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版《倚天屠龙记》的结局周芷若说“过个十年八年,你就只想着我,只记得我了”?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
在新版《倚天屠龙记》的结局中,周芷若对张无忌说出“过个十年八年,你就只想着我,只记得我了”,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周芷若复杂的情感、性格以及她对张无忌和他们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周芷若这个角色的成长历程、内心世界以及她与张无忌之间纠葛的根源。

周芷若性格的塑造:悲情、隐忍与决绝

周芷若的性格是《倚天屠龙记》中最具悲剧色彩的角色之一。她出身名门(峨眉派),是郭襄的传人,身上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峨眉派的重任。她的前半生是乖巧懂事、善良纯真的少女,在遇到张无忌后,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初遇的青涩爱恋: 周芷若最初对张无忌的情感是纯粹的,是一种对少年英雄的欣赏和好感。张无忌的正直、善良、侠义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灭绝师太的遗命与“情义之责”: 灭绝师太临终前的嘱托,成为压在周芷若身上最沉重的枷锁。师父要求她将倚天剑和屠龙刀的秘密献给朝廷,更重要的是,她被赋予了“杀尽负心之人”的使命,而她认为张无忌就是那个负心之人(尽管误会居多)。这种“情义之责”与她内心对张无忌的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修炼绝世武功的代价: 为了完成师父的遗命,为了有能力与张无忌对抗,周芷若选择了修炼《九阴真经》的邪门武功——“九阴白骨爪”和“白蟒鞭法”。这些武功虽然让她变得强大,但也扭曲了她的内心,让她变得冷酷、无情,甚至有些残忍。她必须压抑自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执行任务。
赵敏的出现与张无忌的“变心”: 赵敏的出现是周芷若命运中的又一个转折点。张无忌对赵敏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这让周芷若感到极度的痛苦和被背叛。她亲眼看到张无忌为了赵敏不顾一切,甚至放弃了成为明教教主之后本该承担的天下重任。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加上她内心的骄傲和被伤害,让她对张无忌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和不甘。

周芷若说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与心理分析:

周芷若说出“过个十年八年,你就只想着我,只记得我了”,这绝非简单的赌气或妄想,而是她对张无忌内心深处的一种洞察,以及她自身情感宣泄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1. 对张无忌情感模式的理解(或说是误解): 周芷若可能认为,张无忌虽然对赵敏用情至深,但他的感情是相对“博爱”的,并且容易被外在的感动和环境所左右。她认为,张无忌虽然现在爱赵敏,但这种爱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是否能比得上她为他付出的巨大代价,她是有疑问的。她相信自己与张无忌之间有过刻骨铭心的羁绊,并且她在张无忌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这足以让他日后在某个时刻怀念起她。
2. 对自身付出的强调与不甘心: 周芷若为了张无忌,牺牲了太多。她压抑了自己的感情,修炼了邪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魔女”。她内心深处,需要张无忌能够理解和承认她的付出,承认她曾经为他受过的苦。她说这句话,是在提醒张无忌,她对他的爱和付出并非轻易可以抹去的。她不甘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被张无忌遗忘,被赵敏的光芒所掩盖。
3. 一种“掌控感”的残留与自我安慰: 在故事的结局,张无忌选择了赵敏,周芷若失去了他。在情感上受挫的她,内心是痛苦且失落的。说出这句话,也可能是一种病态的自我安慰,试图通过“预言”张无忌日后会怀念自己,来重新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掌控感”。她仿佛在说:“你现在不珍惜我,但时间会证明我的价值,你会后悔的。”
4. 对张无忌“负心”的控诉: 在周芷若的视角里,张无忌辜负了她。她曾经真心爱过他,并且她认为张无忌对她也有过情意(至少在光明顶和婚礼上)。然而,张无忌最终选择了赵敏,并且在许多关键时刻,张无忌的行动让她觉得她是被抛弃、被背叛的。这句话,也是在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方式,对张无忌的“负心”进行无声的控诉。
5. 一种复杂的“爱恨交织”: 尽管她深爱张无忌,但她也被他对赵敏的感情深深伤害。她的爱里掺杂了太多的痛苦、怨恨和不甘。她说这句话,既是对过往情感的执着,也是对现状的一种不接受。她希望张无忌能记住她,哪怕是以一种痛苦的怀念方式,也比完全被遗忘要好。
6. 对“张无忌”这个名字的象征性理解: 周芷若深知张无忌的性格中存在的优柔寡断和容易受感动的一面。她可能觉得,张无忌在日后回想起他曾经伤害过周芷若,想起周芷若为他付出的种种,甚至想起周芷若身负的使命和所遭受的痛苦,他内心深处是会感到愧疚和怀念的。她的存在,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张无忌的过去,而且是以一种无法抹去的、充满复杂情感的方式。
7. “白首”的悲哀: 周芷若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她为了复仇和师门使命而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她知道自己将无法与张无忌白头偕老,但她相信,即使张无忌和赵敏走到最后,她这个曾经深深爱过他、也曾让他误以为会和他共度一生的人,是不可能被遗忘的。尤其是在张无忌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感情和经历,会变得更加珍贵和深刻。

