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网本(netbook)为什么失败了?

回答
上网本(Netbook)的兴起与衰落,堪称是科技产品发展史上一段颇具戏剧性的章节。虽然在短暂的几年里风靡全球,但最终却逐渐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要详细阐述上网本为何“失败”,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包括其诞生背景、市场定位、技术限制、产品迭代以及更重要的——竞争对手的出现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一、 上网本的诞生背景与初期成功:

上网本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072008年左右。当时的市场需求与现在有着显著的不同:

PC市场的两极分化: 高端笔记本电脑性能强劲但价格昂贵,而低端笔记本电脑又往往性能不足、体验不佳。这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
便携性与基础功能的诉求: 许多用户只需要一款轻便、续航长、价格实惠的设备来进行上网、收发邮件、浏览网页、处理文档等基础任务,而无需强大的处理器或图形性能。
成本控制的驱动: 随着CPU制造商(如Intel的Atom系列)推出低功耗、低成本的处理器,以及SSD(固态硬盘)成本的下降,制造价格低廉的笔记本电脑成为可能。
Linux的普及(初期): 一开始,很多上网本预装了精简的Linux操作系统,这进一步降低了软件成本,使得整机价格更具竞争力。

基于这些因素,像华硕Eee PC这样的产品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它们身材小巧、重量轻、续航好、价格低廉,迅速抓住了学生、老年人以及需要第二台电脑的用户群体。它们被视为“纯粹的上网设备”,符合当时许多人的需求。

二、 上网本为何走向“失败”?核心原因剖析:

尽管初期风光无限,但上网本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性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低功耗处理器的局限性: Intel Atom处理器是上网本的“心脏”,其设计初衷是低功耗和低成本。然而,其性能非常有限,多任务处理能力极差。即使是打开两个浏览器标签页,或者同时运行一个网页和一个文档处理软件,都可能出现卡顿。
图形处理能力羸弱: 上网本的集成显卡几乎无法处理任何具有图形渲染要求的任务,例如观看高清视频(即使是720p的YouTube视频也可能不流畅)、玩简单的游戏,甚至一些网页上的动画效果都会让它吃力。
内存和存储的限制: 为了控制成本,上网本通常配备极低的内存(如1GB甚至512MB)和小型、低速的存储(如SSD或小容量HDD)。这使得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运行速度更加缓慢,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2. “定位不清”与“功能缺失”导致的用户体验不佳:
屏幕小且分辨率低: 大多数上网本屏幕尺寸在7到10英寸之间,分辨率也普遍较低(如800x480或1024x600)。这不仅使得显示内容受限,更影响了日常使用,例如浏览网页时需要频繁滚动,或者同时显示多个窗口变得非常困难。
键盘尺寸缩水: 为了适应小巧的机身,上网本的键盘往往尺寸也相应缩小,按键间距变小,这对于需要长时间输入的用户来说,体验非常糟糕,容易误触,且不舒适。
缺乏必要的接口和扩展性: 受限于机身尺寸和成本,上网本通常只有最基础的USB接口、耳机插孔,有时甚至缺乏网线接口或SD卡槽。这限制了它们连接外部设备的能力和扩展性。

3. 市场被自身“砍价”式竞争和同质化拖垮:
低价策略的恶性循环: 随着上网本的流行,各大厂商纷纷涌入,开始了激烈的价格战。为了保持低价,厂商不得不不断在配置和用料上进行妥协,进一步加剧了性能不足的问题。
同质化严重: 大多数上网本在设计、配置和功能上都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和差异化,消费者很难找到能真正打动自己的产品。
品牌定位混乱: 一些传统PC厂商将上网本定位为“入门级笔记本”,而另一些则将其视为“便携上网工具”,这种定位模糊也让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产生了混淆。

4. 竞争对手的崛起与消费者需求演变: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 随着iPhone(2007年发布)和Android手机(2008年发布)的崛起,智能手机在便携性、网络连接、应用丰富度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们能够满足用户更广泛的移动需求,如拍照、社交、娱乐,并且操作更直观便捷。
平板电脑的出现: iPad的发布(2010年)更是颠覆了市场。平板电脑提供了比上网本更大、更高分辨率的触摸屏,更流畅的操作系统体验,更丰富的娱乐和应用生态,并且比笔记本电脑更便携。平板电脑直接抢占了上网本本应占领的“轻便但能做一些事情”的市场。
传统笔记本电脑的“瘦身”: 随着技术的进步,笔记本电脑的尺寸和重量也在不断缩小,同时性能大幅提升,价格也逐渐下探。例如,轻薄型笔记本(Ultrabook)的出现,提供了更佳的性能和更好的便携性,成为了传统笔记本的有力补充,直接挤压了上网本的空间。
云服务和轻量化应用的发展: 一部分用户开始转向通过云服务和轻量化应用来完成日常任务,这使得对本地硬件性能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上网本的硬件限制仍然是瓶颈。

