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会提出“《信条》会将成为诺兰评分最低的电影”这种观点?

回答
关于《信条》(Tenet)会成为诺兰评分最低的电影这种说法,其实在电影上映前后就一直存在,并且有不少观众和影评人在讨论中表达过类似观点。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1. 叙事结构的复杂性与理解门槛的提高:

克里斯托弗·诺兰一直以其非线性叙事、多层空间交织以及烧脑的剧情设计而闻名。《信条》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是他本人探索的极致。

时间逆转的硬核运用: 《信条》的核心概念是“时间逆转”,但这并非简单的倒放,而是通过特殊的装置和技术,让物体和人物可以在物理上同时向前和向后运动。这种设定在视觉呈现上极其炫目和颠覆,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理解难度。观众需要同时理解正向的动作和逆向的动作之间的互动,这种信息量和思维模式上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信息传递的碎片化与隐晦: 诺兰的电影常常不直接解释一切,而是让观众自行拼凑线索。《信条》在这方面更加明显,大量的信息和关键设定都在对话中快速闪过,或者通过角色的行为来暗示,很少有完整的 exposition (背景介绍)。尤其是对于“时间逆转”的原理,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易懂的科学解释,很多时候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设定,跟着人物去行动。
角色动机与情感的淡化: 相较于诺兰过往一些更具情感深度的作品(如《星际穿越》),《信条》的角色动机和情感线被弱化了不少。故事的推进主要依靠严密的逻辑和精巧的结构,人物的塑造更多是为了服务于这个宏大的时间概念和复杂的任务。一些观众认为,这种对情感的牺牲,使得电影在人文关怀上有所缺失,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 音效与对白的处理问题:

这是《信条》最受诟病的一点,也是导致很多人难以理解剧情的直接原因。

混音问题与对白不清: 在《信条》的混音中,爆炸、枪战等音效被处理得异常响亮,甚至盖过了人物的对白。即使在最好的音响环境下,许多关键的对话也难以听清,这无疑加剧了观众理解剧情的难度。当核心信息都无法被准确获取时,观众自然很难跟上叙事节奏和逻辑。很多观众表示,观影过程中不得不反复依靠字幕来捕捉那些被淹没的台词。
音乐的压迫感: 汉斯·季默(虽然这次是Ludwig Göransson作曲,但风格上很像)的配乐一如既往的磅礴和富有感染力,但有时候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电子音效也起到了反作用,进一步增加了信息接收的压力。

3. 叙事逻辑的“作者意图” vs “观众接受度”:

诺兰作为一位非常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他的电影总是带有强烈的“作者论”色彩,即电影是导演个人意志和视角的体现。

为复杂性而复杂性? 一些批评者认为,《信条》的复杂性似乎是为了展示诺兰在驾驭复杂叙事上的能力而设计,而非完全服务于故事本身的必要性。这种“炫技”的成分,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观众无法有效接收和理解,就容易产生挫败感,认为电影“为复杂而复杂”。
缺乏回旋与留白: 诺兰的电影通常有很强的解谜属性,观众需要思考和推敲。但《信条》的叙事推进得实在太快,并且对白信息量大,一旦错过关键信息,很难有时间去回想和弥补。电影提供给观众的“留白”太少,让观众更难在观影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思考和理解。

4. 观影体验的差异化:

不同影院、不同观影条件: 由于混音问题,《信条》在不同影院的观影体验差异巨大。在声效设备较差的影院,问题会被无限放大。而对于一些习惯在家观影的观众来说,缺少足够震撼和沉浸的声效环境,也会让电影的“爽感”大打折扣。
期待值的影响: 诺兰的前作《盗梦空间》在惊险刺激的动作和引人入胜的科幻概念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获得了广泛赞誉。《信条》作为一部被寄予厚望的全新原创科幻大片,很多观众在期待其同样水准的叙事和主题表达的同时,也可能在潜意识中将其与《盗梦空间》等作品进行比较。当《信条》在某些方面(如易懂性、角色深度)未能达到部分观众的预期时,失望感就会更强。

5. 市场表现与口碑的发酵:

虽然《信条》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可观的票房,尤其是在疫情初期上映的情况下,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口碑的普遍性。

“爱者极爱,恨者极恨”: 《信条》的口碑呈现出一种比较两极化的趋势。一部分观众非常享受其独特的概念、宏大的场面和烧脑的设定,认为这是诺兰一次大胆的尝试。但另一部分观众则因为难以理解、对白不清等原因感到沮丧,认为这部电影是他最糟糕的作品之一。
长尾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观众通过不同渠道观看《信条》,对其的评价也会逐渐沉淀。一些在初期因难以理解而给出差评的观众,可能会在反复观看或与他人交流后改变看法;反之亦然。但从目前来看,那些因技术和叙事门槛而产生的负面评价仍然占有相当比重。