总结来说,周芷若说出“过个十年八年,你就只想着我,只记得我了”是她复杂情感的集中爆发,她包含了:

对张无忌情感的洞察(或许带有主观臆断)。
对自身付出和牺牲的价值肯定。
对被张无忌“辜负”的不甘心和控诉。
一种在失落和痛苦中的自我安慰和对过往的执着。
对自己作为张无忌生命中不可磨灭印记的自信(即使这种印记是带着痛苦和遗憾的)。

这句话是周芷若这个角色悲剧命运的写照,也是她对爱情、对人生、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复杂而深刻的表达。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对张无忌的爱和对师门的责任,即使最终未能获得圆满,她也相信自己的存在和付出,会在张无忌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庸在后记里说【周芷若对张无忌说:“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过得十年八年,你心里就只会想着我,不舍得我了”这种感情,小弟弟、小妹妹们是不懂的。所以我不主张十三四岁的小妹妹们写小说。】

诚实地说,张无忌“过得十年八年,心里就只会想着周芷若,不舍得周芷若”,这种感情,不说我十三四岁的时候不懂,我三四十岁的时候照样不懂。因为很显然,假如张无忌与赵敏在一起后,仍想着别的姑娘,那也不只是想周芷若一个呀,还有小昭,还有殷离呢~

果然,张无忌也疑惑了,“为什么过得十年八年,我心里就只想着芷若,就只不舍得芷若?”,然后接着发散开去,想到了“爱我极深、很想嫁我的,除了芷若,自然还有敏妹,还有蛛儿,还有小昭……”显然张无忌本人对周芷若的说法也是不能认同、不能理解的。

后来我终于恍然大悟,金庸说的“这种感情”,指的根本不是张无忌十年八年后只想着周芷若的那种感情,而是周芷若认为张无忌十年八年后只会想着自己的那种感情呀!换言之,“这种感情”指代的主体是周芷若,而不是张无忌,否则后面就不会说“不建议十三四岁的小妹妹们写小说”了,“这种感情”明明是从一个姑娘的角度看的呀~

思路一打开,要理解周芷若说这话时的心态, 就十分容易了。我们不妨将本书翻到第一章去看看,章节名《天涯思君不可忘》——金庸在不主张十三四岁的小妹妹们写小说之后,紧跟着就提到了【本书的回目是模仿柏梁体一韵到底的七言诗四十句】,不知道是否有所暗示?

本书第一回,写的是郭襄不停寻找杨过的踪迹,却始终不可得,之后郭襄创立峨嵋派,收的弟子更是名为“风陵”,以纪念自己与杨过在风陵渡相遇之事,显然终其一生,这位峨嵋派创始者明知与意中人厮守无望,也没停止过思他念他。

【想到杨过,心头又即郁郁,这三年来到处寻寻觅觅,始终落得个冷冷清清,终南山古墓长闭,万花坳花落无声,绝情谷空山寂寂,风陵渡冷月冥冥。她心头早已千百遍地想过了:“其实,便算找到了他,那又怎地?还不是重添相思,徒增烦恼?他所以悄然远隐,也还不是为了我好?但明知那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我却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

在周芷若这里,明明与张无忌有婚姻之约, 本来可以与心上人结成一对神仙眷侣,却于礼堂之上,遭新郎弃之不顾,之后虽证明是情有可原,可自己所做错事既已曝光,心上人又言明爱的是别的姑娘,自己再怎么不舍,也无颜再强求心上人履约。而要她接受心上人与别的姑娘结成伴侣、双宿双栖,又万万做不到甘心情愿,因而她一面挖坑设阻,令他们即使在一起也不能顺顺当当,一面自我安慰,目前无法嫁予他,十年八年后却未必。

抱着“十年八年后,张无忌就只会想着我,就只不舍得我”的念想,总是比接受他心中另有所爱,永远不会与自己成为夫妻的事实,来得轻松一些。周姑娘终究还是为自己想着张无忌、念着张无忌、乃至后记说的去蒙古找张无忌,找足了借口。

确如周芷若所说,【咱们峨嵋派的掌门,终究是没一个嫁人的】。从首代掌门一生思君不可望,到第三代掌门灭绝因师兄孤鸿子被活活气死,而偏激入魔,甚至不惜狠心击杀自己心爱的徒弟,到第四代预备役掌门纪晓芙,受杨逍诱奸后生下女儿,却矢志“不悔”,更因不愿杀情郎而被师父毙于掌下,再到第四代现掌门周芷若,明知镜花水月,也始终抱着“十年八年”的念想……峨嵋派的历任掌门,无不是专心专情,却求而不得的痴心人呀!