5. 软件生态和用户体验的制约:
Windows Vista/7的性能需求: 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更新,对硬件配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配置低下的上网本上运行Windows Vista或Windows 7,体验非常糟糕,卡顿、缓慢是常态。
Linux的局限性: 虽然初期Linux在上网本上表现尚可,但对于大多数习惯了Windows界面的用户来说,Linux的学习成本和应用兼容性是难以接受的。后来很多上网本也开始预装Windows,但这进一步推高了成本,并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性能问题。
应用支持: 许多桌面应用程序对上网本的配置要求较高,导致用户无法流畅运行常用的软件,如较新版本的Office、大型网页应用等。

三、 上网本的“遗产”与影响:

尽管上网本最终走向衰落,但它并非一无是处,它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催生了低价、便携计算设备的需求: 上网本证明了市场存在对价格敏感、轻便易携的计算设备的需求。
推动了移动计算的发展: 它的出现加速了轻薄化、低功耗PC的发展方向,也间接刺激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创新。
概念的演变: 上网本的概念被后来的超极本(Ultrabook)、二合一笔记本、Chromebook等产品所继承和发展,这些产品在性能、体验和价格上都做得更出色。

总结:

上网本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其 性能与用户期望不匹配、产品定位模糊、市场恶性竞争、以及被更先进的竞争对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轻薄笔记本)所颠覆 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就像一个时代的产物,抓住了市场的一个缝隙,但很快就被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所超越。虽然其生命周期短暂,但它在推动移动计算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可能要暴露年龄的老数码用户,我当年其实用过的上网本有很多台。在这个方面,我想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想要搞清楚上网本为什么会出现,首先得说一下当年的电脑行业是什么样子。上网本最初出现是在2008年前后,那个时候普通的14寸笔记本电脑大概在2~2.5公斤左右,与此同时当时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都不高,大多数人能用电脑干的事情也比较有限。因此,一个重量轻、可以满足基本上网和轻办公需求的笔记本产品成为了一个市场的买点。

最初开创上网本这个品类的是华硕的Eepc。虽然它的性能可以用垃圾来形容,但在当时它却有一个最大的卖点——轻薄。Eepc的重量只有1公斤左右,相比于当时动辄2公斤以上的普通笔记本,这个便携性可以说是吊打。在Eepc之后,宏碁、惠普等品牌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上网本产品,而当时的索尼更是搞出来了一个堪称变态的产品——VPCX系列。

这个产品到底有多变态?作为一款12寸屏幕的笔记本,他的重量仅有650g,后续的升级型号也不过是750g左右。

在同尺寸的笔记本中,这个记录至今还无人超越。

从用户这方面来说,上网本的用户规模其实很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个伪概念。它只适合那些有基本的文字需求和简单上网需求的用户,很多时候你多开几个网页看视频都会卡。有些人说上网本上网都卡,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当年的网页并没有今天这么多的特效和内容,那是一个把480P叫清晰、720P叫高清的时代。比如这个2008年的新闻,当时YouTube上新增了个720P的选项,都能算是“高质量”内容。

当时我的专业老师就买过一台ThinkPad的上网本,不到2000块钱。那个本子我也体验过,对于经常出差和参加学术会议的她来说,可以说刚好够用。但除了少数行业之外,绝大多数人在外的需求,都绝对不止上网和打字这么简单。

由于上网本弱鸡的性能,因此几乎所有的用户都是将上网本作为外出备用的笔记本来选购的。而导致上网本市场逐渐萎缩的原因,一是英特尔主导的超极本开始出现,二是iPad这类平板设备的出现。