总结来说,认为《信条》会成为诺兰评分最低电影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它主要来源于影片本身在叙事复杂度、信息传递清晰度(尤其是对白混音问题)以及角色塑造上的某些短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一部分观众在观影后产生了强烈的理解障碍和情感疏离感。尽管影片在视觉和概念上的创新性毋庸置疑,但当观影门槛过高,并且某些技术层面的处理未能让观众顺畅地体验到导演的意图时,评分上的劣势也就难以避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信条》就一定是他最差的作品,电影的评价往往是主观的,但这种观点确实反映了影片在许多观众心中的真实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个烂片。(在诺兰拍的电影来说,绝对算烂,垫底不为过)

节奏一塌糊涂,全程狂奔,生怕演员语速慢了让观众捕捉到。

台词装逼的一塌糊涂,真以为个个物理硕士,不是物理硕士不配看是不是?

没有感情,全片唯一有感情的地方,就是男二最后的潇洒一笑,总共一分钟。

噢,女主就是个工具人。

选个黑人男主拯救世界是为什么想必不用我多说了吧?

男主演技好吗?凭良心讲,演技好吗?

呆了。

管这叫创新?看不懂就是创新?就是牛逼?

诺兰以前的电影,除了敦刻尔克,基本我都看了。

包括记忆碎片,都一遍能看懂九成。

诺兰的片子其实一向不烧脑的,故事本身都不复杂,但是讲的很复杂,并且……非常精彩!

看完让人头皮发麻!

但这部信条哪里精彩了?

是倒放的视效(第一眼嗯不错,之后……真的没啥意思)很精彩?

还是一笔可以带过的名画和阿福管家的见面却烦来烦去很精彩?

完美的叙事节奏在这部里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流水账的感觉,全程冲冲冲。

诺兰前面无论拍了多少部神作,都不等于这部神。

信条豆瓣刚上8.4,我刚看完,就掉到了8.2。说实话,还是高了,七分差不多。

总之我认为,这部片就是天王老子拍的也是不好看

ps:看完了,我看得云里雾里(不是完全没看懂,大致还是懂的),去豆瓣看解析,看一半感觉实在是没啥意思……解析都没看完……

豆瓣上有个短评我很赞同:

无聊到连深究都没有兴趣……

当然,不针对诺兰,一名很神的导演拍了部烂片也是常事……

毕竟拍电影又不是导演一个人就能拍的……

——————————————————————

发出来就预想到有优越大神和诸多聪明人来喷了。

随便喷!

再怎么喷,也无法改变这是诺兰作品中垫底存在的事实!

摆明了就是捧丹泽尔华盛顿大儿子的片子,结果中国的一个个诺兰粉都嗨了!

加油,你们继续多刷,不多刷几遍对不起你们聪明的小脑瓜!

————————————

点赞和评论太多,在三亚玩,就不一一回了。

首先道个歉,之前我讽刺了“人”,还带上一步之遥,是我不对,过激了。

原句是:并且,我认为,认为这部电影好的人,跟认为姜文的一步之遥很好,是差不多的人。

他们总能从一部不好看的商业片里找出无数的理由,告诉大家这部电影有多牛。

已删除。

本文仅表达,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之前有冒犯到人,非常抱歉。

但信条就是不好看,就是烂,看不懂是烂,看懂了还是烂。

我不喷设定。

我喷的是故事过分白痴。

user avatar

9.11更新

万万没想到啊,我这答案过了千赞了,说明不少人苦诺兰装逼久矣。我应该准备一下接受媒体采访,然后和诺兰电视辩论,最后接到纽约时报影评版块的约稿,被授予莱昂纳德-马丁接班人的称号了(手动狗头)。

原答案是我二十多分钟打出来的,肯定带着不少情绪,也不那么严谨,然后评论区各种观点都有,所以我就更新一下,好好说说我为啥觉得信条就是个烂片。

首先我要说一个前提:设定好坏并不影响作品质量。很多好的文艺作品设定就是天马行空,比如哈利波特,比如三体,但并不妨碍它们的出色和经典。

为什么?

