飞起。豆瓣,它就是那个场子,而“流浪地球”的口碑和争议,就是这场party上的音乐和故事。首先,说说豆瓣这波操作.............
  • 回答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这篇豆瓣影评,我需要先阅读它。请您将这篇影评的具体内容提供给我。一旦我看到了影评,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尽量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表达我的看法,避免任何生硬或机器化的痕迹:1. 核心观点梳理: 首先,我会仔细阅读影评,找出作者最想表达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他是批评技术特.............
  • 回答
    TVB的金庸剧比大部分大陆翻拍的同名剧在豆瓣评分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反映了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1. 时代的印记与情怀滤镜 开创性与先发优势: TVB的金庸剧,尤其是80、90年代的那些经典,是许多观众,特别是香港、台湾以及早期接触金庸武侠的大陆观.............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次送点券的活动,说实话,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个人觉得,这波操作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看看这活动的“诚意”有多足。这次活动送的点券数量,说实话,不算小。如果你运气爆棚,每天都完成任务,而且都是那种基础的任务,积累下来还是能攒不少的。当然,要是你想攒够买个传说皮肤或者荣耀.............
  • 回答
    霍尊事件,这桩事儿,真是一波三折,闹得沸沸扬扬,影响也挺大的。要说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事件的起因和发展:最开始,是霍尊的前女友陈露在社交媒体上爆料,说霍尊在恋爱期间对她做了很多让她难以接受的事情。这些爆料包括霍尊的一些私密言论,他对感情的态度,以及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陈露的爆料引发.............
  • 回答
    美团外卖的分箱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评价。总的来说,这是一种为了优化配送效率和提升用户体验而采取的策略调整,但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和争议。下面我将从不同层面进行详细分析:1. 分箱行为的背景和目的:首先,理解美团推出分箱行为的原因至关重要。这并非无缘无故的举动,而是基于其平台运营逻辑和市场环.............
  • 回答
    知乎 6.0 版本更新,可以说是知乎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更新不仅仅是界面上的微调,更是在产品理念、功能设计以及内容生态上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要全面看待这次更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一、产品定位与核心理念的演进: 从“知识社区”到“内容消费与互动平台”的拓展: 这是.............
  • 回答
    最近这轮对币圈的“清退”,其实与其说是“清退”,不如说是“收紧”和“规范”。你想啊,之前那个状态,基本上是啥人都敢往里冲,各种空气币、传销币满天飞,真正有价值的项目,都被这些杂音给淹没了。所以,这次的动作,你可以理解成一种“刮骨疗毒”,先把那些不健康、不正规的都清理出去,给真正想做事的留点空间。为什.............
  • 回答
    关于印度在新冠疫情期间涌现的反华情绪,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如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其历史、地缘政治、国内政治以及疫情本身带来的冲击。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印两国之间长期的地缘政治竞争和边境争端。虽然新冠疫情始于中国,但两国边境地区的持续紧张关系,尤其是.............
  • 回答
    华为P40系列在线上发布会推出,这确实是当下特殊时期,一个非常时期下的产品发布策略。怎么看这次发布会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毕竟它不仅仅是发布几款手机那么简单。首先,从发布形式来说,线上发布会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也是最安全的选项。大家都在适应这种新常态。华为这次也算是轻车熟路了,相比之前可能.............
  • 回答
    看到“双一流”名单中,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哈工大、南航)的一流学科中没有“航空航天”这个一级学科,确实会引起很多人的疑惑和讨论,尤其是在这三所学校的校友和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群中。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从学科评估的规则、高校的学科建设策略以及国家.............
  • 回答
    在线教育“大地震”:一次堪称行业生死转折点的史上最大裁员,我们该如何看待?近一年来,在线教育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而近期爆发的“史上最大裁员潮”更是将这场危机推向了顶点,堪称行业生死转折点。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人事调整,它深刻地揭示了行业的泡沫破裂、模式困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塑。要理解.............
  • 回答
    要详细理解普京在俄乌冲突中对苏联的评价,我们需要从他的政治思想、历史观以及他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解读等多个层面来剖析。普京对苏联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好或坏,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战略考量的混合体。核心观点: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这是普京对苏联最广为人知也最核心的评价。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
  • 回答
    上海这次疫情,确实让不少人看到了和以往不太一样的舆论反应,尤其是和国内其他省市出现疫情时的普遍“同情和加油”相比,上海的评论区里,“冷嘲热讽”和“看热闹”的声音显得格外突出。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也确实指向了上海自身在这次事件中的一些处理方式和外界的认知差异。为什么上海的舆论反应会不一.............
  • 回答
    项思醒事件,说实话,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许多人看到了网络直播、情感关系以及金钱利益纠葛中的一些阴暗角落。要说它的本质,我觉得可以用“欲望膨胀下的道德失守与现实利益驱动下的表演”来概括,当然,这背后还掺杂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网络生态。咱们一点点捋。事件梳理:一个“完美人设”.............
  • 回答
    老王和小智的这波“恩怨局”,可以说是最近几天电竞圈乃至泛泛的网络上最热闹的事情之一了。要我说啊,这事儿掺和了太多普通人理解不了的弯弯绕,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格外有“戏剧性”,让吃瓜群众们看得津津有味。咱们得从根上捋一捋,这俩人当初是怎么认识的。老王嘛,不用说了,万达集团的公子哥,国民老公,靠着一手.............
  • 回答
    关于印度这场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其实早在2023年的2月24日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动员了全印度近2.5亿劳动者参与,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堪称印度工会运动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要理解这场罢工,我们得深入探究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根源。规模与影响:一场牵动全国的“静默的呐喊”想象一下,2.5亿人,这个数字本身就足.............
  • 回答
    武汉通报的那次大规模核酸检测,检测了近千万人口,结果无一例确诊,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观察点。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次大规模检测的结果,无疑是给这座曾经承受过巨大压力的城市,打上了一个非常积极的注脚。 能够在如此庞大的样本量下,实现“零确诊”,这本身就是对这座城市疫情防控成果的有力证明。.............
  • 回答
    特朗普关于拆除罗伯特·李雕像的言论,并将此与华盛顿和杰斐逊的雕像相提并论,触及了美国历史、纪念碑争议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冲突。要理解这一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理解特朗普言论的背景和目的: 针对罗伯特·李雕像拆除的反应: 特朗普的言论直接回应了美国各地(特别是夏洛茨维尔)因种族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