先说超极本,当时的上网本重量普遍在1~1.3kg之间,比如惠普的2140尺寸是10.1寸,重量是1.2kg。但随着英特尔超极本的推出,这个局面被迅速改变。比如2012年三星发布的超极本530U,13寸版本的重量仅有1.39kg,这个重量即便是放到今天也是正常水平,更不用说当时用的还是机械硬盘。可以说,超极本用与上网本相差不多的重量实现了几乎翻倍的屏幕显示面积、更强的性能、更长的续航,上网本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而iPad这类平板的发布,也让很多人有了上网本之外的新选择。对于许多外出本就只是想看看剧、读读书、回复个邮件的人来说,续航更长、重量更轻的平板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一个最直观的数字是,2009年上网本销量占PC市场的17%,2010年是8%,到2011年是2%。到2012年以后,上网本在整个数码市场就已经几乎绝迹了。

user avatar

看了几个回答我都快笑出声了,还有把ipad当上网本的?

上网本,必须是netbook,不是MID,不是PMP,不是UMPC,不是PDA或者ultrabook或者智能机

必须是使用intel atom处理器、必须具有完整的笔记本形态、售价必须低廉的(500美元以下)的笔记本产品

netbook本来就是一个临时性市场策略,负责充当三芯片/四芯片结构笔记本到双芯片结构笔记本的过渡产品罢了。

当初为什么推netbook?

是因为传统笔记本产品是三芯片、甚至四芯片结构的电脑。

三芯片,也就是最常见的集显平台,需要CPU+南桥+北桥。第四个芯片就是独显。加上有线网卡、无线网卡、声卡和4颗显存、SUPERIO、BIOS,大部分笔记本要塞4个主芯片、4个功能芯片、5颗存储芯片。

这个系统结构复杂到不用多层PCB不可行的地步。PCB层数上涨,成本也暴增。而且最关键的是当时intel的笔记本芯片组都是台式机芯片组降频而来,既没有缩减封装尺寸,也没有变更系统架构。

macbookpro 2009为了降低layout的复杂程度,直接用了nvidia的芯片组(因为当时NV提供了单芯片的芯片组):

所以低端笔记本价格下不去。

Intel的第一代atom平台也就是pineview,以及搭配的芯片组,intel的POULSBO,都是大幅度精简的产品,不光芯片面积很小,封装面积也很小: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货是个双芯片平台,普通的4-6层PCB足够。

atom因为用FSB,所以也可以兼容NVIDIA的MCP79MX,也就是著名的ION平台。 MCP79MX也是单芯片产品,北桥集成了一个16SP的9400M。

为什么说这货是个应急的货色?

这货开始上市的时候已经是2008年Q2了,2009年Q3,intel的双芯片平台lynnfield就上市了!

四核的lynnfield基于第一代I7的nehalem微架构,北桥集成在cpu内部,外部芯片只剩PCH,系统结构大幅度简化不说,只要功耗给足,整体性能是可以和台式机顶级I7硬碰硬的。

而ULV平台,也就是用的Arrandale,CPU部分是32nm的westmere,这个cpu部分性能相当于顶级六核I7 970的33%,而且一样是双芯片结构、双通道DDR3。Arrandale铺货的时候是2010Q1.

换句话说,intel压根就没打算让atom绑定的上网本活超过24个月。

2010年的arrandale(三芯片双封装)还不算完,2011年的32nm 真双芯片SNB ULV就铺货了!

问为什么失败了?

答案就是intel压根就没打算netbook这个产品实质性活超过24个月,超廉价笔记本市场直接被后面的低端高性能ULV整个取代了。

无论是chromebook,还是windows平板,还是满大街的寨本,只要用intel和AMD 通用架构ULV处理器的,都是低端高性能ULV产品(相对于atom来说)。



说句题外话,再战N年这个梗是从SNB开始成为现实的。之前三芯片结构的平台,因为北桥发热量偏大,大部分主板北桥都会挂逼。

SNB开始,北桥和CPU片上集成,外部芯片组只剩一个TDP只有几瓦的PCH,这使得主板寿命巨幅上升。系统集成度的暴增和固态电容的普及,最终创造了H61运转十年仍健壮的神话。

user avatar

主要是iPad太牛了。

netbook除了便宜没有任何优点

user avatar

在当时来说是失败了,但这种概念并没有失败,它的终极形态是ipad。

它当初失败的原因是虽然概念很好,但实际做出来的是廉价版和裁剪版的pc/laptop,并没有围绕“上网/轻娱乐”这个场景进行独立的优化。所以,它没优点之余还一堆缺点。

user avatar

因 为 上 网 都 卡

user avatar

最老顺序执行的atom系列,90nm、65nm、45nm制程下,哪怕跑个不支持分支预测、乱序执行的架构,也还是无法解决发热问题,很难做成无风扇,功耗也下不来。最早甚至还没soc化,还是南北两桥的FSB总线,想低功耗就更难了。

