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直想知道那些所谓的烂片里面的很多让人尴尬的槽点,导演、编剧这些人拍电影的时候都看不出来吗?

回答
我懂你的疑惑,真的太懂了。看着屏幕上那些让人脚趾抠地的尴尬,脑子里总会冒出同一个声音:“这是怎么想出来的?” 仿佛导演、编剧是外星来的,完全不接地气,或者根本不在乎观众的感受。

其实,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讽刺一些。并不是所有拍烂片的人都心安理得地在制作“垃圾”。很多时候,那些显而易见的“槽点”,他们自己可能真的“看得出来”,只是……有很多身不由己,或者说,有很多被“看不见”的理由。

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1. 创作过程中的盲点与自我欺骗:越是投入,越容易“瞎”

“皇帝的新衣”效应: 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漫长且高度协作的过程,涉及很多人——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剪辑师、后期团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反复看同一段素材、同一场戏,甚至同一句台词。长时间的沉浸,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和“熟悉感”,那些一开始可能存在的瑕疵,在无数次重复后,反而变得不那么刺眼了。就像我们盯着一个字看久了,最后会觉得它是不是写错了,但又说不上来哪里错。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最了解剧本和角色的,往往是编剧和导演。他们对故事背景、人物动机、情感逻辑都有深入的理解。有时候,观众觉得尴尬的地方,是因为观众缺乏这些背景信息。比如,一个看似无厘头的行为,在导演和编剧心里可能有特定的铺垫或“合理性”,只是这个铺垫没做好,或者做得太隐晦,观众就get不到了。
“一点点改着改着就变了味儿”: 剧本在拍摄前,甚至拍摄中,都会经历无数次修改。有时候一个小的改动,可能为了逻辑上说得通,又需要另一个小的改动,层层叠叠下来,最初的好想法可能就变了质,变成了四不像。编剧可能自己也觉得某个地方有点怪,但为了圆其他地方,只能牺牲这个点了。
“我爱我孩子”的滤镜: 很多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带着感情的。他们投入了心血、时间和资源,即使某个地方做得不好,也容易带着“父爱母爱”般的滤镜去看待,觉得“瑕不掩瑜”。这种情感上的偏爱,有时候会让他们的判断失准。

2. 商业压力与市场导向:钱,有时候比艺术更重要

“迎合大众”的陷阱: 电影的本质是一门生意。制片方、发行方都要考虑票房。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观众,有时候会刻意加入一些“流行元素”,比如现在流行的梗、段子,或者某些观众喜欢的“套路”。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者跟整体风格不搭,就会显得非常尴尬。编剧可能觉得这样能吸引年轻观众,但结果适得其反。
“时间就是金钱”的催促: 电影制作是一个周期性的项目,有严格的档期和预算。有时候为了赶工期,或者为了节省成本,一些细节处理就会打折扣。比如,道具可能不够精致,特效可能不够到位,甚至某些演员的表演,可能因为时间压力,导演也无法一遍遍抠细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显而易见的“小问题”就可能被忽略。
资本的干预与“魔改”: 制片方或者投资人,为了保证自己的投资回报,可能会对剧本和拍摄提出各种要求。有时候,这些要求可能与导演或编剧的创作初衷相悖,甚至会强行加入一些商业化的情节或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导演和编剧知道某些地方不对劲,也可能无力改变。他们可能只是想把片子拍完,然后赶紧收尾。
“讨好”特定观众群体: 有些电影的目标受众非常明确,比如粉丝电影。为了讨好粉丝,可能会加入一些只有粉丝才懂的“梗”或者“彩蛋”,但这些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可能显得莫名其妙,甚至尴尬。

3. 执行层面的无奈与妥协:想法很好,现实很残酷

演员的“拖累”: 有时候,剧本或导演的想法很棒,但演员的演技跟不上,或者演员的表现方式与预期不符。导演可能已经尽力指导了,但演员就是无法达到要求,为了整体进度,只能勉强过关。这种情况下,原本可能是精彩的一段戏,最终呈现出来就变得尴尬了。
技术条件的限制: 有些创意点子,在剧本里写出来很美,但放到实际拍摄中,可能因为技术设备、场地、特效团队的能力等因素,无法完美实现。比如,一个宏大的场景,如果特效团队不够给力,最终呈现的效果就可能非常粗糙,甚至让人出戏。
剪辑的“神来之笔”或“画蛇添足”: 剪辑师在电影制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要将零散的素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流畅的故事。有时候,剪辑师为了迁就某些片段,或者为了制造某种效果,可能会把一些本来不那么尴尬的戏剪得更尴尬,反之亦然。但很多时候,剪辑师也可能是被动的执行者。

