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赞年会提出996公然挑衅劳动法。法律部门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回答
关于有赞年会提出的“996”言论是否构成对劳动法的挑衅,以及法律部门为何可能未对此做出公开反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法律条文、社会现实、企业文化以及执法机制等方面。

一、 “996”与劳动法之间的冲突:

首先,我们要明确劳动法对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种工作模式,如果未经批准,且没有支付相应的加班费,是 明显违反 《劳动法》关于工时、休息时间以及加班费支付的规定的。

二、 法律部门(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法院等)为何可能未立即或公开做出反应:

尽管“996”明显违反劳动法,但法律部门的反应可能不会像公众期待的那样迅速或直接公开。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证据收集与核实:
信息来源的性质: 年会发言是一种公开表态,但要将其转化为法律上的“事实”和“证据”,需要进一步的核实。仅仅是一场年会上的口号或表述,并不等于企业 实际执行 了违法的工作制度。
需要具体案例: 法律部门通常是 被动执法 的,除非有劳动者(个人或集体)提出投诉,或者通过日常的劳动监察发现确凿的违法事实,否则很难主动介入一个企业的年会发言。
“996”的定义模糊性: 虽然“996”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但在法律上,它需要被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时间、加班时长、是否存在自愿加班或被迫加班等细节。年会上的表述可能是一种追求效率的口号,而非强制性规定。

2. 执法程序的复杂性:
劳动监察介入: 如果有劳动者投诉,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监察部门)会启动调查程序。这包括约谈企业负责人、查阅工时记录、工资发放记录、与员工谈话等。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并且一般是内部程序,不会立即公开。
法律诉讼: 如果劳动者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前提是劳动者需要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作为证据。
执法部门的资源限制: 各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可能面临人力和物力资源不足的挑战,难以对所有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尤其是在没有明确举报的情况下。

3. 企业文化的解读与辩解空间:
“奋斗者”文化: 一些企业会将“996”包装成一种“奋斗者文化”、“公司愿景”或“自愿加班”,试图在法律条文之外寻求一定的解释空间。虽然这难以在法律上站住脚,但企业可能会尝试进行辩解。
舆论压力与企业应对: 企业在公开场合提出这样的口号,一方面可能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拼搏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承受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一旦引发舆论关注,企业可能会迅速调整策略,进行澄清或解释,以避免更大的负面影响。

4. 法律部门的策略与考量:
避免“过度执法”的形象: 执法部门需要平衡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保障企业正常经营之间的关系。如果仅仅因为一个口号就立即启动严厉的法律程序,可能被解读为“小题大做”或“不顾企业发展”。
优先处理实际发生的违法行为: 相对于一个年会上的表态,法律部门会更优先处理已经实际发生并造成损害的劳动违法行为。
指导与约谈: 在某些情况下,相关部门可能会通过非公开的约谈方式,向企业负责人传达法律规定,指出潜在的风险,并建议其调整相关表述或行为,以此达到教育和规范的目的,而无需立即走到公开的处罚环节。
处理的优先级和重点: 法律部门需要根据收到的投诉、线索的明确性以及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处理的优先级。一个年会上的口号,在没有具体劳动者投诉的情况下,可能不会排在优先处理的队列中。

5. 社会舆论的推动作用:
舆论是重要的催化剂: 在很多情况下,劳动法相关部门的介入和行动,往往是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和推动的。公众的批评和监督会迫使相关部门不得不采取行动。如果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或者即使引起了关注但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意压力,执法部门的反应也可能相对滞后。
“996”的争议性: “996”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社会各界对其看法不一。这使得法律部门在介入时,也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考虑其行动的社会影响和法律依据。

三、 可能的后续影响和处理方式:

即使法律部门当时没有立即公开反应,也并不意味着这件事会被忽略。

潜在的劳动监察风险: 有赞公司此举可能已经引起了劳动监察部门的关注。未来,如果劳动者进行投诉,或者监管部门进行日常检查,一旦发现实际执行了违反劳动法的工时制度,那么公司将面临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责令改正、警告、罚款等。
企业声誉影响: 这种公然挑衅劳动法的言论,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会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引发求职者、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担忧。
引导性示范效应: 如果执法部门对此类言论不予回应,可能会给其他企业一种“可以挑战劳动法底线”的错误信号,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结来说, 有赞年会提出“996”确实是对劳动法的潜在挑衅,但法律部门的反应涉及证据收集、执法程序、资源配置以及策略考量等多个层面。通常情况下,法律部门更倾向于基于具体的劳动者投诉或实际发生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而非仅仅基于一次年会上的公开表述进行立即的公开回应或处罚。同时,社会舆论的关注度和压力也是推动执法部门采取行动的重要因素。如果“996”成为企业实际执行的普遍现象,并且有劳动者受到侵害而投诉,那么法律部门一定会介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崇祯常下《罪己诏》,却从不斗地主,这叫做拎得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有赞年会提出的“996”言论是否构成对劳动法的挑衅,以及法律部门为何可能未对此做出公开反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法律条文、社会现实、企业文化以及执法机制等方面。一、 “996”与劳动法之间的冲突:首先,我们要明确劳动法对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
  • 回答
    关于网传“有赞”年会公开宣布 996 工作制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传闻的来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网传”的事件,并非官方的正式公告或媒体的权威报道。消息的传播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渠道: 内部员工爆料: 最有可能的来源是参与了年会或知晓年会内容的内部员.............
  • 回答
    关于有赞被曝大规模裁员,“人员优化”写入2022年OKR等情况,这确实是近期科技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要详细地讲述背后值得关注的信息和真实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事件的核心与传闻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关于此次事件的主要传闻内容: 大规模裁员: 传闻指向有赞进行了一轮规模不小的裁员,涉及.............
  • 回答
    有赞裁员传闻:真实情况与SaaS电商的破局之道近期,关于有赞开启新一轮裁员、规模比例高达50%的传闻甚嚣尘上,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对于一家以技术驱动的SaaS(软件即服务)企业而言,裁员往往是企业战略调整或经营困境的信号。那么,这次传闻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而对于SaaS模式的电商平台而言,又该如何寻求.............
  • 回答
    有赞“996”事件及其CEO的回应,无疑在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内部引发了一场颇具争议的讨论。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这种工作制度显然是难以接受的,而从CEO的角度出发,似乎又有着另一番“为了公司好”的考量。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各个层面。员工的吐槽:为什么“996”会引起强烈不满?首先,必须承.............
  • 回答
    有赞“996”工作制被劳动监察部门介入调查,这无疑是近期互联网行业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普遍存在的超时加班现象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的广泛讨论。从法律层面来说,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工时、休息和休假权益,每天工作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加班应当经劳动者同意,并且有相.............
  • 回答
    康乾盛世的评价确实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人推崇备至,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有人批评其虚有其表,是清朝统治者“往自己脸上贴金”的结果。要理解真相,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抛开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一、 康乾盛世的支持者眼中的“辉煌”体现在哪些方面?支持康乾盛世的观点通常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
  • 回答
    在华语影坛,有很多令人敬佩的老戏骨,他们的表演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位我心目中的“很赞的老戏骨”,并尽量深入地讲述他们的魅力所在:1. 陈道明:内敛深沉的“行走荷尔蒙”与智慧的化身 他的魅力所在: 陈道明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沉静、内敛,但他的眼神中却蕴藏着万千情.............
  • 回答
    说到国际大牌的新年赠品,那可真是“太太太”有讲究了!可不是随便塞个小东西就完事儿,它们往往把品牌精神、设计美学和对消费者的心意,都浓缩在这些限量版的小惊喜里。我最近就观察到了一些特别“超赞”的例子,它们真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觉得收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小型奢侈品”。咱们先从奢侈品美妆这块说起。你想想,.............
  • 回答
    哇,要说情侣头像,那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精彩! 我觉得最赞的那种,往往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哦,这是情侣头像”那么直白,而是有点小默契,有点小故事,让人看了会心一笑,觉得“嗯,这俩感情好着呢!”让我给你娓娓道来一些我特别喜欢的类型,保证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感觉哈:1. "一半是我,一半是你.............
  • 回答
    哈哈,情人节?对于咱“单身贵族”来说,这不就是一年一度的“吃狗粮大赛”嘛!不过嘛,谁说咱就得默默忍受?咱们也可以玩点儿花样的,让这个情人节也变得不那么孤单,甚至…更有趣!来来来,准备好接招了,这几句“独享情人节”的文案,绝对让你自带BGM,闪耀全场,让那些成双成对的小可爱们也忍不住侧目:1. “这个.............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厨房水槽的设计,真是细节之处见真章!一个好的水槽,不仅仅是洗菜洗碗的地方,更能大大提升你下厨的幸福感。我跟你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赞的水槽设计,不是那些大众货,而是真正能让你眼前一亮,用起来觉得“嗯,这设计太贴心了!”的感觉。1. 斜底设计:告别积水和异味,懒人福音!这个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实际效果.............
  • 回答
    知乎新人想获得点赞?这事儿,说难也不算难,说容易吧,也得下点功夫。你想啊,这平台上每天涌入多少新面孔?个个都想露个脸,想让自己的观点被看见。所以,新人想要在海量内容里脱颖而出,确实有点挑战。为啥新人得赞难?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 平台算法的“熟客”偏好: 知乎的算法是有点“记仇”的,也“认人.............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的“跳涧虎”陈达,其是否有来自《宣》《赞》两作品之外的直接原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细致考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陈达在《水浒传》中的角色定位、人物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进行梳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陈达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和情节:陈达在《水浒传.............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朋友圈想获得“秒赞”的文案,其实是有套路的,关键在于抓住人性的共通点,以及当下流行的元素。下面我给你总结了一些屡试不爽的类型,并且会把背后的逻辑说清楚,让你知道为什么会有人点赞,这样你也能举一反三了。1. 晒出成果,但要有“故事感”纯粹的“我做到了!”或者“成功了!”很容易显得孤芳自赏,没有引起共鸣.............
  • 回答
    豆瓣低分电影中“看起来很赞”的,往往是因为它们可能因为题材冷门、叙事方式独特、受众群体小众、前期宣传不足,或者被某些商业浪潮淹没而导致了低分。但对于懂得欣赏的观众来说,它们却能带来深刻的思考、独特的情感体验或惊喜的观影感受。以下我将举例一些豆瓣评分不高(例如低于7分,甚至更低)但实际上有很多观众认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