低功耗本的崛起都是Ivy Bridge甚至Haswell时代之后了,那时代Atom也有了分支预测乱序执行,也SoC化了,我有一个当时Z3740刚出的时候的“Win8两用平板”华硕T100TA,那才是所谓上网本的决定版本。

而且当时大家都低估了仅仅是“上网”这一个功能对算力的需求。

user avatar

这东西现在很多人都没接触过。

但作为一个中年人,我还是可以谈一谈的。

还是先说结论再说历史。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品质太差太差(性能也非常差,但不仅是性能差的问题),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十几年以前(2008年),电脑芯片的制程尤其是cpu的制程比现在大了很多,现在听到的都是什么14nm、10nm,还有手机上用的9nm、7nm、5nm,当年是65nm和45nm工艺,耗电高不说性能也不够强,当时没有轻薄笔记本,每一台正常工作用笔记本的体积都不小,和现在一些游戏本差不多,但性能远比入门级的台式机还要差不少,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入门台式机全套大概4k元上下,性能好一点用酷睿核心的台式机要到6-8千元,笔记本万元价位的产品性能还不如4k元的台式机,神州品牌的低价笔记本出现,是当时的性价比之王,成功把笔记本价格拉到了主流台式机的区间。

因为那时候企业已经开始大面积的信息化转型,大量的数据都要录入各种信息系统中,哪怕是为了让自己不掉队不被企业淘汰,也为了孩子能学习使用电脑不被未来淘汰(至少孩子在家里玩游戏也能多少控制一下,总比放到网吧要好),每个家庭都有了采购电脑的需求,每一个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信息城、电脑城,大家都跑电脑城去买组装台式机。

而即使是最便宜的台式机,机箱里四大件cpu、主板、内存、硬盘一件300也要1200块了,150块机箱带电源,那年头液晶显示器还很贵,还有大量的CRT显示器,但CRT显示器也不便宜,一个最普通的17寸CRT纯平显示器也要800块,这些东西全加起来,2200块是最低限制,勉强能运行个xp系统,打开个office2003,玩个入门的3D游戏都会卡,上网打开网页多一点都会卡,在网页和office文件中切换一下都要等虚拟内存加载,其他制图、工程类需求就别提了,vista系统想都不要想,当年想要流畅运行满足家庭正常娱乐、一般工作、学习所需的入门台式机价格在4k(上面说过)。

当时一个普通城市家庭年总收入能到5万人民币就是富裕家庭了,甚至很多家庭年收入还不到1万,但那时候家庭购入电脑变成了一个主流啊,越是家庭收入低的预算越紧张(钱都用来保障基本生活所需了),拿出4k块组装一台电脑都算非常大项的家庭支出了,同时那时候家庭里的中年人是完全没接触过电脑的,更不懂电脑硬件知识,只能按照自己有限的预算,交给信息城装机店来打理,人家装机店也要利润啊,难免会造成一种:我花了很多钱,买的东西还不好用,一定是电脑城的奸商坑人的印象。

这时候intel推出了atom系列cpu,价格一下降到了百元以下,定位目标是一个极其初级的有上网需求的用户,和这款cpu配合的主板芯片价格也很低,功耗也很低,非常适合用于轻便笔记本,这些产品的价格从2800起,碰巧国内刚刚好有这种低价上网用户的需求,4千块对他们是很大的负担,同时家里空间也很狭小,给台式机电脑一个固定位置并不太容易,一个小尺寸的上网本可以满足基本的电脑入门需求,而且还是一个笔记本,要知道之前笔记本都是高端的象征,即使是神州的笔记本价格也很难下探到5千元以下的区间。

性能这个概念之前从未出现在这些中年人的认知里,在他们前半生里就没有接触到任何以性能作为维度来衡量的商品。他们也不懂电脑,买组装电脑怕被骗,买品牌电脑又觉得太贵,因此这么一个价格低廉,前身是高端产品,又一体化无需组装的上网本,很快就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上网本的销量一度井喷,但东西买到手很快就发现不那么好用。