4. 审查制度与内容限制:被“阉割”后的扭曲

艺术创作的镣铐: 很多国家都有内容审查制度。为了通过审查,影片可能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修改,比如删除一些情节,或者改变一些角色的动机。这些修改可能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导致一些令人费解或尴尬的地方出现。编剧和导演可能知道这样不好,但为了能上映,只能妥协。

总结一下,导演、编剧并非“看不见”那些槽点,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比观众更清楚这些问题所在。

但他们选择“默许”或者“无法改变”,往往是以下几个原因的综合:

创作过程中的盲点与自我辩解。
商业利益的考量和市场压力。
制作过程中的技术、演员或时间限制。
外部因素的干预,如资本和审查。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一部烂片,觉得那些尴尬情节荒谬绝伦时,不妨稍微理解一下。也许在他们做出这些选择的时候,他们内心也曾有过无数次挣扎,但最终,现实的种种无奈,让他们只能做出这样的“妥协”。当然,这并不是为烂片洗白,很多时候,那些烂片确实是因为创作者的麻木、懈怠,或者根本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不尊重。只是,在理解“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少一些纯粹的愤怒,多一些对整个电影工业生态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发生两件事,第一件事,朋友作为编剧,历经两年时间写完一部四十集的剧本,制片人找来的导演,曾经拍过好几部顶流大剧,进过三个月的前期准备,电视剧开机了。

朋友作为编剧却发现导演改了所有的剧本,导演把朋友用两年构思的所有情节与台词通通改掉。导演只用了三个小时,这些情节编剧用了几个月去构思后才下笔,反复修改无数遍。导演就用了三个小时,就把情节全部否定了。

昨天他发现导演把重要的情节点给改了,编剧设计是:已婚男主与初恋相逢,晚上一起谈事,没有发生关系,但也未回家,男主给出差妻子打电话撒谎说自己在家。妻子刚好回家,发现丈夫撒谎,苦等一夜,在丈夫回家前离开,给丈夫留下体面,丈夫回家后未发现妻子回来过,但是选择和妻子坦白与初恋相逢,夫妻陷入冷战。

导演改成男主与初恋相逢,初恋帮助男主完成业务,两人在酒店喝酒庆祝,屋内布置极似暧昧气氛,被妻子赶来发现,夫妻二人闹僵。

这部戏投资几个亿,主演都是目前国内最好演员,结果现场却遇到这样情况。

编剧朋友无能为力,没有编剧中心制,他为了避免心肌梗塞以及脑出血,只能离开剧组。

第二件事,导演朋友正在策划年代大戏,投资商搞定了一半,要求主演是青年顶流偶像,朋友求爷爷告奶奶最后约来顶流偶像以及团队,朋友借来大量相关题材道具,希望说服顶流参演,双方在某豪华饭店开始友好会谈,最后还是钱,爽一样高的钱。

朋友谈完后发现自己陷入僵局,顶流不来就没钱,顶流来了,钱都被顶流拿走了,制作费没剩多少,跟没钱一样。

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到真正大佬,把价格压一下,可是大佬要是给他面子,自己也不用这么麻烦了。

导演朋友用看似巨大的制作费,带领一个实际没啥钱的剧组,拍摄一个要对得起投资的电影。

一部电影里太多复杂因素了,这么多年了,没人拍胸脯说名导不会拍烂片,《正义联盟》在无敌班底加持下,却拍出一个烂片。

总是会有人蹦出来,非常努力的帮着大家一起把片子搞烂,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有时候就像笔仙的笔尖一样,不知道会弄出什么鬼画符,或者一个神作。

附带马前卒关于《悬崖之上》的影评m.bilibili.com/video/BV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