故事好看,而故事好看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故事中的人物行为符合逻辑,做出选择时有着让人信服的动机,能够让观众相信:这事是这个角色能干出来的。所以丰满的人物形象,才能推进故事合理发展。

哈利波特虽然是魔法世界,但马尔福这种色厉内荏的富二代、罗恩这种家境幸福但因为总是活在其他人光环下,内心深处的小嫉妒,斯内普这种各个方面都很败坏,但唯独一生只爱一人,佩妮一家刻薄但又不失底线,都很容易在身边找到原型,这就让人物丰满起来,之后他们做的事也就让人信服。

三体也是,罗辑、大史、章北海、程心等等,都各有各的性格,再做出不同选择时都是根据其性格出发。拿罗辑来说,他其实是一个比较冷血的人,压根没把三体危机当成自己的事,而只有在唯一在乎的庄颜离开后,他才开始承担责任,所以他的转变完全说得通,按术语来说,这好像叫人物弧光。

扯远了,回到信条本身,我想请问:信条中各个角色的性格是什么?信条中所有人性格都扁平得如同被二向箔击中一般,成为了诺兰叙事手法的工具,这显然本末倒置了。

而人物性格的缺失进一步导致了人物做事的动机难以让人信服。

还是先举个反例,诺兰的致命魔术。杰克曼与贝尔最初来自于同行相轻和争胜心,而引爆点是贝尔装逼失败,害死了杰克曼的未婚妻,于是两个人开展了长达一生的报复和反报复。杀妻之恨,这就让杰克曼的动机非常充分。

无极里谢霆锋因为张柏芝骗他一馒头就黑化了,然后指责张“你让我失去了做好人的权利”,这就非常牵强。

回到信条,拿男主来说,作为一名特工,他在执行任务时莫名其妙成了侠客,怎么着都要保护女主。你说他是爱上女主了?在全片的互动中,并没有交代出他和女主有啥火花,连小手都没摸过,所以一个职业特工为什么突然圣母心发作呢?全片并没有说,说真的,你用个十几秒说男主色迷心窍,馋人家大长腿,也比现在好。

而反派更搞笑一些,作为一个立志毁灭世界的军火大鳄,为了不和老婆离婚,他的方式居然是拿报警威胁老婆,尼玛,你一个军火商拿报警威胁人?黑道的尊严呢?

公路追车那段,军火商拿枪指着女主,那意思是:你不把东西给我,我就是杀了我媳妇。????你媳妇和哈登是清白的啊?你拿她威胁有啥用啊?

上次见到如此迷醉的逻辑还是小时代的某一部:以为自己得了癌症的顾里为了不拖累朋友们,故意说自己和席成睡了,然后引发姐妹大撕逼。

信条里这种牵强的动机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能看出:人物形象单薄,导致动机难以服众,动机不够,故事的进行就变得特别苍白。而当一个非纪录片,特别是院线商业片,连故事都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你炫技炫得再好,也难以掩盖本片的失败。就像我原答案打的比方,客人去饭店是吃饭去的,不是看你一边颠勺一边耍杨家枪的。

信条宣发时几乎都在强调一点:烧脑,甚至不少营销说这片子你得看三遍才能懂。这说明这部片子除了炫技已经实在没有别的能够拿出手。

很多人说,你应该看看影评,但看影评只能是为一部足够优秀的片子锦上添花,而无法帮一部烂片扭转乾坤。

诺兰曾经优秀的片子,比如黑暗骑士和致命魔术等等,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享受和最后揭开迷雾的快感,所以读影评看到其他人的解读时,我会赞叹“原来还可以这么理解”,让我在已经认可这部片子后有了另一层体验。

让子弹飞也是,十年后这部电影已经快成了显学,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很多桥段也成了经典梗,但这部电影之所以牛逼,就是因为你啥解读都不看,就当一普通观众,在电影院里看看张麻子和黄四郎你来我往的斗法,也觉得好看。

显然,信条并不具备这些东西。

因为诺兰名声在外,所以很多人看不懂之后不敢说他不好看,怕被人说智商低(评论区就有人这么说),这也正常,但从信条目前引发的争议来看,如果下一部诺兰的电影还是这个水平,必然会恶评如潮。

另外我查了一下,他弟弟乔纳森-诺兰自从星际穿越之后就没给他再当过编剧,此后诺兰的片子就越来越乏力。所以以后想要装逼可以这样:虚假的诺粉粉的是克里斯托弗,而真实的诺粉粉的是乔纳森。

祝大家快乐。


原答案



因为这就是个烂片啊。

扪心自问,如果这片子导演不是诺兰,你看了150分钟一头雾水走出电影院你会不会骂街?

仔细看本片,除了时间逆转这个概念之外,这部片子可以用一无是处来形容。

把导演故弄玄虚的叙事技巧拿开后,这个故事苍白无比,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如同纸片,你不知道他们对彼此的情感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知道他们做事的动机是什么。仿佛他们就是为了导演装逼而存在的。

大反派毁灭世界的理由居然是自己得了胰腺癌,诺兰看《我是余欢水》看多了是吗?

在逆世界得带氧气面罩,结果一进室内就摘了,因为外面有新冠病毒是吗?

顺世界和逆世界的两个自己不能相遇,否则就灰飞烟灭,结果两个世界的男主打了一架啥事没有,必须得澡堂子里脱光了互相搓背才叫相遇是吗?

