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为什么听不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用户群体广泛,观点多元,但要说“听不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可能是一种过于绝对的说法。事实上,在知乎上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中,是存在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的,但它们可能不像支持保留死刑的声音那样显眼、集中,或者其论述方式可能与某些用户习惯的讨论模式有所不同。

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平台内容生态和用户偏好:

主流民意倾向: 在中国社会,总体上对保留死刑的呼声是比较高的。这与历史文化、社会治安担忧、以及一些特定案件(如恶性犯罪)的影响有关。知乎的用户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社会主流情绪。因此,讨论中自然会有更多支持保留死刑的观点出现,并且更容易获得共鸣。
情绪化表达与理性辩论的混合: 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引起公愤的恶性案件时,知乎上关于死刑的讨论很容易被情绪驱动。在情绪高涨时,支持保留死刑的“严惩不贷”、“以牙还牙”等观点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而废除死刑的论点往往更偏向于法律原则、人权保障和长远社会效益,这些在情绪化表达的语境下可能显得“不合时宜”或“缺乏力量”。
话题的敏感性与讨论的界限: 死刑作为一种极端的刑罚,其存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议题。在中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中,公开、系统地倡导废除死刑可能需要更审慎的态度和更严谨的论证。一些用户可能因为顾虑、不确定性或不想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而选择不直接、强烈地表达废除死刑的观点,或者仅仅在特定问题下侧面提及。
知乎的问答模式: 知乎以问答为主,很多问题带有明确的立场性。例如,当问题是“为什么恶性犯罪者不应被判处死刑?”时,自然会出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但如果问题是“如何看待XX案件中罪犯被判处死刑?”,或者“对于极端恶性犯罪,死刑是否是必要的?”,那么支持保留死刑的声音会更容易获得关注。

2. 支持废除死刑论点的呈现方式和接受度:

论点相对复杂且需要背景知识: 支持废除死刑的论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论点可能需要一定的法律、伦理、人权、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充分理解和接受:
人权至上与生命权不可剥夺: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认为国家无权剥夺公民的生命权,无论其犯下了多么严重的罪行。这是一种普适性的人权理念。
误判的可能性与不可挽回性: 任何司法系统都存在误判的可能,而死刑一旦执行,无法撤销。一个无辜者被错杀,是对正义的最大讽刺。
刑罚的目的并非报复: 刑罚的目的应该是改造罪犯、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是单纯的报复。死刑剥夺了改造的可能性。
缺乏有效的威慑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死刑的威慑作用并不比终身监禁更显著。
可能导致“以暴制暴”的循环: 国家剥夺生命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传递了“生命可以被轻易剥夺”的信息。
国际趋势与文明进步: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废除死刑被认为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冤假错案的风险与成本: 虽然不判死刑不能完全避免冤假错案,但可以避免最极端的、无法弥补的错误。
论述的“不接地气”感: 相较于“严惩恶徒”这种直观的情感宣泄,废除死刑的论点需要更冷静、更抽象的思考。这可能让一部分用户觉得“不接地气”或“不理解”。
难以直接回应特定案件: 在具体案件中,当受害者家属悲痛万分,公众义愤填膺时,一句“我们应该废除死刑”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可能被视为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冷漠。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更倾向于在宏观层面和原则性上进行讨论。

3. 平台内容的“噪音”与“信号”过滤:

高赞回答的筛选机制: 知乎的点赞、评论机制会一定程度上放大被认可的观点。如果支持保留死刑的观点在情感上更容易引起共鸣,那么它们获得的点赞可能就更多,从而出现在更靠前的位置,让用户感觉“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很少”。
“沉默的大多数”与“活跃的少数”: 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用户认同废除死刑的观点,但他们不善于或不倾向于在网络上发表激烈的、长篇大论的评论,或者他们更倾向于阅读和点赞,而不是主动参与辩论。
被折叠或被淹没的观点: 即使有支持废除死刑的回答或评论,如果其逻辑不够清晰、论据不够充分、或者其措辞容易引起反感,也可能被用户投票折叠,或者被大量反对的评论淹没。
用户标签与内容推荐: 平台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互动偏好来推荐内容。如果一个用户过去对死刑相关话题的互动更多是倾向于保留死刑的,那么算法可能会更多地推荐这类内容给他们,从而加剧了“听不到废除死刑声音”的感知。

4. 特定问题下的声音分布:

“死刑存废”整体讨论: 在直接讨论“死刑是否应该废除”这类宏观问题时,支持保留和支持废除的声音都会出现,但如前所述,受民意和社会情绪影响,支持保留的声音可能更活跃。
具体案件讨论: 在具体案件的讨论中,公众的情绪往往占据主导,此时支持严惩甚至要求死刑的声音更容易被放大。废除死刑的论点在这种语境下往往不占优势。
法律或伦理层面的探讨: 在一些更偏向法律、伦理、人权研究的专业问题下,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可能会有更高的出现频率和质量。