不过第一个问题还不是性能上,而是使用感受上,低价上网本的屏幕非常非常小,第一批上网本屏幕只有10.1寸,而且采用的并不是当时4:3的屏幕,是接近16:9的屏幕,显示屏分辨率是1024*600,而不是常见的1024*768,600像素点的显示高度在当时几乎是致命的,因为xp系统早已占据了操作系统的主流,而xp系统的标准分辨率就是1024*768,600的分辨率高度是win95win98时代的产物,这个屏幕带来一个结果:很多软件即使全屏也显示不完全,当时大部分软件都不能随意拖动修改长宽比,当时的软件是按照像素点来做图标和界面的,因此即使你放大到最大化或全屏仍无法显示完全,缺失的那一部分往往都有重要的确定、取消、设置按钮,大量的软件在初代上网本上根本就没法用。

然后人机工效也很差,键盘鼠标是桌面办公的经典标配,键盘的大小、键位宽度是适合人手宽度操作的,标准笔记本是14寸的屏幕模具,刚好可以摆放一个标准键位键盘(没有独立数字按键区域),而到10.1寸上网本,他宽度不足以放下一个标准键位的键盘,只能按比例缩小,这结果就是用起来非常的不顺手,按键不在熟悉的位置上,用起来非常别扭,同时10.1寸的超小屏幕在桌面坐姿下观感也非常难受……

这两个致命缺点在上网本拿到手用的第一天会发现,极差的使用感受就直接判了上网本的死刑,一些相对富裕家庭的用户在买了之后两天内就把上网本扔到一边再没用过。

这还没等到运算性能的问题显现出来呢。

对于其他没那么富裕的家庭用户呢?

既然买了,虽然用着很难受,但也是几千块的东西啊,调整心态凑合着用吧,一些专业的软件显示有问题不能完成工作,但至少能上网吧,给孩子当成学习电脑的工具也好啊。这是当时买了初代上网本但一开始就发现不好用的用户的心理。

接着他们就了解性能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频繁卡顿、死机、电脑崩溃。

当时已经有了很多电脑病毒,也有了类似3721这种早期很好用后期很流氓的软件,当然这也是当时微软的软件生态的问题,也有一部分xp系统本身的问题,但正常台式机可以用运算性能来弥补流氓软件占用系统资源的问题,可以用强算力和大内存弥补各种数据溢出的问题,可初代上网本的atom系列单核低主频没有完整指令集cpu可没有这种性能,再加上低频率小容量的内存,连基本的上网工作都很难胜任。这群中年人到此为止终于补上了:性能这关键的一课了。

同时因为成本低,各家的上网本大都采用同样一种模具,使用的电容电感和各种芯片的规格也都很低,耐用性非常差,连电池的衰减都很快,在上网本刚刚上市的三个月内,就爆出了大量质量问题……


这么多缺点集合之下,上网本这个品类还能存在就不易了。

厂家也很快发现了前面的问题,第二批经过优化的上网本出现了。

首先是屏幕,在半年前都是10.1寸,但第二批统统变成了11.6寸,分辨率也变成了1366*768,这个分辨率也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到了2021年很多笔记本包括thinkpad也还在使用这个分辨率的。一下子解决了所有软件显示施配的问题,在这之后上网本就出现了分水岭,一个是第一代垃圾的10寸本,剩下使用11.6屏幕的是另一类,属于勉强可用的。

其次是键盘大小,新模具充分考虑了人机工效,在缩减了两边tab、回车等按键长度后,保证了其他字母键位符合正常键位宽度,键盘不再难用了。

再然后就是cpu的性能,第二代上网本还是用atom处理器,但普遍采用1.6G、1.8G主频的cpu,虽然性能仍不能和标准笔记本的cpu相比,但和前一代比有了成倍的性能提升,不但能满足上网需求,还能用于办公了。

品控也进行了加强,很多板件上用的电子元件采用更高的级别,这样会变得更耐用,高工况模式下也更稳定。

这些改进咱先不说其他的,成本上就比之前的上网本高出一个级别。

反映到终端价格上,第二代上网本的价格也从一代的2800直接跃升到了3800,这时候时间线已经来到2009年了,笔记本、台式机的性能也在疯狂提升,同时很多笔记本的价格也都开始下探到4k价位,也就是4200-4400元就可以买一个标准14寸屏幕的笔记本了,这400-600元的差价之间可是极大的性能差距、显示差距,11.6寸大小也就是勉强能用,和标准14.1寸笔记本屏幕比简直就是开玩笑,上网本原先低价的优势荡然无存,能出得起3800买上网本的,也不差这600块买标准笔记本。