在影院里观看的时候,我总能联想起前一阵沸沸扬扬的高考满分作文,诺兰和那文章作者一样,为了显得自己足够牛逼而不说人话。仿佛就坐你边上,跟你说:你看这段你看不懂吧?我牛逼吧?下一段你还是不懂,我牛逼吧?

观众也挺有意思,豆瓣上不少短评说什么“没看懂,诺兰牛逼!”,你都没看懂,你就说人牛逼?要是没看懂就牛逼的话,我找个教授,录个《二氧化碳吸收填料塔的制造原理及工艺流程》在电影院放两个小时,你们不得直接起飞了?

一部电影以“看不懂”为卖点,除了说明导演表达能力太次之外,我觉得没别的原因。

诺兰的其他片子我基本都给了四星或五星,就信条我只给两星,是因为诺兰的其他片子里,尽管炫技,还是为故事服务的;而信条则纯是为了炫技而炫技,故事稀碎。

有的人可能说你觉得不好看是因为你水平不够,理解不了里面的物理概念。问题是我就一普通观众,我凭什么带着高考的心去看电影啊?照你这么说,要去看个少林寺还得研究一下佛学呗?

很多人看不懂,开始反思自己,觉得自己智商不够,还要去二刷。我觉得大可不必,就像一个人天天跟你用文言文对话,你不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文化水平不够,不能和他用文言文交流,而是应该一嘴巴子抡装逼犯的脸上。

我一朋友买了票没赶上,跟我说太遗憾了,我跟她说不遗憾,你省下了宝贵的时间,有那功夫,再看一遍战狼也行,起码是个工整的故事。

我知道战狼和信条不是一个类型的片子,但我之所以把它们放一起对比,是因为:

战狼就像是一普通饭馆的菜,中规中矩,不至于吃完让你跟中华小当家似的直接原地飞升,但起码能下饭,吃起来也挺香。

信条呢,就像是在一个装修的金碧辉煌的大酒店,厨师炒菜的时候各种风骚动作,一会来段杂技,一会刷段杨家枪,一会又来个钻火圈,然后不小心把炒勺扣地上了,菜全撒了。

更绝的一些厨师的粉丝赶紧过去把菜捡起来吃了,恨不得把地面舔干净了。然后还吧唧嘴:你说地上的土混到菜里了?你懂个屁!虽然我也牙碜,但诺厨师牛逼!你吃的少,吃个三四次你就知道多好吃了!

user avatar

我有两点要说。

第一,国内有些影迷过于追捧诺兰。诺兰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导演然而文无第一,诺兰是站在塔尖这一批人中的一个而不是唯一一个。诺兰电影的剧情往往并不复杂但总是使用相对精妙复杂的叙事手法令观众回味。电影的好坏,和艺术性并不仅仅在于叙事方式。国内一些所谓影迷,觉得看懂了诺兰的电影就高人一等。且不说这是否值得骄傲,但从这种想法来说就偏离了电影本身的意义。电影向来以向观众展现或者带入一个故事为核心,而不是一个逻辑测试。说白了,有些人就是借各种机会来炫耀自己智商的优越性。

第二,我觉得诺兰有些走火入魔了。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的大获成功,让诺兰有些双脚离地了。诺兰开始刻意的追求复杂的叙事,就像一个歌手专注于炫技而忘记了音乐性才是歌曲最重要的内容。这一点在敦克尔克和信条中展现的很明显。在看过敦克尔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汉斯季默拯救了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诺兰的交叉叙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事的整体性和观赏性。我认为,根据各种题材不同,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创新性的叙事方式,在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中,各种复杂的理论和叙事结构就恰到好处。而在敦克尔克和信条中就有些过犹不及。信条这部电影的剧情很简单,甚至就算不理解其中的科学概念也不妨碍对剧情的理解,甚至去掉这些也无妨。但是正因为填入这些概念和正反叙事的加入让人觉得诺兰仿佛不是一个导演而是科学家。让人看完电影之后大喊牛逼但是分散了观众对剧情本身的专注度。我个人是十分喜欢盖里奇的,但是强烈的个人风格导致我在看过几部电影后也有了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失望感,我对于诺兰的电影也有同样的感觉,简单剧情加复杂结构,换汤不换药。个人认为诺兰最好的几部是致命魔术,星际穿越和蝙蝠侠三部曲。

最后,烧脑不是电影的诉求,也没有一类电影叫烧脑电影。看懂烧脑电影并不能证明你很牛逼,之前不能证明你对电影的理解很牛逼。而为复杂而复杂的电影结构也不是诺兰走向伟大导演的正途。

user avatar

诺兰从来没有把人物动机塑造的单薄成这样

男主为啥对女主这么好

男二为啥就拼了命不断的救男主

还有,题主忘了有部电影叫失眠症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