总结来说,知乎上并非“听不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而是:

这些声音可能不如支持保留死刑的声音那样显眼、集中、具有感染力。
其论点相对复杂,需要更多背景知识和理性思考,在情绪化讨论中容易被边缘化。
平台的内容生态、用户偏好以及算法的推荐机制,都可能导致这些声音在整体感知上不那么突出。

如果您在知乎上想找到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可以尝试搜索更具体的、偏向法律、人权、国际比较等角度的提问,或者关注那些长期在这些领域进行深度思考和分享的答主。有时候,这些声音可能隐藏在大量的讨论之中,等待被发掘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没到时候。(事实上有,但很小)

等到人人买得起房,开得起车,看得起病了。废除死刑的声音就会更大了。

当然也有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袁隆平的努力程度还不够,人民吃得还不够撑。

从长远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力的强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圣母的概率是很大的。那么死刑的废除是必然的。

user avatar

因为对普通人来说,命几乎是唯一和权贵阶层平等的东西。

大家都只有一条命。

所以这是最后的社会底线。

而对权贵来说,这也是最后一个障碍。

知乎虽然人均985,但总的来说还是普通人社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用户群体广泛,观点多元,但要说“听不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可能是一种过于绝对的说法。事实上,在知乎上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中,是存在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的,但它们可能不像支持保留死刑的声音那样显眼、集中,或者其论述方式可能与某些用户习惯的讨论模式有所不同。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会.............
  • 回答
    你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知乎上经常被提及的某些群体,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社会观察。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得从“群体”这个概念说起。知乎上对“白左”、“田园女权”、“easy girl”这些标签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互联网,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为特定观点和论调提供.............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人性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知乎作为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的价值: 高质量的知识碰撞与启发: 知乎并非一个纯粹的娱乐社区,而是汇聚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用户。这些.............
  • 回答
    罗永浩在知乎上似乎并没有赢得“大部分人”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颇受争议,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他这个人本身的产品思维、言论风格,以及知乎社区的特质来一一剖析。一、 罗永浩本人的特质与知乎社区的契合度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知乎早期以“高质量问答”起家,聚集了大量有专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我也经常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声音。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房价高企、彩礼沉重,好像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另一方面,动辄就是“家庭净资产没有千万都不算中产”,这差距感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吐槽”与“标准”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要明白,在.............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神学”专业,确实很少能看到那种直接、斩钉截铁的“劝退”声音。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没有人真正了解这个专业”或者“知乎用户都信教”。深入探讨一下,你会发现这更多是关于知识的边界、认知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神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个“.............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家普遍不推荐念中医专业,这背后确实有很多考量和现实的因素,绝非空穴来风。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不是那种套话空话。一、 就业前景的现实考量:僧多粥少,内卷严重这是最直观也最让大家担忧的一点。 中医馆遍地开,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缺口与“求职者”的供需不匹配。 你会发现.............
  • 回答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知乎上确实有不少中国网民表达了对特朗普的支持,而对希拉里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这种现象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心态和认知交织的结果。首先,不少人将特朗普视为一个“局外人”,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搅局者。在中国,体制内的许多规则和潜规则对普通民众而言是既熟悉又.............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那些关于公务员待遇“不好”的讨论,和身边朋友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好好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点“机器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是个什么地方。知乎的属性决定了它更容易聚集那些有 Opinions (观点) 的人群,而且往往是.............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不少老程序员或者有经验的学习者不太推荐 C 语言作为零基础初学者的第一门编程语言。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说 C 语言不好,而是它本身的特点,在面对一个完全没有编程概念的“小白”时,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友好”。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理解得透透的。1. C 语言的“硬核”与“低级”:上.............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知乎上推荐 HHKB 的声浪确实很高,尤其是在程序员群体里。但你观察得很敏锐,很少有人会“大声疾呼”说 HHKB 不适合大多数程序员。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保证听起来就是个老司机在跟你掏心窝子。首先,得承认,HHKB 的拥趸确实有他们的理由,而且这些人恰恰是程序员群体里相当一部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技术人才流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上,我们确实能看到更多“从 Facebook/Google/Meta 到 Uber”的故事,而“从 Uber 到 Facebook/Meta”的分享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技术成长曲线.............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大家普遍喜欢使用「」而不是规范的“”作为引号。这背后并非什么深奥的规矩,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区文化。首先,我们得聊聊“为什么知乎会这样?”知乎早期确实深受互联网社区文化的影响,而很多早期互联网用户,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