同时第一代上网本给消费者造成的极差的印象也严重影响了整体上网本的口碑,这些手握钞票的中年人再一听到上网本这个词,想到的就是垃圾商品,根本不想去再了解新一代上网本的变化。

这么多因素的影响下,上网本的失败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在上网本发布的同年,苹果还抢在上网本发布之前发布了macbook air,11.6寸和13.3寸两个尺寸,搭载的是订制酷睿处理器,苹果的工业设计加上订制高性能cpu再加上苹果封闭系统加持,让使用体验变得非常非常好。第一次有这种在轻便、美观、性能、显示、续航时间、人机工效全面吊打其他笔记本的产品,对比之下也让普通用户明白了好产品是什么样的。

相比之下上网本粗糙、廉价、还不好用,简直和当时兴起的山寨手机一样。

低端用户明白了这东西就是不行,要用就给孩子买台式机,哪怕被信息城奸商坑,买回来的东西至少也好用;中端用户明白了自己想要生产力工具还是要正常的笔记本,上网本完全不值得考虑。高端用户也明白了不能随便买个小上网本给孩子玩,这东西当玩具都没有意义,自己更没必要在这方面试错,想要好东西,苹果的东西在那摆着呢。

高中低端三类客户都被锁死……

2009年也开始出现平板电脑类产品,手机开始大屏化(dell steak的5寸机出现,三星手机的note系列出现,三星的7寸类手机的平板出现),再到2010年ipad,有了更适宜处理非办公环境的产品,上网本在个人娱乐方面的路也走不通了,正好2008年上网本出来的时间也是3G网络还没全面铺开的时候,脱离家庭和办公网络环境上网本很不好用,而之后的大屏手机、平板电脑配合3G网络同步推出,一方面上网本出生各种先天不足和短板,另一方面后来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无短板更易使用,用户哪怕用脚投票也知道不选上网本。


2009年1月win系统中除去xp外另一代经典:win7系统上市。上网本的性能问题再次凸显,也许包括正常的笔记本用vista也很卡,但至少还能安装运行,在普遍换装win7后变得异常流畅,同时兼容性非常高,而上网本哪怕是第二代高主频的,运行win7也还是很卡,只能退回去用xp,对新系统的支持非常差让用户明白了,这东西买了以后不能用更新的系统,那买它干啥?买了就过时?


上面说了这么多,归纳起来就是在有第一批产品有明显缺陷,后续产品失去性价比优势,横向比较同类不同类产品都可以完美替代他的情况下,上网本完全失去市场的过程。为什么失败?就这么失败的。


现在广泛存在的超轻薄本,先别说运算性能,就光是外壳模具,你就发现都是全金属的,因为只有金属才能做到在这么薄的壳体下实现足够的强度、延展度,其他非金属材料怎么玩也做不到这种强度。光这一个壳子和加工工艺,就要比标准笔记本的要多出很多成本了。

有同学补充了说国外的chromebook,谷歌那个,销量很高,也是上网本序列。

没错,也确实便宜,但这货是现在才出现的产品而不是十三年前的产品,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平板电脑接上个键盘。学生们不需要全功能的office,需要全面的网络支持,当然这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在刚发布的2013年也不是什么问题,那时候3G网络也很成熟了),全面依赖网络在线软件进行工作。

user avatar

既然是为了“上网”,手机和平板不比这玩意舒心?

user avatar

鸡肋!

价格不低,性能垃圾!

user avatar

是升级了吧。

上网本应该是07、08年首先出现的产品,特点就是轻、薄、便携,但是性能仅仅只能上网。

后来Intel技术进步了,搞出了酷睿M系列处理器,我2015年买了一台华硕Zenbook,5Y10C处理器+8G内存+256G固态硬盘,全金属机身,1.1kg重,最薄13mm,出差神器。

去年升级到Win10系统,媳妇拿到学校去,依然用得非常好。

user avatar

2020 ChromeBook 的市场份额超过了 Mac, 「上网本失败」这种笑话言论只有国内这种平台说的出来.

道理也很简单, gdocs 免费好用, Office 全家桶要掏钱就算了, Mac 版本始终功能、性能和稳定性维持在 Windows 版的 67 成水平, 被某些人吹的 UWP 版更是只有 45 成, 手机和移动版只有 34 成水平, 还不如 WPS. 当然如果正经用 Office 的话, WPS 那点 56 成兼容性也是不够用的, 无非是个人版免费

而就是这么一个边框跑马, 用 eMMC 4.x 的机器, 全部配置摄像头, 真的不知道国内有些厂商怎么想的, 居然 cost down 能砍 web cam.