回到金庸后记那段话中。我的理解是:十三四岁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感情来得快,消散得也快——【世间少年男女,大都有过如此糊里糊涂的一段初恋,当时为了一个异性废寝忘食,生死以之,可是这段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日后头脑清醒,对自己旧日的沉迷,往往不禁为之哑然失笑。】

只有长大之后,真正识得情之滋味,才知道有些感情“明知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却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才知道有些感情,会成为终身执念,哪怕现下求而不得,也始终期待着“十年八年后”。

本书第一回郭襄出场时,念着的是“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那可是前篇《神雕侠侣》中,一生为情所困、为爱入魔的李莫愁葬身火海时所念的诗句。可见少女郭襄,终于识得了“情”之一字中的“苦”和“痴”——而这个“苦”和“痴”,假如再对照本书最后一回《不识张郎是张郎》看,殷离正应了这个“痴”字,而周芷若不正应了这个“苦”字?【张无忌不答,忍不住轻轻哼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周芷若听着歌词,握着他的手微微颤动。】

很多人将周芷若的“十年八年”,理解为红、白玫瑰,我是不认同的。红白玫瑰的概念,对现代人来说,当属耳熟能详,从无数的小说和电视剧中,能见着无数类似的故事,因而并不稀奇。而周芷若一个初尝情爱滋味的十八九岁古代少女,自身既未有过类似经历,身边也无相关事例,她由何产生红白玫瑰的感悟?且言之凿凿“十年八年后,你就只喜欢我,只舍不得我”,未免太过武断,哪怕是长涉情场的老手,都不敢断定自己或别人十年八年后会是个怎样的情感状态,何况是周芷若这样仅恋爱过一场,还没能成功走到最后的新手小姑娘呢?所以,周芷若的这段话,我认为反过来理解就对了,这是周芷若在告诉张无忌,“十年八年后,我依然等你”“十年八年后,我仍盼你只喜欢我、只舍不得我”。

另外,本书中“十年八年”的概念,其实跟“猴年马月”也差不仿佛了,具体可见谢逊撮合张无忌与周芷若成婚那一节:张无忌提议先定下婚约,待回到中土、找回屠龙刀、杀赵敏报仇后,再与周芷若成婚,谢逊当即回他一句,“想的倒挺美!若是十年八年都回不去怎么办?”张无忌答,“无论能不能回中土,三年后一定成婚”。所以“十年八年”,其实约等于遥遥无期来着→_→话说回来,周芷若与张无忌的结合,从开始到结束,都只能图个“十年八年后”,这也算得天意如此,强求不来了。

user avatar

这句话是周芷若说的,既然是周芷若说的,就是代表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张无忌的想法,更不是金庸的想法。

为什么周芷若会这么说,这跟她的性格有关,周芷若性格极端,占有欲强,总以为是别人对不起她,几乎有被迫害妄想症,这样的女人说出这句话来一点也不奇怪。所以在书的结局,周芷若明知由于自己的作导致和张无忌在一起的可能性为零,却心有不甘,所以才说这番话,一来给张无忌心理暗示,让他无法忘记自己,二来也是不愿服输,给自己寻找一点心理平衡。

user avatar

周芷若会说这样的话,说明她既不了解男人,也不了解张无忌。

诚然,张无忌心软多情,有一些“男人的弱点”,但张无忌本质上和一般的花心男人是不一样的,其他男人对女人的多情心软主要就是情欲作祟,但张无忌一方面确实喜欢女人,但另一方面,他也怕女人

很多人会说张无忌桃花旺盛,让人羡慕,但大家总是下意识回避一个现实:张无忌也多次被桃花所坑害。就不说四美对他的各种小心机,欺骗,逼迫和斗法了,光一个朱九真,就能让当年的纯情少男三观尽毁,怀疑人生了。

因此,张无忌对女人的好,不仅仅是他性格里的温柔,另一方面,也是张无忌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正是因为对女人害怕,所以很多情况下,他对女人小心翼翼,能应的尽量应,不想触怒女性。毕竟他妈妈已经警告过他女人有多可怕了,而且他自己也被女人骗过好几次,打心眼里怂了。

而且张无忌温柔善良,但他不傻,多次被女人坑骗之后,他心里也很明白女人越多越好纯粹是扯淡。这也就是为啥眼看四女同舟和平安稳,他也就脑补了一秒钟都要,因为他很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和平,而且四个女人呆在一块绝对永无宁日。

更何况,张无忌本质上是一个没有接受过完整社会化教育的人,他对于权势那套大写的兴趣缺缺,他社会化教育不足,根本跟不上其他人争权夺利的速度,虽然武功傍身好运加持,但多次的失败也让他心有戚戚,相比较于黄袍加身的陌生生活,张无忌还是更喜欢过去在冰火岛的那种简单直接。

张无忌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当下的务实的人,自带一些【有奶就是娘】的择偶倾向:只会对朝夕相伴,实打实对自己好的人上心,谁和他相伴更久,谁能和他过上朴素舒服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他就更爱谁。

所以,周芷若对张无忌这套管用么?大概率毫无用处的。

他不仅不会对周念念不忘,相反,他会在偶尔想起周或者其他二美的时候,看着赵敏不负年轻的模样,一边愧疚自己怎么能对敏妹这样不忠,一边回忆两人甜蜜的经历,对赵敏的感情愈发浓烈。是的,周芷若成为不了她心目中的白月光,反而会成为张赵二人爱情的伞兵……小丑只有她自己(捂脸)

在一段感情中,女人总是高估自己的演技,低估男人的脑子,殊不知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男人眼里一清二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