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通常用「」来代表引号,而不是规范的“”?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大家普遍喜欢使用「」而不是规范的“”作为引号。这背后并非什么深奥的规矩,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区文化。

首先,我们得聊聊“为什么知乎会这样?”

知乎早期确实深受互联网社区文化的影响,而很多早期互联网用户,特别是来自技术、学术背景的用户,他们本身就熟悉甚至偏爱使用一些在特定领域更为常见的标点符号。

1. 输入法的习惯与便捷性: 这是最现实也最直接的原因。很多用户,尤其是习惯使用中文输入法的用户,会发现输入「」比输入“”更为便捷。
全角输入: 在中文输入法状态下,很多输入法默认会将「」作为全角引号,直接按 Shift+数字键(例如 Shift+2)或者输入“引”字,就能快速打出「」。
半角输入: 而“”,在很多输入法下,需要切换到英文输入法,然后按 Shift+2,或者在中文输入法下更复杂的组合键才能输入。对于追求输入速度的用户来说,「」的输入效率更高。
Mac 用户: 尤其是在 macOS 系统上,输入「」和「」的快捷键是不同的。很多Mac用户更习惯使用 Option + [ 和 Option + ] 来输入「」,这个组合键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记忆和使用。

2. “技术范儿”与“学院派”的影响: 知乎早期吸引了大量具备较高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用户,比如程序员、学者、研究人员等。在这些群体中,尤其是在一些技术文档、学术论文的排版习惯中,「」的使用并不罕见,甚至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是更受推崇的。
编程语言与文本编辑器: 在很多编程语言和文本编辑器中,「」被用作字符串的定界符,或者在某些特定语法中出现。长期接触这些环境的用户,对「」的视觉符号会更熟悉,也更容易在日常输入中不自觉地沿用。
排版习惯: 在一些非正式的学术讨论或者技术分享的场合,“”虽然是通用规范,但「」显得更“精炼”或“技术感”一些,符合当时知乎“专业、认真”的社区调性。

3. 视觉上的区别与强调: 尽管“”是通用的规范引号,但在屏幕阅读和排版上,「」有时能提供更清晰的视觉区分。
“层叠”感: 「」的形状,尤其是那个向外的“角”,在视觉上有一种“包裹”或“突出”的感觉,能够更醒目地将引用的内容与其他文字区分开来。
避免与“双引号”混淆: 虽然“”(直角引号)本身也是一种规范引号,但有时在某些字体或排版下,与中文的其他标点符号(比如逗号、句号)的距离感会稍弱,容易在快速阅读时被忽略。「」则因为其独特的形状,更容易被捕捉到。

4. 社区的“模仿效应”与“惯性: 任何一个社区,一旦某种习惯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模仿效应和惯性。
早期用户的示范: 当一批有影响力的早期用户开始使用「」时,其他用户看到了,觉得这样也挺好,特别是考虑到输入便捷性,就会跟着模仿。
“大家都这么用”: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用法变得越来越普遍,新用户进入知乎,看到大多数人都使用「」,自然而然也就习惯了这种用法,并将其作为一种“知乎特色”来接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约定俗成”。
缺乏强制纠正: 互联网平台很少会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强制性的统一,只要不影响理解,平台通常会保持相对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反而促成了“非规范”用法的流行。

那么,为什么不是更规范的“”呢?

“”,即直角引号,是《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中规定的中文引号。它在正式出版物、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场合是必须遵守的规范。

知乎虽然追求“认真”和“专业”,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互联网社区,用户的创作环境更偏向于即时性、交流性和个人表达。在这样的环境下,输入便捷性和用户习惯往往会占据上风。

“输入麻烦”: 如前所述,相比「」,“”的输入在某些环境下确实更繁琐一些,这直接劝退了一部分用户。
“视觉效果”: 在一些用户看来,「」的视觉效果比“”更“舒服”或“有特色”,尤其是在屏幕显示上,更能吸引眼球。
“非正式场合”: 知乎上的讨论很多时候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文,而更接近于一种高质量的问答和分享。在这种更偏向社交和信息传播的语境下,对标点符号的严格规范性要求自然会降低。

总结一下:

知乎上大量使用「」作为引号,并非因为“官方规定”或是“绝对正确”,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输入便捷性是其流行最根本的驱动力。
早期用户群体的背景和习惯,带来了“技术范儿”的影响。
视觉上的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部分用户的认可。
社区的模仿效应和惯性,使得这种用法得以巩固和传播。

最终,“」”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从一个输入习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带有社区特色的“符号语言”。虽然它偏离了国家标准,但在知乎这个特定的网络空间里,它成功地完成了信息传递的任务,并被广泛接受,甚至成为了一种标识。这就像许多小众文化中的“黑话”或“梗”,它们在特定社群内拥有生命力,并且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小管家是这么说的

  • 包裹中文内容的引号应使用直角引号「」或『』
  • 包裹西文内容的引号可以使用 “” 或 ‘’
  • 包裹西文内容的括号可以使用 () 或()



这个是跟知乎早期员工审美相关度很高,具体可以看看早年回答。

有一小部分原因是果子原生输入法对标点符号的输入不友好,反正都要切一遍麻烦,不如麻烦到底。

另外直角引号在中文排版里面确实好看一点,所以我个人也经常会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大家普遍喜欢使用「」而不是规范的“”作为引号。这背后并非什么深奥的规矩,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区文化。首先,我们得聊聊“为什么知乎会这样?”知乎早期确实深受互联网社区文化的影响,而很多早期互联网用户,特.............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关注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用户背景多样,讨论议题广泛,自然也包括对不同宗教、族群的看法。要说知乎上对待穆斯林缺乏中立态度,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缺乏中立”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内容的形成受到多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表达了移民美国的意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发展、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等。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思进取”或者“逃避责任”是过于片面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移民而不是留下来尝试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个人考量和宏观背景。首先,个体层面的“改变”门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用户体验、市场营销、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知乎上“macOS 很好用”的说法与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差距,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和现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知乎是中.............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和李达康的讨论热度,祁同伟的答数迅速超过李达康,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角色设定、剧情推动、观众情感投射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角色复杂性与争议性:祁同伟的“人性光辉”与“灵魂堕落”祁同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高度复杂的角色,他的个人.............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展现出较高的收入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可以解释的现象,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是高收入者,但吸引了大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职业背景的用户,从而在群体层面产生了收入较高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
  • 回答
    您提到的“孟德尔什么问题都能回答”的现象,实际上是对知乎用户“孟德尔”在平台上表现出的极广涉猎范围和深刻见解的一种概括和赞扬。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孟德尔”能够回答几乎所有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用户“孟德尔”的真实情况(推测)首先,我们要明确,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允许任何注册用户.............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