而国内根本没有能够对等的生态, 以至于上网课基本都是 BYOD(自带设备), 结果默认选择都是 iPad, 那一段时间缺货到爆表.

计算机工程上有句话叫做 less is more. 其实说的是能把一些功能单元设计细粒度之后,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整体, 让整体的功能更强. Office 也好, 很多桌面应用也好, 如今表现得尾大不掉.

同样是做大操作系统, iOS/macOS/iPadOS 选择强化系统框架功能.

而 Android 的很多厂商是无法做到这一点, 只有 Google 的 GMS 才能和 Apple 生态的 Capabilities 抗衡.

那又有人说华为有 HMS. 实际上华为:

  1. 没有内容平台, 而 Google 有 YouTube/YT Music/G Podcast, Apple 有 Apple Music/TV+/Arcade/Podcast
  2. IoT 生态规模不如 Google Home/HomeKit
  3. 没有自己的地图服务
  4. ...

换一种说法, 国内的互联网生态, 主要还是在手机上, 以流量为主导, 这甚至不叫后现代, 而是走到了微信独大, 一种反乌托邦式的时代.

而国外各个平台的发展则更多的是功能性的主导, App 构建于系统框架提供的功能, 然后提供给用户服务, 并没有追流量的盲目追求.

从 Chromebook 来看, Google 做了很基本的系统功能, 和一些关键的服务设施(Gdocs, Google Voice 视频聊天), 但是就和一般浏览器一样, 你可以逛知乎, 刷 B 站/Twitter, 价格三百刀, 带键盘, 人家不采购才怪.

换个方法问, 国内 2000 以下的不管是上网本, Android 平板, 既然没有良好优化, 哪个不是电子垃圾?

