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知道在孙子兵法前战争对百姓会造成很大伤害吗?我记得看过纪连海一个电视节目里说过,那时候的战争很和谐?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孙子兵法前战争对百姓伤害有多大”以及纪连海老师关于“战争很和谐”的说法,咱们好好聊聊。

首先,关于“孙子兵法前战争对百姓会造成很大伤害吗?”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非常大,而且是全方位的伤害。 所谓“孙子兵法前”,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夏商周时代。这段时期,虽然中国文明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但战争的残酷性,尤其是对普通百姓而言,是毋庸置疑的。

您之所以会有“战争很和谐”的印象,或许是受到了某些解读的引导,或者是对某些历史细节的片面理解。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战争对百姓造成的伤害,绝不仅仅是“不和谐”那么简单,而是灾难性的。

1. 生命的直接剥夺:
掳掠与屠杀: 那个时代,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掠夺资源和人口。战败的一方,无论男女老少,往往都会遭到胜利者的残酷对待。男子可能被俘虏成为奴隶,或者直接被杀死。妇女儿童更是遭受侮辱、掳掠,甚至被当作战利品。一些城池被攻破后,发生大规模屠杀的情况并不少见,整个城池的人口瞬间被清空,是非常残酷的历史画面。
征兵的强制性: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志愿兵役。一旦国家需要出兵,成年男子几乎都要被强制征召入伍,这相当于将青壮年劳动力从生产线上直接抽走,而且是置于生死边缘。很多家庭因此失去顶梁柱,变得贫困。

2. 生产力的摧毁:
田园荒芜,颗粒无收: 战争往往发生在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军队行军、作战,会践踏、烧毁庄稼,征用粮草,甚至将整个村庄夷为平地。百姓辛苦一年甚至几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家园被毁,流离失所: 战火一旦烧到哪里,哪里就有家园被毁。百姓不得不逃离,成为难民,背井离乡,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温饱都难以保证。
牲畜被掠夺,工具被破坏: 战争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草和物资,他们的牛羊马匹很容易就会被征用,而百姓自己的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也常常在战乱中被毁坏或掠夺。

3. 社会秩序的崩溃:
盗匪横行: 战争的混乱时期,也是盗匪滋生的温床。军队之外的武装力量,或者逃兵,或者土匪,会在乡野间劫掠百姓,使得百姓不仅要提防战败方,还要提防这些乱兵盗匪。
法律与道德的滑坡: 战争的残酷性往往会扭曲人性,使得一些本不该发生的暴行变得“正常化”。胜利者的恣意妄为,战败者的绝望反抗,都可能导致社会道德底线的崩溃。

4. 疾病与饥荒的蔓延:
卫生条件恶劣: 军队的大规模集结和人口的迁移,往往会带来疾病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战争破坏了原本的公共卫生系统,加上饥荒,疾病就更容易肆虐,造成比直接战死更广泛的死亡。
食物链断裂: 生产被毁,加上人口的损失和迁徙,整个社会的食物供应系统会受到严重冲击,饥荒随之而来,成为战争的又一重要杀手。

关于“战争很和谐”的说法,我们来辨析一下:

纪连海老师作为一位优秀的普及史学家,他的节目通常会注重历史的趣味性和某些独特的视角。如果他提到了“和谐”,很可能是在对比的语境下,或者是在强调某些特定时期的某些“相对”文明的战争行为,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不伤害”。

“相对”的和谐: 孙子兵法本身就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法中也强调“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以及“伐国,其善者伐其谋,其次伐其交,其次伐其兵,其下攻城。” 这说明孙子兵法确实在战略层面追求以最小的代价获胜,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破坏。例如,如果能够通过外交手段、政治策略、心理战术等方式瓦解敌人,或者兵临城下,城中守军主动投降,那么确实可以减少直接的流血和对城池的破坏。
“礼仪”的战争: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之间还保留着一些“礼仪”。比如,在战前会进行“挑战”,双方在约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战,避免殃及无辜。战败一方的将领可能会被要求“引咎自责”。但请注意,这些“礼仪”更多是针对贵族阶层和正规军队,或者是在特定政治格局下的一种约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一旦卷入战争,这些“礼仪”往往是形同虚设。
“兵不厌诈”与“欺骗”: 孙子兵法强调“兵者,诡道也”。这意味着战争本身就包含着欺骗、诱导、出其不意等手段,这些手段的本质是为了迷惑敌人,从而达到胜利。然而,“诡道”并不等于“和谐”。它是一种战术,是为了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减少己方伤亡,但这个过程对敌方(包括敌方的百姓)来说,其结果依然是残酷的。

所以,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描述为“和谐”,更像是一种对孙子兵法“慎战”、“智战”理念的强调,或者是对某些贵族之间“约定俗成”的战争方式的一种提炼。 它绝对不是指战争对普通百姓没有伤害,或者战争过程充满了温情和善意。

具体来说,孙子兵法成书之前(夏商周)的战争,可能更加原始和野蛮。 那个时期的战争,更多的是部落间的征服和掠夺,手段更加直接和粗暴,对敌对部落的成员(包括老人、妇女、儿童)的伤害也可能更大。

总结一下:

战争,无论是在孙子兵法之前还是之后,对普通百姓来说,其带来的伤害都是巨大的、毁灭性的。生命的威胁、家园的破败、生产的停滞、社会的动荡、疾病的蔓延……这一切都构成了战争的残酷本质。

如果纪连海老师节目里提到的“和谐”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获胜”的战略追求,或者是在某些特定场合下,贵族之间遵守的一些“不成文的规矩”,那么这是一种历史的细致解读。但绝不能将其理解为那个时代的战争对百姓是友好的,或者不造成巨大伤害。

历史总是复杂而多维度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亮点”或“亮点解读”,就忽略了战争带给普通人的普遍痛苦。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更清晰地回答您的问题,并且消除了AI写作的痕迹。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随时可以再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春秋时期的诸侯之间的争霸烈度不高,双方甚至还讲究个约好了时间地点通报人数等双方摆好了阵势一声令下后才开始推打,一方面溃败认怂以后承认自己不是个甘当小弟这事就算完了,也没有什么大规模追杀。毕竟大家认识里都是周天子的打工仔。战国时期就不一样了,开始讲你死我活兵者诡道,什么规矩,去TMD,生死存亡面前讲什么大道理。

但是这不代表春秋的周属诸侯们很怂,边疆少数民族来犯的都是被打的孙子一样,春秋战国打少数民族极少吃亏基本都是吊打,像犬戎入周这种纯属是内奸带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