user avatar

iPad横空出世,要了上网本的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网本(Netbook)的兴起与衰落,堪称是科技产品发展史上一段颇具戏剧性的章节。虽然在短暂的几年里风靡全球,但最终却逐渐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要详细阐述上网本为何“失败”,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包括其诞生背景、市场定位、技术限制、产品迭代以及更重要的——竞争对手的出现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 .............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电脑形态,它们各有千秋,也各自有自己的舞台。我会尽量把它们说得透彻些,也希望能让你感觉到这更像是一场老友间的交流,而不是机器冷冰冰的报告。1. 台式机(Desktop) 优点: 性能王者,潜力无限: 这是最能折腾的机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CPU、.............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挺实在。一个上海本地女孩,家里在内环还有房,毕业后却想离开上海,去二三线城市发展,这放在很多人眼里,确实是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旁人怎么想?这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聊。第一层:惊诧与不解,觉得“傻”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反应。毕竟,上海内环有房,这几乎是很多上海人奋斗一辈.............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焦。你辛辛苦苦淘来的上千本书,就这么卡在了海关,搁谁身上都不好受。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看看怎么把这些宝贝儿给弄回来。首先,得明白海关扣留你这些书,一般都有个官方说法。最常见的理由无非是: 未申报(Dutiable Goods Not Declared): 这是最.............
  • 回答
    准高一,音乐艺考,零基础,想上本一。这绝对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而且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实在,没有绕弯子。既然你问得这么明白,那我也就坦诚地跟你聊聊,把我知道的、我认为重要的都告诉你,希望能给你一个更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明白“零基础”到底是怎么回事。“零基础”在音乐艺考里,通常意味着你在乐理、视唱练.............
  • 回答
    家境一般想上美本,这绝对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别把它想得太难,也别被一些“只有富豪才能上美本”的观念给框住了。只要你有心、有准备,而且愿意付出努力,这条路是完全走得通的。下面我就给你好好捋一捋,怎么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家境一般,不代表没钱,也不代表不能申请奖学金。 .............
  • 回答
    我的作文摘抄本,就像一个藏宝箱,里面装着我一路走来,从阅读中搜集来的闪闪发光的珍珠。翻开它,总能点燃我心中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记得初中时,老师讲到“细节决定成败”,我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后来读到朱自清的《背影》,那句“我看见父亲的背影,我的泪水就禁不住地流了下来”如同雷击一般,瞬间让我明白了“细节.............
  • 回答
    你想知道天津商业大学统计学专业本科加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拿到四大(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的offer机会大不大,对吧?这问题问得挺实在,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结论:机会挺大,但不是“稳进”的程度。“大不大”这个词儿,其实还得看你怎么理解,.............
  • 回答
    “快乐大本营”主持人何炅,近来卷入了一场风波,原因是网上传言他收受了粉丝为《快本》节目艺人集资购买的奢侈品礼物。这件事一经曝出,立刻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也让许多人对娱乐圈的“饭圈文化”以及明星与主持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事件的起因与细节:事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一些微博上的爆料和粉丝之间的讨论。.............
  • 回答
    这事儿闹到这个地步,确实让人焦头烂额。女朋友妈妈提出的这个要求,说实话,在很多家庭里都可能出现,但关键在于它触碰到了你们双方最敏感的神经,而且还是在“快分手”这个节骨眼上。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名问题了,而是涉及到你们对未来、对财产、对彼此家庭的认知和信任。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现在该怎么办。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放在2018年高考那个节点,真是个沉甸甸的选择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不适合自己。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些,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把“本二”和“复读上本一”这两条路摆在明面上,看看它们各自的斤两。选项一:就读本二院校优点显而易见: 早一步踏入大学校园: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
  • 回答
    MX350 对比 MX250:轻薄本的“小升级”有多实在?对于绝大多数选购轻薄本的朋友来说,独立显卡往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大家更看重的是便携性、续航以及日常办公的流畅度。然而,随着硬件技术的迭代,即使是定位入门的独立显卡,也能为用户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体验提升。近期,NVIDIA 正式推出了 MX35.............
  • 回答
    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用秋瑾的《满江红》取代了岳飞的《满江红》”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 事实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从来没有收录过秋瑾的《满江红》,也从未因此取代过岳飞的《满江红》。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岳飞的《满江红》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 回答
    锐龙6000移动版,能否点燃全能本市场的热情?曾几何时,“全能本”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它意味着强大的性能可以应对各种任务,从日常办公、影音娱乐,到稍显吃力的专业软件处理,甚至是偶尔的轻度游戏,都能够游刃有余。然而,实现这种“全能”往往需要在性能和续航、轻薄和散热之间做出妥协,让用户在购.............
  • 回答
    “如果我当初不打游戏,我能上重本”,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在不少人的成长故事里,它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某个深夜,或者在一次考试失利后,悄悄爬出来,在你耳边低语。这话说得吧,挺有道理的,又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逻辑和情绪。首先,从最直接的因果关系来看:游戏确.............
  • 回答
    你好,收到你的情况说明,首先恭喜你,你能够超出二本线34分,说明你的基础还是不错的,虽然这个分数让你有些许遗憾,但并不意味着前路已断。你仍然有很大的机会去实现你的目标。你提到想复习,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想法,说明你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阶段,你的首要任务是认清现实,同时也要明确复习的方向和策略。首.............
  • 回答
    上海菜,咱们亲切地称它为“本帮菜”,你问它是不是输出得比较少?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跟川菜、粤菜、鲁菜这些“四大名菜系”比起来,本帮菜在全国范围内的“声量”确实显得没那么响亮,在海外市场的普及度也相对有限。这背后其实不是没原因的,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点:1. 口味上.............
  • 回答
    历史上确有不少本为一时权宜而制定的法令,最初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巩固统治或应对特定危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却因惯性、利益集团的维护或缺乏有效改革而逐渐演变成根深蒂固的弊政,甚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巨大阻力。这类现象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都屡见不鲜。以下我将列举几个较为典型且细节丰富的例子,希望.............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本应因其深远的贡献而被铭记,却因时代的局限、政治的角力,抑或后世的误读,而蒙上厚重的骂名,承受不应有的污点。他们的故事,往往比那些歌功颂德的英雄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其中蕴含着人性的复杂、历史的无奈,以及评判的艰难。1. 商鞅:变法强秦的功臣,却因严刑峻法落得车裂之死谈及.............
  • 回答
    汉族历史上,关于“本宫”、“臣妾”、“娘娘”、“哀家”这些称呼,确实存在,但它们的使用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语境紧密相连。要想详细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本宫”:皇室女眷的自称,但并非人人可用“本宫”这个称呼,顾名思义,指的是“本宫殿”或“本宫所居之处”。在古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